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6 查到相关知几的内容。
带有知几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今董狐
[相关解释]
1.唐吴兢的别称。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相传他不避权贵,敢于实录史事,被孔子赞为良史。唐吴兢与刘知几撰《武后实录》,记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张说为相,屡以情请改。兢辞曰"徇公之请,何名实录。"卒不易。故时人称赞他为"今董狐"。事见《新唐书.吴兢传》。
1.唐吴兢的别称。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相传他不避权贵,敢于实录史事,被孔子赞为良史。唐吴兢与刘知几撰《武后实录》,记张昌宗诱张说诬证魏元忠事◇张说为相,屡以情请改。兢辞曰"徇公之请,何名实录。"卒不易。故时人称赞他为"今董狐"。事见《新唐书.吴兢传》。
偏记
[相关解释]
1.亦作"偏纪"。唐刘知几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汉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 2.犹最忆。
1.亦作"偏纪"。唐刘知几谓史书除编年﹑纪传二体外,还有十流。其一为偏纪,是记近事的短篇,如汉陆贾《楚汉春秋》﹑乐资《山阳公载记》等。见《史通.杂述》。 2.犹最忆。
几社
[相关解释]
1.明末的文社组织。名为"几社"者,盖取知几其神之义。主要成员有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等人。其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影响,作品则对政治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明亡后,陈子龙等数人曾致力抗清。
1.明末的文社组织。名为"几社"者,盖取知几其神之义。主要成员有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何刚等人。其文学主张颇受前后七子影响,作品则对政治的混浊﹑民生的疾苦有所揭露。明亡后,陈子龙等数人曾致力抗清。
叙传
[相关解释]
1.文体名。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汉书》有"叙传"一篇﹐分上下两卷。参阅唐刘知几《史通.序传》。
1.文体名。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汉书》有"叙传"一篇﹐分上下两卷。参阅唐刘知几《史通.序传》。
史评
[相关解释]
1.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着;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旧时图书史部分类中辟有"史评"专目。
1.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着;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旧时图书史部分类中辟有"史评"专目。
序传
[相关解释]
1.文体名。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序,亦写作"叙"。《史记》有《太史公自序》,《汉书》沿用其体,始称"叙传"。参阅唐刘知几《史通.序传》。
1.文体名。作者自叙的传记。以记述家世﹑生平为主,兼及编纂旨趣﹑体例等。序,亦写作"叙"。《史记》有《太史公自序》,《汉书》沿用其体,始称"叙传"。参阅唐刘知几《史通.序传》。
无底壑
[相关解释]
1.《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本指深不可测的山谷,后以"无底壑"比喻难以满足的贪欲。
1.《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本指深不可测的山谷,后以"无底壑"比喻难以满足的贪欲。
枝策
[相关解释]
1.谓举杖以击节。《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成玄英疏"枝,柱也。策,打鼓杖也,亦言击节杖也。"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举杖以击节。"一说,谓拄杖。王先谦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击。"
1.谓举杖以击节。《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成玄英疏"枝,柱也。策,打鼓杖也,亦言击节杖也。"陆德明释文引崔譶曰"举杖以击节。"一说,谓拄杖。王先谦集解"枝策者,拄其策而不击。"
每每
[相关解释]
①副词。往往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每每在放工后买一碗酒喝。②(mèimèi)混沌不开的样子京垓年岁之中,每每员舆正不知几移几换而成此最后之奇。
①副词。往往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每每在放工后买一碗酒喝。②(mèimèi)混沌不开的样子京垓年岁之中,每每员舆正不知几移几换而成此最后之奇。
知几
[相关解释]
1.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
1.谓有预见,看出事物发生变化的隐微征兆。
知微
[相关解释]
1.犹知几。
1.犹知几。
知机
[相关解释]
1.同"知几"。
1.同"知几"。
緑林
[相关解释]
1.(緑lù)指新莽末年的绿林军。西汉末年,新市人王匡﹑王凤等,组织荆州饥民起义,以绿林山(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为根据地,史称"緑林军"。以后绿林军分兵转移,称下江兵和新市兵,并与平林兵会合,声势大振。北攻洛阳,西攻长安,王莽被杀死。事见《汉书·王莽传下》﹑《后汉书·刘玄传》等『臧洪《报陈琳书》"昔高祖取彭越于巨野,光武创基,兆于緑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唐刘知几《史通·曲笔》"夫以圣公身在微贱,已能结客报雠,避难緑林,名为豪杰。安有贵为人主,而反至于斯者乎?"后因"緑林"指聚集山林间的反抗官府或
1.(緑lù)指新莽末年的绿林军。西汉末年,新市人王匡﹑王凤等,组织荆州饥民起义,以绿林山(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北)为根据地,史称"緑林军"。以后绿林军分兵转移,称下江兵和新市兵,并与平林兵会合,声势大振。北攻洛阳,西攻长安,王莽被杀死。事见《汉书·王莽传下》﹑《后汉书·刘玄传》等『臧洪《报陈琳书》"昔高祖取彭越于巨野,光武创基,兆于緑林,卒能龙飞受命,中兴帝业。"唐刘知几《史通·曲笔》"夫以圣公身在微贱,已能结客报雠,避难緑林,名为豪杰。安有贵为人主,而反至于斯者乎?"后因"緑林"指聚集山林间的反抗官府或
衣冠南渡
[相关解释]
1.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1.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见时知几
[相关解释]
1.谓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1.谓看到时运的推移而预知事情变化的先兆。
谱表
[相关解释]
1.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年表﹑年谱﹑史表﹑史谱。参阅唐刘知几《史通.表历》。 2.乐谱中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根平行横线。
1.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年表﹑年谱﹑史表﹑史谱。参阅唐刘知几《史通.表历》。 2.乐谱中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根平行横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