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4 查到相关治所的内容。
带有治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东府
[相关解释]
1.东晋﹑南朝都建业时丞相兼领扬州刺史的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 2.唐宋时指丞相府。
1.东晋﹑南朝都建业时丞相兼领扬州刺史的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内。 2.唐宋时指丞相府。
仙井监
[相关解释]
1.监名。其地有盐井,相传为汉张道陵所开,因名仙井。北宋熙宁五年置陵井监,宣和四年改名仙井监。治所在仁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仁寿﹑井研两县地。
1.监名。其地有盐井,相传为汉张道陵所开,因名仙井。北宋熙宁五年置陵井监,宣和四年改名仙井监。治所在仁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仁寿﹑井研两县地。
令居
[相关解释]
1.古地名。西汉置县,晋废。前凉复置,旋废。治所在今甘肃永登西北,地当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冲。
1.古地名。西汉置县,晋废。前凉复置,旋废。治所在今甘肃永登西北,地当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冲。
伊吾
[相关解释]
1.象声词。读书声。 2.古地名『伊吾卢地区,隋大业六年置伊吾郡。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县。亦泛指边疆。
1.象声词。读书声。 2.古地名『伊吾卢地区,隋大业六年置伊吾郡。治所在今新疆哈密县。亦泛指边疆。
侨治
[相关解释]
1.借他处为治所。
1.借他处为治所。
倚郭
[相关解释]
1.亦作"倚廓"。 2.宋元时州﹑路治所所在之县。
1.亦作"倚廓"。 2.宋元时州﹑路治所所在之县。
内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北庭
[相关解释]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北庭都护府
[相关解释]
唐代设于天山北路的军政机构。公元702年,武则天为加强对西北边疆控制而设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直至咸海(一说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安史之乱后先后为回纥、吐蕃攻占。
唐代设于天山北路的军政机构。公元702年,武则天为加强对西北边疆控制而设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直至咸海(一说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安史之乱后先后为回纥、吐蕃攻占。
华容
[相关解释]
1.华丽的姿容。 2.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南朝梁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北归,取道于此。
1.华丽的姿容。 2.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南朝梁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北归,取道于此。
县城
[相关解释]
1.县治所在的城镇。
1.县治所在的城镇。
吴兴
[相关解释]
1.指元代书画家赵孟俯。赵为吴兴人,故称。 2.郡名。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南)。 3.县名。属浙江省,位于苕溪下游,滨临太湖。
1.指元代书画家赵孟俯。赵为吴兴人,故称。 2.郡名。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乌程县(今浙江吴兴县南)。 3.县名。属浙江省,位于苕溪下游,滨临太湖。
回乐峰
[相关解释]
1.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回乐县唐属灵州,为朔方节度治所,在今甘肃灵武西南。
1.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回乐县唐属灵州,为朔方节度治所,在今甘肃灵武西南。
左冯翊
[相关解释]
1.官名;政区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内史置。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境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
1.官名;政区名『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左内史置。为拱卫首都长安的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辖境约当今陕西渭河以北﹑泾河以东洛河中下游地区。
平津馆
[相关解释]
1.亦作"平津邸"﹑"平津阁"『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起客馆,开东阁,招请士人◇因以"平津馆"等称高级官僚延纳宾客的处所。 2.清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馆丛书》。
1.亦作"平津邸"﹑"平津阁"『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起客馆,开东阁,招请士人◇因以"平津馆"等称高级官僚延纳宾客的处所。 2.清孙星衍任山东督粮道时,治所即在公孙弘所封平津故地,因名其书斋为平津馆,所刊丛书名《平津馆丛书》。
幽州
[相关解释]
1.亦作"幽洲"。古九州之一。 2.州名『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
1.亦作"幽洲"。古九州之一。 2.州名『武帝所置十三部刺史之一。东汉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
悬瓠
[相关解释]
1.古城名。以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故名。隋唐为蔡州治所。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进军,擒吴元济于此◇泛指擒敌之处。
1.古城名。以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故名。隋唐为蔡州治所。唐宪宗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进军,擒吴元济于此◇泛指擒敌之处。
敦煌
[相关解释]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新丰
[相关解释]
1.县名『高祖七年置﹐唐废。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本秦骊邑『高祖定都关中﹐其父太上皇居长安宫中﹐思乡心切﹐郁郁不乐。高祖乃依故乡丰邑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骊邑﹐并迁来丰民﹐改称新丰。据说士女老幼各知其室﹐从迁的犬羊鸡鸭亦竞识其家。太上皇居新丰﹐日与故人饮酒高会﹐心情愉快◇乃用作新兴贵族游宴作乐及富贵后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 2.镇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产名酒。诗文中用以泛指美酒产地。
1.县名『高祖七年置﹐唐废。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本秦骊邑『高祖定都关中﹐其父太上皇居长安宫中﹐思乡心切﹐郁郁不乐。高祖乃依故乡丰邑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骊邑﹐并迁来丰民﹐改称新丰。据说士女老幼各知其室﹐从迁的犬羊鸡鸭亦竞识其家。太上皇居新丰﹐日与故人饮酒高会﹐心情愉快◇乃用作新兴贵族游宴作乐及富贵后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 2.镇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产名酒。诗文中用以泛指美酒产地。
无盐
[相关解释]
1.缺盐。 2.亦称"无盐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为人有德而貌丑◇常用为丑女的代称。 3.指貌丑而有贤德的妇女。 4.古地名。战国时为齐邑,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北齐时废。 5.复姓。《史记.货殖列传》有无盐氏。
1.缺盐。 2.亦称"无盐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为人有德而貌丑◇常用为丑女的代称。 3.指貌丑而有贤德的妇女。 4.古地名。战国时为齐邑,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北齐时废。 5.复姓。《史记.货殖列传》有无盐氏。
朔方
[相关解释]
1.北方。 2.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东汉末废。
1.北方。 2.郡名。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治所在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东汉末废。
本治
[相关解释]
1.本辖区。 2.指本治所。
1.本辖区。 2.指本治所。
朱提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武帝时置县,治所在今云南省昭通县境◇立为郡。南朝梁废。唐武德初置安上县,不久复改为朱提县,天宝中地入南诏,移治今四川省宜宾县安边镇西南。唐末废。 2.山名。在今云南省昭通县境。盛产白银,世称朱提银。亦用作银的代称。
1.古地名『武帝时置县,治所在今云南省昭通县境◇立为郡。南朝梁废。唐武德初置安上县,不久复改为朱提县,天宝中地入南诏,移治今四川省宜宾县安边镇西南。唐末废。 2.山名。在今云南省昭通县境。盛产白银,世称朱提银。亦用作银的代称。
朱方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吴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东南。 2.指南方。
1.春秋时吴地名。治所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东南。 2.指南方。
杨子
[相关解释]
1.指杨朱。 2.指西汉扬雄。 3.俗称米中生的小黑虫。 4.古津渡名。即杨子渡。也写作"扬子"。杨,通"扬"。 5.古地名。古为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南。
1.指杨朱。 2.指西汉扬雄。 3.俗称米中生的小黑虫。 4.古津渡名。即杨子渡。也写作"扬子"。杨,通"扬"。 5.古地名。古为真州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仪征市东南。
柴桑
[相关解释]
1.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 2.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 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晩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1.古县名。西汉置,因县西南有柴桑山得名,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东汉末,诸葛亮见孙权于此,共图抗曹。晋以后历为浔阳郡和江州治所。隋废。 2.借指晋陶潜。因其故里在柴桑,故称。 3.据《宋书.隐逸传.陶潜》载,潜晩年隐居故里柴桑,有脚疾,外出辄命二儿以篮舆舁之◇因以"柴桑"代指故里。
楚荆
[相关解释]
1.指江陵。因江陵旧为楚都,后又为荆州治所,故称。
1.指江陵。因江陵旧为楚都,后又为荆州治所,故称。
毗陵
[相关解释]
1.亦作"毘陵"。 2.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3.指明代学者﹑藏书家唐顺之。因其为武进人,故称。
1.亦作"毘陵"。 2.古地名。本春秋时吴季札封地延陵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江苏省常州市。三国吴时,为毗陵典农校尉治所。晋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历代废置无常,后世多称今江苏常州一带为毗陵。 3.指明代学者﹑藏书家唐顺之。因其为武进人,故称。
永济渠
[相关解释]
1.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便利河北地区军事运输所开的运河。隋炀帝调发军民百余万,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全长二千余里。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废;自今天津市以南的一段,唐后即专以清淇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经改道,至明称卫河,经流同今。
1.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为便利河北地区军事运输所开的运河。隋炀帝调发军民百余万,引沁水南达于河(黄河),北通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全长二千余里。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废;自今天津市以南的一段,唐后即专以清淇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经改道,至明称卫河,经流同今。
治所
[相关解释]
1.古代地方长官的官署。
1.古代地方长官的官署。
洪都
[相关解释]
1.江西省南昌市的别称。隋﹑唐﹑宋时南昌为洪州治所,唐初曾在此设都督府,因以得名。
1.江西省南昌市的别称。隋﹑唐﹑宋时南昌为洪州治所,唐初曾在此设都督府,因以得名。
渭城
[相关解释]
1.地名。本秦都咸阳,汉高祖元年改名新城,后废。武帝元鼎三年复置,改名渭城。东汉并入长安县。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2.乐府曲名。亦名《阳关》。 3.后来谱入乐府﹐便以诗中"渭城"名曲。
1.地名。本秦都咸阳,汉高祖元年改名新城,后废。武帝元鼎三年复置,改名渭城。东汉并入长安县。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二十里。 2.乐府曲名。亦名《阳关》。 3.后来谱入乐府﹐便以诗中"渭城"名曲。
濠州真人
[相关解释]
1.指朱元璋。濠州,治所在锺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朱元璋起事地。朱起事前曾为僧,故称。
1.指朱元璋。濠州,治所在锺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朱元璋起事地。朱起事前曾为僧,故称。
爨宝子碑
[相关解释]
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东晋碑刻。正书。公元405年镌立于建宁(治所在今云南曲靖)。书体在隶、楷之间,朴厚古茂,横划收笔多见波势。
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东晋碑刻。正书。公元405年镌立于建宁(治所在今云南曲靖)。书体在隶、楷之间,朴厚古茂,横划收笔多见波势。
瓜州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即今甘肃省敦煌市。《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一说﹐在今秦岭南北两坡。参阅顾颉刚《史林杂识.瓜州》。 2.古州名。(1)北魏孝明帝置﹐治所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西)。(2)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治所晋昌(今甘肃什西县东南)。 3.见"瓜洲"。
1.古地名。即今甘肃省敦煌市。《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一说﹐在今秦岭南北两坡。参阅顾颉刚《史林杂识.瓜州》。 2.古州名。(1)北魏孝明帝置﹐治所敦煌(今甘肃省敦煌市西)。(2)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治所晋昌(今甘肃什西县东南)。 3.见"瓜洲"。
移民并村
[相关解释]
1.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所实行的集中居民﹐加强控制的一种政策。
1.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统治所实行的集中居民﹐加强控制的一种政策。
移治
[相关解释]
1.调换治所﹐改变管辖区。
1.调换治所﹐改变管辖区。
萧关
[相关解释]
1.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2.指北宋崇宁四年为防御西夏而筑的萧关,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入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 4.古县名。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1.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2.指北宋崇宁四年为防御西夏而筑的萧关,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入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 4.古县名。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蜀郡
[相关解释]
1.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仍其旧﹐辖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
1.秦灭古蜀国﹐始置蜀郡『仍其旧﹐辖境包有今四川省中部大部分﹐治所在成都。
西域都护府
[相关解释]
古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政机构。西汉于公元前60年始设,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监护西域三十六国。王莽时废置,东汉曾两次复置。
古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军政机构。西汉于公元前60年始设,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监护西域三十六国。王莽时废置,东汉曾两次复置。
西州
[相关解释]
1.古城名。东晋置﹐为扬州刺史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晋谢安死后﹐羊昙醉至西州门﹐恸哭而去﹐即此处。事见《晋书.谢安传》◇遂用为典实。 2.指陕西地区。 3.指巴蜀地区。 4.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灭曲氏高昌﹐以其地置西州﹐辖境相当今吐鲁番盆地一带﹐为东西交通要冲。
1.古城名。东晋置﹐为扬州刺史治所。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晋谢安死后﹐羊昙醉至西州门﹐恸哭而去﹐即此处。事见《晋书.谢安传》◇遂用为典实。 2.指陕西地区。 3.指巴蜀地区。 4.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灭曲氏高昌﹐以其地置西州﹐辖境相当今吐鲁番盆地一带﹐为东西交通要冲。
豫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汉以来所设置的州名。初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东汉治所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东晋﹑南朝时治所最北在悬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省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经常只辖有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北魏治所在悬瓠城。隋大业初因改洛州为豫州(后即改河南郡),乃先后改此为溱州﹑蔡州。地处中原冲要,为东晋﹑南北朝时战争重地。
1.古九州之一。 2.汉以来所设置的州名。初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当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东汉治所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三国魏以后屡有移徙,辖境亦伸缩不常。东晋﹑南朝时治所最北在悬瓠城(今河南汝南),最南在邾城(今湖北黄冈西北)。辖境最大时相当今江苏﹑安徽长江以西,安徽省望江县以北的淮河南北地区。经常只辖有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地区。北魏治所在悬瓠城。隋大业初因改洛州为豫州(后即改河南郡),乃先后改此为溱州﹑蔡州。地处中原冲要,为东晋﹑南北朝时战争重地。
赭污
[相关解释]
1.《汉书.张敞传》"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上以问敞,敞以为可禁。敞既视事,求问长安父老,偷盗酋长数人,居皆温厚,出从童骑,闾里以为长者。敞皆召见责问,因贳其罪,把其宿负,令致诸偷以自赎。偷长曰'今一旦召诣府,恐诸偷惊骇,愿一切受署。'敞皆以为吏,遣归休。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闾阅出者,污赭辄收缚之,一旦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或一人百余发,尽行法罚。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后以"赭污"指捕捉盗贼的权术。
1.《汉书.张敞传》"长安市偷盗尤多,百贾苦之。上以问敞,敞以为可禁。敞既视事,求问长安父老,偷盗酋长数人,居皆温厚,出从童骑,闾里以为长者。敞皆召见责问,因贳其罪,把其宿负,令致诸偷以自赎。偷长曰'今一旦召诣府,恐诸偷惊骇,愿一切受署。'敞皆以为吏,遣归休。置酒,小偷悉来贺,且饮醉,偷长以赭污其衣裾。吏坐里闾阅出者,污赭辄收缚之,一旦捕得数百人。穷治所犯,或一人百余发,尽行法罚。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天子嘉之。"后以"赭污"指捕捉盗贼的权术。
轮台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本仑头国(一作轮台国),汉武帝时为李广利所灭,置使者校尉,屯田于此。武帝晩年颁发《轮台罪己诏》中的轮台即此◇并于龟兹。参见"轮台诏"。 2.古县名。唐贞观中置。治所当在今新疆米泉境。贞元中地入吐蕃。 3.泛指边塞。
1.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本仑头国(一作轮台国),汉武帝时为李广利所灭,置使者校尉,屯田于此。武帝晩年颁发《轮台罪己诏》中的轮台即此◇并于龟兹。参见"轮台诏"。 2.古县名。唐贞观中置。治所当在今新疆米泉境。贞元中地入吐蕃。 3.泛指边塞。
送元二使安西
[相关解释]
诗篇名。唐代王维作。元二为作者友人。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全文为渭城朝雨b058G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情真挚,语言含蓄◇被谱入乐曲,称《渭城曲》,广为传唱。
诗篇名。唐代王维作。元二为作者友人。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今新疆库车)。全文为渭城朝雨b058G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情真挚,语言含蓄◇被谱入乐曲,称《渭城曲》,广为传唱。
郡治
[相关解释]
1.郡守府署所在的首县。 2.郡守的治所。
1.郡守府署所在的首县。 2.郡守的治所。
都亭
[相关解释]
1.都邑中的传舍。秦法,十里一亭。郡县治所则置都亭。
1.都邑中的传舍。秦法,十里一亭。郡县治所则置都亭。
铁城
[相关解释]
1.指地狱。佛教传说中认为阿鼻地狱之城由铁铸成。 2.指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遂城。宋为广信军治所。杨延昭守此﹐辽军攻围百战不能下﹐因有"铁遂城"之称。简称铁城。
1.指地狱。佛教传说中认为阿鼻地狱之城由铁铸成。 2.指遂城。今河北省徐水县遂城。宋为广信军治所。杨延昭守此﹐辽军攻围百战不能下﹐因有"铁遂城"之称。简称铁城。
铜韑
[相关解释]
1.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晋平公曾筑铜韑宫于此『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2.春秋晋离宫名。 3.指襄阳。 4.曲名。 5.亦作"铜鍉"。复姓。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1.春秋晋邑名。在今山西省沁县南。晋平公曾筑铜韑宫于此『置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沁县南。北魏以后屡有迁移。明洪武初废入沁州。 2.春秋晋离宫名。 3.指襄阳。 4.曲名。 5.亦作"铜鍉"。复姓。春秋时有铜鍉伯华。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闽中
[相关解释]
1.古郡名。秦置。治所在冶县(今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及其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秦末废◇以"闽中"指福建一带。
1.古郡名。秦置。治所在冶县(今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和浙江省宁海及其以南的灵江﹑瓯江﹑飞云江流域。秦末废◇以"闽中"指福建一带。
青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州﹑府名『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唐初复置州﹐后改平卢军节度使。五代及宋因之。元改益都路。明改为青州府﹐清因之。旧治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参阅《嘉庆一统志.青州府》。 3.见"青州从事"。
1.古九州之一。 2.州﹑府名『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唐初复置州﹐后改平卢军节度使。五代及宋因之。元改益都路。明改为青州府﹐清因之。旧治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参阅《嘉庆一统志.青州府》。 3.见"青州从事"。
青蛉
[相关解释]
1.即蜻蜓。 2.古县名。西汉置﹐属越巕郡。治所在今云南省大姚县境。
1.即蜻蜓。 2.古县名。西汉置﹐属越巕郡。治所在今云南省大姚县境。
首县
[相关解释]
1.旧称省治或府治所在之县。亦指该县的知县。
1.旧称省治或府治所在之县。亦指该县的知县。
首道
[相关解释]
1.旧时称省治所在的道。亦指该道的道员。
1.旧时称省治所在的道。亦指该道的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