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7 查到相关爵名的内容。
带有爵名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闻
[相关解释]
1.向朝廷呈报。 2.古赐爵名。亦称"上闻爵"。
1.向朝廷呈报。 2.古赐爵名。亦称"上闻爵"。
乐卿
[相关解释]
1.汉武功爵名。 2.唐及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1.汉武功爵名。 2.唐及唐以后太常卿的别称。
乡亭
[相关解释]
1.乡中公舍『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 2.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3.犹乡里,同乡的人。
1.乡中公舍『制,百户为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每亭设公舍一间,供行人止息。 2.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 3.犹乡里,同乡的人。
伦侯
[相关解释]
1.秦爵名。与列侯相类而无封邑。
1.秦爵名。与列侯相类而无封邑。
公士
[相关解释]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同秦制◇代亦或沿用。 4.复姓『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同秦制◇代亦或沿用。 4.复姓『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分房
[相关解释]
1.唐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号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 2.清代科举考试,南闱和北闱的同考官都分为十八房,分住东西经房,负有分房阅卷之责,故称。 3.分配房屋。
1.唐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号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 2.清代科举考试,南闱和北闱的同考官都分为十八房,分住东西经房,负有分房阅卷之责,故称。 3.分配房屋。
县伯
[相关解释]
1.爵名。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历代因之。南朝陈始加开国二字,称为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元有县子﹑县男﹑无县伯。明废。
1.爵名。晋代侯﹑伯﹑子﹑男皆封以县;历代因之。南朝陈始加开国二字,称为开国县伯﹑开国县子。元有县子﹑县男﹑无县伯。明废。
县侯
[相关解释]
1.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国魏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晋亦有县侯。南朝陈置开国县侯。至宋始废。
1.爵名『制,列侯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三国魏定制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次县侯,次乡侯,次亭侯,次关内侯。晋亦有县侯。南朝陈置开国县侯。至宋始废。
县公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楚君称王,其县大夫亦僭称公。 2.爵名。晋时始置县公之爵,历代因之,亦谓之开国县公,明以后废。
1.春秋时,楚君称王,其县大夫亦僭称公。 2.爵名。晋时始置县公之爵,历代因之,亦谓之开国县公,明以后废。
县子
[相关解释]
1.爵名。
1.爵名。
县王
[相关解释]
1.三国魏以县封诸王,其郡为国。见《三国志.魏志.彭城王据传》。晋始定为爵名,后改正县王,增邑三千户,制度如郡侯。见《晋书.职官志》。南北朝间或置之。
1.三国魏以县封诸王,其郡为国。见《三国志.魏志.彭城王据传》。晋始定为爵名,后改正县王,增邑三千户,制度如郡侯。见《晋书.职官志》。南北朝间或置之。
县男
[相关解释]
1.爵名。
1.爵名。
名守
[相关解释]
1.对名分的遵守。《荀子.正名》"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一说指掌正名的职官。梁启雄简释引刘念亲曰"刑名﹑爵名﹑文名,各有其官守。圣王既没,名守惰慢,故奇辞起而无以正之。" 2.有贤名的郡守。
1.对名分的遵守。《荀子.正名》"今圣王没,名守慢,奇辞起,名实乱。"一说指掌正名的职官。梁启雄简释引刘念亲曰"刑名﹑爵名﹑文名,各有其官守。圣王既没,名守惰慢,故奇辞起而无以正之。" 2.有贤名的郡守。
塔布囊
[相关解释]
1.源于蒙语tabunang。明代蒙古人对同成吉思汗后裔结婚者的称号。分为四等,自布囊至四等塔布囊,秩同一品到四品。 2.源于蒙语tabunang。清代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与台吉同。除土默特左翼旗与喀喇沁三旗王公,因其祖先曾娶清公主,故有此封号外,其余各部王公均称台吉。见《清续文献通考·封建七》。
1.源于蒙语tabunang。明代蒙古人对同成吉思汗后裔结婚者的称号。分为四等,自布囊至四等塔布囊,秩同一品到四品。 2.源于蒙语tabunang。清代蒙古贵族封爵名。位次辅国公,与台吉同。除土默特左翼旗与喀喇沁三旗王公,因其祖先曾娶清公主,故有此封号外,其余各部王公均称台吉。见《清续文献通考·封建七》。
大房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时盛牲畜的用具﹐通称俎。 2.唐世家大族各支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地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世家族以大房称长房。 3.宋时称小偷聚集之处。 4.指比较大的房子。 5.山名。在河北省房山县西北。
1.古代祭祀时盛牲畜的用具﹐通称俎。 2.唐世家大族各支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地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世家族以大房称长房。 3.宋时称小偷聚集之处。 4.指比较大的房子。 5.山名。在河北省房山县西北。
小王
[相关解释]
1.年轻受封为王者。 2.受封为王者的谦称。 3.指三国魏王弼。 4.指晋代书法家王献之。 5.汉时西域康居国封爵名。 6.复姓。春秋晋有小王桃甲。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1.年轻受封为王者。 2.受封为王者的谦称。 3.指三国魏王弼。 4.指晋代书法家王献之。 5.汉时西域康居国封爵名。 6.复姓。春秋晋有小王桃甲。见《左传.定公十四年》。
庶长
[相关解释]
1.妾所生之长子。 2.官爵名。春秋时秦国设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卿。商鞅变法,制定二十级爵,从第十级到第十八级,属于庶长一等『袭秦制,也置庶长。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1.妾所生之长子。 2.官爵名。春秋时秦国设置,掌握军政大权,相当于卿。商鞅变法,制定二十级爵,从第十级到第十八级,属于庶长一等『袭秦制,也置庶长。 3.复姓。见《通志.氏族四》。
梅禄
[相关解释]
1.突厥语的译音。亦译作"梅録"﹑"梅落"。古代回纥官爵名。
1.突厥语的译音。亦译作"梅録"﹑"梅落"。古代回纥官爵名。
爵名
[相关解释]
1.爵位的名称。
1.爵位的名称。
良士
[相关解释]
1.贤士。 2.爵名『武帝时设置,用以奖赏军功,位第三级。参见"武功爵"。
1.贤士。 2.爵名『武帝时设置,用以奖赏军功,位第三级。参见"武功爵"。
貤封
[相关解释]
1.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1.旧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
貤恩
[相关解释]
1.指朝廷对外戚和命官的亲属尊长移授封爵名号的恩典。
1.指朝廷对外戚和命官的亲属尊长移授封爵名号的恩典。
进赠
[相关解释]
1.谓官吏死后加赠官爵名号。
1.谓官吏死后加赠官爵名号。
郡伯
[相关解释]
1.爵名。金置。元因之。明清时亦称知府为郡伯。
1.爵名。金置。元因之。明清时亦称知府为郡伯。
郡侯
[相关解释]
1.爵名。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为郡侯之始。历代因之。金之郡侯位在郡王﹑国公﹑郡公之下。元与金同,明以后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三》。 2.一郡之长,知府。唐王贞白逸句"改贯永留乡党额,减租重感郡侯恩。"
1.爵名。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为郡侯之始。历代因之。金之郡侯位在郡王﹑国公﹑郡公之下。元与金同,明以后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三》。 2.一郡之长,知府。唐王贞白逸句"改贯永留乡党额,减租重感郡侯恩。"
郡公
[相关解释]
1.爵名。晋始置,亦称开国郡公。历代因之。明初尚有郡公之封,后废。
1.爵名。晋始置,亦称开国郡公。历代因之。明初尚有郡公之封,后废。
里士
[相关解释]
1.明初赏赐富裕耆老的爵名。
1.明初赏赐富裕耆老的爵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