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洛阳的内容。
带有洛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老会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晩年家居洛阳,招请好友九人宴饮,其中胡杲﹑吉皎﹑郑据﹑刘真(一作刘贞)﹑卢真﹑张浑与白居易均年在七十以上,称七老会。宴罢,各赋《七老会诗》一首。
1.唐白居易晩年家居洛阳,招请好友九人宴饮,其中胡杲﹑吉皎﹑郑据﹑刘真(一作刘贞)﹑卢真﹑张浑与白居易均年在七十以上,称七老会。宴罢,各赋《七老会诗》一首。
七贵
[相关解释]
1.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2.隋末,洛阳人称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为七贵。见《隋书.越王侗传》。 3.泛指权贵。
1.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2.隋末,洛阳人称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为七贵。见《隋书.越王侗传》。 3.泛指权贵。
三京
[相关解释]
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1.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唐以雍州为西京,河南为东京,太原为北京。 2.古代都市西京﹑东京﹑北京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三川
[相关解释]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1.三条河流的合称,所指不一。(1)西周以泾﹑渭﹑洛为三川。《国语.周语上》"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三川,泾﹑渭﹑洛,出于岐山。"(2)东周以河﹑洛﹑伊为三川。《战国策.秦策一》"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文选.鲍照》"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李善注引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 2.指洛阳。
三都
[相关解释]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郼,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于大树
上林
[相关解释]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1.古宫苑名。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 2.古宫苑名。东汉光武帝时建造。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东汉永平十五年冬,车骑校猎上林苑,即此。 3.古宫苑名。南朝宋大明三年建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玄武湖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5.指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上林苑
[相关解释]
古宫苑名。有三处一是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二是东汉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三是南朝宋大明三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
古宫苑名。有三处一是秦旧苑,汉初荒废,至汉武帝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及周至、户县界;二是东汉光武帝时建,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汉魏洛阳故城西;三是南朝宋大明三年建,故址在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北。
上阳宫
[相关解释]
1.唐宫名,高宗时建于洛阳。
1.唐宫名,高宗时建于洛阳。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东周
[相关解释]
朝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起,到被秦灭亡止。
朝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56,自周平王(姬宜臼)迁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市西)起,到被秦灭亡止。
东国
[相关解释]
1.东方之国。上古指齐﹑鲁﹑徐夷等国。《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韦昭注"东国,徐夷吴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张守节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注"东国,谓鲁也。"近代多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 2.东部地区。春秋时指楚国东部的锺离﹑巢﹑州来等地。 3.指东都洛阳。国,都城。 4.犹东方。指亚洲。一说,指中国。
1.东方之国。上古指齐﹑鲁﹑徐夷等国。《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韦昭注"东国,徐夷吴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张守节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注"东国,谓鲁也。"近代多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 2.东部地区。春秋时指楚国东部的锺离﹑巢﹑州来等地。 3.指东都洛阳。国,都城。 4.犹东方。指亚洲。一说,指中国。
东汉
[相关解释]
朝代,公元25-220,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起到献帝(刘协)延康元年止。建都洛阳。也叫后汉。
朝代,公元25-220,自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起到献帝(刘协)延康元年止。建都洛阳。也叫后汉。
东洛
[相关解释]
1.指洛阳『唐时以洛阳为东都,故称。
1.指洛阳『唐时以洛阳为东都,故称。
东生
[相关解释]
1.指唐代东都洛阳国子监中的生徒。
1.指唐代东都洛阳国子监中的生徒。
东观
[相关解释]
1.东汉洛阳南宫内观名。明帝诏班固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东观汉记》。章和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2.称宫中藏书之所。
1.东汉洛阳南宫内观名。明帝诏班固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东观汉记》。章和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2.称宫中藏书之所。
东选
[相关解释]
1.唐建立后,铨选官员,集应选者于京城长安。太宗贞观元年,因岁旱谷贵,命潼关以东应选者集于洛阳,就近铨选,谓"东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1.唐建立后,铨选官员,集应选者于京城长安。太宗贞观元年,因岁旱谷贵,命潼关以东应选者集于洛阳,就近铨选,谓"东选"。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两京
[相关解释]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周代的镐京和雒邑。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宋代的开卦府和河南府。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开平。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北京和南京。 6.借指两汉。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周代的镐京和雒邑。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汉﹑唐的长安和洛阳。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宋代的开卦府和河南府。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元代的大都和上都开平。 5.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指北京和南京。 6.借指两汉。
两监
[相关解释]
1.长安国子监和洛阳国子监的合称。
1.长安国子监和洛阳国子监的合称。
两都
[相关解释]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周汉唐指长安和洛阳『班固有《两都赋》。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五代梁以开封府与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金代指上京会宁府城和中都大兴府城。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明代指北京和南京。 5.指汉班固所作《两都赋》。 6.借指汉代。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周汉唐指长安和洛阳『班固有《两都赋》。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五代梁以开封府与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金代指上京会宁府城和中都大兴府城。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明代指北京和南京。 5.指汉班固所作《两都赋》。 6.借指汉代。
严母扫墓
[相关解释]
1.汉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祭。到洛阳,适见报囚,母大惊。待腊礼毕,谓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果败。事见《汉书.酷吏传.严延年》◇用为典实。
1.汉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祭。到洛阳,适见报囚,母大惊。待腊礼毕,谓延年曰"天道神明,人不可独杀。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果败。事见《汉书.酷吏传.严延年》◇用为典实。
中洛
[相关解释]
1.中都洛阳。
1.中都洛阳。
乐不思蜀
[相关解释]
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来泛指乐而忘返。
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见《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来泛指乐而忘返。
九老会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退居洛阳时,有九老之会。 2.宋李昿罢相,居京师,思继白居易九老之会,与宋琪﹑杨徽之﹑魏丕﹑李运﹑朱昂﹑武允成﹑张好问﹑释赞宁等亦作九老会。见宋王禹偁《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
1.唐白居易退居洛阳时,有九老之会。 2.宋李昿罢相,居京师,思继白居易九老之会,与宋琪﹑杨徽之﹑魏丕﹑李运﹑朱昂﹑武允成﹑张好问﹑释赞宁等亦作九老会。见宋王禹偁《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
九老图
[相关解释]
1.唐白居易与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年老退居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会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李元爽及僧如满亦告老归洛,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传世姓名不一。见唐白居易《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
1.唐白居易与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贞﹑张浑年老退居洛阳,曾作尚齿之会,并各赋诗记其事。时为会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其年夏,李元爽及僧如满亦告老归洛,因作九老尚齿之会,并书姓名﹑年齿,绘其形貌,题为九老图◇传世姓名不一。见唐白居易《九老图诗序》﹑《唐诗纪事》卷四九◇因以"九老图"为告老还乡者聚会之典。
二都
[相关解释]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云冈石窟
[相关解释]
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北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北魏,现存洞窟五十三个,东西绵延长1千米,有大小佛像五万一千余尊,最大的三世佛高达17米。与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北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北魏,现存洞窟五十三个,东西绵延长1千米,有大小佛像五万一千余尊,最大的三世佛高达17米。与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京
[相关解释]
1.指唐代的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 2.指唐时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 3.指辽的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4.指金的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
1.指唐代的中京长安﹑东京洛阳﹑西京凤翔﹑南京成都﹑北京太原。 2.指唐时渤海的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 3.指辽的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4.指金的上京会宁府﹑东京辽阳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开封府。
五凤楼
[相关解释]
1.古楼名。唐在洛阳建五凤楼,玄宗曾在其下聚饮,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带声乐参加。梁太祖朱温即位,重建五凤楼,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凤翘翼。见《新唐书.元德秀传》﹑宋周翰《五凤楼赋》◇喻文章巨匠为造五凤楼手。
1.古楼名。唐在洛阳建五凤楼,玄宗曾在其下聚饮,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带声乐参加。梁太祖朱温即位,重建五凤楼,去地百丈,高入半空,上有五凤翘翼。见《新唐书.元德秀传》﹑宋周翰《五凤楼赋》◇喻文章巨匠为造五凤楼手。
五色棒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除洛阳北部尉"裴松之注引三国吴人撰《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用以喻严刑峻法。
1.《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曹操﹞除洛阳北部尉"裴松之注引三国吴人撰《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用以喻严刑峻法。
五都
[相关解释]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京洛
[相关解释]
1.亦作"京雒"。 2.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3.泛指国都。
1.亦作"京雒"。 2.洛阳的别称。因东周﹑东汉均建都于此,故名。 3.泛指国都。
仙室
[相关解释]
1.仙人所居的宫室。 2.指道教祠观。 3.指东汉洛阳宫中藏书的东观。 4.泛称皇家藏书之所。
1.仙人所居的宫室。 2.指道教祠观。 3.指东汉洛阳宫中藏书的东观。 4.泛称皇家藏书之所。
伊川翁
[相关解释]
1.宋理学家邵雍的自号。雍字尧夫,后徙居河南洛阳,临伊川,故称。
1.宋理学家邵雍的自号。雍字尧夫,后徙居河南洛阳,临伊川,故称。
伊洛之学
[相关解释]
1.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
1.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
伊阙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 2.古关名。在伊阙山上『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1.地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即春秋周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 2.古关名。在伊阙山上『末为镇压黄巾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
佛汗
[相关解释]
1.传说北魏洛阳平等寺外涂金铜佛像,每当国家将有事变时,辄遍体皆湿。时人称为"佛汗"。
1.传说北魏洛阳平等寺外涂金铜佛像,每当国家将有事变时,辄遍体皆湿。时人称为"佛汗"。
偻句
[相关解释]
1.《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寶j偻句,以卜为信与僭,僭吉。"杜预注"偻句,j所出地名。"后因以"偻句"称龟。唐刘禹锡《罢郡归洛阳寄友人》诗"不见蜘蛛集,频为偻句欺。"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物名》"偻句之地出j,则名j曰偻句。"一说古无地名曰"偻句",偻句乃谓龟背之中高而两旁下。参见清朱彬《经传考证.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五年》。
1.《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寶j偻句,以卜为信与僭,僭吉。"杜预注"偻句,j所出地名。"后因以"偻句"称龟。唐刘禹锡《罢郡归洛阳寄友人》诗"不见蜘蛛集,频为偻句欺。"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物名》"偻句之地出j,则名j曰偻句。"一说古无地名曰"偻句",偻句乃谓龟背之中高而两旁下。参见清朱彬《经传考证.春秋左氏传.昭公二十五年》。
元魏
[相关解释]
1.即北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本姓拓跋为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元魏。
1.即北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本姓拓跋为元,所以历史上也称元魏。
八节滩
[相关解释]
1.在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2.为险滩之称。
1.在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2.为险滩之称。
冻雀唐昭
[相关解释]
1.指唐昭宗受朱温胁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后因以"冻雀唐昭"为典,指处于穷途末路境地的帝王。
1.指唐昭宗受朱温胁迫,由长安迁都洛阳事。《资治通鉴.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乐处。"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后因以"冻雀唐昭"为典,指处于穷途末路境地的帝王。
凉殿
[相关解释]
1.可以取凉的殿堂。 2.即清凉殿。唐代宫殿名。在洛阳城南。
1.可以取凉的殿堂。 2.即清凉殿。唐代宫殿名。在洛阳城南。
函洛
[相关解释]
1.亦作"則洛"。 2.古代长安和洛阳的并称。
1.亦作"則洛"。 2.古代长安和洛阳的并称。
凿龙
[相关解释]
1.开凿龙门。传说大禹治水﹐凿龙门以导流。 2.指龙门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即伊阙。
1.开凿龙门。传说大禹治水﹐凿龙门以导流。 2.指龙门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即伊阙。
分司
[相关解释]
1.分掌;分管。 2.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3.明清于盐运司下设分司,为管理盐务的官员。
1.分掌;分管。 2.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3.明清于盐运司下设分司,为管理盐务的官员。
十阿父
[相关解释]
1.五代后周郭威(太祖)无子,以后兄柴守礼子荣(世宗)为养子。宋礼与大官僚王溥﹑汪晏﹑王彦超﹑韩令坤等人的父亲同住洛阳,相互勾结,仗势横行,时人鄙称为"十阿父"。参阅《新五代史.柴守礼传》。
1.五代后周郭威(太祖)无子,以后兄柴守礼子荣(世宗)为养子。宋礼与大官僚王溥﹑汪晏﹑王彦超﹑韩令坤等人的父亲同住洛阳,相互勾结,仗势横行,时人鄙称为"十阿父"。参阅《新五代史.柴守礼传》。
午桥庄
[相关解释]
1.唐宰相裴度的别墅名。至宋为张齐贤所有。其地在今河南洛阳。
1.唐宰相裴度的别墅名。至宋为张齐贤所有。其地在今河南洛阳。
午桥泉石
[相关解释]
1.唐宰相裴度因不满宦官擅权,于洛阳郊外建午桥庄别墅,日以泉石诗酒自娱◇因以"午桥泉石"为山林隐居之典实。
1.唐宰相裴度因不满宦官擅权,于洛阳郊外建午桥庄别墅,日以泉石诗酒自娱◇因以"午桥泉石"为山林隐居之典实。
华林园
[相关解释]
1.宫苑名。三国吴建。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古台城内。南朝宋元嘉时扩建,筑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诸胜。其后齐梁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时尚有残存遗迹。 2.宫苑名。本东汉芳林园,魏正始初因避齐王芳讳改。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洛阳故城内。有瑶华宫﹑景阳山﹑天渊池诸胜。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毁。 3.宫苑名◇赵石虎都邺后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北。园墙周围数十里,有凌云城﹑金花洲﹑光碧堂诸胜。北齐武成帝扩建后,华丽似神仙所居,因改名仙都苑。 4.弥勒成道后说法的僧园名。中有龙华树,故名。
1.宫苑名。三国吴建。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古台城内。南朝宋元嘉时扩建,筑华光殿﹑景阳楼﹑竹林堂诸胜。其后齐梁诸帝,常宴集于此。南宋时尚有残存遗迹。 2.宫苑名。本东汉芳林园,魏正始初因避齐王芳讳改。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洛阳故城内。有瑶华宫﹑景阳山﹑天渊池诸胜。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毁。 3.宫苑名◇赵石虎都邺后建。故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古邺城北。园墙周围数十里,有凌云城﹑金花洲﹑光碧堂诸胜。北齐武成帝扩建后,华丽似神仙所居,因改名仙都苑。 4.弥勒成道后说法的僧园名。中有龙华树,故名。
卖畚
[相关解释]
1.《晋书.王猛传》"﹝王猛﹞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于洛阳,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猛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有一人引猛进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缘拜也!'乃十倍偿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顾视,乃嵩高山也。"后因以"卖畚"为典实。
1.《晋书.王猛传》"﹝王猛﹞少贫贱,以鬻畚为业,尝货畚于洛阳,乃有一人贵买其畚,而云无直,自言家去此无远,可随我取直。猛利其贵而从之,行不觉远,忽至深山,见一父老……有一人引猛进拜之,父老曰'王公何缘拜也!'乃十倍偿畚直,遣人送之。猛既出,顾视,乃嵩高山也。"后因以"卖畚"为典实。
南都
[相关解释]
1.地名。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郡治宛在京都洛阳之南,因称宛为南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张衡有《南都赋》﹐李善注引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2.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如吴应箕记南京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
1.地名。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郡治宛在京都洛阳之南,因称宛为南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张衡有《南都赋》﹐李善注引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2.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如吴应箕记南京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
卢女
[相关解释]
1.亦称"卢姬"。相传三国魏武帝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宋郭茂倩题解"卢女者,魏武帝时宫人也,故将军阴升之姊。七岁入汉宫,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为尹更生妻。梁简文帝《妾薄命》曰'卢姬嫁日晩,非复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2.指郢州石城歌女莫愁。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洛阳的莫愁(嫁为卢家妇),故称。 3.指金陵歌妓莫愁。 4.乐曲名。
1.亦称"卢姬"。相传三国魏武帝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宋郭茂倩题解"卢女者,魏武帝时宫人也,故将军阴升之姊。七岁入汉宫,善鼓琴。至明帝崩后,出嫁为尹更生妻。梁简文帝《妾薄命》曰'卢姬嫁日晩,非复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2.指郢州石城歌女莫愁。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洛阳的莫愁(嫁为卢家妇),故称。 3.指金陵歌妓莫愁。 4.乐曲名。
卢家
[相关解释]
1.古乐府中相传有洛阳女子莫愁,嫁于豪富的卢氏夫家。 2.泛指富裕之家。
1.古乐府中相传有洛阳女子莫愁,嫁于豪富的卢氏夫家。 2.泛指富裕之家。
卧雪
[相关解释]
1.《后汉书.袁安传》"后举孝廉"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又三国魏焦先亦有"卧雪"故事。晋皇甫谧《高士传.焦先》"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后遂以"卧雪"为安贫清高的典实。
1.《后汉书.袁安传》"后举孝廉"李贤注引晋周斐《汝南先贤传》"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又三国魏焦先亦有"卧雪"故事。晋皇甫谧《高士传.焦先》"后野火烧其庐﹐先因露寝﹐遭冬雪大至﹐先袒卧不移﹐人以为死﹐就视如故。"后遂以"卧雪"为安贫清高的典实。
却非殿
[相关解释]
1.亦作"却非殿"。 2.汉宫殿名,在洛阳南宫中。
1.亦作"却非殿"。 2.汉宫殿名,在洛阳南宫中。
双鹅
[相关解释]
1.《晋书.五行志中》﹕"孝怀帝永嘉元年二月﹐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苍﹑白二色鹅出﹐苍者飞翔冲天﹐白者止焉。此羽虫之孽﹐又黑白祥也。陈留童养曰﹕'步广﹐周之狄泉﹐盟会地也。白者﹐金也﹐国之行也。苍为胡象﹐其可尽言乎?'是后﹐刘元海﹑石勒相继乱华。"后诗文中以"双鹅"为兵乱之典。
1.《晋书.五行志中》﹕"孝怀帝永嘉元年二月﹐洛阳东北步广里地陷﹐有苍﹑白二色鹅出﹐苍者飞翔冲天﹐白者止焉。此羽虫之孽﹐又黑白祥也。陈留童养曰﹕'步广﹐周之狄泉﹐盟会地也。白者﹐金也﹐国之行也。苍为胡象﹐其可尽言乎?'是后﹐刘元海﹑石勒相继乱华。"后诗文中以"双鹅"为兵乱之典。
古都
[相关解释]
古代的都城~洛阳。
古代的都城~洛阳。
司花女
[相关解释]
1.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上"长安贡御车女袁寶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騣冶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帝命寶儿持之,号曰司花女。"后用以指管理百花的女神。
1.唐颜师古《隋遗录》卷上"长安贡御车女袁寶儿,年十五,腰肢纤堕,騣冶多态。帝宠爱之特厚。时洛阳进合蒂迎辇花……帝命寶儿持之,号曰司花女。"后用以指管理百花的女神。
司隶章
[相关解释]
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
1.《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新莽末年淮阳王刘玄起兵后,将北都洛阳,以刘秀兼代司隶校尉。刘秀置僚属,作文移与属县,从事伺察。一如旧章。三辅吏士东迎刘玄部队,及见司隶僚属,皆欢喜不自胜。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本谓恢复汉朝官仪服饰制度◇用以比喻帝室中兴,国土重光。
周南
[相关解释]
1.《诗.国风》之一◇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髎集解引徐广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1.《诗.国风》之一◇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以后被作为诗教的典范。 2.代称周公。因成周以南之地为周公旦的采邑,故称。 3.地名。指成周(今河南洛阳)以南。《韩非子.说林下》"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一说即洛阳。参阅《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髎集解引徐广注。 4.《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后因以"周南"为滞留某地而毫无建树之典。
咸洛
[相关解释]
1.咸阳与洛阳的并称。
1.咸阳与洛阳的并称。
四京
[相关解释]
1.唐代以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2.宋代以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 3.辽代以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
1.唐代以长安(中京)﹑洛阳(东京)﹑太原(北京)﹑凤翔(西京)为四京。 2.宋代以开封府(东京)﹑河南府(西京)﹑应天府(南京)﹑大名府(北京)为四京。 3.辽代以临潢府(上京)﹑辽阳府(东京)﹑析津府(南京)﹑大同府(西京)为四京。
四夷馆
[相关解释]
1.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2.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1.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2.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四镇
[相关解释]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晋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北魏以碻磝﹑滑台﹑洛阳﹑虎牢为河南四镇。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唐代称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晋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北魏以碻磝﹑滑台﹑洛阳﹑虎牢为河南四镇。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唐代称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坐车郎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曰"安仁(潘岳字)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后因以"坐车郎"指美男子。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刘孝标注引《语林》曰"安仁(潘岳字)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后因以"坐车郎"指美男子。
埋轮
[相关解释]
1.埋车轮于地,以示坚守。 2.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专权,朝政腐败『安元年(公元142年)选派张纲等八人巡视全国,纠察吏治,馀人皆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上书弹劾梁冀,揭露其罪恶,京都为之震动。事见《后汉书.张纲传》◇以"埋轮"为不畏权贵,直言正谏之典。 3.比喻月落。轮,喻月。 4.比喻停留。
1.埋车轮于地,以示坚守。 2.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冀专权,朝政腐败『安元年(公元142年)选派张纲等八人巡视全国,纠察吏治,馀人皆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遂上书弹劾梁冀,揭露其罪恶,京都为之震动。事见《后汉书.张纲传》◇以"埋轮"为不畏权贵,直言正谏之典。 3.比喻月落。轮,喻月。 4.比喻停留。
埋轮破柱
[相关解释]
1.指东汉张纲埋轮洛阳都亭弹劾梁冀和李膺破柱搜捕张让之弟张朔事。事见《后汉书》张纲﹑李膺本传◇以"埋轮破柱"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1.指东汉张纲埋轮洛阳都亭弹劾梁冀和李膺破柱搜捕张让之弟张朔事。事见《后汉书》张纲﹑李膺本传◇以"埋轮破柱"比喻刚正不阿,不畏权贵。
夕阳亭
[相关解释]
1.亭名。故址在河南省洛阳市西。东汉延光年间,太尉杨震被谮遣归,饮鸩死于此亭。晋贾充出镇关中,百僚饯行于此亭。唐朝也以此亭为饯送之所,改名"河亭"◇借指送行饯别之处。
1.亭名。故址在河南省洛阳市西。东汉延光年间,太尉杨震被谮遣归,饮鸩死于此亭。晋贾充出镇关中,百僚饯行于此亭。唐朝也以此亭为饯送之所,改名"河亭"◇借指送行饯别之处。
大北胜
[相关解释]
1.指牡丹。五代时南汉为夸岭海之强﹐每接北使﹐辄名其地所产茉莉为"小南强"◇其国主刘鋹降宋﹐见洛阳牡丹﹐大为骇叹﹐人戏谓之曰此名"大北胜"。见宋陶谷《清异录.花》。
1.指牡丹。五代时南汉为夸岭海之强﹐每接北使﹐辄名其地所产茉莉为"小南强"◇其国主刘鋹降宋﹐见洛阳牡丹﹐大为骇叹﹐人戏谓之曰此名"大北胜"。见宋陶谷《清异录.花》。
大夏
[相关解释]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1.周代"六舞"之一。相传本为夏禹时代的乐舞。 2.指夏季。 3.古国名。音译巴克特里亚(bactria)﹐也叫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我国汉代称之为大夏。 4.古城门名。在洛阳﹐魏明帝所造。 5.国号。东晋十六国之一。匈奴族赫连勃勃所建﹐也称夏﹐为吐谷浑所灭。 6.国号。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称王后﹐国号称大夏。 7.国号。宋时党项族李元昊国号亦称大夏﹐史称西夏﹐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8.大厦。
大谷
[相关解释]
1.泛指山谷之大者。 2.地名。又称大谷口﹑水泉口。在今洛阳市南。
1.泛指山谷之大者。 2.地名。又称大谷口﹑水泉口。在今洛阳市南。
天泉
[相关解释]
1.星名。 2.池名﹐也称"天渊"。有二一在洛阳东﹐为晋人游宴之地。《初学记》卷四引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又引晋戴延之《西征记》"天泉之南,有东西沟,承御沟水。水之南有积石坛,云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处。"一在江宁﹐为南朝宋元嘉年间造。唐柳宗元《为王京兆贺嘉莲表》"香激大王之风,影耀天泉之水。"按,《宋书.符瑞志下》"元嘉二十一年六月丙午,华林园天渊池二莲同干,园丞陈袭祖以闻。"柳表所云天泉,即此天渊池。
1.星名。 2.池名﹐也称"天渊"。有二一在洛阳东﹐为晋人游宴之地。《初学记》卷四引晋陆翙《邺中记》"华林园中千金堤,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又引晋戴延之《西征记》"天泉之南,有东西沟,承御沟水。水之南有积石坛,云三月三日御坐流杯之处。"一在江宁﹐为南朝宋元嘉年间造。唐柳宗元《为王京兆贺嘉莲表》"香激大王之风,影耀天泉之水。"按,《宋书.符瑞志下》"元嘉二十一年六月丙午,华林园天渊池二莲同干,园丞陈袭祖以闻。"柳表所云天泉,即此天渊池。
天津桥
[相关解释]
1.古浮桥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的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隋末为李密烧毁﹐唐宋屡次改建加固﹐金以后废圮。
1.古浮桥名。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隋炀帝大业元年迁都﹐以洛水贯都﹐有天汉津梁的气象﹐因建此桥﹐名曰天津。隋末为李密烧毁﹐唐宋屡次改建加固﹐金以后废圮。
夹马营
[相关解释]
1.地名。在河南洛阳市东北。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此。
1.地名。在河南洛阳市东北。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此。
姚黄魏紫
[相关解释]
1.牡丹花的两个名贵品种。姚黄为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魏紫为千叶肉爈出于魏相仁溥家。参阅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
1.牡丹花的两个名贵品种。姚黄为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魏紫为千叶肉爈出于魏相仁溥家。参阅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
子陵
[相关解释]
1.严光的字。东汉馀姚人。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富春山。
1.严光的字。东汉馀姚人。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富春山。
定鼎门
[相关解释]
1.唐代东都洛阳城南有三门,其正南名定鼎门。
1.唐代东都洛阳城南有三门,其正南名定鼎门。
宛洛
[相关解释]
1.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南阳和洛阳。常借指名都。
1.二古邑的并称。即今之南阳和洛阳。常借指名都。
宜春院
[相关解释]
1.唐长安宫内官妓居住的院名。开元二年置,在京城东面东宫内﹐东京(洛阳)也有宜春院,宝应元年毁于兵火。
1.唐长安宫内官妓居住的院名。开元二年置,在京城东面东宫内﹐东京(洛阳)也有宜春院,宝应元年毁于兵火。
宣光
[相关解释]
1.周宣王和东汉光武帝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2.西晋洛阳宫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宫殿。
1.周宣王和东汉光武帝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2.西晋洛阳宫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宫殿。
宣明
[相关解释]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 2.显明,毫无遮蔽。 3.谓使显明。 4.宣扬,显扬。 5.宫殿名。西汉时宣明殿在长安未央宫东,见《三辅黄图》卷三。东汉时洛阳亦建有宣明殿。 6.里名。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 2.显明,毫无遮蔽。 3.谓使显明。 4.宣扬,显扬。 5.宫殿名。西汉时宣明殿在长安未央宫东,见《三辅黄图》卷三。东汉时洛阳亦建有宣明殿。 6.里名。
小南强
[相关解释]
1.茉莉花的别称。五代周世宗遣使至南汉﹐南汉主刘晟赠使者茉莉花﹐美其名曰"小南强"。其后﹐宋平南汉﹐执晟子鋹至洛阳﹐不识牡丹﹐人谓此花名"大北胜"﹐以报"小南强"之语。参阅宋陶谷《清异录.小南强》﹑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汉中宗纪》。
1.茉莉花的别称。五代周世宗遣使至南汉﹐南汉主刘晟赠使者茉莉花﹐美其名曰"小南强"。其后﹐宋平南汉﹐执晟子鋹至洛阳﹐不识牡丹﹐人谓此花名"大北胜"﹐以报"小南强"之语。参阅宋陶谷《清异录.小南强》﹑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汉中宗纪》。
展子虔
[相关解释]
隋代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官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作佛寺壁画。擅画人物、车马。写江山远近,具咫尺千里之势。有《游春图》存世,为今存最古卷轴画,一说系唐人摹本。
隋代画家。历北齐、北周,入隋官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曾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作佛寺壁画。擅画人物、车马。写江山远近,具咫尺千里之势。有《游春图》存世,为今存最古卷轴画,一说系唐人摹本。
嵩京
[相关解释]
1.洛阳的别称。因嵩山在其东南,故称。
1.洛阳的别称。因嵩山在其东南,故称。
嵩洛
[相关解释]
1.嵩山和洛水的并称。两者均近东都洛阳。
1.嵩山和洛水的并称。两者均近东都洛阳。
左思(约250-约305)
[相关解释]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官秘书郎。所著《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作品质朴刚健,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诗以抨击门阀制度的《咏史》八首最著名◇人辑有《左太冲集》。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官秘书郎。所著《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作品质朴刚健,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诗以抨击门阀制度的《咏史》八首最著名◇人辑有《左太冲集》。
布鼓
[相关解释]
1.《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1.《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平乐观
[相关解释]
1.汉代宫观名。亦作"平乐馆"﹑"平乐苑"『高祖时始建,武帝增修,在长安上林苑。 2.汉代宫观名。东汉都洛阳,明帝取长安飞帘﹑铜马移洛阳西门外,置平乐观。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阳故城西。
1.汉代宫观名。亦作"平乐馆"﹑"平乐苑"『高祖时始建,武帝增修,在长安上林苑。 2.汉代宫观名。东汉都洛阳,明帝取长安飞帘﹑铜马移洛阳西门外,置平乐观。在今河南洛阳市洛阳故城西。
建始殿
[相关解释]
1.古代洛阳宫殿名。
1.古代洛阳宫殿名。
建春
[相关解释]
1.古代洛阳城门名。
1.古代洛阳城门名。
建阳
[相关解释]
1.汉代长安里名。 2.洛阳许昌宫门名。
1.汉代长安里名。 2.洛阳许昌宫门名。
开阳
[相关解释]
1.北斗七星的第六星。 2.东汉时洛阳城门名。
1.北斗七星的第六星。 2.东汉时洛阳城门名。
式干
[相关解释]
1.晋代宫殿名。《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洛阳宫殿簿》有"明光殿﹑徽音殿﹑式干殿"。
1.晋代宫殿名。《太平御览》卷一七五引《洛阳宫殿簿》有"明光殿﹑徽音殿﹑式干殿"。
张衡(78-139)
[相关解释]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曾在洛阳就读于太学。曾任南阳郡主簿、郎中、尚书侍郎、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浑象、候风地动仪、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木鸟。研究过圆周率,求得π=10(31622),绘制中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著有《灵宪》、《灵宪图》、《算网论》、《二京赋》、《归田赋》和《四愁诗》等。
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字平子,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曾在洛阳就读于太学。曾任南阳郡主簿、郎中、尚书侍郎、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制浑象、候风地动仪、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木鸟。研究过圆周率,求得π=10(31622),绘制中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著有《灵宪》、《灵宪图》、《算网论》、《二京赋》、《归田赋》和《四愁诗》等。
强项
[相关解释]
①东汉洛阳令董宣格杀湖阳公主的恶奴,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低头谢罪,董宣坚决不肯低头。光武帝称之为强项令”。见《后汉书·董宣传》◇用强项”形容刚强不屈卿强项,真杨震子孙|据理力争,不负强项之名。②强横强项之徒,啸聚山林。③有竞争力的项目小林的强项是外语,而小杜的强项是数学|乒乓球是中国队传统的强项,有夺嚷运会金牌的实力。
①东汉洛阳令董宣格杀湖阳公主的恶奴,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低头谢罪,董宣坚决不肯低头。光武帝称之为强项令”。见《后汉书·董宣传》◇用强项”形容刚强不屈卿强项,真杨震子孙|据理力争,不负强项之名。②强横强项之徒,啸聚山林。③有竞争力的项目小林的强项是外语,而小杜的强项是数学|乒乓球是中国队传统的强项,有夺嚷运会金牌的实力。
得壹元宝
[相关解释]
1.古钱名。唐干元二年史思明据洛阳时所铸。形制略似开元通宝。亦省称"得壹钱"﹑"得壹"。
1.古钱名。唐干元二年史思明据洛阳时所铸。形制略似开元通宝。亦省称"得壹钱"﹑"得壹"。
悬棒
[相关解释]
1.曹操除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悬门之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以"悬棒"指严正执法。
1.曹操除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悬门之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以"悬棒"指严正执法。
扫墓望丧
[相关解释]
1.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延年果败。
1.扫除墓地,以待人死入葬。谓酷吏必当有恶报,指日可待。语本《汉书.酷吏传.严延年》严延年迁河南太守,其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到洛阳,适见奏报引决囚人。母大惊,谓延年曰"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后岁馀,延年果败。
扬州梦
[相关解释]
1.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随牛僧孺出镇扬州,尝出入倡楼,后分务洛阳,追思感旧,谓繁华如梦,故云◇用为感怀之典实。
1.唐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随牛僧孺出镇扬州,尝出入倡楼,后分务洛阳,追思感旧,谓繁华如梦,故云◇用为感怀之典实。
投果
[相关解释]
1.《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后以"投果"比喻妇女对美男子的爱慕。
1.《晋书.潘岳传》"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后以"投果"比喻妇女对美男子的爱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