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5 查到相关游学的内容。
带有游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龙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后用作典实。
1.《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后用作典实。
严陵
[相关解释]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出游
[相关解释]
1.亦作"出游"。 2.外出游历走动。 3.旧时指到他地做官或游学。
1.亦作"出游"。 2.外出游历走动。 3.旧时指到他地做官或游学。
加腹
[相关解释]
1.东汉严光与光武帝刘秀少时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派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事详《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遂用为典实。
1.东汉严光与光武帝刘秀少时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派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事详《后汉书.逸民传.严光》◇遂用为典实。
子陵
[相关解释]
1.严光的字。东汉馀姚人。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富春山。
1.严光的字。东汉馀姚人。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洛阳,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富春山。
智慧的痛苦
[相关解释]
剧本。俄国格里鲍耶陀夫作于1824年。从国外游学归来的贵族青年恰斯基具有进步思想,为贵族社会所不容,乃至被诬为疯子”。恰斯基当众揭露了贵族社会的腐朽虚伪后愤然离去。
剧本。俄国格里鲍耶陀夫作于1824年。从国外游学归来的贵族青年恰斯基具有进步思想,为贵族社会所不容,乃至被诬为疯子”。恰斯基当众揭露了贵族社会的腐朽虚伪后愤然离去。
游学
[相关解释]
1.游侠和儒生。 2.指从事游说的人。 3.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 4.宴游与学习。
1.游侠和儒生。 2.指从事游说的人。 3.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 4.宴游与学习。
游生
[相关解释]
1.游学的学生。
1.游学的学生。
游藩
[相关解释]
1.谓游学于某人门下。语出《庄子.大宗师》"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言虽不能遵途,愿涉其藩篱。" 2.谓仕于诸侯王府。
1.谓游学于某人门下。语出《庄子.大宗师》"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言虽不能遵途,愿涉其藩篱。" 2.谓仕于诸侯王府。
游问
[相关解释]
1.犹言游学问道。
1.犹言游学问道。
玄奘(602-664)
[相关解释]
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俗称唐僧。原姓陈,名fd6a#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印度。初在那烂陀寺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645年回国,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记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即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唐代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俗称唐僧。原姓陈,名fd6a#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印度。初在那烂陀寺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645年回国,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记旅行途中见闻,撰成《大唐西域记》。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小说,即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
纁招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后因谓招聘隐士出仕为"纁招"。
1.《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严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后因谓招聘隐士出仕为"纁招"。
羊裘
[相关解释]
1.羊皮做的衣服。 2.汉严光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后刘秀即帝位,光变名隐身,披羊裘钓泽中。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因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
1.羊皮做的衣服。 2.汉严光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后刘秀即帝位,光变名隐身,披羊裘钓泽中。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因以"羊裘"指隐者或隐居生活。
苏门四学士
[相关解释]
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游学于苏轼门下。黄庭坚诗歌、书法与苏轼齐名;秦观以词闻名。
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四人都游学于苏轼门下。黄庭坚诗歌、书法与苏轼齐名;秦观以词闻名。
行学
[相关解释]
1.游学。
1.游学。
载酒问奇字
[相关解释]
1.《汉书.扬雄传下》"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后以"载酒问奇字"谓人勤奋好学。
1.《汉书.扬雄传下》"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后以"载酒问奇字"谓人勤奋好学。
远学
[相关解释]
1.游学远地。 2.远方的学者。
1.游学远地。 2.远方的学者。
邴管
[相关解释]
1.东汉学者邴原和管宁的并称。邴管少相友,游学异地,俱以操尚称,曾避黄巾起义越海羁旅辽东。二人皆清虚廉白,服膺六艺,名重当时。见《三国志.魏志.邴管传》。
1.东汉学者邴原和管宁的并称。邴管少相友,游学异地,俱以操尚称,曾避黄巾起义越海羁旅辽东。二人皆清虚廉白,服膺六艺,名重当时。见《三国志.魏志.邴管传》。
郑玄(127-200)
[相关解释]
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受业,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弟子多达数百千人。桓帝时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遍注群经,自成一家,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号称郑学”。
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曾入太学受业,后从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聚徒讲学,弟子多达数百千人。桓帝时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遍注群经,自成一家,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号称郑学”。
酱瓿
[相关解释]
1.《汉书.扬雄传下》"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酱瓿"原指盛酱的器物,后用为"覆酱瓿"之省,喻著作的价值不为人所认识,只能用来盖酱瓿而已。
1.《汉书.扬雄传下》"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其《太玄》﹑《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酱瓿"原指盛酱的器物,后用为"覆酱瓿"之省,喻著作的价值不为人所认识,只能用来盖酱瓿而已。
题衣
[相关解释]
1.后汉任末记事于衣的故事。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后以"题衣"为负笈游学之典。
1.后汉任末记事于衣的故事。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后以"题衣"为负笈游学之典。
飘零书剑
[相关解释]
1.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1.古时谓文人携带书剑,游学四方,到处飘泊。
龙尾
[相关解释]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 2.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3.草名。乌蔹莓的别名。 4.砚名。亦泛指砚。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6.古国名。南诏的别称。 7.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8.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 2.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3.草名。乌蔹莓的别名。 4.砚名。亦泛指砚。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6.古国名。南诏的别称。 7.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8.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龙腹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后以"龙腹"为跻身贤人之间的典故。
1.《三国志.魏志.华歆传》"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后以"龙腹"为跻身贤人之间的典故。
龙身
[相关解释]
1.龙的身躯。 2.《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后以"龙身"形容人有声名。
1.龙的身躯。 2.《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后以"龙身"形容人有声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