搜索结果:
53 查到相关有道的内容。
带有有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主
[相关解释]
1.谓有道明君。
1.谓有道明君。
两如直
[相关解释]
1.谓不论国家治乱,个人均象箭一样,直道而行。典出《论语.卫灵公》"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1.谓不论国家治乱,个人均象箭一样,直道而行。典出《论语.卫灵公》"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仕道
[相关解释]
1.《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哉蘧迫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后因以"仕道"谓身逢治世则出仕,不苟求功名富贵。
1.《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哉蘧迫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后因以"仕道"谓身逢治世则出仕,不苟求功名富贵。
仙师
[相关解释]
1.对仙人的尊称。 2.对道士或有道者的敬称。
1.对仙人的尊称。 2.对道士或有道者的敬称。
佳兵
[相关解释]
1.《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河上公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老子》"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唐碑本作"唯"。元经幢作"隹"。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无"佳"字。魏源《老子本义》引袁昶注"然汉人已有佳兵不祥之语,则作佳兵亦古本也。"后世沿用"佳兵"为坚甲利兵或好用兵之义。
1.《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河上公注"祥,善也。兵者,惊精神,浊和气,不善人之器也,不当修饰之。"王念孙《读书杂志馀编上.老子》"佳当作'隹',字之误也。隹,古'唯'字也。"唐碑本作"唯"。元经幢作"隹"。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皆无"佳"字。魏源《老子本义》引袁昶注"然汉人已有佳兵不祥之语,则作佳兵亦古本也。"后世沿用"佳兵"为坚甲利兵或好用兵之义。
修士
[相关解释]
1.有道德修养的人,操行高洁之人。 2.天主教或东正教中出家修道的男子。
1.有道德修养的人,操行高洁之人。 2.天主教或东正教中出家修道的男子。
八卦衣
[相关解释]
1.戏装≮紫色或宝蓝色的袍服﹐上绣"八卦"﹑"太极图"形。为有道术或军事谋略角色所着服式﹐如《空城计》的诸葛亮。
1.戏装≮紫色或宝蓝色的袍服﹐上绣"八卦"﹑"太极图"形。为有道术或军事谋略角色所着服式﹐如《空城计》的诸葛亮。
力牧
[相关解释]
1.传说为黄帝之臣。相传黄帝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寤而叹曰"夫千钧之弩,异力能远者也;驱羊数万群,是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占而求之,得力牧于大泽,用以为将。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有道家《力牧》二十二篇﹐《兵书略》有阴阳家《力牧》十五篇。皆依托之作。
1.传说为黄帝之臣。相传黄帝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寤而叹曰"夫千钧之弩,异力能远者也;驱羊数万群,是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占而求之,得力牧于大泽,用以为将。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有道家《力牧》二十二篇﹐《兵书略》有阴阳家《力牧》十五篇。皆依托之作。
卫翼
[相关解释]
卫护辅佐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
卫护辅佐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
古德
[相关解释]
1.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
1.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
善人
[相关解释]
1.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 2.健康﹑正常的人。 3.普通身份的人。与奴仆婢妾相对而言。 4.传说中的东方种族名。
1.有道德的人;善良的人。 2.健康﹑正常的人。 3.普通身份的人。与奴仆婢妾相对而言。 4.传说中的东方种族名。
圣师
[相关解释]
1.指孔子。 2.指佛家之有道者。
1.指孔子。 2.指佛家之有道者。
圣男
[相关解释]
1.德才超群的男子。 2.传说中有道之士。
1.德才超群的男子。 2.传说中有道之士。
宁武子
[相关解释]
1.亦称"宁子"。亦称"宁生"。亦称"寗生"。亦称"宁武"。 2.春秋卫大夫宁俞,谥武子。《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邢昺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韬藏其知而佯愚。"后以宁武子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1.亦称"宁子"。亦称"宁生"。亦称"寗生"。亦称"宁武"。 2.春秋卫大夫宁俞,谥武子。《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邢昺疏"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则韬藏其知而佯愚。"后以宁武子为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的典型。
屈突
[相关解释]
1.复姓。五代有道士屈突无为。见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
1.复姓。五代有道士屈突无为。见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
布气
[相关解释]
1.谓散布阳和之气。 2.旧谓有道术者运气与人。
1.谓散布阳和之气。 2.旧谓有道术者运气与人。
强词夺理(强qiǎng)
[相关解释]
没有道理硬说成有理错了就改,不要强词夺理。
没有道理硬说成有理错了就改,不要强词夺理。
德器
[相关解释]
1.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 2.指有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的人。
1.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 2.指有道德修养与才识度量的人。
支吾
[相关解释]
①用话应付搪塞;说话含混闪躲支吾其词|言语支吾|这分明是支吾的话。②支撑;支持住不倒下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她支吾着回到家里,就躺倒了。③应付;对付不必分付,自有道理支吾|若非君瑞,以书相救,怎地支吾?
①用话应付搪塞;说话含混闪躲支吾其词|言语支吾|这分明是支吾的话。②支撑;支持住不倒下支吾不住,只得退走|她支吾着回到家里,就躺倒了。③应付;对付不必分付,自有道理支吾|若非君瑞,以书相救,怎地支吾?
无理
[相关解释]
1.没有纹理。 2.没有法度。 3.没有道理。
1.没有纹理。 2.没有法度。 3.没有道理。
明教
[相关解释]
1.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2.修明教育。 3.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1.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2.修明教育。 3.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五代﹑宋﹑元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昏话
[相关解释]
1.犹胡话,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的话。
1.犹胡话,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的话。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相关解释]
1.谓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1.谓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有以
[相关解释]
1.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 2.犹有为。有所作为。 3.犹有何。有什么。 4.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1.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 2.犹有为。有所作为。 3.犹有何。有什么。 4.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有因
[相关解释]
1.有道行。 2.有缘故。
1.有道行。 2.有缘故。
有方
[相关解释]
1.犹四方﹐各方。有﹐词头。 2.有一定的去向﹑处所。 3.有道;得法。
1.犹四方﹐各方。有﹐词头。 2.有一定的去向﹑处所。 3.有道;得法。
有理
[相关解释]
1.有道理。
1.有道理。
有理走遍天下
[相关解释]
1.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1.只要有道理﹐任何地方都行得通。
有道
[相关解释]
1.有才艺或有道德。 2.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3.谓政治清明。 4.指政治清明之世。 5.有办法。 6.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1.有才艺或有道德。 2.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3.谓政治清明。 4.指政治清明之世。 5.有办法。 6.汉代选举科目之一。
有道是
[相关解释]
1.犹常言道;俗话说。
1.犹常言道;俗话说。
桃观
[相关解释]
1.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郎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凈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因以"桃观"指玄都观。
1.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郎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凈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因以"桃观"指玄都观。
殉身
[相关解释]
1.《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赵岐注"殉,从也。天下有道,得行王道,道从身施,功实也。"后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
1.《孟子.尽心上》"天下有道,以道殉身。"赵岐注"殉,从也。天下有道,得行王道,道从身施,功实也。"后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
焦先
[相关解释]
1.汉末隐士。字孝然,河东人。孑然无亲,见汉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见妇人即避去。平时不践邪径,不取大穗,数日一食。或谓曾结庐于镇江谯山(即今焦山)。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晋葛洪《神仙传》◇因以指有道的隐士。
1.汉末隐士。字孝然,河东人。孑然无亲,见汉室衰,遂不语。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见妇人即避去。平时不践邪径,不取大穗,数日一食。或谓曾结庐于镇江谯山(即今焦山)。传说死时百馀岁。参阅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下﹑晋葛洪《神仙传》◇因以指有道的隐士。
牧羊儿
[相关解释]
1.借称世外之人。典出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黄初平十五岁时牧羊山中,有道士带他到金华山石室里住了四十馀年。有一天他哥哥在街上遇一道士,问之。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名初平,是卿弟非疑。"于是哥哥找到了弟弟,问他羊何在,他说近在山东。哥哥去看时,只看到白石头,初平叫一声"羊起!"石头都变成羊,有几万头。 2.指见识浅陋的人。 3.指秦末项梁所立之楚怀王孙心。因时在民间牧羊,故称。
1.借称世外之人。典出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黄初平十五岁时牧羊山中,有道士带他到金华山石室里住了四十馀年。有一天他哥哥在街上遇一道士,问之。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名初平,是卿弟非疑。"于是哥哥找到了弟弟,问他羊何在,他说近在山东。哥哥去看时,只看到白石头,初平叫一声"羊起!"石头都变成羊,有几万头。 2.指见识浅陋的人。 3.指秦末项梁所立之楚怀王孙心。因时在民间牧羊,故称。
犹龙
[相关解释]
1.谓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语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指老子。 3.称有道之士。
1.谓道之高深奇妙,如龙之变化不可测。语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去,谓弟子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2.指老子。 3.称有道之士。
玄人
[相关解释]
1.有道术的人。
1.有道术的人。
盗道
[相关解释]
1.《庄子.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后以"盗道"指盗贼的手段﹑方法和道德。
1.《庄子.胠箧》"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后以"盗道"指盗贼的手段﹑方法和道德。
禅伯
[相关解释]
1.对有道僧人的尊称。
1.对有道僧人的尊称。
禅德
[相关解释]
1.有道禅师。
1.有道禅师。
累丸
[相关解释]
1.堆叠弹丸。《庄子.达生》"仲尼适楚,见痽瘘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后多用为技艺精进或贪求不止之典。
1.堆叠弹丸。《庄子.达生》"仲尼适楚,见痽瘘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后多用为技艺精进或贪求不止之典。
能贤
[相关解释]
1.有才能而又有道德者。
1.有才能而又有道德者。
行危
[相关解释]
1.行为正直。语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做危险的事。
1.行为正直。语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2.做危险的事。
要靡
[相关解释]
1.社会地位低微的人﹐平庸的人。要﹐通"幺"。《商君书.夜战》"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高亨注"或说'要靡当读为么。《鹖冠子.道端篇》云无道之君任用么,动即烦浊;有道之君在用俊雄,动则明白,彼以么与俊雄讨官,与此以豪杰与要靡对言同义。'杨(杨树达)说'要靡谓细僾之人也。要假为幺。《说文》幺,小也。《小尔雅.广言》靡,细也。'"一说追逐奢侈者。
1.社会地位低微的人﹐平庸的人。要﹐通"幺"。《商君书.夜战》"是故豪杰皆可变业,务学《诗》《书》,随从外权,上可以得显,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高亨注"或说'要靡当读为么。《鹖冠子.道端篇》云无道之君任用么,动即烦浊;有道之君在用俊雄,动则明白,彼以么与俊雄讨官,与此以豪杰与要靡对言同义。'杨(杨树达)说'要靡谓细僾之人也。要假为幺。《说文》幺,小也。《小尔雅.广言》靡,细也。'"一说追逐奢侈者。
言之有理
[相关解释]
1.所说的话有道理。
1.所说的话有道理。
论德使能
[相关解释]
1.盐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1.盐有道德的人和使用有才能的人。论﹐通"抡"。
诬贤
[相关解释]
1.谓夸说有道德有才能。
1.谓夸说有道德有才能。
象j
[相关解释]
1.象和龟。古谓象﹑龟皆为祥瑞,帝王有道则现。 2.一种大龟。生活在山地近水源处,以仙人掌等植物及小动物为食。头大,颈长,四肢强壮,力大可载数人而行。分布于南太平洋岛屿,现已很少。
1.象和龟。古谓象﹑龟皆为祥瑞,帝王有道则现。 2.一种大龟。生活在山地近水源处,以仙人掌等植物及小动物为食。头大,颈长,四肢强壮,力大可载数人而行。分布于南太平洋岛屿,现已很少。
赤髭白足
[相关解释]
1.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舍(耶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又《神异下.释昙始》"始(昙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后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
1.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舍(耶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赤髭毗婆沙。"又《神异下.释昙始》"始(昙始)足白于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后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
起石
[相关解释]
1.指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相传黄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带他到金华山石室中修炼,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遂得相见。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但见白石而还。初平与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事见《说库》卷二引晋葛洪《神仙传》。《艺文类聚》卷九四﹑《太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作"皇初平"。
1.指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相传黄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带他到金华山石室中修炼,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遂得相见。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但见白石而还。初平与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事见《说库》卷二引晋葛洪《神仙传》。《艺文类聚》卷九四﹑《太平广记》卷七引《神仙传》作"皇初平"。
还形烛
[相关解释]
1.唐玄宗妃杨太真既死于马嵬坡,帝日夕思之。有道士以少君术求见,言以太真像置于五色帐中,以诸药作烛,外画五色花,谓之"还形烛"。黄昏时秉烛入帐,可见人形。
1.唐玄宗妃杨太真既死于马嵬坡,帝日夕思之。有道士以少君术求见,言以太真像置于五色帐中,以诸药作烛,外画五色花,谓之"还形烛"。黄昏时秉烛入帐,可见人形。
金蠡
[相关解释]
1.谓仙杯。语本《南史.徐文伯传》﹕"熙(徐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嵊胫﹐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
1.谓仙杯。语本《南史.徐文伯传》﹕"熙(徐熙)好黄老﹐隐于秦望山﹐有道士过求饮﹐留一瓠嵊胫﹐曰﹕'君子孙宜以道术救世﹐当得二千石。'熙开之﹐乃《扁鹊镜经》一卷﹐因精心学之﹐遂名震海内。生子秋夫﹐弥工其术﹐仕至射阳令。"
青目
[相关解释]
1.佛教传说释迦佛瞳子如绀青色。因用指有道行的僧人。 2.犹青眼﹐青睐。
1.佛教传说释迦佛瞳子如绀青色。因用指有道行的僧人。 2.犹青眼﹐青睐。
鸣弦
[相关解释]
1.亦作"鸣弦"。 2.《论语.阳货》"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原谓子游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3.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4.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5.指弓弦。
1.亦作"鸣弦"。 2.《论语.阳货》"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原谓子游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 3.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4.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5.指弓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