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7 查到相关朝官的内容。
带有朝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麾出守
[相关解释]
1.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官出为外任之典。
1.南朝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官出为外任之典。
中朝
[相关解释]
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京朝官
[相关解释]
1.宋代京官和升朝官的合称。
1.宋代京官和升朝官的合称。
人情钱
[相关解释]
1.元朝官吏勒索百姓钱财巧立的名目之一。
1.元朝官吏勒索百姓钱财巧立的名目之一。
位着
[相关解释]
1.亦作"位宁"。 2.古代宫殿,中庭左右两侧叫"位",门屏之间叫"着"(或"宁"),故用以借指在朝居官。 3.指朝官的职守。
1.亦作"位宁"。 2.古代宫殿,中庭左右两侧叫"位",门屏之间叫"着"(或"宁"),故用以借指在朝居官。 3.指朝官的职守。
六参官
[相关解释]
1.唐时武官五品以上及折冲当番者﹐宋时百司朝官以上﹐均五日一朝﹐一月六次朝参﹐号"六参官"。参阅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宋史.礼志十九》。
1.唐时武官五品以上及折冲当番者﹐宋时百司朝官以上﹐均五日一朝﹐一月六次朝参﹐号"六参官"。参阅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宋史.礼志十九》。
内官
[相关解释]
1.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 2.宫中的女官属。 3.宦官,太监。 4.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 5.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
1.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 2.宫中的女官属。 3.宦官,太监。 4.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 5.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
内朝官
[相关解释]
1.旧时朝官有内朝外朝之分。大体属于丞相系统的正规官职称外朝官,君主的近臣称内朝官。也叫中朝官。
1.旧时朝官有内朝外朝之分。大体属于丞相系统的正规官职称外朝官,君主的近臣称内朝官。也叫中朝官。
内资
[相关解释]
1.指任京朝官的资历。
1.指任京朝官的资历。
分陕
[相关解释]
1.陕即今陕西省陕县。相传周初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谓封建王朝官僚出任地方官为"分陕"。
1.陕即今陕西省陕县。相传周初周公旦﹑召公奭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谓封建王朝官僚出任地方官为"分陕"。
助耕
[相关解释]
1.指皇帝行藉田礼时为从耕朝官配备的耕作人员。 2.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为抗属﹑军属耕种田地,叫助耕。这是在供给制度下,对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和烈属的一种照顾措施。全国解放初,对军属﹑烈属仍然实行。
1.指皇帝行藉田礼时为从耕朝官配备的耕作人员。 2.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为抗属﹑军属耕种田地,叫助耕。这是在供给制度下,对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和烈属的一种照顾措施。全国解放初,对军属﹑烈属仍然实行。
勋官
[相关解释]
1.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至都督,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从七品。明又分为文勋十一阶﹑武勋十二阶,至清而废。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1.授给有功官员的一种荣誉称号,没有实职。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上柱国至都督,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定用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凡十二等,起正二品,至从七品。明又分为文勋十一阶﹑武勋十二阶,至清而废。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一》﹑《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升朝官
[相关解释]
1.宋初对参与朝谒的常参官的称呼。
1.宋初对参与朝谒的常参官的称呼。
司隶章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
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
周行
[相关解释]
1.大路。 2.周官的行列。《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毛传"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周之列位。"后用以泛指朝官。 3.至善之道。
1.大路。 2.周官的行列。《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毛传"行,列也。思君子,官贤人,置周之列位。"后用以泛指朝官。 3.至善之道。
圆领
[相关解释]
1.明朝官吏的一种常用礼服。领呈圆形,故称。
1.明朝官吏的一种常用礼服。领呈圆形,故称。
均逸
[相关解释]
1.谓闲散安逸。常用以指朝官外放或退隐。
1.谓闲散安逸。常用以指朝官外放或退隐。
堂吏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中书省的办事吏员。原自中央各机构抽补。宋太祖以其擅中书事权,多生弊端,改令吏部于士人中选授。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始以京朝官充任。
1.唐宋时中书省的办事吏员。原自中央各机构抽补。宋太祖以其擅中书事权,多生弊端,改令吏部于士人中选授。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始以京朝官充任。
外褂
[相关解释]
1.清朝官员的礼服之一,因加于各衣之外,故名。长及胫,裾前左右开叉,胸部及背部皆绣有花纹。
1.清朝官员的礼服之一,因加于各衣之外,故名。长及胫,裾前左右开叉,胸部及背部皆绣有花纹。
宋清
[相关解释]
1.唐长安卖药人,轻财好义,为时人所称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后因以喻指轻财好义者。
1.唐长安卖药人,轻财好义,为时人所称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入,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后因以喻指轻财好义者。
审官院
[相关解释]
1.宋代盐京朝官的机关。分东西二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元丰后其职并入吏部。
1.宋代盐京朝官的机关。分东西二院,东院主文选,西院主武选。元丰后其职并入吏部。
宣抚使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德宗后,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乱及受灾的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宣抚使为镇抚一方之军政长官,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于西南地区设宣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职。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续文献通考.职官十》。
1.官名。唐德宗后,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乱及受灾的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宣抚使为镇抚一方之军政长官,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于西南地区设宣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职。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续文献通考.职官十》。
张勋复辟
[相关解释]
张勋拥立溥仪复辟的事件。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从徐州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十二岁的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清朝官制,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在马厂誓师。12日,张勋兵败逃走,复辟闹剧破灭。
张勋拥立溥仪复辟的事件。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从徐州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十二岁的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清朝官制,自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段祺瑞组织讨逆军”在马厂誓师。12日,张勋兵败逃走,复辟闹剧破灭。
户房
[相关解释]
1.唐宋诸朝官署名,掌有关户部事务。 2.清代府厅州县掌民户的机构。
1.唐宋诸朝官署名,掌有关户部事务。 2.清代府厅州县掌民户的机构。
文勋
[相关解释]
1.隋唐至明文武官员受勋者称勋官。始于北周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至唐定制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十二转。明时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已仅成具文。
1.隋唐至明文武官员受勋者称勋官。始于北周奖励作战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至唐定制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十二转。明时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已仅成具文。
料球
[相关解释]
1.指清朝官员帽顶上所缀的料质圆球。
1.指清朝官员帽顶上所缀的料质圆球。
昆党
[相关解释]
1.明末朝官党派之一。其首领顾天峻是昆山县人,故名。同时尚有浙党﹑宣党等。
1.明末朝官党派之一。其首领顾天峻是昆山县人,故名。同时尚有浙党﹑宣党等。
昭文馆
[相关解释]
1.官署名。唐武德四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神龙元年避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昭文馆。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宋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一》﹑宋程俱《麟台故事.官联》。
1.官署名。唐武德四年于门下省置修文馆,九年改为弘文馆。神龙元年避孝敬皇帝(李弘)讳改为昭文馆。置学士,掌详正图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教授生徒。武后垂拱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给事中一人判馆事。宋承唐制,以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学士﹑直学士不常置,直馆以京朝官充任,掌书籍修写校雠之事。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一》﹑宋程俱《麟台故事.官联》。
朝官
[相关解释]
1.朝廷的官员。亦指中央官员。 2.宋代称一品以下常参官员。
1.朝廷的官员。亦指中央官员。 2.宋代称一品以下常参官员。
朝簿厅
[相关解释]
1.掌朝官名籍的官署。
1.掌朝官名籍的官署。
柱史
[相关解释]
1."柱下史"的省称。 2.代指老子。 3.指御史。 4.亦借指侍郎等朝官。 5.星名。
1."柱下史"的省称。 2.代指老子。 3.指御史。 4.亦借指侍郎等朝官。 5.星名。
柱斧
[相关解释]
1.用水晶制的小斧。朝官所用。
1.用水晶制的小斧。朝官所用。
楦麒麟
[相关解释]
1.亦作"榗麒麟"。 2.《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餵乐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后因以"楦麒麟"谓虚有其表。
1.亦作"榗麒麟"。 2.《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餵乐假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后因以"楦麒麟"谓虚有其表。
水师
[相关解释]
1.古代以水为名的官长。 2.周朝官名。 3.指水神。 4.水军。 5.船夫;渔夫。
1.古代以水为名的官长。 2.周朝官名。 3.指水神。 4.水军。 5.船夫;渔夫。
班台
[相关解释]
1.古代以司马﹑司空﹑司徒为三台,故以泛称朝官之前列显要者。
1.古代以司马﹑司空﹑司徒为三台,故以泛称朝官之前列显要者。
班序
[相关解释]
1.依次排列。 2.按官爵或年齿排列的次序。 3.朝官的行列。
1.依次排列。 2.按官爵或年齿排列的次序。 3.朝官的行列。
班荣
[相关解释]
1.朝班之荣,指光荣之朝官。
1.朝班之荣,指光荣之朝官。
班行
[相关解释]
1.朝班的行列;朝官的位次。 2.也泛指行辈﹑行列。 3.指朝官。 4.泛指官位或官阶。 5.指朝廷。 6.同列,并列。 7.指戏班﹑乐户。 8.指戏中行当。
1.朝班的行列;朝官的位次。 2.也泛指行辈﹑行列。 3.指朝官。 4.泛指官位或官阶。 5.指朝廷。 6.同列,并列。 7.指戏班﹑乐户。 8.指戏中行当。
科爵
[相关解释]
1.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
1.指封建王朝官员的品级爵位。
签省
[相关解释]
1.南北朝官职签帅和省事的并称。
1.南北朝官职签帅和省事的并称。
绯衣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官的红色品服。 2.借指官吏。 3.红色衣服。
1.古代朝官的红色品服。 2.借指官吏。 3.红色衣服。
绯鱼袋
[相关解释]
1.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
1.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因之。
缨帽
[相关解释]
1.清朝官吏所戴的帽子,帽顶有红缨子。
1.清朝官吏所戴的帽子,帽顶有红缨子。
缴凭
[相关解释]
1.交纳凭限。清朝官员被分派到某地之前,由吏部发给写明上任期限的文书,叫"凭限"。到任时即须交纳凭限,称"缴凭"。
1.交纳凭限。清朝官员被分派到某地之前,由吏部发给写明上任期限的文书,叫"凭限"。到任时即须交纳凭限,称"缴凭"。
脱选
[相关解释]
1.谓选人脱离原有的官阶。宋制﹐选人官阶为七等﹐只能在此中逐阶升迁﹐经磨勘改官方能升为京朝官。
1.谓选人脱离原有的官阶。宋制﹐选人官阶为七等﹐只能在此中逐阶升迁﹐经磨勘改官方能升为京朝官。
腰金
[相关解释]
1.古代朝官的腰带﹐按品级镶以不同的金饰﹐品级高者亦以纯金制成◇因以泛指身居显要。金﹐亦指金印或金鱼袋。
1.古代朝官的腰带﹐按品级镶以不同的金饰﹐品级高者亦以纯金制成◇因以泛指身居显要。金﹐亦指金印或金鱼袋。
近官
[相关解释]
1.朝官。因其接近帝王,故称。 2.犹近臣。为帝王所亲近之臣。
1.朝官。因其接近帝王,故称。 2.犹近臣。为帝王所亲近之臣。
进奏院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官署名。唐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南宋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元代废。
1.唐宋时官署名。唐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南宋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章奏事由,投递各项文书。元代废。
连率
[相关解释]
1.连帅。古代十国诸侯之长。 2.新朝官职名,相当于太守。 3.统帅;盟主。
1.连帅。古代十国诸侯之长。 2.新朝官职名,相当于太守。 3.统帅;盟主。
避世金马
[相关解释]
1.《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后以"避世金马"﹑"避世金门"谓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1.《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后以"避世金马"﹑"避世金门"谓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铨部
[相关解释]
1.主管盐官吏的部门。唐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宋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明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铨部"指吏部。
1.主管盐官吏的部门。唐代文官由吏部铨选﹐武职由兵部铨选。宋初吏部铨选官员﹐仅限州县官及幕。文官少卿﹑监以上中书主之﹐京朝官由审官院主之﹔武官刺史﹑副率以上内职由枢密院主之。至明代﹐文归吏部﹐武归兵部。历代吏部职掌甚重﹐故常以"铨部"指吏部。
陛辞
[相关解释]
1.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2.面见皇帝辞官。
1.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 2.面见皇帝辞官。
顶珠
[相关解释]
(~儿)清朝官吏装在帽顶正中的饰物,下有金属小座,座上面安一个核桃大小的圆珠,珠的质料和颜色表示一定品级。也叫顶儿、顶子。
(~儿)清朝官吏装在帽顶正中的饰物,下有金属小座,座上面安一个核桃大小的圆珠,珠的质料和颜色表示一定品级。也叫顶儿、顶子。
鸳排
[相关解释]
1.鹓排。指朝官的班行。
1.鹓排。指朝官的班行。
鸳鸾
[相关解释]
1.鹓与鸾。皆凤属。 2.比喻贤人。 3.比喻朝官﹑同僚。 4.指情侣。 5.汉宫殿名。
1.鹓与鸾。皆凤属。 2.比喻贤人。 3.比喻朝官﹑同僚。 4.指情侣。 5.汉宫殿名。
鸳鹭行
[相关解释]
1.比喻朝官的行列。鹓和鹭止有班,立有序,故称。
1.比喻朝官的行列。鹓和鹭止有班,立有序,故称。
鹓序
[相关解释]
1.朝官站立的次序。
1.朝官站立的次序。
鹓步
[相关解释]
1.朝官的行列。
1.朝官的行列。
鹓池
[相关解释]
1.朝官聚合之所。指朝廷。 2.凤池。唐代指中书省。
1.朝官聚合之所。指朝廷。 2.凤池。唐代指中书省。
鹓班
[相关解释]
1.朝官的行列。
1.朝官的行列。
鹓行
[相关解释]
1.指朝官的行列。
1.指朝官的行列。
鹓鸾
[相关解释]
1.比喻朝官。 2.比喻贤者。 3.唐时六厩之一。
1.比喻朝官。 2.比喻贤者。 3.唐时六厩之一。
鹓鸿
[相关解释]
1.鹓雏﹑鸿雁飞行有序,比喻朝官班行。
1.鹓雏﹑鸿雁飞行有序,比喻朝官班行。
鹓鹭
[相关解释]
1.鹓和鹭飞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 2.比喻有才德者。
1.鹓和鹭飞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 2.比喻有才德者。
鹭序
[相关解释]
1.白鹭群飞有序,因用以比喻朝官的班次。
1.白鹭群飞有序,因用以比喻朝官的班次。
鹭行
[相关解释]
1.指朝官的班次。
1.指朝官的班次。
鹭鸳
[相关解释]
1.亦作"鹭鹓"。 2.二鸟群飞有序,因用以比喻班列整肃有序的朝官。
1.亦作"鹭鹓"。 2.二鸟群飞有序,因用以比喻班列整肃有序的朝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