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5 查到相关本末的内容。
带有本末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路福星
[相关解释]
1.宋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比行,司马光谓人曰"福星往矣。"见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佑更化》﹑清翟灏《通俗编.祝诵》引《四友斋丛说》均作"一路福星"。福星,即岁星,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宋代行政大区称路,后以路为道路之"路",以"一路福星"为祝人旅途平安之语。
1.宋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比行,司马光谓人曰"福星往矣。"见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佑更化》﹑清翟灏《通俗编.祝诵》引《四友斋丛说》均作"一路福星"。福星,即岁星,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宋代行政大区称路,后以路为道路之"路",以"一路福星"为祝人旅途平安之语。
三体
[相关解释]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1.指《诗经》的风﹑雅﹑颂三体。 2.指唐诗的七绝﹑七律﹑五律三体。宋周弼有《三体唐诗》六卷,即选此三体。 3.指唐人赋诗唱和的三体。 4.汉字的三种字体。在真书流行前,称古文﹑篆书﹑隶书为三体。 5.汉字的三种字体。真书﹑行书﹑草书。 6.史学中称编年﹑纪传与纪事本末三种体裁。编年体始于《春秋》,纪传体始于《史记》,后宋袁枢创纪事本末体,史部分类乃相沿分为三体。
三藩
[相关解释]
1.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2.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3.清称明末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4.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后子精忠嗣),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1.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2.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3.清称明末之福王(朱由崧)﹑唐王(朱聿键)﹑桂王(朱由榔)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4.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后子精忠嗣),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反裘伤皮
[相关解释]
1.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1.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反裘负刍
[相关解释]
1.反穿皮衣,背着柴。 2.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朝里。亦以喻愚昧或不知轻重本末。
1.反穿皮衣,背着柴。 2.古人穿皮衣以毛朝外为正,反裘指毛朝里。亦以喻愚昧或不知轻重本末。
史体
[相关解释]
1.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
1.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
大忘
[相关解释]
1.喻本末倒置。
1.喻本末倒置。
屈曲
[相关解释]
1.弯曲,曲折。 2.指事物的原委本末。 3.委曲,曲意迁就。
1.弯曲,曲折。 2.指事物的原委本末。 3.委曲,曲意迁就。
本末
[相关解释]
①树的下部和上部,东西和底部和顶部,比喻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详述~。②比喻主要的与次要的~颠倒。
①树的下部和上部,东西和底部和顶部,比喻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详述~。②比喻主要的与次要的~颠倒。
本末体
[相关解释]
1.即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
1.即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
本末倒置
[相关解释]
1.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轻重。
1.比喻颠倒了事物的主次轻重。
本标
[相关解释]
1.本末,主从。 2.清代指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本署直接统辖的兵队。
1.本末,主从。 2.清代指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本署直接统辖的兵队。
杂史
[相关解释]
1.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1.旧时区别于纪传﹑编年﹑纪事本末的一种史书体载。或记一时见闻﹐或记一事始末﹐或只是一家私记﹐但均带有历史掌故性质。
沿波讨源
[相关解释]
1.谓循其流以求其源。喻深究事物之本末。语出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波而讨源。"
1.谓循其流以求其源。喻深究事物之本末。语出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波而讨源。"
源委
[相关解释]
1.语本《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郑玄注"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指水的发源和归宿。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和底细。
1.语本《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郑玄注"源,泉所出也;委,流所聚也。"指水的发源和归宿。引申为事情的本末和底细。
源津
[相关解释]
1.犹源流,本末。
1.犹源流,本末。
源绪
[相关解释]
1.本末;端绪。
1.本末;端绪。
爱手反裘
[相关解释]
1.比喻愚昧不辨本末。语本汉刘向《新序.杂事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1.比喻愚昧不辨本末。语本汉刘向《新序.杂事二》"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红丸案
[相关解释]
1.晩明宫廷三案之一。明光宗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即位后数日即病。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下泻药,病益剧¤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自称仙方。光宗服一丸,稍觉舒畅。又命进一丸,明日天未明即死去。当时有人疑系已故明神宗的郑贵妃指使下毒,朝野议论不一◇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魏忠贤专政时翻案,免李可灼戍,擢崔文升总督漕运§丸案与"梃击案"﹑"移宫案"合称为晩明三案。三案之争,明亡始止。参阅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三案》。
1.晩明宫廷三案之一。明光宗于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即位后数日即病。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下泻药,病益剧¤胪寺丞李可灼进红丸,自称仙方。光宗服一丸,稍觉舒畅。又命进一丸,明日天未明即死去。当时有人疑系已故明神宗的郑贵妃指使下毒,朝野议论不一◇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魏忠贤专政时翻案,免李可灼戍,擢崔文升总督漕运§丸案与"梃击案"﹑"移宫案"合称为晩明三案。三案之争,明亡始止。参阅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三案》。
舍本求末(舍shě)
[相关解释]
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追求次要的、枝节的。形容本末颠倒、轻重颠倒对学生只求死背,不教思维,是舍本求末的教学方法。
放弃根本的、主要的,而追求次要的、枝节的。形容本末颠倒、轻重颠倒对学生只求死背,不教思维,是舍本求末的教学方法。
节末
[相关解释]
1.情节本末。
1.情节本末。
讨流溯源
[相关解释]
1.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1.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追溯
[相关解释]
逆流向河流的源头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末追溯汉字源┝鳎追溯人类起源的历史。也指逆着事物发展的顺序回顾老人对这段历史作了详细的追溯。
逆流向河流的源头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本末追溯汉字源┝鳎追溯人类起源的历史。也指逆着事物发展的顺序回顾老人对这段历史作了详细的追溯。
首末
[相关解释]
1.自始至终。 2.本末,原委。
1.自始至终。 2.本末,原委。
鹿皮苍璧
[相关解释]
1.《汉书.食货志下》"上(汉武帝)与汤(张汤)既造白鹿皮币,问异(颜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后以"鹿皮苍璧"谓本末不相称。
1.《汉书.食货志下》"上(汉武帝)与汤(张汤)既造白鹿皮币,问异(颜异)。异曰'今王侯朝贺以仓璧,直数千,而其皮荐反四十万,本末不相称。'"后以"鹿皮苍璧"谓本末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