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8 查到相关林学的内容。
带有林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观帖 [相关解释]
1.法帖名。元翰林学士程巨夫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袁桷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赵孟俯为之书写◇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三仙 [相关解释]
1.传说三国吴主孙权之祖孙钟,以种瓜为业,有三仙人诣门乞瓜,钟厚待之。因指以葬地,谓当出天子。言讫化为三鹤飞去。事见《太平广记》卷三八九引《祥瑞记.孙钟》◇用为施瓜得福的典实。 2.指三位翰林学士。
三告官 [相关解释]
1.宋代在禁中,唯宰相﹑翰林学士﹑御史有衙吏为之喝道,称为三告官。
两制 [相关解释]
1.内制和外制的合称。指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
两禁 [相关解释]
1.北宋时,翰林学士直舍在皇宫北门两侧,因以"两禁"借指翰林院。禁,宫禁。
五题 [相关解释]
1.宋代,入翰林学士院须试内制﹑外制﹑批答﹑诗﹑赋五项,称为"五题"。
侍从 [相关解释]
1.随侍帝王或尊长左右。 2.随从伺候之人。 3.宋代称翰林学士﹑给事中﹑六尚书﹑侍郎为侍从。
侍讲学士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始设,初属集贤殿书院,职司撰集文章﹑校理经籍。宋时由他官之有文学者兼任,如邢昺以国子祭酒为侍讲学士。属翰林学士院。元明清翰林院均置此职,讲论文史,甚为清显。
内制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称由翰林学士所掌的皇帝诏令为"内制"。唐初,中书省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命,无内外制之分。至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置翰林学士,掌内制;中书舍人只掌外制。 2.翰林学士的别称。
内相 [相关解释]
1.唐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专掌内命,参裁朝廷大议,人称"内相"。《旧唐书.陆贽传》"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后以"内相"为翰林学士的别称。 2.指宫中太监。
四入头 [相关解释]
1.宋时任用执政大臣,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中挑选,俗呼为四入头。见宋洪迈《容斋续笔.执政四入头》。
外制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由中书舍人或知制诰所掌的皇帝诰命称外制,由翰林学士所掌之诰命称内制。唐时两制尚无严格分别。
大凤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别称。
宇文虚中(1079-1146) [相关解释]
金代诗人。字叔通,号龙溪,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北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宋时出使金国,被留,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尊为国师”◇被诬谋反,合家焚死。今存诗五十余首。
宣锁 [相关解释]
1.宋制,凡拟草除授宰执及重要事项的制诏,由天子当晩宣召当直翰林学士官面谕,归院后,令内侍锁学士院,禁人出入。天明前呈送皇帝,俟当日晨交中书授舍人宣读后,方可开院∠称"宣锁"。见《宋史.职官志二》。
执梃 [相关解释]
1.手执梃杖。指持梃作仪卫前导。宋时,天子于宫中,仪卫有主辇二十四人,辇头一人穿紫绣袍,执涂金裹银杖作督领。宰相﹑翰林学士﹑御史则用穿朱衣的吏役呵道,"以梃叩地警众"。三司副使"唯乘紫丝暖座,从人队长持破木梃。"
承旨 [相关解释]
1.亦作"承指"。逢迎意旨。 2.接受圣旨。 3.官名。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诸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仍其制。元赵孟俯曾为此官,世称赵承旨。明废。参阅唐元稹《翰林承旨学士记》。又五代枢密院有枢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枢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后参用文臣。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擢第 [相关解释]
登第;及第冬曦进士擢第|君瑞擢第后,以才授翰林学士。
林学 [相关解释]
1.研究林业生产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一般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更新﹑林业机具的应用改良﹑森林经营管理等培育森林方面的科学。广义的林学还包括木材采运和林产品加工等森林工业方面的科学。
润笔执政 [相关解释]
1.指由翰林学士升任的执政大臣。
玉堂手 [相关解释]
1.翰林学士的手笔﹑文才。
白云鹏(1874-1952) [相关解释]
京韵大鼓演员∮北霸县(今霸州市)人。早年在农村说唱,后在北京从史振林学艺。长期在北京、天津演出。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韵味醇厚、吐字清晰、腔调柔美的艺术风格,世称白派”。代表作有《黛玉焚稿》、《哭祖庙》等。
直草 [相关解释]
1.翰林学士入内庭轮值时所拟诏令的草稿。
直院 [相关解释]
1.宋代入翰林学士院而未授学士职者称"直院"。
知制诰 [相关解释]
1.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后用作官名。唐初以中书舍人为之,掌外制。其后亦有以他官代行其职者,则称某官知制诰。开元末,改翰林供奉为学士院,翰林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专掌内命,典司诏诰。宋代因之,为清要之职。明代翰林学士或内阁学士,得兼此职。清代废。
知院 [相关解释]
1.五代后晋天福初,桑维翰以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知院之名,始此。宋代枢密院不置枢密使时,则以他官知枢密院事,因称知院◇遂为枢密使的通称。
禁中颇牧 [相关解释]
1.廉颇﹑李牧皆战国时赵国守边御敌之良将。唐宣宗时,党项扰河西,翰林学士毕謕上破羌条陈甚悉,帝大悦,曰"吾将择能帅者,孰谓颇牧在吾禁署,卿为朕行乎!"于是拜謕为邠宁节度使﹑河西供军安抚使。謕于任内多所建树。事见《新唐书.毕謕传》◇以"禁中颇牧"比喻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者。
禁从 [相关解释]
1.帝王侍从。特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学侍从官。
经筵 [相关解释]
1.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清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耐官 [相关解释]
1.《宋史.向敏中传》"﹝敏中﹞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后谓不为宠辱所动﹐堪任要职为"耐官"。
行内 [相关解释]
1.指翰林学士。唐时翰林院设于宫中,因名内署〔林学士供职于内署,故称。
金銮 [相关解释]
1.帝王车马的装饰物。金属铸成鸾鸟形﹐口中含铃﹐因指代帝王车驾。 2.见"金銮殿"。 3.翰林学士的美称。 4.白居易女儿的名字◇借指幼女。
金銮客 [相关解释]
1.指翰林学士。
金马客 [相关解释]
1.指翰林学士。
金马玉堂 [相关解释]
1.金马门与玉堂署『时学士待诏之处﹐后因以称翰林院或翰林学士。 2.指进朝廷做官。
铜螭 [相关解释]
1.铜制的螭形的笔床﹑笔架。 2.铜铸螭头。 3.借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人。
院体 [相关解释]
1.书法流派之一。唐贞元中翰林学士吴通微工行草﹐体近隶﹐院中胥徒仿效其书﹐大行于世﹐称为"院体"。 2.绘画流派之一。 3.歌妓之玉体。
陶学士 [相关解释]
1.指宋人陶谷。历仕后晋﹑后汉﹐至后周为翰林学士﹐故称。他曾得党进的家姬。一天陶谷掏雪水烹茶﹐问那家姬说﹕"党家有这样的风味吗?"那家姬答道﹕"他是粗人﹐只知道在销金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哪有这种风味。"见《绿窗新话.党家妓不识雪景》◇"陶学士"遂为风雅之士的代名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