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省称的内容。
带有省称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令
[相关解释]
1.同"丁零"。 2."丁令威"的省称。 3.指鹤。
1.同"丁零"。 2."丁令威"的省称。 3.指鹤。
七兵
[相关解释]
1.七兵尚书的省称。 2.指由七情所产生的各种杂念。
1.七兵尚书的省称。 2.指由七情所产生的各种杂念。
七排
[相关解释]
1.七言排律的省称。
1.七言排律的省称。
七絶
[相关解释]
1.七言绝句的省称。
1.七言绝句的省称。
三千世界
[相关解释]
1."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称。 2.泛指宇宙。
1."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称。 2.泛指宇宙。
三千界
[相关解释]
1."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称。
1."三千大千世界"的省称。
三志
[相关解释]
1.《三国志》的省称。《三国志》,晋陈寿记载三国魏﹑蜀﹑吴历史的著作。
1.《三国志》的省称。《三国志》,晋陈寿记载三国魏﹑蜀﹑吴历史的著作。
三竿
[相关解释]
1."三竿日"的省称。
1."三竿日"的省称。
上江
[相关解释]
1.多指长江的上流地区。 2.又因长江从安徽流入江苏﹐故旧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今浙江省的金华﹑衢州一带﹐居浙江上游﹐旧时也称上江。 3.水名。《史记.夏本纪》"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 4.水名。广东省称鬰水(西江)为上江,泷水为下江。参见"西江"。
1.多指长江的上流地区。 2.又因长江从安徽流入江苏﹐故旧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今浙江省的金华﹑衢州一带﹐居浙江上游﹐旧时也称上江。 3.水名。《史记.夏本纪》"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 4.水名。广东省称鬰水(西江)为上江,泷水为下江。参见"西江"。
专员公署
[相关解释]
1.省称"专署"。我国原在省﹑自治区下的专区设立的派出机关。代表省﹑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督促﹑检查﹑指导所辖县﹑市人民委员会的工作﹐并办理上级人民委员会主管部门交办的事项。1978年宪法改称"行政公署"。
1.省称"专署"。我国原在省﹑自治区下的专区设立的派出机关。代表省﹑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督促﹑检查﹑指导所辖县﹑市人民委员会的工作﹐并办理上级人民委员会主管部门交办的事项。1978年宪法改称"行政公署"。
东主
[相关解释]
1.汉班固《西都赋》"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后因以"东主"为东都主人的省称。 2.东家;店主;房东。
1.汉班固《西都赋》"有西都宾问于东都主人。"后因以"东主"为东都主人的省称。 2.东家;店主;房东。
东华
[相关解释]
1.传说仙人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省称"东华"。 2.明清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东华门内,因以借称中央官署。 3.泛指朝廷。 4.见"东华门"。
1.传说仙人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省称"东华"。 2.明清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东华门内,因以借称中央官署。 3.泛指朝廷。 4.见"东华门"。
东帝
[相关解释]
1.东方的帝王。战国时齐愍王自称。 2.东方的帝王『景帝时吴王刘濞自称。 3.东方的帝王。唐代南诏合罗凤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合罗凤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给金印,号'东帝'。"亦以代指偏安东方的政权。 4.司春之神东方青帝的省称。
1.东方的帝王。战国时齐愍王自称。 2.东方的帝王『景帝时吴王刘濞自称。 3.东方的帝王。唐代南诏合罗凤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合罗凤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吐蕃,吐蕃以为弟……给金印,号'东帝'。"亦以代指偏安东方的政权。 4.司春之神东方青帝的省称。
东朔
[相关解释]
1.汉武帝侍臣东方朔的省称。
1.汉武帝侍臣东方朔的省称。
东省
[相关解释]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1.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南朝齐指集书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以散骑常侍为长官。 2.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唐指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 3.古代中央官署之一。宋指秘书省。掌图籍。宋杨万里有《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按,杨曾任秘书监。 4.清代对山东省的省称。 5.民国时期对东三省的省称。
东箭
[相关解释]
1."东南竹箭"的省称。多用以喻杰出的人才。
1."东南竹箭"的省称。多用以喻杰出的人才。
丝路
[相关解释]
1.《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后因以"丝路"比喻世事无常﹑多变。 2.丝绸之路的省称。
1.《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后因以"丝路"比喻世事无常﹑多变。 2.丝绸之路的省称。
严陵
[相关解释]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1.即严光。光字子陵,省称严陵。东汉会稽馀姚人。少曾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即帝位后,光变姓名隐遁。秀遣人觅访,征召到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人称他所居游之地为严陵山﹑严陵濑﹑严陵钓台等。诗文中常用其事。 2.即严陵濑。
丫子
[相关解释]
1.物体分叉的地方。 2.方言称脚为脚丫子,省称丫子。
1.物体分叉的地方。 2.方言称脚为脚丫子,省称丫子。
中专
[相关解释]
1.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称。任务是培养各种专业的中级人才。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二至四年。
1.中等专业学校的省称。任务是培养各种专业的中级人才。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二至四年。
中书
[相关解释]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 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复以臣领中书。"隋唐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 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清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 4.官署名。唐代的中书省﹑宋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 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
中令
[相关解释]
1.中书令的省称。 2.金职官名。正七品。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1.中书令的省称。 2.金职官名。正七品。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中军
[相关解释]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1.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2.称主将或指挥部。 3.中军将军的省称。 4.京师的军队。 5.中军官的省称。 6.清代总督﹑巡抚以下,凡有兵权者,其标下的统领官,称为中军。
中印
[相关解释]
1.中印度的省称。借指禅林。
1.中印度的省称。借指禅林。
中央社
[相关解释]
1."中央通讯社"的省称。中国国民党的通讯社,创立于1927年。
1."中央通讯社"的省称。中国国民党的通讯社,创立于1927年。
中山
[相关解释]
1.中等的山。 2.山中。 3.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卷八。 4.《周礼.天官.酒正》"三曰清酒"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刘元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大醉,不醒数日,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具棺殓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元石前来酤酒,醉当醒矣。往视之,云'元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后因以"中山"作为美酒的代称。 5.中山狼的省称。 6.指明初著名将领徐
1.中等的山。 2.山中。 3.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卷八。 4.《周礼.天官.酒正》"三曰清酒"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刘元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大醉,不醒数日,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具棺殓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元石前来酤酒,醉当醒矣。往视之,云'元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后因以"中山"作为美酒的代称。 5.中山狼的省称。 6.指明初著名将领徐
中师
[相关解释]
1.中等师范学校的省称。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或四年,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
1.中等师范学校的省称。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或四年,毕业后担任小学教师。
中投
[相关解释]
1.体育名词。中距离投篮的省称。
1.体育名词。中距离投篮的省称。
中教
[相关解释]
1.中正和平的教化。 2.中学教育的省称。
1.中正和平的教化。 2.中学教育的省称。
中散
[相关解释]
1.中散大夫的省称。三国魏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世以"中散"称之。
1.中散大夫的省称。三国魏嵇康曾任中散大夫,世以"中散"称之。
中文
[相关解释]
1.中国语言文字或中国语言文学的省称。特指汉语言文字或汉语言文学。
1.中国语言文字或中国语言文学的省称。特指汉语言文字或汉语言文学。
中直
[相关解释]
1.正直。 2.中央直属机关的省称。
1.正直。 2.中央直属机关的省称。
中省
[相关解释]
1.中书省的省称。
1.中书省的省称。
中统
[相关解释]
1.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省称。成立于1938年,是国民党cc派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特务组织。
1.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省称。成立于1938年,是国民党cc派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特务组织。
中美合作所
[相关解释]
1.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省称。1943年由国民党军统局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联合组成的特务机关。
1.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省称。1943年由国民党军统局和美国海军参谋部情报署联合组成的特务机关。
中藏
[相关解释]
1.内脏。 2.指内心情感或腹中才学。 3.喻诗文内容。 4.中藏府的省称。
1.内脏。 2.指内心情感或腹中才学。 3.喻诗文内容。 4.中藏府的省称。
中郎
[相关解释]
1.官名。秦置,汉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苏武﹑蔡邕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 2.次子。
1.官名。秦置,汉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苏武﹑蔡邕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 2.次子。
主父
[相关解释]
1.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 2.作为妻对夫的敬称。 3.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见《史记.赵世家》。 4.汉齐王相主父偃的省称。 5.复姓『有主父偃。
1.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 2.作为妻对夫的敬称。 3.战国时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自号主父。见《史记.赵世家》。 4.汉齐王相主父偃的省称。 5.复姓『有主父偃。
乌巷
[相关解释]
1."乌衣巷"的省称。
1."乌衣巷"的省称。
乌行
[相关解释]
1."乌丝行"的省称。
1."乌丝行"的省称。
乌贪
[相关解释]
1.汉代西域乌贪訾离国的省称。
1.汉代西域乌贪訾离国的省称。
九成宫
[相关解释]
1.唐代宫名。在陕西省麟游县西。本为隋仁寿宫,系皇帝避暑处。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以所在山有九重,改名九成。永徽二年九月改名万年。干封二年,复为九成。宫垣周千八百步,中有碧城殿﹑排云殿,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唐王勃有《九成宫颂》,杜甫﹑李商隐均有《九成宫》诗。参阅《新唐书.地理志一》﹑《唐会要》卷三十。 2.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省称。
1.唐代宫名。在陕西省麟游县西。本为隋仁寿宫,系皇帝避暑处。唐太宗贞观五年重修,以所在山有九重,改名九成。永徽二年九月改名万年。干封二年,复为九成。宫垣周千八百步,中有碧城殿﹑排云殿,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唐王勃有《九成宫颂》,杜甫﹑李商隐均有《九成宫》诗。参阅《新唐书.地理志一》﹑《唐会要》卷三十。 2.唐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九成宫醴泉铭》之省称。
书家
[相关解释]
1.书法家,善书者。 2.侍书家的省称。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
1.书法家,善书者。 2.侍书家的省称。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
于蔿
[相关解释]
1.《于蔿于》之省称。
1.《于蔿于》之省称。
云笈
[相关解释]
1.道教藏书的书箱。 2.宋张君房所撰道教著作《云笈七签》的省称。亦泛指道教典籍。
1.道教藏书的书箱。 2.宋张君房所撰道教著作《云笈七签》的省称。亦泛指道教典籍。
云謡
[相关解释]
1.《穆天子传》卷三载﹕"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謡。"首句为"白云在天﹐山陵自出。"后人编录诗集题之曰《白云谣》﹐省称《云谣》。亦泛指颂歌。
1.《穆天子传》卷三载﹕"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謡。"首句为"白云在天﹐山陵自出。"后人编录诗集题之曰《白云谣》﹐省称《云谣》。亦泛指颂歌。
互市牙郎
[相关解释]
1.亦省称"互市郎"。亦省称"互郎"。 2.古时互市交易的中间介绍人。
1.亦省称"互市郎"。亦省称"互郎"。 2.古时互市交易的中间介绍人。
五兵
[相关解释]
1.五种兵器。所指不一。 2.泛指各种兵器。 3.泛指军队。 4.指战争。 5."五兵尚书"的省称。详"五兵尚书"。
1.五种兵器。所指不一。 2.泛指各种兵器。 3.泛指军队。 4.指战争。 5."五兵尚书"的省称。详"五兵尚书"。
五城兵马
[相关解释]
1."五城兵马司"的省称。明代在北京城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有指挥﹑副指挥﹑吏目等官。负责治安﹑火禁及疏理泃渠街道等事。
1."五城兵马司"的省称。明代在北京城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有指挥﹑副指挥﹑吏目等官。负责治安﹑火禁及疏理泃渠街道等事。
五官将
[相关解释]
1."五官中郎将"的省称。
1."五官中郎将"的省称。
五经魁
[相关解释]
1.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亦省称"五魁"。
1.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亦省称"五魁"。
交年节
[相关解释]
1.宋代以十二月二十四日为交年节。谓旧年和新年在这一天交接。民间皆焚钱纸,诵道佛经咒,以送故迎新。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交年节》引吕原明《岁时杂记》。亦省称"交年"。 2.泛指新旧岁交替之际。
1.宋代以十二月二十四日为交年节。谓旧年和新年在这一天交接。民间皆焚钱纸,诵道佛经咒,以送故迎新。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交年节》引吕原明《岁时杂记》。亦省称"交年"。 2.泛指新旧岁交替之际。
人大
[相关解释]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省称。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省称。
人大会堂
[相关解释]
1."人民大会堂"的省称。
1."人民大会堂"的省称。
人流
[相关解释]
1.指有某种社会地位的同类人。 2.谓评论人物。 3.连续不断的人群。 4.人工流产的省称。
1.指有某种社会地位的同类人。 2.谓评论人物。 3.连续不断的人群。 4.人工流产的省称。
人表
[相关解释]
1.人的表率。 2.指品学堪为表率者。 3.《汉书》篇目名《古今人表》的省称。
1.人的表率。 2.指品学堪为表率者。 3.《汉书》篇目名《古今人表》的省称。
今学
[相关解释]
1.书法名词。指北碑﹑汉篆。 2.今文经学的省称。详"今文经学"。
1.书法名词。指北碑﹑汉篆。 2.今文经学的省称。详"今文经学"。
仙坛记
[相关解释]
1.唐颜真卿楷书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的省称。
1.唐颜真卿楷书碑《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的省称。
仙掌
[相关解释]
1.汉武帝为求仙,在建章宫神明台上造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称承露金人为仙掌。 2.华山仙人掌峰的省称。 3.唐代一度改华州为仙掌,后遂称华州及华阴县为仙掌。 4.地名。即仙人掌。
1.汉武帝为求仙,在建章宫神明台上造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后称承露金人为仙掌。 2.华山仙人掌峰的省称。 3.唐代一度改华州为仙掌,后遂称华州及华阴县为仙掌。 4.地名。即仙人掌。
仲长
[相关解释]
1.汉末仲长统的省称。 2.复姓『有仲长统。见《后汉书.仲长统传》。
1.汉末仲长统的省称。 2.复姓『有仲长统。见《后汉书.仲长统传》。
众院
[相关解释]
1.众议院的省称。
1.众议院的省称。
众香
[相关解释]
1.多种香气。亦指各种名香。 2.众香国的省称。
1.多种香气。亦指各种名香。 2.众香国的省称。
伪孔传
[相关解释]
1.《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1.《古文尚书》东汉时已亡佚,至东晋元帝时,梅赜(一作"梅颐"﹑"枚颐")献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五十九篇。唐孔颖达作《尚书注疏》即以此为底本。自宋吴棫朱熹以来已怀疑其为伪造,至清阎若璩惠栋更详予考订,遂成定论◇即称此伪造的孔安国《尚书传》为"伪孔传",以明非真出于孔安国之手。亦省称"伪孔"﹑"伪传"。
伽蓝
[相关解释]
1.梵语僧伽蓝摩译音的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即僧众居住的庭园◇因称佛寺为伽蓝。 2.伽蓝神的省称。
1.梵语僧伽蓝摩译音的略称。意为众园或僧院,即僧众居住的庭园◇因称佛寺为伽蓝。 2.伽蓝神的省称。
佉卢
[相关解释]
1.亦作"佉楼"。 2.佉卢虱咤的省称。 3.借指横行书写的文字。
1.亦作"佉楼"。 2.佉卢虱咤的省称。 3.借指横行书写的文字。
体检
[相关解释]
1.体格检查的省称。
1.体格检查的省称。
佛印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认为人之自有的心性即是佛心,因其永久不变,犹如印契,故名之为"佛心印",省称为"佛印"。 2.宋僧,名了元。字觉老,与苏轼﹑黄庭坚相友善,能诗。哲宗元符元年圆寂。
1.佛教禅宗认为人之自有的心性即是佛心,因其永久不变,犹如印契,故名之为"佛心印",省称为"佛印"。 2.宋僧,名了元。字觉老,与苏轼﹑黄庭坚相友善,能诗。哲宗元符元年圆寂。
佛逝国
[相关解释]
1.室利佛逝国的省称。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1.室利佛逝国的省称。七世纪到十三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佛饼
[相关解释]
1.佛郎机银饼的省称。即银洋钱。
1.佛郎机银饼的省称。即银洋钱。
作协
[相关解释]
1."中国作家协会"的省称。
1."中国作家协会"的省称。
侍读
[相关解释]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有翰林侍读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4.古代官名。清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1.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 2.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有翰林侍读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侍读学士之省称。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诸王属官,有侍读,侍讲。 4.古代官名。清代内阁所置官。掌勘对本章﹑检校签票。参见《清通志.职官一》。
侧理纸
[相关解释]
1.亦省称"侧理"。 2.纸名。即苔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芭蕉诗》"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尼峡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翰墨辨真》"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又有以竹为制作此种纸之原料者
1.亦省称"侧理"。 2.纸名。即苔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芭蕉诗》"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尼峡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翰墨辨真》"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又有以竹为制作此种纸之原料者
修罗
[相关解释]
1.梵语asura的译音,"阿修罗"的省称。意译为"不端正"或"非天",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住在海底,常与天神战斗。佛教采用其名,把它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又列为轮回六道之一。
1.梵语asura的译音,"阿修罗"的省称。意译为"不端正"或"非天",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住在海底,常与天神战斗。佛教采用其名,把它列为天龙八部之一,又列为轮回六道之一。
修辞学
[相关解释]
1.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修辞"。
1.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修辞"。
修齐治平
[相关解释]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省称。语本《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后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催趱
[相关解释]
1.亦作"催攒"。 2.催赶,督促。 3.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 4.清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趱重催空,省称催趱。
1.亦作"催攒"。 2.催赶,督促。 3.谓德业修养上努力前进。 4.清代漕运,沿途地方官皆有督同催运责任,谓之趱重催空,省称催趱。
僧祇
[相关解释]
1.梵语阿僧祇的省称。意为无数,无量。 2.波斯语zangī的译音。泛指南海土著种族。或指非洲东海岸黑种人。
1.梵语阿僧祇的省称。意为无数,无量。 2.波斯语zangī的译音。泛指南海土著种族。或指非洲东海岸黑种人。
元凯
[相关解释]
1.亦作"元恺"。 2."八元八凯"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此十六人之后裔,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舜举之于尧,皆以政教称美。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3.泛指贤臣﹑才士。
1.亦作"元恺"。 2."八元八凯"的省称。传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元;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称为八恺。此十六人之后裔,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舜举之于尧,皆以政教称美。见《左传.文公十八年》。 3.泛指贤臣﹑才士。
入阁
[相关解释]
1.明代罢宰相之名,仿宋置殿阁大学士,以阁在宫内,谓之内阁。大学士入直文渊阁,称为入阁预机务。省称"入阁"。清代因之,唯入阁办事的,专属大学士,而以尚书为协办。
1.明代罢宰相之名,仿宋置殿阁大学士,以阁在宫内,谓之内阁。大学士入直文渊阁,称为入阁预机务。省称"入阁"。清代因之,唯入阁办事的,专属大学士,而以尚书为协办。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相关解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每届任期五年,如遇特殊情况,可以延长本届任期,或提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在必要时也可提前或延期。亦省称"全国人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每届任期五年,如遇特殊情况,可以延长本届任期,或提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在必要时也可提前或延期。亦省称"全国人大"。
全身麻醉
[相关解释]
1.亦省称"全麻"。 2.医学用语。临床上用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等方法,使病人全身的意识和感觉消失,以顺利进行手术。
1.亦省称"全麻"。 2.医学用语。临床上用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等方法,使病人全身的意识和感觉消失,以顺利进行手术。
全运会
[相关解释]
1.全国体育运动会的省称。
1.全国体育运动会的省称。
公共休假日
[相关解释]
1.亦省称"公休日"。 2.指星期日﹑节日﹑纪念日等公民共同的休假日。
1.亦省称"公休日"。 2.指星期日﹑节日﹑纪念日等公民共同的休假日。
六典
[相关解释]
1.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 2.隋宫廷中的女官。 3.《唐六典》的省称。
1.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 2.隋宫廷中的女官。 3.《唐六典》的省称。
六辅渠
[相关解释]
1.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儿宽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故名。民间亦省称"六渠"﹑"辅渠"。至唐犹存。
1.古代关中地区六条人工灌溉渠道的总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左内史儿宽在郑国渠上游南岸开凿六小渠﹐以辅助灌溉郑国渠所不能达到的高地﹐故名。民间亦省称"六渠"﹑"辅渠"。至唐犹存。
六驳
[相关解释]
1.兽名。亦省称"驳"。 2.树木名。即梓榆。
1.兽名。亦省称"驳"。 2.树木名。即梓榆。
兵钤
[相关解释]
1.指兵书;兵法。 2.指兵权。 3.宋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
1.指兵书;兵法。 2.指兵权。 3.宋代临时委任的军区统兵官"兵马钤辖"的省称。
养由
[相关解释]
1.春秋善射者楚臣养由基的省称。
1.春秋善射者楚臣养由基的省称。
内号
[相关解释]
1.关重犯的牢房。因警卫较普通牢房严密,多在监狱深处,故称。 2.内部编号。 3.内号簿的省称。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号簿。
1.关重犯的牢房。因警卫较普通牢房严密,多在监狱深处,故称。 2.内部编号。 3.内号簿的省称。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号簿。
内座
[相关解释]
1.星名。"五帝内座"的省称。
1.星名。"五帝内座"的省称。
内枢
[相关解释]
1.内枢密的省称。为军国重任。 2.中书省的别称。
1.内枢密的省称。为军国重任。 2.中书省的别称。
内部矛盾
[相关解释]
1.哲学概念。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 2."人民内部矛盾"的省称。
1.哲学概念。事物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 2."人民内部矛盾"的省称。
内録
[相关解释]
1.古官制有录尚书事,"内録"为其省称。
1.古官制有录尚书事,"内録"为其省称。
军容使
[相关解释]
1.官名。观军容使的省称。唐代后期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1.官名。观军容使的省称。唐代后期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
军统
[相关解释]
1.军事方面的统率者。 2.清末新军军一级最高官称。 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省称。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一。1938年成立。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
1.军事方面的统率者。 2.清末新军军一级最高官称。 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省称。国民党的特务组织之一。1938年成立。前身为复兴社核心组织力行社的特务处。1946年6月,军统局的公开武装特务部分划归国防部二厅,秘密核心部分改组为国防保密局。
冰玉
[相关解释]
1.冰和玉。常用以比喻高尚贞洁的人品或其他洁净的事物。 2.岳父和女婿的代称。"冰清玉润"的省称。
1.冰和玉。常用以比喻高尚贞洁的人品或其他洁净的事物。 2.岳父和女婿的代称。"冰清玉润"的省称。
凤山
[相关解释]
1.今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的省称。 2.借指蔡京。
1.今浙江省杭州市凤凰山的省称。 2.借指蔡京。
函关
[相关解释]
1.函谷关的省称。
1.函谷关的省称。
刀敕
[相关解释]
1.亦作"刀勅"。 2.捉刀应敕的省称。借指权臣。
1.亦作"刀勅"。 2.捉刀应敕的省称。借指权臣。
刑事审判庭
[相关解释]
1.亦称"刑事法庭"。省称"刑庭"。 2.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组织机构。
1.亦称"刑事法庭"。省称"刑庭"。 2.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的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