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2 查到相关知府的内容。
带有知府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府 [相关解释]
1.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世因之。亦用以泛称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2.通判的别称。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称。
亲信 [相关解释]
①亲近信任素常又殷勤,一应大小事情无不伺候得妥贴,深得主子亲信。②亲近信任的人你道他是谁?原是知府老爷的亲信,从云南老家带了来的,是老爷跟前第一等得力用得着的。
佐贰 [相关解释]
1.辅佐主司的官员。明清时,凡知府﹑知州﹑知县的辅佐官,如通判﹑州同﹑县丞等,统称佐贰。其品级略低于主管官。
公祖 [相关解释]
1.旧时士绅对知府以上地方官的尊称。对地位较高者﹐亦称老公祖﹑大公祖和公祖父母。流行于明清。 2.复姓。孔子弟子有公祖句兹。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前程 [相关解释]
①前面的路程策马赴前程。②比喻将来的好光景锦绣前程|前程无量|年富力强,前程远大。③旧指众人企求的功名、职位再过一年,我就可以得个知府的前程。
县正堂 [相关解释]
1.旧时知府﹑知州﹑知县均为地方长官,其正式办公处为衙署大堂,因此称为正堂。故亦以"县正堂"为知县的代称。
同知 [相关解释]
1.共知。 2.犹参佐。 3.官名。称副职。宋代中央有同知阁门事﹑同知枢密院事,府州军亦有同知府事﹑同知州军事。元明因之。清代唯府州及盐运使置同知,府同知即以同知为官称,州同知称州同,盐同知称盐同。
土司 [相关解释]
元明清时期,在西南、西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有文职和武职之分。按等级以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官隶吏部,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官隶兵部。明清时,曾在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解放后土司制度已被彻底废除。
地方官 [相关解释]
1.旧称主管地方政务的官员。如知府﹑知县等。
埋羹太守 [相关解释]
1.明人对洪武末宁波知府王琿的称号。
堂官 [相关解释]
1.明清对中央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等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堂官"对"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独立机构的长官﹐如知县﹑知府等﹐亦可称"堂官"。 2.见"堂倌"。
太守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至隋初废州存郡,州刺史代太守。明清时专以称知府。
太尊 [相关解释]
1.远祖。 2.明清时对知府的尊称。 3.星名。属紫微垣。
太爷 [相关解释]
1.旧时对知府﹑知县等官吏的尊称。 2.尊称别人的父亲。 3.倨傲的自称。犹爷爷﹑老子。 4.家仆对男主人的尊称。 5.称祖父或祖辈尊长。
府佐 [相关解释]
1.指高级官署中的佐治官吏。 2.特指知府的佐贰官。
府倅 [相关解释]
1.知府的佐贰官,如同知﹑通判。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三司副使曰簉,通判曰倅……簉﹑倅皆副贰之称。"
府尊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对知府的尊称。
府差 [相关解释]
1.指明清知府衙门的差役。
府经历 [相关解释]
1.知府的属官,主管出纳文书事。又称府经厅。
总管 [相关解释]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统州之军事,并总揽或与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称。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和大州设大总管,均系地方军政长官,后又恢复都督称,但统兵出征之将帅仍为总管。北宋时总管仍系地方军政长官,分别由节度使、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时总管兼管军民。清代时在东三省、新疆及围场设总管,为率军驻防之长官。
本府 [相关解释]
1.指自己所在的府署。 2.旧时知府的自称。
李贽(1527-1602) [相关解释]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宏甫、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中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移居各地,著书立说,被当朝者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自刎于狱中。哲学上属王阳明心学一派,师事泰州学派大师王襞,公然以异端自居,批判儒家道德和封建传统,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合理性。文学上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要崇尚自然,并提倡戏曲、小说。其主张对汤显祖、冯梦龙、袁宏道等有重要影响。有《焚书》、《藏书》、《续焚书》、《李温陵集》等。
牒呈 [相关解释]
1.下呈上的文书。 2.清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盐捕分府 [相关解释]
1.旧时知府下面专管盐务的同知。
知州 [相关解释]
官名。宋代委朝臣为州一级地方行政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明清时成为州长官的名称,为直隶州知州者,地位略低于知府;为散州知州者,地位与知县同。
知府 [相关解释]
官名。宋代将大郡升为府,遣朝臣出任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成定制。明代时成为府一级行政长官的正式名称,辖州县。清代沿用。
过班 [相关解释]
1.清代官吏因保举或捐纳迁升官阶。道员为最高班次,以下则知府,同知﹑通判﹑知州﹑知县﹑佐杂各为一班,分别称为道班﹑府班,同通州县班﹑佐杂班。
郡伯 [相关解释]
1.爵名。金置。元因之。明清时亦称知府为郡伯。
郡侯 [相关解释]
1.爵名。晋武帝封羊祜为南城侯,置相,与郡公同,为郡侯之始。历代因之。金之郡侯位在郡王﹑国公﹑郡公之下。元与金同,明以后废。参阅《通典.职官十三》。 2.一郡之长,知府。唐王贞白逸句"改贯永留乡党额,减租重感郡侯恩。"
郡守 [相关解释]
1.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为佐『唐因之;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
首府 [相关解释]
1.旧时称省会所在的府为首府。现在多指自治区或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 2.旧时对知府的称呼。 3.附属国和殖民地的最高政府机关所在地。
鸭母 [相关解释]
1.指清康熙年间台湾农民起义领袖朱一贵。朱原为福建长泰人。明亡后迁居台湾。以养鸭为业。因知府王珍贪污残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夏率众起义﹐曾占领全台。 2.指鸭母船。参见"鸭母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