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4 查到相关生员的内容。
带有生员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舍法 [相关解释]
1.宋神宗时取士法,为元丰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绍圣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
乐舞生 [相关解释]
1.明清举行郊社之祭及祀孔典礼中的乐生和舞生的合称。明制初皆选道童充任,后舞生改用军民俊秀子弟。清制于儒童﹑生员中挑选。
优行生 [相关解释]
1.学行兼优的生员。清制,优行生由学政会同地方官选取。 2.泛指学行兼优的学生。
优贡 [相关解释]
1.清制,每三年各省学政于府﹑州﹑县在学生员中盐文行俱优者,与督抚会考核定数名,贡入京师国子监,称为优贡生。经朝考合格后可任职。与岁贡﹑恩贡﹑拔贡﹑副贡合称"五贡"。
例生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清康熙时,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此种生员称为例生或饷生,不久停止。
例贡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2.按规定旧例进贡。
儒学 [相关解释]
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 2.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儒巾 [相关解释]
1.古代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代通称方巾,为生员的服饰。
入庠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为生员,谓之"入庠"。
入泮 [相关解释]
1.古代学宫前有泮水,故称学校为泮宫。科举时代学童入学为生员称为"入泮"。
劣衿 [相关解释]
1.品行恶劣的生员。衿,青衿,旧代指读书人。
卧碑 [相关解释]
1.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2.泛指镌刻各种禁例的石碑。
卫生员 [相关解释]
1.受过短期卫生训练,具有医疗卫生基本知识和急救护理等技术的初级卫生技术人员。
卷堂 [相关解释]
1.全堂散伙。指生员集体罢学或僧人集体离寺。
县学 [相关解释]
1.旧时供生员读书之学校。科举制度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
县学生 [相关解释]
1.即生员。俗称秀才。
号板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号子中供生员答卷兼睡觉用的木板。
在泮 [相关解释]
1.在学宫。泮,古代学宫。《诗.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后因以"在泮"称童生考入县学为生员,亦即考中秀才。
增生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代生员都有月廪,并有一定名额,称廪膳生员◇又于正额之外,增加名额,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次于廪生。见《明史.选举志一》。清沿袭明制。 2.生物体某一部分组织的细胞数目增加,体积扩大。例如皮肤经常受摩擦,上皮和结缔组织变厚。
子衿 [相关解释]
1.《诗·郑风》篇名。《诗序》以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朱熹集传则说"此亦淫奔之诗。" 2.《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
学俸 [相关解释]
1.官府发给生员的廪食。 2.旧称教师的薪水。
学政 [相关解释]
1.教育工作。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学正 [相关解释]
1.宋﹑元﹑明﹑清国子监所属学官,协助博士教学,并负训导之责。 2.地方学校学官。宋元路﹑州﹑县学及书院设学正;明清州学设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
学録 [相关解释]
1.国子监所属学官。宋﹑元﹑明﹑清皆置,掌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 2.元代路﹑州﹑县学学官。协助教授﹑学正教育所属生员。参阅《元史.夛[志一》。
小考 [相关解释]
1.古代三年一次的考绩。 2.旧时童生应县试﹑生员应学政府考的俗称。 3.各级学校的临时测验或期中考试。 4.特指清廷对宗室成员掌握满语及弓马术的考试。 5.谓简略的考证。
岁考 [相关解释]
1.古代每年对官吏政绩的考核。 2.明代提学官和清代学政,每年对所属府﹑州﹑县生员﹑廪生举行的考试。分别优劣,酌定赏罚。凡府﹑州﹑县的生员﹑增生﹑廪生皆须应岁考。
岁贡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2.古代诸侯郡国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 3.科举时代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明清两代,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故称。
庠士 [相关解释]
1.指在学生员。明清时为秀才的别称。
廪增 [相关解释]
1.廪膳生员与增广生员的并称。
廪生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明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廪米 [相关解释]
1.旧指公家发给的粮食。 2.指官府按月发给在学生员的粮食。
廪粟 [相关解释]
1.亦作"廪粟"。 2.公家库藏之粮。 3.特指公家供给官吏和在学生员的粮食。 4.谓食廪。
廪粮 [相关解释]
1.公家给予的粮食。 2.指科举时代给予在学生员的粮食。
廪给 [相关解释]
1.亦作"廪给"。 2.俸禄;薪给。 3.指科举时代公家给予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4.谓发给廪禄。 5.泛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廪膳 [相关解释]
1.亦作"廪膳"。 2.科举时代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廪银 [相关解释]
1.指在学生员向官府领取的折算成银两的膳食津贴。
廪饩 [相关解释]
1.亦作"廪饩"。 2.旧指由公家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 3.指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4.泛指薪给。 5.赠送给人粮食之类生活物资。
弟子员 [相关解释]
1.汉对太学生﹑明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
恩举 [相关解释]
1.恩赐举人。清代凡乡试毕三场而未中式的八十岁以上的士子,分别贡﹑监生员,合例者请旨赏给举人或举人副榜,称恩举。
扫学 [相关解释]
1.古代称太学生员罢课。
挨贡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度,府﹑州﹑县学生员,按规定次序选升为贡生,谓之挨贡。
捐监 [相关解释]
1.指明清两代纳粟报捐入国子监为监生。始于明景帝初。初限于生员,后扩大及平民,称为例监。清代因之。
撷芹 [相关解释]
1.谓生员入学。语本《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救生员 [相关解释]
1.在游泳场所担当救护溺水者的工作人员。
月考 [相关解释]
1.每月查考。 2.宋代太学每月对生员学业的考核。 3.指现代学校相对于学期考试而言的每月举行的考试。
朋友 [相关解释]
1.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泛指交谊深厚的人。 2.明代士大夫对儒学生员之称。 3.特指恋人。
校徽 [相关解释]
1.学校师生员工佩带的标明校名的徽章。
武生员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武童生,通称武生员。习称武秀才。
武秀才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代武生员的俗称。
武科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专为考试盐武官而设的科目。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明史.选举志二》。
武童生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应武科生员之试者,称"武童生"。亦省称"武童"。
游廪食粟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县学生员经岁科两试一等前列的取得廪生名义,享受国家发给的廪膳补助生活。
游泮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度,经州县考试录取为生员者就读于学宫,称游泮。泮即泮宫,原为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之名。宋后州县皆置,仍沿用此称。
生员 [相关解释]
1.国学及州﹑县学在学学生◇指经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学习者,通称秀才。 2.指在学学生数额。
生房 [相关解释]
1.谷粒长出表皮。 2.供生员用的房舍。
生监 [相关解释]
1.生员与监生。
生童 [相关解释]
1.生员和童生。 2.泛指学童。
社师 [相关解释]
1.社学的教师。元﹑明﹑清于大乡巨镇各置社学,以生员为社师。
社稿 [相关解释]
1.古代生员会课之作。
科考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乡试前由学官举行的甄别性考试。生员达一定等第﹐方准送乡试。 2.指科举考试。
童子试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的低级考试。童生应试合格者始为生员。
纳贡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向天子贡献财物土产。 2.明代科举制度准许人捐纳钱财入国子监,由生员捐纳者称纳贡,而由普通民人捐纳者称例监。清代有例贡,性质相近。
绅衿 [相关解释]
束大带,穿青衿。指地方上有权势的人或在学的生员绅衿结伴同行。
老友 [相关解释]
1.相交多年的朋友。 2.明代士大夫对已考中秀才的儒学生员的称呼。
考贡 [相关解释]
1.考试生员以备充任贡生。
胄子 [相关解释]
1.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长子。 2.国子学生员。
胄监 [相关解释]
1.即国子监。亦指国子监的生员。
茂才 [相关解释]
1.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名讳,改秀为茂。明清时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叫秀才,也沿称茂才。
蓝衫 [相关解释]
1.旧时八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装。 2.明清生员所穿服装。
让廪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享受官府膳食津贴的生员叫廪生◇来名额增多﹐增多者称增生﹐无廪米或廪饩银。经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如将名额让与别人,叫让廪。
诸生 [相关解释]
1.各种生物。 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 3.众弟子。 4.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
贫衿 [相关解释]
1.贫苦的生员。衿,青衿,生员所服。
超增补廪 [相关解释]
1.旧时生员有定额,定额之外录取的为增广生员,成绩好的,由政府供给膳食,补入廪生名额,谓之"超增补廪"。
辽生 [相关解释]
1.指明代因捐纳助辽饷而入监的生员。
进春 [相关解释]
1.明清礼仪制度。立春前一日,预设春山﹑宝座﹑芒神﹑土牛,各案于礼部,届日各官俱朝服,生员俱顶戴公服,自部舁案,天文生导引,由东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至午门前,恭进于皇帝皇后,谓之"进春"。
选贡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生员的一种。明代在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者充贡,称选贡。
録遗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凡生员参加科举﹑录科未取﹐或未参加科试﹑录科者﹐在乡试前再行补考一次﹐名为"録遗"。经过录遗即可参加乡试。
附学生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明洪武初﹐生员虽定额﹐但不久即增广﹐不拘额数。至宣德时﹐以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各有一定额数。到正统元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则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附学生员 [相关解释]
1.即附学生。
院试 [相关解释]
1.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曾经府试录取的士子可参加院试。因学政称提督学院﹐故由学政主持的考试﹐亦名院试﹐又以旧制称提学道﹐故亦沿称道考。录取者即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
雀顶 [相关解释]
1.清代举人和生员的冠饰。
集愆簿 [相关解释]
1.古代国子监监丞用以记载生员过失的簿册。
食饩 [相关解释]
1.指明清时经考试取得廪生资格的生员享受廪膳补贴。亦即成为廪生。
饷生 [相关解释]
1.清代称纳资入监的生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