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河的内容。
带有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二八事变
[相关解释]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动海军陆战队数千人向上海闸北、江湾、吴淞等地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部奋起抵抗。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各界人民积极支援前线。中国守军在吴淞地区激战月余,使日军死伤万余人。3月初,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守军腹背受敌被迫撤退。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2年1月28日晚,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侨民,出动海军陆战队数千人向上海闸北、江湾、吴淞等地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部奋起抵抗。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各界人民积极支援前线。中国守军在吴淞地区激战月余,使日军死伤万余人。3月初,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守军腹背受敌被迫撤退。在英、美、法、意等国的调停下,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一川
[相关解释]
1.一条河流。 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1.一条河流。 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
一支
[相关解释]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2.各种学派﹑流派或宗族的支派,亦名一支。 3.一肢。支,肢。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2.各种学派﹑流派或宗族的支派,亦名一支。 3.一肢。支,肢。
一殿
[相关解释]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1.一座殿堂。 2.古代考核制度,官吏因罪过而受一定的处罚称为一负,积若干负称为一殿。《北史.郭祚传》"祚奏言'考察令公清独着,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通典.刑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平局八负为一殿,繁局十负为一殿。"《隋书.刑法志》"在官犯罪,鞭杖十为一负,闲局六负为一殿。"按,汉代只分"殿"﹑"最",或但言"负",此为后起之制。 3.满殿。
一河
[相关解释]
1.一条河流。 2.满河。
1.一条河流。 2.满河。
一泻千里
[相关解释]
①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②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东坡诗放笔快意,一泻千里。
①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②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东坡诗放笔快意,一泻千里。
一百五日
[相关解释]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1.寒食日。三国魏曹操《明罚令》"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介子推……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宋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宋洪迈《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一百六"。
一目十行
[相关解释]
1.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1.一眼能看十行文章。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语本《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及《北齐书·河南康舒王孝瑜传》"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
一石几钟
[相关解释]
1.《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膁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1.《汉书·主父偃传》"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膁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钟而致一石。"颜师古注"六斛四斗为钟,计其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得一石至。"后因以"一石几钟"谓运输漕粮时沿途损耗侵吞惊人。
一脉
[相关解释]
1.亦作"一脉"。 2.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3.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4.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 5.中医指一种脉象。
1.亦作"一脉"。 2.河流或山脉的一支。 3.犹言一线,一缕。多用于连贯相承的事物。 4.亲族﹑师弟﹑诗文等前后相承的一系。 5.中医指一种脉象。
一虎不河
[相关解释]
1.《诗.小雅.小昮》"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1.《诗.小雅.小昮》"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
一行
[相关解释]
①指同行的一群人代表团一行共十二人。②一行(683或673-727)。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一起制造黄道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恒星位置;与南宫说等首次测量子午线1°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制订《大衍历》等。
①指同行的一群人代表团一行共十二人。②一行(683或673-727)。唐代高僧,天文学家。俗姓张,名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精通历法和天文。与梁令瓒一起制造黄道仪,用以重新测定一百五十多颗恒星位置;与南宫说等首次测量子午线1°的长度。著有《大日经疏》,并制订《大衍历》等。
丁果仙(1909-1972)
[相关解释]
晋剧演员。艺名果子红,直隶束鹿(今属河北)人。女。七岁学艺,先习青衣,后改须生。是晋剧史上第一个女须生。嗓音洪亮,擅用多种唱腔表现人物感情,形成独特风格,世称丁派”。擅演《双罗衫》、《走雪山》等剧。曾任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
晋剧演员。艺名果子红,直隶束鹿(今属河北)人。女。七岁学艺,先习青衣,后改须生。是晋剧史上第一个女须生。嗓音洪亮,擅用多种唱腔表现人物感情,形成独特风格,世称丁派”。擅演《双罗衫》、《走雪山》等剧。曾任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
丁步
[相关解释]
1.方言。置放在溪﹑河浅处以便行人往来的石头墩子。
1.方言。置放在溪﹑河浅处以便行人往来的石头墩子。
丁男
[相关解释]
成年男子即有丁男繁衍之族。也指已及服役年龄的男子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成年男子即有丁男繁衍之族。也指已及服役年龄的男子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
七十二沽
[相关解释]
1.河北省境白河支流,相传有七十二沽,其在天津者有二十一沽,故亦以借指天津。
1.河北省境白河支流,相传有七十二沽,其在天津者有二十一沽,故亦以借指天津。
七十二疑冢
[相关解释]
1.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1.传说曹操怕死后被人发掘坟墓,在漳河一带造了七十二个疑冢。
七大家
[相关解释]
1.明李绍称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古文七大家。明李绍《苏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苏洵为八大家。
1.明李绍称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为古文七大家。明李绍《苏文忠公集序》"古今文章,作者非一人,其以之名天下者,惟唐昌黎韩氏﹑河东柳氏﹑宋庐陵欧阳氏﹑眉山二苏氏及南丰曾氏﹑临川王氏,七大家。"又有人增宋苏洵为八大家。
七板子
[相关解释]
1.亦作"七板儿"。 2.秦淮河上一种有篷而周围无走沿的小游艇。
1.亦作"七板儿"。 2.秦淮河上一种有篷而周围无走沿的小游艇。
七桥问题
[相关解释]
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如图)。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欧勒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如下右图的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著名古典数学问题之一。在哥尼斯堡的一个公园里,有七座桥将普雷格尔河中两个岛及岛与河岸连接起来(如图)。问是否可能从这四块陆地中任一块出发,恰好通过每座桥一次,再回到起点?欧勒于1736年研究并解决了此问题,他把问题归结为如下右图的一笔画”问题,证明上述走法是不可能的。
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
[相关解释]
中国最大的引水工程。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两部分工程组成。前者建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水库库容89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02万千瓦,以供水为主,兼具发电、防洪、防凌功能◇者包括总干渠、北干渠和南干渠(连接汾河),总长315千米,分别引水至大同、朔州和太原。1993年开工建设。
中国最大的引水工程。由万家寨水利枢纽和引黄入晋两部分工程组成。前者建于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水库库容89亿立方米,电站装机容量102万千瓦,以供水为主,兼具发电、防洪、防凌功能◇者包括总干渠、北干渠和南干渠(连接汾河),总长315千米,分别引水至大同、朔州和太原。1993年开工建设。
三京
[相关解释]
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三关
[相关解释]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强敌?"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2)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文选.干宝》"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2.(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
1.古代三个重要关隘的合称。著名者有(1)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约在今之山西东南部。《后汉书.冯衍传上》"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奈何举之以资强敌?"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2)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江关(今四川奉节东)﹑白水关(今四川旧昭化西北)。《文选.干宝》"三关电扫,刘禅入臣。"李善注"蜀有阳平﹑江关﹑白水关。"(3)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在今河南信阳南。《南齐书.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2.(4)溢津关﹑瓦桥关﹑淤口关。在
三兽渡
[相关解释]
1.见"三兽渡河"。
1.见"三兽渡河"。
三兽渡河
[相关解释]
1.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1.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三凤
[相关解释]
1.唐薛元敬有文学,少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见《旧唐书.薛元敬传》。 2.明张泰字亨父,太仓人;陆鈔字鼎仪,昆山人;陆容字文量,亦太仓人。三人少齐名,号"娄东三凤"。见《明史.文苑传二.张泰》。
1.唐薛元敬有文学,少与薛收及收族兄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见《旧唐书.薛元敬传》。 2.明张泰字亨父,太仓人;陆鈔字鼎仪,昆山人;陆容字文量,亦太仓人。三人少齐名,号"娄东三凤"。见《明史.文苑传二.张泰》。
三十六峰
[相关解释]
1.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上有三十六峰。 2.指福建省崇安县的武夷山。
1.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上有三十六峰。 2.指福建省崇安县的武夷山。
三十六郡
[相关解释]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1.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裴髎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清姚鼐《复谈孝廉书》"按《秦始皇纪》,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其二十六年,迄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是已为三十九郡。至秦亡时,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相关解释]
1.谓盛衰不常。
1.谓盛衰不常。
三坟
[相关解释]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1.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注"皆古书名。""三坟"﹐三皇之书﹐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近人章炳麟《检论·尚书故言》则谓"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今存《三坟书》﹐分山坟﹑气坟﹑形坟﹐以《连山》为伏羲作﹐《归藏》为神农作﹐《乾坤》为黄帝作﹐各衍为六十四卦﹐系之以传﹐且杂以《河图》﹐实系宋人伪造。
三堂
[相关解释]
1.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以屡经文士题咏而著名。 2.第三进堂屋。
1.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以屡经文士题咏而著名。 2.第三进堂屋。
三川
[相关解释]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三患
[相关解释]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三户
[相关解释]
1.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裴髎集解引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一说,指楚之昭﹑屈﹑景三大姓。见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人多指"三户人家"。 2.地名。在今河南淅川县境。 3.古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1.三户人家。极言人数之少。《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裴髎集解引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一说,指楚之昭﹑屈﹑景三大姓。见司马贞索隐引韦昭说◇人多指"三户人家"。 2.地名。在今河南淅川县境。 3.古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今河北磁县境内。
三才
[相关解释]
1.天﹑地﹑人。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晋书.刘舆传》"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2)指北齐之温子升﹑邢子才﹑魏收。《北史.魏收传》"﹝魏收﹞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1.天﹑地﹑人。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晋之潘滔﹑刘舆﹑裴邈。《晋书.刘舆传》"时称越府有三才潘滔大才,刘舆长才,裴邈清才。"(2)指北齐之温子升﹑邢子才﹑魏收。《北史.魏收传》"﹝魏收﹞与济阴温子升﹑河间邢子才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三星
[相关解释]
1.《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毛传"三星,参也。"郑玄笺"三星,谓心星也。"均专指一宿而言。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星,有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据近人研究,《绸缪》首章"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绸缪束刍,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绸缪束楚﹐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 2.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三星,谓岁星行经三个星次,犹言三年。 3.指福﹑禄﹑寿三福神。
1.《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毛传"三星,参也。"郑玄笺"三星,谓心星也。"均专指一宿而言。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星,有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据近人研究,《绸缪》首章"绸缪束薪,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绸缪束刍,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绸缪束楚﹐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 2.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星次。三星,谓岁星行经三个星次,犹言三年。 3.指福﹑禄﹑寿三福神。
三晋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1.战国时赵﹑韩﹑魏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大夫,战国初,分晋各立为国,故称。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及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三晋"又为山西省别称。
三板
[相关解释]
1.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2.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 3.三级。
1.古代筑墙﹑坟所用的板,每块高二尺,三板为六尺。 2.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 3.三级。
三槐堂
[相关解释]
1.堂名。宋王佑子孙所建,在河南省开封东门外。宋苏轼有《三槐堂铭》。详"三槐"。 2.泛指高官之第宅。
1.堂名。宋王佑子孙所建,在河南省开封东门外。宋苏轼有《三槐堂铭》。详"三槐"。 2.泛指高官之第宅。
三汛
[相关解释]
1.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1.指春﹑夏﹑秋三季的涨水期。第一汛叫春汛,或名桃汛﹑桃花汛﹑桃花水,汛期大概在清明节后二十日。第二汛叫伏汛,汛期在春汛后至立秋前。第三汛叫秋汛,汛期在伏汛后至霜降前。参阅清朱扆《河防志》卷五。
三江口
[相关解释]
1.指江苏省吴江县北,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处。 2.指湖南省岳阳县北,洞庭湖水入长江处。 3.指湖北省汉口西。 4.指浙江的曹娥江﹑钱清江﹑浙江三水于海口汇合处。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四.会稽县》。 5.指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之南盘江﹑多衣江﹑九龙河交汇处。
1.指江苏省吴江县北,吴淞江﹑娄江﹑东江分流处。 2.指湖南省岳阳县北,洞庭湖水入长江处。 3.指湖北省汉口西。 4.指浙江的曹娥江﹑钱清江﹑浙江三水于海口汇合处。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四.会稽县》。 5.指云南﹑贵州﹑广西三省之南盘江﹑多衣江﹑九龙河交汇处。
三点水
[相关解释]
1.汉字偏旁,形状为"氵"。如"江﹑河﹑沐﹑浴"等字的左边部分。
1.汉字偏旁,形状为"氵"。如"江﹑河﹑沐﹑浴"等字的左边部分。
三荆
[相关解释]
1.一株三枝的荆树。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1.一株三枝的荆树。 2.诗文中常以喻同胞兄弟。 3.后魏置荆州于穰县(今河南邓县),置南荆州于安昌(今河南确山县),置东荆州于泚阳(今河南泌阳县),谓之三荆。参阅《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胡三省注。
三角洲
[相关解释]
1.在河流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因河水所携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一般呈三角形或弓形。
1.在河流入海或入湖的河口地区,因河水所携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一般呈三角形或弓形。
三豕
[相关解释]
1.见"三豕涉河"。
1.见"三豕涉河"。
三豕涉河
[相关解释]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1.《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三门峡
[相关解释]
黄河中游段峡谷。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因黄河原在此被坚硬岩岛将水流分为三股,分别称人门、神门、鬼门而得名。1960年在此建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黄河中游段峡谷。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因黄河原在此被坚硬岩岛将水流分为三股,分别称人门、神门、鬼门而得名。1960年在此建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三革
[相关解释]
1.指甲﹑胄﹑盾,古时多用犀﹑兕﹑牛之皮革制成,故称。《国语.齐语》"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韦昭注"三革,甲﹑胄﹑盾也。"《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杨倞注"三革,犀也,兕也,牛也。"一说,指用革甲装备的战车﹑战马和士兵。
1.指甲﹑胄﹑盾,古时多用犀﹑兕﹑牛之皮革制成,故称。《国语.齐语》"教大成,定三革,隐五刃,朝服以济河而无怵惕焉,文事胜矣。"韦昭注"三革,甲﹑胄﹑盾也。"《荀子.儒效》"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杨倞注"三革,犀也,兕也,牛也。"一说,指用革甲装备的战车﹑战马和士兵。
上官仪(约605-664)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上林
[相关解释]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上林苑
[相关解释]
古宫苑名。有三处一是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二是东汉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三是南朝宋大明三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
古宫苑名。有三处一是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二是东汉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三是南朝宋大明三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
上流头
[相关解释]
1.亦作"上溜头"。 2.河川的上水方向。
1.亦作"上溜头"。 2.河川的上水方向。
上海市
[相关解释]
别称沪”、申”。中央直辖市。在中国东部、长江口南岸,濒东海。面积6341平方千米。人口1301万(1995年)。城市人口居全国首位。1927年设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稠密,黄浦江流贯市区。亚热带湿润区,四季分明。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浦东新区为开发区。文教科技基础雄厚。有豫园、龙华寺、中共一大会址等名胜古迹。
别称沪”、申”。中央直辖市。在中国东部、长江口南岸,濒东海。面积6341平方千米。人口1301万(1995年)。城市人口居全国首位。1927年设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稠密,黄浦江流贯市区。亚热带湿润区,四季分明。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也是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浦东新区为开发区。文教科技基础雄厚。有豫园、龙华寺、中共一大会址等名胜古迹。
上都
[相关解释]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下口
[相关解释]
1.指江河下游出口处。
1.指江河下游出口处。
下江
[相关解释]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下流
[相关解释]
1.河流的下游。 2.指子孙,后辈。 3.犹末流。指一种流派的余绪。 4.比喻众恶所归的地位。 5.微贱。 6.指地位微贱的人。 7.下品;劣等。 8.卑鄙,龌龊。 9.向下流逝。 10.喻君上的恩泽下布。
1.河流的下游。 2.指子孙,后辈。 3.犹末流。指一种流派的余绪。 4.比喻众恶所归的地位。 5.微贱。 6.指地位微贱的人。 7.下品;劣等。 8.卑鄙,龌龊。 9.向下流逝。 10.喻君上的恩泽下布。
下游
[相关解释]
1.河流接近出口的部分;亦指下游附近的地区。 2.犹末流。 3.比喻落后的地位。
1.河流接近出口的部分;亦指下游附近的地区。 2.犹末流。 3.比喻落后的地位。
下溜头
[相关解释]
1.亦作"下流头"。 2.江河的下游。
1.亦作"下流头"。 2.江河的下游。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不令支
[相关解释]
1.即令支。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滦县﹑迁安县间。
1.即令支。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滦县﹑迁安县间。
不废江河
[相关解释]
1.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1.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不济
[相关解释]
①不渡河临江而不济。②不成功事若不济,老臣死之。③不行;不好精力不济|命运不济。
①不渡河临江而不济。②不成功事若不济,老臣死之。③不行;不好精力不济|命运不济。
不语兵
[相关解释]
1.隐语。指江河流水。因可用以淹没敌人,故云。
1.隐语。指江河流水。因可用以淹没敌人,故云。
丛台
[相关解释]
1.台名。战国赵筑,在河北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 2.台名。战国楚筑,在今河南商水县。
1.台名。战国赵筑,在河北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 2.台名。战国楚筑,在今河南商水县。
东京梦华录
[相关解释]
笔记。宋代孟元老作。十卷。为作者晚年追忆北宋东京(即汴京,今河南开封)昔日繁盛之作。备载国家庆典、民间琐事,举凡城市规模、经济状况、市民文化亦悉有记录。其中有关北宋典章制度与戏曲、小说的资料尤为后人重视。
笔记。宋代孟元老作。十卷。为作者晚年追忆北宋东京(即汴京,今河南开封)昔日繁盛之作。备载国家庆典、民间琐事,举凡城市规模、经济状况、市民文化亦悉有记录。其中有关北宋典章制度与戏曲、小说的资料尤为后人重视。
东亳
[相关解释]
1.商汤故都三亳之一『郑玄以为其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清魏源以为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参见"三亳"。
1.商汤故都三亳之一『郑玄以为其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清魏源以为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参见"三亳"。
东北平原
[相关解释]
中国最大的平原,主体部分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间,南临辽东湾,由松花江、嫩江和辽河冲积而成,北部称松嫩平原,南部称辽河平原。通常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会合处的三江平原也包括在内。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中国重要农业基地,提供大量商品粮。石油资源丰富。
中国最大的平原,主体部分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间,南临辽东湾,由松花江、嫩江和辽河冲积而成,北部称松嫩平原,南部称辽河平原。通常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会合处的三江平原也包括在内。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中国重要农业基地,提供大量商品粮。石油资源丰富。
东原
[相关解释]
1.古地区名。相当今山东运河以西,汶水下游一带。
1.古地区名。相当今山东运河以西,汶水下游一带。
东周
[相关解释]
朝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起,到被秦灭亡止。
朝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起,到被秦灭亡止。
东河
[相关解释]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东河。与晋陕间北南流向一段称西河相对。 2.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1.战国秦汉时,黄河自今河南武陟县以下略呈南北流向一段,称东河。与晋陕间北南流向一段称西河相对。 2.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河道副总督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通称河东河道总督),专司河南山东两省境内黄河﹑运河等的防治事宜。其所管辖的诸河流统称"东河"。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
东营市
[相关解释]
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南侧,东临莱州湾,胶济铁路有支线通此。1982年设市。人口649万(1993年)。为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胜利油田指挥部设此。建有石油大学。
在山东省北部、黄河南侧,东临莱州湾,胶济铁路有支线通此。1982年设市。人口649万(1993年)。为新兴的石油工业城市。胜利油田指挥部设此。建有石油大学。
东虢
[相关解释]
1.西周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虢叔于此,后为郑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虢》。
1.西周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虢叔于此,后为郑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虢》。
东郡
[相关解释]
1.郡名。秦置,汉因之。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 2.泛指京师以东诸郡。 3.特指夷陵郡。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朱鹤龄注"夷陵郡,在夔州之东,故曰东郡。"一说,指江陵县。钱谦益注"江陵,汉旧县,属南郡。史记江陵,故郡都,西通巴巫,在巴巫之东,故曰东郡。"
1.郡名。秦置,汉因之。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 2.泛指京师以东诸郡。 3.特指夷陵郡。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朱鹤龄注"夷陵郡,在夔州之东,故曰东郡。"一说,指江陵县。钱谦益注"江陵,汉旧县,属南郡。史记江陵,故郡都,西通巴巫,在巴巫之东,故曰东郡。"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东里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春秋郑国大夫子产所居地。旧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内。 2.复姓。
1.古地名。春秋郑国大夫子产所居地。旧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城内。 2.复姓。
东阳
[相关解释]
1.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2.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临胊县境。 3.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4.古地区名。春秋晋地。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带。 5.古地区名。战国赵地。 6.指汉东阳侯张相如。 7.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守,故称。 8.复姓。南朝宋有东阳无疑。
1.古邑名。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县境。 2.古邑名。春秋齐地。在今山东省临胊县境。 3.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江苏省盱眙县境。 4.古地区名。春秋晋地。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邢台﹑邯郸@带。 5.古地区名。战国赵地。 6.指汉东阳侯张相如。 7.指南朝梁沈约。因其曾为东阳守,故称。 8.复姓。南朝宋有东阳无疑。
东非大裂谷
[相关解释]
也称东非大地堑”或非洲大裂谷”。世界陆地上最长的断层陷落带。纵贯非洲大陆东部,长4000多千米。向北经红海延至西亚的死海约旦河谷地,总长6400多千米。裂谷两侧陡崖壁立,谷底分布着一系列洼地、盆地和湖泊。多火山、地震。有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等。
也称东非大地堑”或非洲大裂谷”。世界陆地上最长的断层陷落带。纵贯非洲大陆东部,长4000多千米。向北经红海延至西亚的死海约旦河谷地,总长6400多千米。裂谷两侧陡崖壁立,谷底分布着一系列洼地、盆地和湖泊。多火山、地震。有著名的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等。
丝绸之路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两京
[相关解释]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周代的镐京和雒邑。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宋代的开卦府和河南府。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开平。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北京和南京。 6.借指两汉。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周代的镐京和雒邑。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宋代的开卦府和河南府。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开平。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北京和南京。 6.借指两汉。
两合土
[相关解释]
1.由半砂半泥的河流淤积物形成的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土壤。宜种植冬小麦﹑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1.由半砂半泥的河流淤积物形成的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土壤。宜种植冬小麦﹑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两淮
[相关解释]
1.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 2.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 3.淮阴和淮安的合称。解放初有两淮市。 4.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称。
1.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后合称其地为"两淮"。 2.指今江苏省长江以北淮河南北的大部地区。 3.淮阴和淮安的合称。解放初有两淮市。 4.安徽省淮南市和淮北市的合称。
两献
[相关解释]
1.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和东汉沛献王刘辅的合称。
1.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和东汉沛献王刘辅的合称。
两都
[相关解释]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周汉唐指长安和洛阳『班固有《两都赋》。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五代梁以开封府与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金代指上京会宁府城和中都大兴府城。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明代指北京和南京。 5.指汉班固所作《两都赋》。 6.借指汉代。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周汉唐指长安和洛阳『班固有《两都赋》。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五代梁以开封府与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金代指上京会宁府城和中都大兴府城。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明代指北京和南京。 5.指汉班固所作《两都赋》。 6.借指汉代。
严母扫墓
[相关解释]
1.汉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祭。到洛阳,适见报囚,母大惊。待腊礼毕,谓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果败。事见《汉书.酷吏传.严延年》◇用为典实。
1.汉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祭。到洛阳,适见报囚,母大惊。待腊礼毕,谓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果败。事见《汉书.酷吏传.严延年》◇用为典实。
中俄尼布楚条约
[相关解释]
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订立。规定中俄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界。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1689年,清政府与沙俄政府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订立。规定中俄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界。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中华
[相关解释]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1.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亦称中国。 2.指中原。 3.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中南
[相关解释]
一般指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五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般指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五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原
[相关解释]
①平原;原野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②地区名。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①平原;原野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②地区名。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或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
中原油田
[相关解释]
河南和山东交界处黄河两岸油田的统称,以河南濮阳为中心。1979年投产‖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河南和山东交界处黄河两岸油田的统称,以河南濮阳为中心。1979年投产‖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中古
[相关解释]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1.次于上古的时代。由于古人所处时代不同,所指时期不一。(1)《易.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汉书.艺文志》"世历三古"颜师古注引三国魏孟康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此指商周之际。(2)《韩非子.五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指虞夏之际。(3)晋左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此指战国。(4)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察之上代,则奚斯﹑吉甫之徒鸣玉銮于前;视之中古,则相如﹑王褒之属驰金羈于后。"此指汉代。今一般以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间为中古,亦有
中国
[相关解释]
①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①古时含义不一。或指京师,或指华夏族、汉族地区(以其在四夷之中)。华夏族、汉族多在黄河南、北建都,因称其地为中国”,与中土”、中原”、中州”、中华”含义相同。初时本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后来华夏族、汉族活动范围扩大,黄河中下游一带,也被称为中国”。19世纪以来,中国”始专指我国全部领土。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相关解释]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举行。会议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问题,研究和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会议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充分准备。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举行。会议讨论了夺取全国胜利,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任务的问题,研究和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这次会议为保证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作了充分准备。
中国青年
[相关解释]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报。月刊。1923年10月创刊于上海。恽代英、萧楚南、任弼时等任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曾改名《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1932年停刊。1939年在延安复刊,恢复原名。1941年又停刊。1948年12月在河北平山复刊。次年迁北京。1966年8月停刊,1978年9月复刊。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报。月刊。1923年10月创刊于上海。恽代英、萧楚南、任弼时等任主要编辑和撰稿人◇曾改名《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1932年停刊。1939年在延安复刊,恢复原名。1941年又停刊。1948年12月在河北平山复刊。次年迁北京。1966年8月停刊,1978年9月复刊。
中山
[相关解释]
1.中等的山。 2.山中。 3.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卷八。 4.《周礼.天官.酒正》"三曰清酒"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刘元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大醉,不醒数日,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具棺殓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元石前来酤酒,醉当醒矣。往视之,云'元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后因以"中山"作为美酒的代称。 5.中山狼的省称。 6.指明初著名将领徐
1.中等的山。 2.山中。 3.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卷八。 4.《周礼.天官.酒正》"三曰清酒"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刘元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大醉,不醒数日,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具棺殓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元石前来酤酒,醉当醒矣。往视之,云'元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后因以"中山"作为美酒的代称。 5.中山狼的省称。 6.指明初著名将领徐
中川
[相关解释]
1.中等的河流。 2.江中。
1.中等的河流。 2.江中。
中州
[相关解释]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地处九州之中,称为中州。 2.指中原地区。 3.归属中土的州郡。 4.中等州郡。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带)地处九州之中,称为中州。 2.指中原地区。 3.归属中土的州郡。 4.中等州郡。
中水期
[相关解释]
1.也叫平水期。指河流处于正常水位的时期。
1.也叫平水期。指河流处于正常水位的时期。
中河
[相关解释]
1.河的中央;河中。 2.指黄河中游。
1.河的中央;河中。 2.指黄河中游。
中流
[相关解释]
1.犹中道,正道。 2.江河中央;水中。 3.南北朝及南宋时,常用以指长江中游,今九江上下一带地方。 4.泛指河流的中游。 5.一般;普通。 6.指普通的人。
1.犹中道,正道。 2.江河中央;水中。 3.南北朝及南宋时,常用以指长江中游,今九江上下一带地方。 4.泛指河流的中游。 5.一般;普通。 6.指普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