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省的的内容。
带有省的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江 [相关解释]
1.多指长江的上流地区。 2.又因长江从安徽流入江苏﹐故旧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今浙江省的金华﹑衢州一带﹐居浙江上游﹐旧时也称上江。 3.水名。《史记.夏本纪》"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 4.水名。广东省称鬰水(西江)为上江,泷水为下江。参见"西江"。
下江 [相关解释]
1.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 2.江苏省的别称。因江苏省居于安徽省的下游,故称安徽省为上江,江苏省为下江。 3.娄江的别称。即今江苏浏河。
东三省 [相关解释]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称。
东掖 [相关解释]
1.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 2.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东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丞郎 [相关解释]
1.唐尚书省的左右丞和六部侍郎的总称。尚书在左右丞之上,也称丞郎。
两司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两省 [相关解释]
1.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合称。为唐代最高国务机构。
中书 [相关解释]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中书堂 [相关解释]
1.中书省的政事堂。
中省 [相关解释]
1.中书省的省称。
书院 [相关解释]
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依玛堪 [相关解释]
1.赫哲族曲种。无乐器伴奏的说唱形式。依靠口头流传。有长篇﹑中篇﹑短篇三种曲目,书目相传有四十余部。流行于我国黑龙江省的赫哲族聚居区。
八闽 [相关解释]
1.福建省的别称。福建古为闽地。宋时始分为八个府﹑州﹑军﹐元代分为福州﹑兴化﹑建宁﹑延平﹑汀州﹑邵武﹑泉州﹑漳州八路﹐明代改八路为八府﹐清仍之﹐因有八闽之称。
内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内枢 [相关解释]
1.内枢密的省称。为军国重任。 2.中书省的别称。
分界线 [相关解释]
①划分开地区的界线过了河北河南两省的~,就进入了豫北。②比喻界限是非的~不容混淆。
匡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 2.山名。在四川省江油县西,亦名大匡山﹑大康山。 3.山名。在浙江省龙泉县。此山四旁奋起,而中部低下,状如箕匡,故名。
协解 [相关解释]
1.清制,一省的地丁银不够支用,朝廷可使别省拨款协助,此项协助经费的解送称"协解"。
南元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时代,南方诸省的人应试北闱(乡试)考中第二名者,称为南元。因第一名例归直隶籍人,故第二名也称元。
南北省 [相关解释]
1.南省与北省的合称。
南方八省红军三年游击战争 [相关解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和游击队,反对国民党军进攻的游击战争。1934年8月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个苏区进行长征。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在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的统一领导下,紧密依靠群众,以公开与隐蔽、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不断取得反围剿”、清剿”的胜利,牵制大量国民党军,在战略上配合红军主力的行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
南皿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作满字号;直隶编作贝字号;贡﹑监生编作皿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贝"系"贡"的省写;"皿"系"监"的省写,故"南贝"指南省的贡生;"南皿"指南省的监生。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南省 [相关解释]
1.尚书省的别称。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 2.特指隶属尚书省的礼部。 3.指南方。
卫所 [相关解释]
1.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清初亦沿袭。
台制 [相关解释]
1.台省的规章制度。
台秩 [相关解释]
1.台省的官职﹑品级。指高位。
右省 [相关解释]
1.唐代中书省的别称。以其在宣政殿廊庑右面,故称。
司谏 [相关解释]
1.官名。《周礼》地官之属。主管督察吏民过失,盐人才。唐门下省的谏官,有补阙﹑拾遗。宋太宗端拱初改补阙为左右司谏,掌讽谕规谏。元以后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四》。
堂吏 [相关解释]
1.唐宋时中书省的办事吏员。原自中央各机构抽补。宋太祖以其擅中书事权,多生弊端,改令吏部于士人中选授。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始以京朝官充任。
外江话 [相关解释]
1.广东﹑福建等地人称长江左近及以北数省的人说的话。
封疆大吏 [相关解释]
1.亦作"封疆大臣"。亦作"封疆大员"。 2.明代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和清代的总督﹑巡抚总揽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类似古代分封疆土的诸侯﹐故称。
嵞山 [相关解释]
1.即涂山。山名,即浙江省的会稽山。相传夏禹大会诸侯于此。 2.即涂山。嵞山国,古国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
左海 [相关解释]
1.谓海居于东。 2.东海。 3.福建省的别称。
左省 [相关解释]
1.唐中央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门下省在殿庑之左,故称。唐杜甫有《春宿左省》诗。 2.礼部。
承局 [相关解释]
1.宋代的低级军职,属殿前司。 2.差役的尊称。 3.清代皇商在各省的承办人。
提督 [相关解释]
官名。明代驻防京师的京营设有提督,南京置操江提督◇巡抚常兼提督军务衔。清代设提督军务总兵官,简称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沿江沿海设水师提督。
政事堂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文昌省 [相关解释]
1.尚书省的别称。
新竹市 [相关解释]
在台湾省本岛西北部、头前溪南侧、纵贯铁路线上。1982年设市。人口383万(1994年)。是台湾省的科技工业中心之一,1980年辟为科学工业园”。有台湾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及联合工业研究所。
最后一课 [相关解释]
短篇小说。法国都德作于1873年。以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朝端 [相关解释]
1.位居首席的朝臣。指尚书省的长官。 2.朝廷。
杉关 [相关解释]
1.在福建省光泽县和江西省黎川县边境。武夷山脉杉岭的重要山口,为闽赣两省的交通要冲。
沈吉铁路 [相关解释]
从辽宁沈阳经抚顺到吉林。长446千米。1929年全线通车。是东北地区联系辽、吉两省的铁路干线之一。
沪杭铁路 [相关解释]
从上海到浙江杭州。长186千米。1909年通车。已建成复线。是上海通往南方各省的铁路干线。
洱河 [相关解释]
1.即今云南省的西洱河。
渝巴 [相关解释]
1.指四川省的渝水和巴水。
温凊定省 [相关解释]
1.冬温夏凊﹑昏定晨省的省称。谓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晩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表示侍奉父母无微不至。语本《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白药 [相关解释]
1.桔梗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桔梗》。 2.栝楼根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栝楼》。 3.中药成药。能治出血疾患﹑跌打损伤和某些妇女病﹐是我国云南省的一种特产。
直卫 [相关解释]
1.旧时宫中省的值宿警卫。
省会 [相关解释]
省行政领导机关所在的城市。一般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如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
省司 [相关解释]
1.中枢各省的有关官署。
省宪 [相关解释]
1.各行省的行政长官。
省得 [相关解释]
1.亦作"省的"。亦作"省的"。 2.记得;晓得;明白。
省掾 [相关解释]
1.中枢各省的佐治官员。
省札 [相关解释]
1.古代中枢各省的文书。
省的 [相关解释]
1.见"省得"。
省臣 [相关解释]
1.行省的长官。
省辖市 [相关解释]
中国由省、自治区直接管辖的城市。多为地级市。如江苏省的无锡市、湖北省的襄樊市。
省道 [相关解释]
1.一省或数省的区域性公路。
省郎 [相关解释]
1.指皇帝的侍从官。因居省禁中,故称。 2.指中枢诸省的官吏。
省钞 [相关解释]
1.指清代各省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
秘省 [相关解释]
1.秘书省的省称。
移植 [相关解释]
①将秧苗或树木移至他处栽种移植秧苗|移植树木。②比喻引进别处经验、长处等将东三省的老办法移植于内地。
粉省 [相关解释]
1.尚书省的别称。《太平御览》卷二一五引汉应劭《汉官仪》"省皆胡粉涂画古贤人烈女,郎握兰含香,趣走丹墀奏事。"世因称尚书省为"粉省"。
粉署 [相关解释]
1.即粉省。尚书省的别称。
粉阁 [相关解释]
1.尚书省的别称。 2.犹闺阁。
粤东 [相关解释]
1.广东省的别称。
纶掖 [相关解释]
1.犹纶阁。中书省的别称。中书省为草拟诏令之所,唐时称为右掖。
纶闱 [相关解释]
1.犹纶阁。中书省的代称。撰拟制诰之所。
纶阁 [相关解释]
1.中书省的代称。为代皇帝撰拟制诰之处。
自治区 [相关解释]
中国民族自治地方中相当于省的行政区域。有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芸省 [相关解释]
1.秘书省的别称。
芸署 [相关解释]
1.秘书省的别称。
芸香阁 [相关解释]
1.秘书省的别称。因秘书省司典图籍,故亦以指省中藏书﹑校书处。
蒲剧 [相关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曾名蒲州梆子”、乱弹”,20世纪50年代改今称。起源一说脱胎于锣鼓杂戏,一说源于弦索调”。与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合称山西四大梆子”。又曾与同州梆子合称山陕梆子”。唱腔有慢板、二性等。剧目有《薛刚反朝》、《麟骨床》等。
蓬山 [相关解释]
1.即蓬莱山。相传为仙人所居。 2.官署名。秘书省的别称。
薇垣 [相关解释]
1.唐开元元年改称中书省为紫微省。简称微垣。元代称行中书省为薇垣。明洪武九年改元代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亦沿称为薇省或薇垣。清初也称布政司曰薇垣或薇署。故明清时常以薇垣称相当于中书省的中枢机构或布政司。 2.紫微垣的省称。
薇省 [相关解释]
1.紫薇省的简称。借指中枢机要官署。
行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政府派省官出使地方称行省。 2.借指该省官。 3.元代除京师附近地区直隶于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外,又于河南﹑江浙﹑湖广﹑陕西﹑辽阳﹑甘肃﹑岭北﹑云南等处创设十一行中书省,作为普遍分设全国各地区的中央政务机构,简称十一行省,置丞相﹑平章等官以总揽该地区的政务。行省遂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的名称。明清以后虽不采用行中书省的制度,而行省(或简称省)之名已在习惯上代表大行政区,沿用至今。
袍哥 [相关解释]
1.旧时活动于西南各省的帮会名。成员多数为城乡流氓无产者,成分复杂。 2.指袍哥帮会成员。
西台 [相关解释]
1.官署名。御史台的通称。 2.官署名。中书省的别称。 3.官署名。刑部的别称。 4.台名。宋谢翱哭文天祥处。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山。
西垣 [相关解释]
1.犹西城。 2.唐宋时中书省的别称。因设于宫中西掖﹐故称。
西掖 [相关解释]
1.宫阙西侧。 2.中书或中书省的别称。
西省 [相关解释]
1.汉永乐宫之司署﹐掌管宫内罪罚。 2.中书省的别称。 3.陕西省西安市的俗称。
计局 [相关解释]
1.指计省的下属机构。
计扃 [相关解释]
1.计省的扃钥。指三司的大权。
计牒 [相关解释]
1.计省的文书。
计院 [相关解释]
1.宋代三司使的地位﹐与中书省的参知政事和枢密院的枢密使相等﹐因称三司为"计省"或"计院"。
豫剧 [相关解释]
1.戏曲剧种名。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及陕西﹑山西等省的部分地区,是梆子腔的一种。
边商 [相关解释]
1.指边地的盐商。明弘治以后,凡凭引行盐的盐商分边商﹑内商﹑水商三类。边商缴纳盐课,领取盐引,并照官定引价将引售与内商;内商专买边引,下场收盐上堆,并照官定盐价将盐售与水商;水商多是销岸商贩,专收内商食盐在指定引岸行销。清代,以上三种名目均废。但四川引盐运销云南﹑贵州两省的运商则仍称"边商"。
都厅 [相关解释]
1.尚书省的总办公厅。
都堂 [相关解释]
1.唐尚书省署居中,东有吏﹑户﹑礼三部,西有兵﹑刑﹑工三部,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总辖各部,称为都省,其总办公处称为都堂。宋金沿之。 2.明代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又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亦称都堂。
闽北话 [相关解释]
1.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部分地区。
闽南话 [相关解释]
1.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分布于福建省南部﹑台湾省大部﹑广东省潮州﹑汕头一带及海南省的一部分。外华侨也很多说闽南话。
陇西 [相关解释]
1.古代郡名。 2.甘肃省的别称。参见"陇右"。
雷首 [相关解释]
1.古山名。即今山西省的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主峰在山西芮城西北。
鶠阁 [相关解释]
1.凤阁。中书省的别称。
鸾台 [相关解释]
1.宫殿高台的美称。 2.唐时门下省的别名◇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 3.妆台。
鸾掖 [相关解释]
1.宫殿边门。借指宫殿。 2.犹鸾台。门下省的别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