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8 查到相关牧民的内容。
带有牧民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仆骨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北游牧民族铁勒部族之一。唐贞观二十一年以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隶燕然都护符。以仆固为姓。
1.古代西北游牧民族铁勒部族之一。唐贞观二十一年以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隶燕然都护符。以仆固为姓。
儿版
[相关解释]
1.北方游牧民族供婴儿躺卧的木板。
1.北方游牧民族供婴儿躺卧的木板。
兽聚鸟散
[相关解释]
1.谓聚散无常有如鸟兽。多比喻游牧民族。
1.谓聚散无常有如鸟兽。多比喻游牧民族。
刃面
[相关解释]
1.古代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有人死,亲属以刀割面,表示内心悲痛。
1.古代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一种风俗。有人死,亲属以刀割面,表示内心悲痛。
力牧
[相关解释]
1.传说为黄帝之臣。相传黄帝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寤而叹曰"夫千钧之弩,异力能远者也;驱羊数万群,是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占而求之,得力牧于大泽,用以为将。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有道家《力牧》二十二篇﹐《兵书略》有阴阳家《力牧》十五篇。皆依托之作。
1.传说为黄帝之臣。相传黄帝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寤而叹曰"夫千钧之弩,异力能远者也;驱羊数万群,是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占而求之,得力牧于大泽,用以为将。见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汉书.艺文志.诸子略》有道家《力牧》二十二篇﹐《兵书略》有阴阳家《力牧》十五篇。皆依托之作。
塞人
[相关解释]
1.指古代塞外的游牧民族。
1.指古代塞外的游牧民族。
天牧
[相关解释]
1.为天牧民者。指掌管政事的统治者。
1.为天牧民者。指掌管政事的统治者。
定居点
[相关解释]
指牧民、渔民等定居的地点。
指牧民、渔民等定居的地点。
尚武
[相关解释]
崇尚武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游牧民族多有尚武精神。
崇尚武事今论者不务道德怀取之术,而惟尚武|游牧民族多有尚武精神。
常伯
[相关解释]
1.周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从诸伯中盐,故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蔡沈集传"有牧民之长曰常伯。"后因以称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等。
1.周官名。君主左右管理民事的大臣。以从诸伯中盐,故名。《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蔡沈集传"有牧民之长曰常伯。"后因以称皇帝的近臣,如侍中﹑散骑常侍等。
廉维
[相关解释]
1.谓清廉的操守。语出《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1.谓清廉的操守。语出《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旃帐
[相关解释]
1.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毡制帐篷。犹蒙古包。
1.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毡制帐篷。犹蒙古包。
旃裘
[相关解释]
1.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用兽毛等制成的衣服。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3.席毡衣裘﹐比喻富贵。
1.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用兽毛等制成的衣服。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3.席毡衣裘﹐比喻富贵。
棚塞
[相关解释]
1.指牧民居处之地。
1.指牧民居处之地。
毡乡
[相关解释]
1.亦作"毡乡"。 2.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
1.亦作"毡乡"。 2.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
毡城
[相关解释]
1.亦作"毡城"。 2.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1.亦作"毡城"。 2.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毡帐
[相关解释]
1.亦作"毡帐"。 2.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为居室。 3.毡制帷幔。
1.亦作"毡帐"。 2.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为居室。 3.毡制帷幔。
毡裘
[相关解释]
1.亦作"毡裘"。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 3.借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长。 4.泛指异族。
1.亦作"毡裘"。 2.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皮毛制成的衣服。 3.借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或其君长。 4.泛指异族。
牧包
[相关解释]
1.我国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包,家﹑屋的意思。
1.我国蒙古﹑哈萨克﹑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包,家﹑屋的意思。
牧民
[相关解释]
1.治民。 2.指治民的官。 3.牧区中以畜牧为主要职业的人。
1.治民。 2.指治民的官。 3.牧区中以畜牧为主要职业的人。
牧笛
[相关解释]
1.牧童或牧民所吹的笛子。亦借指牧笛声。
1.牧童或牧民所吹的笛子。亦借指牧笛声。
猎火
[相关解释]
1.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 2.指古代游牧民族出兵打仗的战火。
1.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 2.指古代游牧民族出兵打仗的战火。
祖旧
[相关解释]
1.谓父祖故旧。《管子.牧民》"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又"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郭沫若等集校引闻一多曰"祖旧即先祖之大臣。"一说,谓恭承先祖之旧法。见尹知章注。
1.谓父祖故旧。《管子.牧民》"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又"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则威令不闻;不敬宗庙,则民乃上校;不恭祖旧,则孝悌不备。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郭沫若等集校引闻一多曰"祖旧即先祖之大臣。"一说,谓恭承先祖之旧法。见尹知章注。
穷庐
[相关解释]
1.古代游牧民族住的毡帐。亦指北方边区少数民族。 2.贫贱者居住的屋。
1.古代游牧民族住的毡帐。亦指北方边区少数民族。 2.贫贱者居住的屋。
穹庐
[相关解释]
1.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2.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1.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2.泛指北方少数民族。
老羊皮
[相关解释]
1.毛粗皮厚的劣等羊皮。北方﹑西北等地区的农牧民多用以制衣﹐且不挂面子。
1.毛粗皮厚的劣等羊皮。北方﹑西北等地区的农牧民多用以制衣﹐且不挂面子。
蒙古包
[相关解释]
1.中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牧民在游牧时居住的伞顶圆柱形帐篷,用毡子做成,又称"毡包"。我国古代文献称穹庐或毡帐。
1.中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的牧民在游牧时居住的伞顶圆柱形帐篷,用毡子做成,又称"毡包"。我国古代文献称穹庐或毡帐。
贤令
[相关解释]
1.贤明的县令。 2.山名。在广东省阳山县北二里,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又名牧民山。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
1.贤明的县令。 2.山名。在广东省阳山县北二里,唐韩愈为阳山令,尝读书于此,有读书岩。又名牧民山。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广东二.广州府》。
赵武灵王(?-前295)
[相关解释]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名雍。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07年进行军事改革,令将士改穿游牧民族服装,便于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陆续攻灭中山等一些小国,国势大盛。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在内乱中被围困于沙丘宫,不久饿死。
战国时期赵国国君。名雍。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07年进行军事改革,令将士改穿游牧民族服装,便于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陆续攻灭中山等一些小国,国势大盛。前299年传位给王子何(即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在内乱中被围困于沙丘宫,不久饿死。
那可儿
[相关解释]
1.蒙古语的音译。蒙古汗国和元朝时,贵族领主'那颜'的亲兵和伴当主要用来镇压游牧民,参加那颜夺取牧场﹑牲畜和奴隶的战争。
1.蒙古语的音译。蒙古汗国和元朝时,贵族领主'那颜'的亲兵和伴当主要用来镇压游牧民,参加那颜夺取牧场﹑牲畜和奴隶的战争。
金帐
[相关解释]
1.指精美的床帐或帷帐。 2.特指古代一些游牧民族可汗所居之帐房。
1.指精美的床帐或帷帐。 2.特指古代一些游牧民族可汗所居之帐房。
韦鞴
[相关解释]
1.皮制的臂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装束。亦借指游牧民族。
1.皮制的臂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装束。亦借指游牧民族。
马口钱
[相关解释]
1.汉代向牧民征收的马税『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开始征收﹐后来时征时免。
1.汉代向牧民征收的马税『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开始征收﹐后来时征时免。
马奶酒
[相关解释]
1.蒙古﹑哈萨克族等以马乳制做的一种传统饮料。制法是将马奶倒入皮革袋中,反复撹动,使之发酵,待三五天略有酸味后,即可饮用。能久存,适于牧民远处放牧时饮用。
1.蒙古﹑哈萨克族等以马乳制做的一种传统饮料。制法是将马奶倒入皮革袋中,反复撹动,使之发酵,待三五天略有酸味后,即可饮用。能久存,适于牧民远处放牧时饮用。
驱羊
[相关解释]
1.赶羊,驱赶羊群。 2.引申为牧羊。 3.犹治民。语出《史记.五帝本纪》"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唐张守节正义"《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4.比喻容易。
1.赶羊,驱赶羊群。 2.引申为牧羊。 3.犹治民。语出《史记.五帝本纪》"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唐张守节正义"《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4.比喻容易。
骚奴
[相关解释]
1.旧时对北方游牧民的蔑称。
1.旧时对北方游牧民的蔑称。
骚达奴
[相关解释]
1.旧时对蒙古族人和其他北方游牧民的蔑称。
1.旧时对蒙古族人和其他北方游牧民的蔑称。
鸷距
[相关解释]
1.踟躇不前貌。《管子.小问》﹕"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尹知章注﹕"鸷﹐疑也﹔距﹐止也。其役烦﹐则疑而止也。"郭沫若等集校﹕"'鸷距'﹐当以声求之﹐殆犹趦趄或踟躇。"一说﹐"鸷"当为"騺"字之误。"騺距"皆止。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八》"来者鸷距"。
1.踟躇不前貌。《管子.小问》﹕"夫牧民不知其疾﹐则民疾﹔不忧以德﹐则民多怨﹔惧之以罪﹐则民多诈﹔止之以力﹐则往者不反﹐来者鸷距。"尹知章注﹕"鸷﹐疑也﹔距﹐止也。其役烦﹐则疑而止也。"郭沫若等集校﹕"'鸷距'﹐当以声求之﹐殆犹趦趄或踟躇。"一说﹐"鸷"当为"騺"字之误。"騺距"皆止。见清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八》"来者鸷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