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相传的内容。
带有相传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二三
[相关解释]
1.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传太上老君授张道陵"三天正法"◇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见《云笈七签》卷六。 2.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 3.犹言头绪﹑办法。 4.原由。
1.指道教正一道的"三天(玉清﹑上清﹑太清)正法"。相传太上老君授张道陵"三天正法"◇正一道多用此法驱鬼降妖。见《云笈七签》卷六。 2.动作时口说数字以计数。习惯常至"三"止。 3.犹言头绪﹑办法。 4.原由。
一人泉
[相关解释]
1.泉名。在南京钟山绝顶。相传泉仅容一勺,可供一人饮,故称。然挹之不竭,自古视为胜处。
1.泉名。在南京钟山绝顶。相传泉仅容一勺,可供一人饮,故称。然挹之不竭,自古视为胜处。
一代不如一代
[相关解释]
1.谓世代相传越来越差。
1.谓世代相传越来越差。
一传十十传百
[相关解释]
1.宋陶谷《清异录.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原指疾病传染,后泛指言语﹑消息等展转相传。
1.宋陶谷《清异录.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原指疾病传染,后泛指言语﹑消息等展转相传。
一夔
[相关解释]
1.夔相传为尧(一说舜)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
1.夔相传为尧(一说舜)时乐正,仅有一足。孔子答鲁哀公问,则说"足"是足够之意,指有夔一人,就足够制乐了。以后多从此说。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吕氏春秋.察传》◇因以"一夔"指能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或指一人虽多缺点,仍有专长。
一字巾
[相关解释]
1.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宋韩世忠。 2.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
1.古时头巾之一种。相传起于宋韩世忠。 2.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
一年大,二年小
[相关解释]
1.原谓去年虽小,今年已大,俗语相传,遂致颠倒。亦谓年纪已大却反变得幼稚。多指言语行动等不够得体或庄重。
1.原谓去年虽小,今年已大,俗语相传,遂致颠倒。亦谓年纪已大却反变得幼稚。多指言语行动等不够得体或庄重。
一窍不通
[相关解释]
相传商纣王荒淫无道,皇叔比干强谏,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听后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见《吕氏春秋·过理》、《史记·殷本纪》。按古谓圣人心有七窍,而孔子以纣王为一窍不通之人◇以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相传商纣王荒淫无道,皇叔比干强谏,纣王发怒说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听后说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见《吕氏春秋·过理》、《史记·殷本纪》。按古谓圣人心有七窍,而孔子以纣王为一窍不通之人◇以一窍不通”比喻什么都不懂。
一脉相传
[相关解释]
1.谓一个血统或派系世代相续流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
1.谓一个血统或派系世代相续流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学说或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
一角兽
[相关解释]
1.兽名。相传属麒麟类,被视为祥瑞。
1.兽名。相传属麒麟类,被视为祥瑞。
一言九鼎
[相关解释]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的传国宝器。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一样重。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的传国宝器。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一样重。形容人说话信誉极高,一言半语就起决定作用执事一言九鼎,或有以息其议。
丁兰
[相关解释]
1.汉人。相传少丧父母,及长,刻木像,事之如生◇用以指代孝子。
1.汉人。相传少丧父母,及长,刻木像,事之如生◇用以指代孝子。
七十二帝
[相关解释]
1.指上古到泰山封禅的君主。相传上古到泰山封禅者有七十二君。见《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语。
1.指上古到泰山封禅的君主。相传上古到泰山封禅者有七十二君。见《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语。
七十二沽
[相关解释]
1.河北省境白河支流,相传有七十二沽,其在天津者有二十一沽,故亦以借指天津。
1.河北省境白河支流,相传有七十二沽,其在天津者有二十一沽,故亦以借指天津。
七女池
[相关解释]
1.池名。在今陕西城固县北。相传汉项伯死后,他的七个女儿为他取土筑坟所造成,故名。
1.池名。在今陕西城固县北。相传汉项伯死后,他的七个女儿为他取土筑坟所造成,故名。
七州
[相关解释]
1.指东晋的辖境。相传舜分天下为十二州,东晋有七,故云。
1.指东晋的辖境。相传舜分天下为十二州,东晋有七,故云。
七步
[相关解释]
1.相传三国魏曹植七步成诗,后常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1.相传三国魏曹植七步成诗,后常以"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八叉
[相关解释]
1.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1.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诗
[相关解释]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诗篇名。三国魏曹植作。相传魏文帝曹丕欲加害其弟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一诗,否则处死。曹植应声成诗,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惭愧,赦免了曹植。
七泽
[相关解释]
1.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
1.相传古时楚有七处沼泽◇以"七泽"泛称楚地诸湖泊。
七真
[相关解释]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晋之杨羲﹑许穆﹑许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唐陆龟蒙《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许﹑一杨﹑一郭,是为七真。"唐齐己《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诗》悬《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张紫阳﹑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紫清﹑刘永年﹑彭鹤林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马丹阳﹑丘长春﹑谭长真﹑刘长生﹑郝广宁﹑王玉阳和孙清静(仙姑)
1.道教尊崇的七位真人。(1)相传汉茅盈﹑茅固﹑茅衷兄弟隐于茅山得道成仙,后晋之杨羲﹑许穆﹑许翙及唐之郭崇真皆于茅山得道,因合称"七真"。唐陆龟蒙《和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南阳博士》诗之一"一片轻帆背夕阳,望三峰拜七真堂。"自注"三茅﹑二许﹑一杨﹑一郭,是为七真。"唐齐己《赴郑谷郎中招游龙兴观读题诗板谒七真仪像因有十八韵》"《诗》悬《大雅》作,殿礼七真仪。"(2)指张紫阳﹑石杏林﹑薛道光﹑陈泥丸﹑白紫清﹑刘永年﹑彭鹤林七人,称"南宗七真"。(3)指马丹阳﹑丘长春﹑谭长真﹑刘长生﹑郝广宁﹑王玉阳和孙清静(仙姑)
七窍玲珑
[相关解释]
1.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1.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七纵七禽
[相关解释]
1.亦作"七纵七擒"。 2.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1.亦作"七纵七擒"。 2.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起
[相关解释]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1.相传禹一饭七起以迎贤士。《艺文类聚》卷十一引《鬻子》"﹝禹﹞一馈而七起﹐曰'吾不恐四海之士留于道路也﹐恐其留吾门也。'是以四海之士皆至。"北齐刘昼《新论.诫盈》"夏禹一馈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发﹐食不遑饱﹐沐不及晞。"后用以称礼贤下士。
丈室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相传毗耶离(在中印度)维摩诘大士以称病为由,与前来问疾的文殊等讨论佛法,妙理贯珠。其卧疾之室虽一丈见方而能容纳无数听众。唐显庆年间,王玄策奉勅出使印度,过维摩诘故宅,乃以手板纵横量之,仅得十笏,因号方丈﹑丈室。见《维摩诘经》﹑《释氏要览.住处.方丈》。 2.以"丈室"称寺主的房间。 3.犹斗室。言房间狭小。
1.佛教语。相传毗耶离(在中印度)维摩诘大士以称病为由,与前来问疾的文殊等讨论佛法,妙理贯珠。其卧疾之室虽一丈见方而能容纳无数听众。唐显庆年间,王玄策奉勅出使印度,过维摩诘故宅,乃以手板纵横量之,仅得十笏,因号方丈﹑丈室。见《维摩诘经》﹑《释氏要览.住处.方丈》。 2.以"丈室"称寺主的房间。 3.犹斗室。言房间狭小。
三十六国
[相关解释]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1.指汉时西域诸国。大部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汉书.西域传序》"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王先谦补注"三十六国者媠羌﹑楼兰﹑且末﹑小宛﹑精絶﹑戎卢﹑抔弥﹑渠勒﹑于阗﹑皮山﹑乌秅﹑西夜﹑子合﹑蒲犁﹑依耐﹑无雷﹑难兜﹑大宛﹑桃槐﹑休循﹑捐毒﹑莎车﹑疏勒﹑尉头﹑姑墨﹑温宿﹑j兹﹑尉犁﹑危须﹑焉耆﹑姑师﹑墨山﹑劫﹑狐胡﹑渠犁﹑乌垒。" 2.指古代相传的海外三十六国。《淮南子.墬形训》"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
三千六百钓
[相关解释]
1.指吕尚钓于渭滨遇文王事。相传吕尚(俗称姜太公)年七十钓于渭水之滨,八十岁遇文王,举而用之,其间共十年,故称"三千六百钓"。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指吕尚钓于渭滨遇文王事。相传吕尚(俗称姜太公)年七十钓于渭水之滨,八十岁遇文王,举而用之,其间共十年,故称"三千六百钓"。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三合
[相关解释]
1.谓阴气﹑阳气﹑天气相合。 2.三次交合。 3.三度交锋;三个回合。 4.谓三者合而为一。 5.阴阳家相传以十二支配五行之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谓之"三合",据以选择吉日良时。 6.指三个字母相拼合。
1.谓阴气﹑阳气﹑天气相合。 2.三次交合。 3.三度交锋;三个回合。 4.谓三者合而为一。 5.阴阳家相传以十二支配五行之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谓之"三合",据以选择吉日良时。 6.指三个字母相拼合。
三合会
[相关解释]
1.天地会的别名。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相传以洪武(明太祖年号)的洪字为其代称,对内称"洪门",会员互称"洪家兄弟"。因洪字有三点水偏旁,故又称"三点会"◇嫌只取左偏,偏而不全,不吉祥,故又取右偏"共","共"有会合之义,因改称"三合会"。
1.天地会的别名。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相传以洪武(明太祖年号)的洪字为其代称,对内称"洪门",会员互称"洪家兄弟"。因洪字有三点水偏旁,故又称"三点会"◇嫌只取左偏,偏而不全,不吉祥,故又取右偏"共","共"有会合之义,因改称"三合会"。
三品松
[相关解释]
1.松树名,在嵩山少林寺,相传唐武则天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
1.松树名,在嵩山少林寺,相传唐武则天封以三品,故名。见《嵩山志》。
三徙成都
[相关解释]
1.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1.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梦
[相关解释]
1.古代相传有致梦﹑觭梦﹑咸陟三种占梦之法。
1.古代相传有致梦﹑觭梦﹑咸陟三种占梦之法。
三王墓
[相关解释]
1.相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楚王杀莫邪。莫邪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1.相传楚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剑成,楚王杀莫邪。莫邪子为报父仇计,自刎死,以头付客献之楚王。楚王令煮之,不烂;客请王往观之。至,客剑斩王,头堕锅中;客自杀,头亦堕锅中,"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三茅
[相关解释]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2.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 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1.古代供祭祀用的三脊茅草。 2.指传说中修仙得道的茅君三兄弟。 3.山名。亦称茅山﹑句曲山。在江苏省句容县东南。相传茅君三兄弟得道于此,故名。
三论宗
[相关解释]
1.中国佛教宗派。崇尚印度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因以得名◇秦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师徒相传。至隋代吉藏集为大成,蔚为大宗。该宗自称大乘菩萨藏,在教义上提倡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之说◇传入朝鲜﹑日本。参阅《中国佛教.三论宗》。
1.中国佛教宗派。崇尚印度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因以得名◇秦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师徒相传。至隋代吉藏集为大成,蔚为大宗。该宗自称大乘菩萨藏,在教义上提倡真俗二谛和"八不"中道之说◇传入朝鲜﹑日本。参阅《中国佛教.三论宗》。
三迁
[相关解释]
1.相传孟轲幼年时,邻里环境不好,孟母三次迁居,使轲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汉赵歧《孟子题辞》◇常以"三迁"为颂扬母教之词。 2.三次迁徙。 3.三次升迁。
1.相传孟轲幼年时,邻里环境不好,孟母三次迁居,使轲得到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事见汉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汉赵歧《孟子题辞》◇常以"三迁"为颂扬母教之词。 2.三次迁徙。 3.三次升迁。
三鼎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1.古代祭礼,因等级而异制,士用三鼎,大夫用五鼎。 2.相传黄帝作三宝鼎。象天﹑地﹑人。见《汉书.郊祀志上》。
上清童子
[相关解释]
1.古钱的别称。相传贞观年间,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宝"进见。语毕,送之出亭,于墙下忽然不见。掘地,得古钱一枚,乃悟"上清童子"为铜名,"元宝"为钱文。见唐谷神子《博异志.岑文本》◇遂以"上清童子"为钱的别名。
1.古钱的别称。相传贞观年间,岑文本避暑山亭,有一"上清童子元宝"进见。语毕,送之出亭,于墙下忽然不见。掘地,得古钱一枚,乃悟"上清童子"为铜名,"元宝"为钱文。见唐谷神子《博异志.岑文本》◇遂以"上清童子"为钱的别名。
世业
[相关解释]
1.先人的事业﹑功绩。 2.世代相传的事业或职业。 3.祖先所遗留的产业。 4.指世业田。亦称永业田。北魏以后实行的一种田制,世代承耕,永不收授。 5.犹世事。
1.先人的事业﹑功绩。 2.世代相传的事业或职业。 3.祖先所遗留的产业。 4.指世业田。亦称永业田。北魏以后实行的一种田制,世代承耕,永不收授。 5.犹世事。
世事
[相关解释]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 3.时事;世上的事。 4.世务;尘俗之事。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 6.大势。 7.局面。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 3.时事;世上的事。 4.世务;尘俗之事。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 6.大势。 7.局面。
世产
[相关解释]
1.世代相传的产业。
1.世代相传的产业。
世传
[相关解释]
1.世代相传;世代相传下来的。 2.犹世系。 3.世上传说。
1.世代相传;世代相传下来的。 2.犹世系。 3.世上传说。
世位
[相关解释]
1.谓爵位世代相传。 2.世爻之位。
1.谓爵位世代相传。 2.世爻之位。
世及
[相关解释]
1.世袭,世代相传。
1.世袭,世代相传。
世学
[相关解释]
1.犹家学,世代相传的学问。
1.犹家学,世代相传的学问。
世宝
[相关解释]
1.世代相传的珍宝。
1.世代相传的珍宝。
世箴
[相关解释]
1.世代相传的箴戒。
1.世代相传的箴戒。
丘吾
[相关解释]
1.即丘吾子,春秋时人。相传孔子适齐,中途闻人哭甚哀。问之,曰丘吾子也,少好学问,周遍天下,归而亲亡。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令弟子引以为戒。于是弟子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见《孔子家语.致思》◇以丘吾为孝子的代称。
1.即丘吾子,春秋时人。相传孔子适齐,中途闻人哭甚哀。问之,曰丘吾子也,少好学问,周遍天下,归而亲亡。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令弟子引以为戒。于是弟子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见《孔子家语.致思》◇以丘吾为孝子的代称。
丘明之疾
[相关解释]
1.相传左丘明失明,因以"丘明之疾"指眼疾。
1.相传左丘明失明,因以"丘明之疾"指眼疾。
丘的笃
[相关解释]
1.相传明万历中,天宁寺富僧去世,凡往吊者,均获厚赠。时有乡绅钟姓者效之。常州诸生丘某,形体矮小,人称"丘的笃",与钟姓素无往来,因利其馈赠,亦备礼往吊。其后遇人婚丧,必往贺吊,索取财物。丘死,没落世家子弟往往效其所为。民间因称此种以贺吊为名,向人勒索馈赠之徒为"丘的笃"。见清王逋《蚓庵琐语》。
1.相传明万历中,天宁寺富僧去世,凡往吊者,均获厚赠。时有乡绅钟姓者效之。常州诸生丘某,形体矮小,人称"丘的笃",与钟姓素无往来,因利其馈赠,亦备礼往吊。其后遇人婚丧,必往贺吊,索取财物。丘死,没落世家子弟往往效其所为。民间因称此种以贺吊为名,向人勒索馈赠之徒为"丘的笃"。见清王逋《蚓庵琐语》。
丘首
[相关解释]
1.犹首丘。相传狐死时必正首向故丘,后因以喻怀恋故乡。
1.犹首丘。相传狐死时必正首向故丘,后因以喻怀恋故乡。
丛帖
[相关解释]
1.古今名帖汇编之称。相传始于南唐《澄清堂帖》。
1.古今名帖汇编之称。相传始于南唐《澄清堂帖》。
东吕乡
[相关解释]
1.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日照县西。相传为周初姜尚的故里。
1.古地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日照县西。相传为周初姜尚的故里。
东土六祖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在中国衣钵相传的六位祖师。依次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
1.佛教禅宗在中国衣钵相传的六位祖师。依次是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
东坡巾
[相关解释]
1.古代头巾的一种。相传为宋苏轼所戴,故称。
1.古代头巾的一种。相传为宋苏轼所戴,故称。
东山
[相关解释]
《诗·豳风》篇名。相传是周公东征归来后周人的作品,写久戍在外的士兵在归途中和到家后的感想,其中既有胜利返回的喜悦,也有家园荒芜的感叹。
《诗·豳风》篇名。相传是周公东征归来后周人的作品,写久戍在外的士兵在归途中和到家后的感想,其中既有胜利返回的喜悦,也有家园荒芜的感叹。
东崖
[相关解释]
1.东海之滨。 2.崖名。在佛教圣地九华山。原名东峰,在化成寺东。相传新罗国僧金乔觉初至时即栖其下。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于正德十五年第二次遁迹九华,为瞒过锦衣卫特务盯梢,学金地藏苦修功夫,在东崖岩头晏坐终日,躲过了权宦刘瑾对他的政治迫害◇称此处为"东崖晏坐",乃九华十景之一。
1.东海之滨。 2.崖名。在佛教圣地九华山。原名东峰,在化成寺东。相传新罗国僧金乔觉初至时即栖其下。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于正德十五年第二次遁迹九华,为瞒过锦衣卫特务盯梢,学金地藏苦修功夫,在东崖岩头晏坐终日,躲过了权宦刘瑾对他的政治迫害◇称此处为"东崖晏坐",乃九华十景之一。
东序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3.泛指东厢房。
1.相传为夏代的大学。也是国老养老之所。《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郑玄注"东序﹑东胶亦大学,在国中王宫之东。"孔颖达疏"《文王世子》云学干戈羽钥于东序。以此约之,故知皆学名也。养老必在学者,以学教孝悌之处,故于中养老。"清昭槤《啸亭续录.千叟宴》"百余年间,圣祖神孙三举盛典,使黄发鲐背者欢饮殿庭,视古虞庠东序养老之典,有过之无不及者。"后亦为国学的通称。 2.古代宫室的东厢房,为藏图书﹑秘籍之所。 3.泛指东厢房。
东施
[相关解释]
1.丑女名。相传为美女西施的东邻◇以泛称丑女。
1.丑女名。相传为美女西施的东邻◇以泛称丑女。
东瓯
[相关解释]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助汉灭项羽,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俗称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时于此置永嘉郡,隋废,唐时曾复置。 3.古星座名。
1.古族名。越族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分布在今浙江省南部瓯江﹑灵江流域。其首领摇助汉灭项羽,受封为东海王,因都东瓯(今浙江省温州市),俗称东瓯王。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温州及浙江省南部沿海地区的别称。东晋时于此置永嘉郡,隋废,唐时曾复置。 3.古星座名。
东越
[相关解释]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汉时分布在今浙江省东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带『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馀善反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江淮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指闽东或浙东地区。
1.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相传为越王勾践的后裔。秦汉时分布在今浙江省东南部﹑福建省北部一带『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东越王馀善反汉,旋被其部属所杀。部分族人被迫迁入江淮地区。参阅《史记·东越列传》。 2.指闽东或浙东地区。
东陵
[相关解释]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1.《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后因以"东陵"代称跖。 2.汉邵平的别称。 3.指东陵瓜。 4.复姓。相传为秦东陵侯邵平之后。一说,春秋齐景公时有人隐居东陵,后以之为氏。见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引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
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相关解释]
1.相传春秋吴伍子胥造驴磨二城,自东﹑西两方夹攻楚国的麦城,克之。驴磨二城旧址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
1.相传春秋吴伍子胥造驴磨二城,自东﹑西两方夹攻楚国的麦城,克之。驴磨二城旧址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
严陵濑
[相关解释]
1.在浙江桐庐县南,相传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
1.在浙江桐庐县南,相传为东汉严光隐居垂钓处。
中央氏
[相关解释]
1.相传上古帝王十二氏之一。见《庄子.胠箧》。
1.相传上古帝王十二氏之一。见《庄子.胠箧》。
中山酒
[相关解释]
1.相传产于中山的一种名酒,又称千日酒。亦泛指名酒。
1.相传产于中山的一种名酒,又称千日酒。亦泛指名酒。
中庸
[相关解释]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中泠
[相关解释]
1.亦作"中"。 2.泉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金山下的长江中。相传其水烹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今江岸沙涨,泉已没沙中。
1.亦作"中"。 2.泉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金山下的长江中。相传其水烹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今江岸沙涨,泉已没沙中。
中石饮羽
[相关解释]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临儿国
[相关解释]
1.[梵lumbinī]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此﹐地处古印度拘利和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建造的一个花园。故址在今尼泊尔南部。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均曾到此。名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晋法显《佛国记》作论民﹐南朝梁僧佑《释迦谱》卷一作蓝毗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作腊伐尼﹐亦译作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等。
1.[梵lumbinī]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诞生于此﹐地处古印度拘利和迦毗罗卫之间﹐乃善觉王(suprabuddha)为其夫人建造的一个花园。故址在今尼泊尔南部。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均曾到此。名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晋法显《佛国记》作论民﹐南朝梁僧佑《释迦谱》卷一作蓝毗尼﹐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作腊伐尼﹐亦译作岚毗尼﹑龙弥尼﹑林微尼等。
丹渊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尧子丹朱的封地。 2.传说中的水名。
1.相传为尧子丹朱的封地。 2.传说中的水名。
丽春园
[相关解释]
1.亦作"丽春院"。 2.相传是名妓苏卿的住处◇来成为艺妓歌女的居处或妓院的通称。
1.亦作"丽春院"。 2.相传是名妓苏卿的住处◇来成为艺妓歌女的居处或妓院的通称。
乌曹
[相关解释]
1.相传古时发明博戏的人。 2.相传为发明砖的人。
1.相传古时发明博戏的人。 2.相传为发明砖的人。
乌瑞
[相关解释]
1.指赤乌之瑞。相传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火流于王屋,化为三足赤乌。见《尚书大传.大誓》。
1.指赤乌之瑞。相传武王伐纣,观兵于孟津,有火流于王屋,化为三足赤乌。见《尚书大传.大誓》。
乌贼契
[相关解释]
1.旧时相传行诈之人用墨鱼腹囊中黑液书写的文契。
1.旧时相传行诈之人用墨鱼腹囊中黑液书写的文契。
乌鱼
[相关解释]
1.鱼名。鳢鱼的别名,亦名乌鳢,通称黑鱼。身体圆柱形,头扁口大,有齿,背部灰绿色,腹部灰白色,有黑色斑纹。性凶猛,捕食小鱼﹑蛙等,对淡水养鱼业有害。 2.鱼名。鲻鱼的别名。 3.相传武王伐纣,渡河,有白鱼跃入舟,又有火化为乌。古人以为祥瑞,见《史记.周本纪》。
1.鱼名。鳢鱼的别名,亦名乌鳢,通称黑鱼。身体圆柱形,头扁口大,有齿,背部灰绿色,腹部灰白色,有黑色斑纹。性凶猛,捕食小鱼﹑蛙等,对淡水养鱼业有害。 2.鱼名。鲻鱼的别名。 3.相传武王伐纣,渡河,有白鱼跃入舟,又有火化为乌。古人以为祥瑞,见《史记.周本纪》。
九劫
[相关解释]
1.谓成佛所经历的漫长劫难。 2.指释迦成佛的现在世。相传释迦于住劫(分二十小劫)中的第九劫(即现在世)成佛。
1.谓成佛所经历的漫长劫难。 2.指释迦成佛的现在世。相传释迦于住劫(分二十小劫)中的第九劫(即现在世)成佛。
九扈
[相关解释]
1.相传为少皞时主管农事的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杜预注"扈有九种也……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按,《尔雅.释鸟》扈作"鴘",《说文》引作"九雇",本是农沈鸟,借以作农事官名。 2.鸟名。
1.相传为少皞时主管农事的官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杜预注"扈有九种也……以九扈为九农之号,各随其宜以教民事。"按,《尔雅.释鸟》扈作"鴘",《说文》引作"九雇",本是农沈鸟,借以作农事官名。 2.鸟名。
九方皋
[相关解释]
1.亦作"九方皋"。 2.春秋时人,善相马。相传伯乐推荐他为秦穆公外出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观察马的内神,因得天下良马。伯乐称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淮南子.道应训》﹑《列子.说符》◇用以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1.亦作"九方皋"。 2.春秋时人,善相马。相传伯乐推荐他为秦穆公外出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观察马的内神,因得天下良马。伯乐称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淮南子.道应训》﹑《列子.说符》◇用以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九经
[相关解释]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1.九条南北向的大道。 2.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九项准则。 3.九部儒家经典。名目相传不一。《汉书.艺文志》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及小学。陆德明《经典释文录》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孝经》﹑《论语》。《初学记》卷二一所引九经,与《经典释文》略异,有《左传》﹑《公羊》﹑《谷梁》,无《春秋》﹑《孝经》﹑《论语》。
九金
[相关解释]
1.指九鼎。相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后因以九金指九鼎。
1.指九鼎。相传禹收九州之金铸九鼎,后因以九金指九鼎。
九鲤湖
[相关解释]
1.湖名。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湖侧,各乘一鲤登仙而得名。见《兴化府志》。唐徐寅有《春入鲤湖》诗,宋郑樵有《游九鲤湖》诗,明徐弘祖有《游九鲤湖日记》。
1.湖名。在福建仙游县东北。相传汉代何氏九兄弟炼丹湖侧,各乘一鲤登仙而得名。见《兴化府志》。唐徐寅有《春入鲤湖》诗,宋郑樵有《游九鲤湖》诗,明徐弘祖有《游九鲤湖日记》。
书带草
[相关解释]
1.草名。叶长而极其坚韧,相传汉郑玄门下取以束书,故名。《后汉书.郡国志四》"东莱郡"刘昭注引晋伏琛《三齐记》"郑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叶长一尺余﹐坚剈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
1.草名。叶长而极其坚韧,相传汉郑玄门下取以束书,故名。《后汉书.郡国志四》"东莱郡"刘昭注引晋伏琛《三齐记》"郑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叶长一尺余﹐坚剈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
书通二酉
[相关解释]
1.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因以此为喻。
1.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因以此为喻。
云官
[相关解释]
1.相传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以云名官。
1.相传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以云名官。
云母竹
[相关解释]
1.竹名。相传安徽省凤阳县南有云母山﹐山上有云母石﹐产大竹。竹皮色与云母石相似﹐因名。
1.竹名。相传安徽省凤阳县南有云母山﹐山上有云母石﹐产大竹。竹皮色与云母石相似﹐因名。
云翘
[相关解释]
1.乐舞名。 2.彩云。 3.高耸的发髻。亦借指美女。 4.仙女名。相传为天宫里的女官。
1.乐舞名。 2.彩云。 3.高耸的发髻。亦借指美女。 4.仙女名。相传为天宫里的女官。
云辇
[相关解释]
1.有云状文饰的车子。 2.相传神仙以云为车。
1.有云状文饰的车子。 2.相传神仙以云为车。
云门
[相关解释]
1.周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所作。 2.高耸的大门。多比喻富贵之家。 3.汉云阳县的城门。 4.山门。借指寺庙。 5.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 6.蜀的代称。 7.指谷口。 8.山名。在浙江绍兴南。亦名东山。山有云门寺。南朝梁处士何胤曾居于此。 9.山名。在山东省青州市南。一名云峰山。 10.山名。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北﹐连乐昌县界。山有云门寺。五代文偃禅师居此。参见"云门宗"。 11.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 2.人体穴位名。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
1.周六乐舞之一。用于祭祀天神。相传为黄帝时所作。 2.高耸的大门。多比喻富贵之家。 3.汉云阳县的城门。 4.山门。借指寺庙。 5.急流的出口。因水气状如云雾﹐故称。 6.蜀的代称。 7.指谷口。 8.山名。在浙江绍兴南。亦名东山。山有云门寺。南朝梁处士何胤曾居于此。 9.山名。在山东省青州市南。一名云峰山。 10.山名。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北﹐连乐昌县界。山有云门寺。五代文偃禅师居此。参见"云门宗"。 11.佛教宗派名。即云门宗。 1 2.人体穴位名。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
云鸟
[相关解释]
1.相传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少皞氏受命有凤鸟适至﹐故以鸟纪事﹐百官师长皆以鸟为名号。见《左传.昭公十七年》◇以"云鸟"指两个不同的朝代。 2.云和鸟。 3.高飞的鸟。 4.比喻隐士。
1.相传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百官师长皆以云为名号。少皞氏受命有凤鸟适至﹐故以鸟纪事﹐百官师长皆以鸟为名号。见《左传.昭公十七年》◇以"云鸟"指两个不同的朝代。 2.云和鸟。 3.高飞的鸟。 4.比喻隐士。
五丈原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渭水南岸。相传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曾在此驻军。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馀日后,病卒于此。
1.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渭水南岸。相传蜀汉诸葛亮六出祁山曾在此驻军。公元234年诸葛亮伐魏,出斜谷,驻军屯田,相持百馀日后,病卒于此。
五世
[相关解释]
1.家族世系相传的五代。父子相继为一世。
1.家族世系相传的五代。父子相继为一世。
五噫歌
[相关解释]
1.诗歌篇名。相传为东汉梁鸿所作。全诗五句,句末均有'噫'字。
1.诗歌篇名。相传为东汉梁鸿所作。全诗五句,句末均有'噫'字。
五方旗
[相关解释]
1.古代用青﹑赤﹑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旗帜。常用于军中,相传为黄帝所设。
1.古代用青﹑赤﹑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旗帜。常用于军中,相传为黄帝所设。
五曲
[相关解释]
1.古代琴曲名。相传为汉蔡邕所作。 2.古代的五种琴曲。
1.古代琴曲名。相传为汉蔡邕所作。 2.古代的五种琴曲。
五比丘
[相关解释]
1.佛教谓最早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闻法出家的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是为佛教有"僧宝"之始。相传释迦牟尼初出家时,其父净饭王劝阻无效,派上述五人相随,后受感化而出家。
1.佛教谓最早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闻法出家的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等五人。是为佛教有"僧宝"之始。相传释迦牟尼初出家时,其父净饭王劝阻无效,派上述五人相随,后受感化而出家。
五爪金龙
[相关解释]
1.相传五代后汉刘知远年轻落难时,曾躲在马鸣王庙供桌下,伸手偷吃福鸡。适逢李员外前来烧香,只见满殿红光,神帐里现出五爪金龙,将福鸡抓了去。见明人改本《白兔记.祭赛》。 2.别称"牵牛花"﹑"假薯藤"。多年生缠绕藤本。花淡紫色,秋季开放。原产北非,我国南方常栽培庭园中。叶﹑果可供药用。
1.相传五代后汉刘知远年轻落难时,曾躲在马鸣王庙供桌下,伸手偷吃福鸡。适逢李员外前来烧香,只见满殿红光,神帐里现出五爪金龙,将福鸡抓了去。见明人改本《白兔记.祭赛》。 2.别称"牵牛花"﹑"假薯藤"。多年生缠绕藤本。花淡紫色,秋季开放。原产北非,我国南方常栽培庭园中。叶﹑果可供药用。
五王帐
[相关解释]
1.相传唐玄宗友爱甚笃,尝于殿中,置一大帐与五兄弟同寝。事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1.相传唐玄宗友爱甚笃,尝于殿中,置一大帐与五兄弟同寝。事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
五百滩
[相关解释]
1.滩名。在今浙江金华市西南五里金华江中。古时相传舟行过此,需五百人牵挽方可渡,故名。
1.滩名。在今浙江金华市西南五里金华江中。古时相传舟行过此,需五百人牵挽方可渡,故名。
五石散
[相关解释]
1.即寒食散。又称五石更生散或单称散。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故名。相传其方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魏晋名士何晏裴秀等都服散,竟成一时风气。
1.即寒食散。又称五石更生散或单称散。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黄等五石,故名。相传其方始于汉代,盛行于魏晋。魏晋名士何晏裴秀等都服散,竟成一时风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