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5 查到相关石鼓的内容。
带有石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合江亭
[相关解释]
1.古迹名。为唐人宴饯题咏之所。(1)在今湖南衡阳县北。唐韩愈有《合江亭》诗。孙汝听题解"亭在衡州负郭,今之石鼓头,即其地也。地形特异,岿然崛起于二水之间,旁有朱陵洞,亦谓之朱陵仙府,唐人题刻散满岩上。"(2)在今湖北宜都县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路侍中岩……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移镇渚宫日,于合江亭离筵赠行云等《感恩多》词,有'离魂何处断?烟雨江南岸。'至今播于倡楼也。"(3)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南。传为唐韦皋建。参阅宋吕大防《杜工部年谱》。
1.古迹名。为唐人宴饯题咏之所。(1)在今湖南衡阳县北。唐韩愈有《合江亭》诗。孙汝听题解"亭在衡州负郭,今之石鼓头,即其地也。地形特异,岿然崛起于二水之间,旁有朱陵洞,亦谓之朱陵仙府,唐人题刻散满岩上。"(2)在今湖北宜都县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唐路侍中岩……以官妓行云等十人侍宴,移镇渚宫日,于合江亭离筵赠行云等《感恩多》词,有'离魂何处断?烟雨江南岸。'至今播于倡楼也。"(3)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南。传为唐韦皋建。参阅宋吕大防《杜工部年谱》。
吴昌硕(1844-1927)
[相关解释]
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诸生。清末曾官安东知县。书擅石鼓文,凝练朴茂;画擅花卉,墨饱色酣,浑厚苍劲;篆刻上溯秦汉玺印,又吸取汉魏六朝甓瓦等之长,雄健古拙。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又被推为西泠印社社长。著有《缶庐诗》。
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昌硕、仓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诸生。清末曾官安东知县。书擅石鼓文,凝练朴茂;画擅花卉,墨饱色酣,浑厚苍劲;篆刻上溯秦汉玺印,又吸取汉魏六朝甓瓦等之长,雄健古拙。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又被推为西泠印社社长。著有《缶庐诗》。
吴石
[相关解释]
1.指吴地出土的石鼓。
1.指吴地出土的石鼓。
周鼓
[相关解释]
1.指石鼓文。古人以为刻于周代,故称。
1.指石鼓文。古人以为刻于周代,故称。
四书院
[相关解释]
1.宋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江西星子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着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白鹿洞﹑石鼓(在湖南衡阳)﹑应天﹑岳麓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1.宋初各地所设书院甚多,其中以江西星子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又称睢阳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最著名,合称四书院。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老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白鹿洞为尤着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一说指白鹿洞﹑石鼓(在湖南衡阳)﹑应天﹑岳麓四书院。参阅《文献通考.学校七》。
枯桐
[相关解释]
1.《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遂以"枯桐"为琴的别称。 2.《晋书.张华传》"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帝以问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后因以"枯桐"代指击钟的直长形木鱼。
1.《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遂以"枯桐"为琴的别称。 2.《晋书.张华传》"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槌之无声。帝以问华,华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为鱼形,扣之则鸣矣。'于是如其言,果声闻数里。"后因以"枯桐"代指击钟的直长形木鱼。
桐鱼
[相关解释]
1.桐木刻成的鱼形的祭品,参见"桐木鱼"。 2.一种用桐木制成的鱼形击鼓用具。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晋武帝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打之,则鸣矣。'于是如言,音闻数十里。" 3.僧寺用的木鱼。
1.桐木刻成的鱼形的祭品,参见"桐木鱼"。 2.一种用桐木制成的鱼形击鼓用具。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二"晋武帝时,吴郡临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无声,以问张华。华'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鱼形,打之,则鸣矣。'于是如言,音闻数十里。" 3.僧寺用的木鱼。
猎碣
[相关解释]
1.指石鼓文。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内容为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故也称"猎碣"。
1.指石鼓文。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内容为歌咏秦国君游猎情况,故也称"猎碣"。
石鼓
[相关解释]
1.东周初秦国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2.鼓形大石。
1.东周初秦国刻石。形略像鼓,共有十个,上刻籀文四言诗,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2.鼓形大石。
石鼓书院
[相关解释]
原址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唐元和年间李宽在山顶建屋读书。宋至道年间李士真在此创建书院,景棠昙淙首诖兔石鼓书院。《文献通考·学校》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末书院毁于战火,元明时兴时废。清代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已辟为公园。
原址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唐元和年间李宽在山顶建屋读书。宋至道年间李士真在此创建书院,景棠昙淙首诖兔石鼓书院。《文献通考·学校》列为宋初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末书院毁于战火,元明时兴时废。清代重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已辟为公园。
石鼓文
[相关解释]
战国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称。共十块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体制与《诗经》相近,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形,因也称猎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结构严谨,历来受到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战国秦的刻石文字。因刻在鼓形的碣石上,故称。共十块石,每块刻四言诗一首,体制与《诗经》相近,咏秦国国君游猎情形,因也称猎碣”。所刻字体为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即籀文”)。结构严谨,历来受到书法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神钲
[相关解释]
1.钲之美称。钲,古代军中乐器,其状如鼓。 2.指石鼓。
1.钲之美称。钲,古代军中乐器,其状如鼓。 2.指石鼓。
籀文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着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
1.我国古代书体的一种。也叫"籀书"﹑"大篆"。因着录于《史籀篇》而得名。字体多重叠。春秋﹑战国间通行于秦国。与篆文近似。今存石鼓文即这种字体的代表。
金绳
[相关解释]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禅,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韩愈《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3.借指地平线。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禅,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韩愈《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3.借指地平线。
鋚勒
[相关解释]
1.马嚼子或缰绳上的装饰品。用金铜制成。《石鼓文》有"田车既安﹐鋚□勒马"句。
1.马嚼子或缰绳上的装饰品。用金铜制成。《石鼓文》有"田车既安﹐鋚□勒马"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