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3 查到相关楷书的内容。
带有楷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炷香
[相关解释]
1.一枝香或一束香。 2.明清时俗称下官见上司时投递的手本。因其楷书工整,细字直行,又常手捧高拱,故名。
1.一枝香或一束香。 2.明清时俗称下官见上司时投递的手本。因其楷书工整,细字直行,又常手捧高拱,故名。
今体
[相关解释]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1.文章﹑诗歌﹑书法都有今体,以别于古体。(1)指骈俪文体。《梁书.庚肩吾传》"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而观其遣辞用心,子不相似。若以今文为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旧唐书.李商隐传》"自是始为今体章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章二"所谓'今体',就是指的四六骈文。"(2)指唐代的律诗。参见"今体诗"。(3)指楷书书体。《法书要录》卷三引唐虞世南《书旨述》"俯于众美,会滋简易,制成今体,乃穷奥旨。"
今分
[相关解释]
1.楷书的别称。
1.楷书的别称。
今隶
[相关解释]
1.楷书的别称。隶书自篆书演化而来,相传为秦程邈所创,称汉隶,又称古隶;楷书自汉隶演化而来,相传为三国魏钟繇所创,称今隶。
1.楷书的别称。隶书自篆书演化而来,相传为秦程邈所创,称汉隶,又称古隶;楷书自汉隶演化而来,相传为三国魏钟繇所创,称今隶。
仙坛记
[相关解释]
1.唐颜真卿楷书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的省称。
1.唐颜真卿楷书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的省称。
假名
[相关解释]
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叫片假名,草书叫平假名。
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汉字的偏旁。楷书叫片假名,草书叫平假名。
元押
[相关解释]
1.亦作"元戳"。 2.指元代的"花押印"。"花押印"系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一般没有外框,签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1.亦作"元戳"。 2.指元代的"花押印"。"花押印"系镌刻花写姓名的印章,始于宋。一般没有外框,签押得使人不易摹仿,作为取信的凭记。元代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
八体
[相关解释]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1.八种书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种﹐谓之"八体"。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汉书·艺文志》有《八体六技》。按﹐大篆﹑小篆﹑虫书﹑隶书是四种字体﹐其余四种是书的用途。楷书出现后所谓的八体﹐即古文﹑大篆﹑小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见唐张怀瓘《书断》◇以指书法。 2.指八种文体风格。
则刀
[相关解释]
1.汉字偏旁之一的名称。亦称立刀。楷书形状为"刂",如"削"﹑"刮"等字右边的部分。
1.汉字偏旁之一的名称。亦称立刀。楷书形状为"刂",如"削"﹑"刮"等字右边的部分。
古隶
[相关解释]
1.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
1.秦汉隶书。与三国后盛行的今隶(楷书)对称。
字体
[相关解释]
①文字的结构形式。如汉字的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②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如颜体、柳体等。
①文字的结构形式。如汉字的字体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②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如颜体、柳体等。
工楷
[相关解释]
工整的楷书。
工整的楷书。
柳公权(778-865)
[相关解释]
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进士,官至太子少师。工楷书,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书法骨力劲健,结构紧凑。有碑刻《玄秘塔碑》等存世。
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元和进士,官至太子少师。工楷书,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书法骨力劲健,结构紧凑。有碑刻《玄秘塔碑》等存世。
楷书
[相关解释]
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
汉字字体的一种,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隶书演变来的。也叫正楷。
楷字
[相关解释]
1.楷书,正楷字。
1.楷书,正楷字。
楷法
[相关解释]
1.典范;法则。 2.犹效法。 3.楷书之法。
1.典范;法则。 2.犹效法。 3.楷书之法。
楷隶
[相关解释]
1.指隶书『魏时以隶书为楷法,故称。 2.楷书与隶书。
1.指隶书『魏时以隶书为楷法,故称。 2.楷书与隶书。
正楷
[相关解释]
也称正书”、真书”、楷书”。字体名。由隶书过渡而来,始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唐代达到巅峰,迄今通行全国。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故称。
也称正书”、真书”、楷书”。字体名。由隶书过渡而来,始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时趋于成熟,唐代达到巅峰,迄今通行全国。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为楷模,故称。
瘦金书
[相关解释]
1.宋徽宗赵佶楷书学唐薛稷﹐笔画瘦硬﹐自称"瘦金书"。
1.宋徽宗赵佶楷书学唐薛稷﹐笔画瘦硬﹐自称"瘦金书"。
真书
[相关解释]
1.楷书。原是隶书的别称。也称正书。
1.楷书。原是隶书的别称。也称正书。
真字
[相关解释]
1.谓楷书。
1.谓楷书。
石经
[相关解释]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1.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平帝元始元年王莽命甄丰摹古文《易》﹑《书》﹑《诗》﹑《左传》于石,此为石经之始『代以后其文字至今尚可考见者,有(1)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的"熹平石经",亦称"一字石经"。(2)三国魏齐王(曹芳)正始(公元240-248年)中用古文﹑篆﹑隶三体刻石的"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3)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用楷书刻石的"唐开成石经"。(4)后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的楷书"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5)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竣工的"北宋石经"
立人旁
[相关解释]
1.汉字楷书偏旁"亻"的称呼。
1.汉字楷书偏旁"亻"的称呼。
立刀
[相关解释]
1.汉字楷书偏旁"刂"的称呼。
1.汉字楷书偏旁"刂"的称呼。
花押印
[相关解释]
1.镌刻草书姓名的印章。始于宋,盛于元。也称元押﹑元戳。元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蒙古文或花押。其目的在于取信,使人不易辨认摹仿。
1.镌刻草书姓名的印章。始于宋,盛于元。也称元押﹑元戳。元的花押印,其形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蒙古文或花押。其目的在于取信,使人不易辨认摹仿。
行书
[相关解释]
字体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既无草书潦草,又无楷书端正。相传始于东汉末年,流行至今。其中楷意多些的称行楷”,草意多些的称行草”。
字体名。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既无草书潦草,又无楷书端正。相传始于东汉末年,流行至今。其中楷意多些的称行楷”,草意多些的称行草”。
行楷
[相关解释]
1.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
1.书体名。近似行书的楷书。
誊真
[相关解释]
1.谓用楷书誊写。
1.谓用楷书誊写。
连真
[相关解释]
1.连写的真书(楷书),即行书。
1.连写的真书(楷书),即行书。
释文
[相关解释]
1.放下书卷。 2.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指以楷书考释篆﹑隶﹑草﹑行等书体。
1.放下书卷。 2.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指以楷书考释篆﹑隶﹑草﹑行等书体。
隶楷
[相关解释]
1.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1.字体名。带有隶书笔法的楷书。
隶释
[相关解释]
1.谓用楷书录写隶字并加以解释。
1.谓用楷书录写隶字并加以解释。
颜真卿(709-785)
[相关解释]
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封鲁郡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李希烈叛乱,被害。世称颜鲁公”。工文词,尤善书法。楷书雄浑,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亦工行书。有碑刻《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及书迹《祭侄文稿》等存世。有《颜鲁公集》。
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封鲁郡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李希烈叛乱,被害。世称颜鲁公”。工文词,尤善书法。楷书雄浑,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亦工行书。有碑刻《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及书迹《祭侄文稿》等存世。有《颜鲁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