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治国的内容。
带有治国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事
[相关解释]
1.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 2.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 3.唐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 4.同"七件事"。
1.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 2.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 3.唐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 4.同"七件事"。
三器
[相关解释]
1.三种治国的手段,指号令﹑斧钺﹑禄赏。
1.三种治国的手段,指号令﹑斧钺﹑禄赏。
三常
[相关解释]
1.指治国理政的三大纲要。 2.指三种恒久不变的事象。
1.指治国理政的三大纲要。 2.指三种恒久不变的事象。
三惧
[相关解释]
1.指圣君治国应该戒惧的三件事。
1.指圣君治国应该戒惧的三件事。
三本
[相关解释]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 4.三个本源。
1.三个根本。礼的三本。指天地﹑先祖﹑君师。 2.三个根本。治国之三本。指德﹑功﹑能。 3.古时内府藏书,图籍各备正本﹑副本﹑贮本﹐合称三本。 4.三个本源。
三术
[相关解释]
1.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
1.三条途径;三种方法或策略。(1)指兼并别国之三术。《荀子.议兵》"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2)谓灭国三术。《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灭国有三术中国谨日,卑国月,夷狄不日。"范宁注"卑国谓附庸之属。襄六年传曰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此谓三术。"(3)指人主治国三术。《管子.任法》"故主有三术。夫爱人不私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爱人而私赏之,恶人而私罚之,倍大臣,离左右,专以其心断者,中主也。臣有所爱而为私赏之,有所恶而为私罚之,倍其公法,损其正心
为国
[相关解释]
1.治国。
1.治国。
主道
[相关解释]
1.君主治国之道。 2.谓古代在丧礼中为死者立神主的道理。 3.犹言东道。
1.君主治国之道。 2.谓古代在丧礼中为死者立神主的道理。 3.犹言东道。
九本
[相关解释]
1.古代君主治国信守的九项原则。
1.古代君主治国信守的九项原则。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乱臣
[相关解释]
1.善于治国的臣子。 2.作乱的臣子。
1.善于治国的臣子。 2.作乱的臣子。
五就
[相关解释]
1.五匝。 2.《孟子.告子下》"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赵岐注"伊尹为汤见贡于桀,不用,而归汤。汤复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
1.五匝。 2.《孟子.告子下》"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赵岐注"伊尹为汤见贡于桀,不用,而归汤。汤复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
五权
[相关解释]
1.谓治军治国应权衡之五事。 2.五种重量单位。 3.指民国时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1.谓治军治国应权衡之五事。 2.五种重量单位。 3.指民国时中央政府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五蠹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散文篇名。载于《韩非子》。文中以学者(战国末的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侠客)、患御者(依附权贵逃避战争或劳役的人)、工商之民为五蠹”,认为必须将其清除,国家才能免于衰落、灭亡,并提出了重视耕战之士以富国强兵的观点。体现了法家的治国原则。
众治
[相关解释]
1.群治;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
1.群治;不是一人专制的治国方式。
佚怠
[相关解释]
1.谓贪图安乐而不勤于修身治国。
1.谓贪图安乐而不勤于修身治国。
修齐治平
[相关解释]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六典
[相关解释]
1.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 2.隋宫廷中的女官。 3.《唐六典》的省称。
1.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 2.隋宫廷中的女官。 3.《唐六典》的省称。
共国
[相关解释]
1.谓同治国事。
1.谓同治国事。
内修外攘
[相关解释]
1.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1.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
军国
[相关解释]
1.统军治国。 2.军人控制的国家。
1.统军治国。 2.军人控制的国家。
十乱
[相关解释]
1.《书.泰誓》"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一说指文王之后大姒,一说指武王之妻邑姜)◇因以"十乱"指上述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乱的大臣。 2.泛指辅佐皇帝的十个有才能的人。
1.《书.泰誓》"予(周武王)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孔传"我治理之臣虽少而心德同。"孔颖达疏"《释诂》云乱,治也。"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文母(一说指文王之后大姒,一说指武王之妻邑姜)◇因以"十乱"指上述十个辅佐周武王治国平乱的大臣。 2.泛指辅佐皇帝的十个有才能的人。
周道
[相关解释]
1.大路。 2.周代治国之道。 3.普遍的道理。 4.遍于道路。
1.大路。 2.周代治国之道。 3.普遍的道理。 4.遍于道路。
命世
[相关解释]
1.著名于当世。多用以称誉有治国之才者。
1.著名于当世。多用以称誉有治国之才者。
命世才
[相关解释]
1.著名于当世的杰出人才;能治国的人才。
1.著名于当世的杰出人才;能治国的人才。
嘉猷
[相关解释]
1.治国的好规划。
1.治国的好规划。
噬嗑
[相关解释]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离上,其形为~。谓颐中有物,啮而合之。象征以刑法治国。亦象征市集聚合天下货物以交易。
1.《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震下离上,其形为~。谓颐中有物,啮而合之。象征以刑法治国。亦象征市集聚合天下货物以交易。
四术
[相关解释]
1.诗﹑书﹑礼﹑乐四种经术。 2.治国的四种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治道.四术》。 3.指四方的通道。
1.诗﹑书﹑礼﹑乐四种经术。 2.治国的四种方法。《尸子.治天下》"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一说指忠爱﹑无私﹑用贤﹑简能。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治道.四术》。 3.指四方的通道。
四统
[相关解释]
1.君王治国安民的四准则。
1.君王治国安民的四准则。
四维
[相关解释]
指自古提倡的礼义廉耻四种德行。旧时为治国之纲。
指自古提倡的礼义廉耻四种德行。旧时为治国之纲。
大学
[相关解释]
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①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或学院。通常设有许多专业,再由几个相近的专业组成系。有的还设有专修科、学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养本科生,有的还培养大专生或研究生。
大柄
[相关解释]
1.《礼记.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郑玄注"柄﹐所操以治事。"谓礼为人君持以治国之本◇以"大柄"喻握以治事的大权。
1.《礼记.礼运》"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郑玄注"柄﹐所操以治事。"谓礼为人君持以治国之本◇以"大柄"喻握以治事的大权。
太平天子
[相关解释]
1.谓能治国平天下的皇帝。
1.谓能治国平天下的皇帝。
太平策
[相关解释]
1.安邦治国的策略。
1.安邦治国的策略。
孝理
[相关解释]
1.犹孝道。谓以孝治国教民。
1.犹孝道。谓以孝治国教民。
实是
[相关解释]
1.谓切实正确的治国之道。是,指国是。
1.谓切实正确的治国之道。是,指国是。
宰匠
[相关解释]
1.主宰;掌治。 2.指掌握治国大权的人。
1.主宰;掌治。 2.指掌握治国大权的人。
宰肉
[相关解释]
1.《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后因以"宰肉"指分割肉。《新唐书.邓处讷传》"陬溪人周岳与满狎,因猎,宰肉不平而斗,欲杀满,不克。"后常用陈平事借指在处理小事中可以看出治国的才能,或在未遇时怀有大志。
1.《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后因以"宰肉"指分割肉。《新唐书.邓处讷传》"陬溪人周岳与满狎,因猎,宰肉不平而斗,欲杀满,不克。"后常用陈平事借指在处理小事中可以看出治国的才能,或在未遇时怀有大志。
居国
[相关解释]
1.统治国家。 2.指所统治之国。 3.指定居之部族或国家。
1.统治国家。 2.指所统治之国。 3.指定居之部族或国家。
居成
[相关解释]
1.谓身居治国之位。
1.谓身居治国之位。
帝图
[相关解释]
1.帝王治国的谋略。 2.引申为帝业。 3.指帝王应天命的图箓。 4.犹帝位。
1.帝王治国的谋略。 2.引申为帝业。 3.指帝王应天命的图箓。 4.犹帝位。
帝猷
[相关解释]
1.帝王治国之道。
1.帝王治国之道。
帝纮
[相关解释]
1.王道;帝王治国的纲纪。
1.王道;帝王治国的纲纪。
帝纲
[相关解释]
1.帝王治国的纲纪。
1.帝王治国的纲纪。
帝道
[相关解释]
1.古指理想的帝王治国之道。 2.帝位。
1.古指理想的帝王治国之道。 2.帝位。
平国
[相关解释]
1.承平守成之国。 2.治国。
1.承平守成之国。 2.治国。
弃灰
[相关解释]
1.把灰烬弃在路上。殷代对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商君对弃灰于道者处黥刑用以立威治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或曰刑弃灰于道者,用以保马,以利耕战。
1.把灰烬弃在路上。殷代对弃灰于道者断其手,商君对弃灰于道者处黥刑用以立威治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汉桓宽《盐铁论.刑德》"千仞之高,人不轻凌;千钧之重,人不轻举。商君刑弃灰于道,而秦民治。"宋苏轼《东坡志林.赵高李斯》"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或曰刑弃灰于道者,用以保马,以利耕战。
德本财末
[相关解释]
1.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1.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孔颖达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怙冒
[相关解释]
1.谓勤勉治国之大功。 2.犹丕冒。谓广被。
1.谓勤勉治国之大功。 2.犹丕冒。谓广被。
指掌
[相关解释]
1.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秂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朱熹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2.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秂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3.手指和手掌。 4.抵掌,击掌。
1.比喻事理浅显易明或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语出《论语.八佾》"或问秂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朱熹集注"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2.比喻事情容易办。语出《礼记.仲尼燕居》"明乎郊社之义,尝秂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3.手指和手掌。 4.抵掌,击掌。
提象
[相关解释]
1.本谓人君观天象而立法治国,引申指即帝位。
1.本谓人君观天象而立法治国,引申指即帝位。
政典
[相关解释]
1.记载治国的典章或制度的书籍。 2.指政策和制度。
1.记载治国的典章或制度的书籍。 2.指政策和制度。
政治体制改革
[相关解释]
特指我国在政治体制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特指我国在政治体制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文治武力
[相关解释]
1.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语本《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
1.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语本《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
方略策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中应试的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
1.科举考试中应试的有关治国方略的策文。
旃厦
[相关解释]
1.语本《汉书.王吉传》"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后因以"旃厦"指帝王读书学习之所。
1.语本《汉书.王吉传》"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后因以"旃厦"指帝王读书学习之所。
无为而治
[相关解释]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意为治国主要以道德来感化,而不靠残酷的刑罚来慑服。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意为治国主要以道德来感化,而不靠残酷的刑罚来慑服。
沃心
[相关解释]
1.谓使内心受启发。旧多指以治国之道开导帝王。语出《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孔颖达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
1.谓使内心受启发。旧多指以治国之道开导帝王。语出《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孔颖达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
治世
[相关解释]
1.太平盛世。 2.治天下,治国。
1.太平盛世。 2.治天下,治国。
治体
[相关解释]
1.治国的纲领﹑要旨。 2.政治法度。 3.指规范的文体。
1.治国的纲领﹑要旨。 2.政治法度。 3.指规范的文体。
治具
[相关解释]
1.治国的措施。语本《庄子.天道》"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2.备办酒食;设宴。 3.准备。
1.治国的措施。语本《庄子.天道》"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 2.备办酒食;设宴。 3.准备。
治典
[相关解释]
1.治国的法典。
1.治国的法典。
治器
[相关解释]
1.治国之才。
1.治国之才。
治国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政务。 2.安定﹑太平的国家。
1.治理国家政务。 2.安定﹑太平的国家。
治国安邦
[相关解释]
1.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1.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治平
[相关解释]
1.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1.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
治本
[相关解释]
1.治国的根本措施。 2.谓处理事务从根本上着手。与"治标"相对。
1.治国的根本措施。 2.谓处理事务从根本上着手。与"治标"相对。
治郭安邦
[相关解释]
1.犹治国安邦。
1.犹治国安邦。
游说(-shuì)
[相关解释]
战国时代的谋士前往各国劝说统治者接受他的治国主张游说诸侯◇泛指充当说客,替别人做劝说工作快快请人游说去|提倡民主自由之说,奔走游说,不辞辛劳。
战国时代的谋士前往各国劝说统治者接受他的治国主张游说诸侯◇泛指充当说客,替别人做劝说工作快快请人游说去|提倡民主自由之说,奔走游说,不辞辛劳。
烹小鲜
[相关解释]
1.《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后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1.《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鲜,鱼。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后比喻治国便民之道。
烹鲜
[相关解释]
1.语本《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后以"烹鲜"比喻治国便民之道,亦比喻政治才能。 2.烹鱼。
1.语本《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后以"烹鲜"比喻治国便民之道,亦比喻政治才能。 2.烹鱼。
王佐才
[相关解释]
1.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2.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人才。
1.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2.辅佐帝王创业治国的人才。
王极
[相关解释]
1.皇极。指天子据以治国的大中之道。
1.皇极。指天子据以治国的大中之道。
理济
[相关解释]
1.道理通达。 2.犹言治国济世。
1.道理通达。 2.犹言治国济世。
皇道
[相关解释]
1.上古帝王治国的法则。亦指后世帝王治国的法则。 2.犹大道。
1.上古帝王治国的法则。亦指后世帝王治国的法则。 2.犹大道。
禹谟
[相关解释]
1.大禹治国的方略。
1.大禹治国的方略。
经制
[相关解释]
1.治国的制度。 2.经理节制。
1.治国的制度。 2.经理节制。
经纶手
[相关解释]
1.治国的良才。
1.治国的良才。
经邦论道
[相关解释]
1.谓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亦比喻居于高位。
1.谓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亦比喻居于高位。
耶律楚材(1190-1244)
[相关解释]
蒙古大臣。字晋卿。契丹族。辽皇族后裔。成吉思汗时被召用,深受信任。窝阔台(太宗)即位后,建议军民分治,反对以汉地为牧场,并建立赋税制度。破金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建议废屠城旧制。曾以守成必用文臣为理由,开科取士,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儒士,渐兴文教。治国近三十年,官至中书令,蒙古汗国和元朝立国规模都由他奠定。
蒙古大臣。字晋卿。契丹族。辽皇族后裔。成吉思汗时被召用,深受信任。窝阔台(太宗)即位后,建议军民分治,反对以汉地为牧场,并建立赋税制度。破金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建议废屠城旧制。曾以守成必用文臣为理由,开科取士,释放被俘为奴的汉族儒士,渐兴文教。治国近三十年,官至中书令,蒙古汗国和元朝立国规模都由他奠定。
舒长
[相关解释]
1.汉王符《潜夫论.爱日》"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后因以借指安宁﹐太平。 2.久长。
1.汉王符《潜夫论.爱日》"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后因以借指安宁﹐太平。 2.久长。
莅国
[相关解释]
1.亦作"莅国"。 2.犹言当国﹑治国。
1.亦作"莅国"。 2.犹言当国﹑治国。
裁国
[相关解释]
1.犹治国。
1.犹治国。
议道
[相关解释]
1.议论大道﹔探讨治国之道。 2.拟议取道。
1.议论大道﹔探讨治国之道。 2.拟议取道。
讲治
[相关解释]
1.讲求治国之道。 2.讲习研治。
1.讲求治国之道。 2.讲习研治。
论治
[相关解释]
1.讨论研究治国之道。
1.讨论研究治国之道。
论道
[相关解释]
1.谋虑治国的政令。 2.议论﹑阐明道理。
1.谋虑治国的政令。 2.议论﹑阐明道理。
论道经邦
[相关解释]
1.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1.研究治国之道﹐以经营治理国家。
诤治
[相关解释]
1.谓争着采取治国之道。诤﹐通"争"。
1.谓争着采取治国之道。诤﹐通"争"。
赞序
[相关解释]
1.指史书作者为传主所作的赞语和为各"志"所写的引言。多附于传文之末。 2.论述治国道理的一类文章。
1.指史书作者为传主所作的赞语和为各"志"所写的引言。多附于传文之末。 2.论述治国道理的一类文章。
逸怠
[相关解释]
1.谓贪图安乐而不勤于修身治国。
1.谓贪图安乐而不勤于修身治国。
邦道
[相关解释]
1.治国之道。
1.治国之道。
钓国
[相关解释]
1.求用于国君。 2.谓网罗贤士以辅弼治国。
1.求用于国君。 2.谓网罗贤士以辅弼治国。
阿育王
[相关解释]
1.梵语。或译作阿输迦。意为无忧王。为古印度名王旃陀罗笈多之孙﹐宾头沙罗之子﹐初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为国教。颁布许多以佛教治国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国外传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梵语。或译作阿输迦。意为无忧王。为古印度名王旃陀罗笈多之孙﹐宾头沙罗之子﹐初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为国教。颁布许多以佛教治国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国外传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陶钧
[相关解释]
1.亦作"陶均"。 2.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3.比喻治国的大道。 4.指治理国家。 5.指借以施展治国之才的权位。 6.借指圣王。 7.指天地造化。 8.比喻陶冶﹑造就。
1.亦作"陶均"。 2.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 3.比喻治国的大道。 4.指治理国家。 5.指借以施展治国之才的权位。 6.借指圣王。 7.指天地造化。 8.比喻陶冶﹑造就。
顾命大臣
[相关解释]
1.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
1.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
飨年
[相关解释]
1.享有国家之年,指统治国家的时间。飨,通"享"。
1.享有国家之年,指统治国家的时间。飨,通"享"。
驭国
[相关解释]
1.统治国家。
1.统治国家。
驭朽索
[相关解释]
1.《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孔颖达疏"我临兆民之上,常畏人怨,懔懔乎危惧,若腐索之驭六马。索絶则马逸,言危惧之甚。"后因以比喻帝王治国﹐艰险不易。
1.《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孔颖达疏"我临兆民之上,常畏人怨,懔懔乎危惧,若腐索之驭六马。索絶则马逸,言危惧之甚。"后因以比喻帝王治国﹐艰险不易。
骏猷
[相关解释]
1.指治国大道。
1.指治国大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