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2 查到相关正音的内容。
带有正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定弦
[相关解释]
(~儿)①调整乐器弦的松紧以校正音高。②〈方〉比喻打定主意你先别追问我,我还没~呢。
(~儿)①调整乐器弦的松紧以校正音高。②〈方〉比喻打定主意你先别追问我,我还没~呢。
快活三
[相关解释]
1.宋元方言称体胖者。 2.曲牌名。四句二十二字,前三句平韵,第四句仄韵。见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吕.胡紫山小令》。
1.宋元方言称体胖者。 2.曲牌名。四句二十二字,前三句平韵,第四句仄韵。见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吕.胡紫山小令》。
正音
[相关解释]
1.纯正的乐声;雅正的乐声。 2.指雅正之诗什。 3.标准语音。 4.字的本音。区别于借读音和转读音。 5.矫正语音。
1.纯正的乐声;雅正的乐声。 2.指雅正之诗什。 3.标准语音。 4.字的本音。区别于借读音和转读音。 5.矫正语音。
正音法
[相关解释]
1.也叫"读音法"。共同语读音的规范。消除异读,确定每个字的读音。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1.也叫"读音法"。共同语读音的规范。消除异读,确定每个字的读音。现代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溺音
[相关解释]
1.古谓淫溺的音乐。与正音﹑雅音相对言。
1.古谓淫溺的音乐。与正音﹑雅音相对言。
神头鬼面
[相关解释]
1.比喻竞奇立异,故弄玄虚。 2.见"神头鬼脸"。 3.古代杂剧十二科目之一。参阅《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
1.比喻竞奇立异,故弄玄虚。 2.见"神头鬼脸"。 3.古代杂剧十二科目之一。参阅《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
醉中天
[相关解释]
1.曲牌名。见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
1.曲牌名。见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
醉太平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又名《凌波曲》﹑《醉思凡》﹑《四字令》等。双调三十八字,平韵。又一体,四十五字,仄韵。 2.曲牌名。南北曲坴有。《太和正音谱》﹑《中原音韵》属正宫,《太平乐府》属南吕宫。字数均与词牌不同。南曲亦名《升平乐》,用作过曲。北曲可用作小令,亦可用于套曲内。 3.花名。
1.词牌名。又名《凌波曲》﹑《醉思凡》﹑《四字令》等。双调三十八字,平韵。又一体,四十五字,仄韵。 2.曲牌名。南北曲坴有。《太和正音谱》﹑《中原音韵》属正宫,《太平乐府》属南吕宫。字数均与词牌不同。南曲亦名《升平乐》,用作过曲。北曲可用作小令,亦可用于套曲内。 3.花名。
醉春风
[相关解释]
1.词牌名。又名《怨东风》。参阅《词谱》十四。 2.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
1.词牌名。又名《怨东风》。参阅《词谱》十四。 2.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
醉高歌
[相关解释]
1.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
1.曲牌名。调见《太平乐府》。参阅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乐府》。
雅音
[相关解释]
1.正音﹐有益于风教的诗歌和音乐。
1.正音﹐有益于风教的诗歌和音乐。
齐齿呼
[相关解释]
1.等韵学名词。亦称"齐齿"。宋元韵图只分开﹑合两呼。明梅膺祚《字汇》所附《韵法直图》增立十呼,始有"齐齿"﹑"齐齿卷舌"等名目。清潘耒删汰繁复,定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其《类音》云"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但一般仍将"齐齿"归于"开口",如清李元《音切谱》云"开口正音俗称开口音,开口副音俗称齐齿音。"现称韵头或韵腹是i[i]的韵母为齐齿呼。
1.等韵学名词。亦称"齐齿"。宋元韵图只分开﹑合两呼。明梅膺祚《字汇》所附《韵法直图》增立十呼,始有"齐齿"﹑"齐齿卷舌"等名目。清潘耒删汰繁复,定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其《类音》云"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但一般仍将"齐齿"归于"开口",如清李元《音切谱》云"开口正音俗称开口音,开口副音俗称齐齿音。"现称韵头或韵腹是i[i]的韵母为齐齿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