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79 查到相关礼部的内容。
带有礼部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父八母
[相关解释]
1.旧指同居继父﹑不同居继父﹑从继母改嫁之继父,合称三父;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乳母,合称八母。《元典章.礼部三.丧礼》有三父八母服图。
1.旧指同居继父﹑不同居继父﹑从继母改嫁之继父,合称三父;嫡母﹑继母﹑养母﹑慈母﹑嫁母﹑出母﹑庶母﹑乳母,合称八母。《元典章.礼部三.丧礼》有三父八母服图。
上请
[相关解释]
1.向上级请求或请示。 2.唐宋礼部试士出试题,准举子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1.向上级请求或请示。 2.唐宋礼部试士出试题,准举子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中仪
[相关解释]
1.唐称礼部郎中为中仪,员外郎为小仪。唐郑谷《寄同年礼部赵郎中》诗"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淡转中仪。"一说,指礼部员外。
1.唐称礼部郎中为中仪,员外郎为小仪。唐郑谷《寄同年礼部赵郎中》诗"仙步徐徐整羽衣,小仪澄淡转中仪。"一说,指礼部员外。
主客
[相关解释]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1.官名。战国时已有此官,秦及汉初称典客,为九卿之一。武帝时称大鸿胪『成帝尚书置客曹,主管外交及处理民族间的事务。东汉光武分为南北主客二曹,晋分左右南北四主客,南朝单有主客,唐宋因之。明置主客郎中员外郎,为礼部的属司,掌诸藩的朝贡,接待给事等事。清末废『时匈奴亦置此官。 2.主人与宾客。 3.接待宾客。 4.货主与顾客。 5.犹主顾。 6.主要的客人。 7.主要与次要。 8.军事术语。指作战双方。 9.文章的章法之一。又称主宾论。以本题主旨为主,以他物相衬为客。
乐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犹太乐署。北周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周代大司乐。唐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清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1.官署名。犹太乐署。北周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周代大司乐。唐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清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满洲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京解之才
[相关解释]
1.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1.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仪制
[相关解释]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2.仪态,形制。 3.官名。明清属礼部。
1.礼仪制度及其具体规定。 2.仪态,形制。 3.官名。明清属礼部。
仪曹
[相关解释]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1.官名。掌礼乐制度。始置于三国魏,晋沿之。南朝时为祠部属官。北魏为仪曹尚书,北齐仪曹属殿中尚书。隋置礼部,兼代前代祠部﹑仪曹之职。炀帝时改礼部员外郎为仪曹郎,唐初又改仪曹郎为礼部员外郎。参阅《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五》。 2.唐以后礼部郎官的别称。 3.用以泛称地方上掌管礼仪的属官。
仪部
[相关解释]
1.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1.明初礼部所属四部之一。 2.用为对礼部主事及郎中的别称。
免省
[相关解释]
1.宋代应科举考试者解试合格后被批准不经省试(礼部的考试)而直接参加殿试,谓之免省。
1.宋代应科举考试者解试合格后被批准不经省试(礼部的考试)而直接参加殿试,谓之免省。
免解
[相关解释]
1.宋承五代后唐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
1.宋承五代后唐制,举人获准不经解试(荐名于朝廷的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试,称"免解"。
冰厅
[相关解释]
1.隋唐礼部有祠部曹,掌祠祀事,人称冰厅,言其冷落清闲。
1.隋唐礼部有祠部曹,掌祠祀事,人称冰厅,言其冷落清闲。
凉衫
[相关解释]
1.南宋士大夫的白色便服。绍兴末,诏用朱熹言,罢紫衫,以凉衫视事。至干道初年,礼部侍郎王曮又以凉衫纯素,似凶服,奏请除乘马道途许服外,馀不得服。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
1.南宋士大夫的白色便服。绍兴末,诏用朱熹言,罢紫衫,以凉衫视事。至干道初年,礼部侍郎王曮又以凉衫纯素,似凶服,奏请除乘马道途许服外,馀不得服。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
前八司
[相关解释]
1.唐代称吏部﹑兵部﹑礼部﹑考功﹑都省﹑御史台﹑中书﹑门下等为前八司﹐其余各司称为后行。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1.唐代称吏部﹑兵部﹑礼部﹑考功﹑都省﹑御史台﹑中书﹑门下等为前八司﹐其余各司称为后行。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二》。
南皿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作满字号;直隶编作贝字号;贡﹑监生编作皿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贝"系"贡"的省写;"皿"系"监"的省写,故"南贝"指南省的贡生;"南皿"指南省的监生。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1.清代科举北闱乡试朱卷,以满﹑蒙编作满字号;直隶编作贝字号;贡﹑监生编作皿字号;又以南北省人编为南﹑北﹑中三类。"贝"系"贡"的省写;"皿"系"监"的省写,故"南贝"指南省的贡生;"南皿"指南省的监生。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贡举.录送乡试一》。
南省
[相关解释]
1.尚书省的别称。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 2.特指隶属尚书省的礼部。 3.指南方。
1.尚书省的别称。唐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大内之南,而尚书省更在中书﹑门下二省之南,故称南省。 2.特指隶属尚书省的礼部。 3.指南方。
南省舍人
[相关解释]
1.亦称"南宫舍人"。 2.指礼部郎中。
1.亦称"南宫舍人"。 2.指礼部郎中。
卧碑
[相关解释]
1.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2.泛指镌刻各种禁例的石碑。
1.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2.泛指镌刻各种禁例的石碑。
司春
[相关解释]
1.职掌礼部。春官为礼部的别称,故云。 2.掌管春令的神。 3.指掌管春令。
1.职掌礼部。春官为礼部的别称,故云。 2.掌管春令的神。 3.指掌管春令。
名表郎官
[相关解释]
1.宋代礼部郎中的别称。参见"名郎"。
1.宋代礼部郎中的别称。参见"名郎"。
名郎
[相关解释]
1.宋代礼部郎中的别称。宋元丰官制,礼部郎中谓之名表郎官,故称。
1.宋代礼部郎中的别称。宋元丰官制,礼部郎中谓之名表郎官,故称。
嘉议大夫
[相关解释]
1.礼部尚书的别称。
1.礼部尚书的别称。
园寝
[相关解释]
1.建在帝王墓地上的庙。 2.清代亦指皇妃和皇子的墓地。参阅《清会典.礼部八.祠祭清吏司四》。
1.建在帝王墓地上的庙。 2.清代亦指皇妃和皇子的墓地。参阅《清会典.礼部八.祠祭清吏司四》。
大小宋
[相关解释]
1.指宋宋庠﹑宋祁兄弟。《宋史.宋祁传》"祁字子京﹐与兄庠同时举进士﹐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后因称兄弟齐名者为"大小宋"。 2.指元宋知柔与族弟子贞。
1.指宋宋庠﹑宋祁兄弟。《宋史.宋祁传》"祁字子京﹐与兄庠同时举进士﹐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后因称兄弟齐名者为"大小宋"。 2.指元宋知柔与族弟子贞。
奏名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礼部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称"奏名"。
1.科举考试﹐礼部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称"奏名"。
宇文虚中(1079-1146)
[相关解释]
金代诗人。字叔通,号龙溪,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北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宋时出使金国,被留,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尊为国师”◇被诬谋反,合家焚死。今存诗五十余首。
金代诗人。字叔通,号龙溪,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北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宋时出使金国,被留,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尊为国师”◇被诬谋反,合家焚死。今存诗五十余首。
宗伯
[相关解释]
1.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 2.官名『代官名。掌宗室之事。秦时本名宗正,汉元始四年,改名宗伯。 3.称文章学问受人尊崇的大师。 4.复姓『有宗伯凤。见《通志.氏族四》。
1.官名。周代六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或宗伯,礼部侍郎为少宗伯。 2.官名『代官名。掌宗室之事。秦时本名宗正,汉元始四年,改名宗伯。 3.称文章学问受人尊崇的大师。 4.复姓『有宗伯凤。见《通志.氏族四》。
客曹
[相关解释]
1.官名『成帝时始置,主管外国朝聘事务。光武帝时亦曾设置,主管护驾朝贺等事◇又分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至晋分南北左右四主客。唐宋时,隶属礼部,负责聘使﹑宴设﹑赐予等事。
1.官名『成帝时始置,主管外国朝聘事务。光武帝时亦曾设置,主管护驾朝贺等事◇又分为南主客曹﹑北主客曹。至晋分南北左右四主客。唐宋时,隶属礼部,负责聘使﹑宴设﹑赐予等事。
容台
[相关解释]
1.行礼之台。 2.礼署﹑礼部的别称。
1.行礼之台。 2.礼署﹑礼部的别称。
小仪
[相关解释]
1.礼仪细节。 2.唐代礼部主事的别称。
1.礼仪细节。 2.唐代礼部主事的别称。
小选
[相关解释]
1.指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郎官得以自主的铨选。 2.吏部郎的别名。
1.指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郎官得以自主的铨选。 2.吏部郎的别名。
小铨
[相关解释]
1.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即官得自主铨选﹐称"小铨"。
1.唐代在九流以外﹐兵部﹑礼部举人﹐即官得自主铨选﹐称"小铨"。
左省
[相关解释]
1.唐中央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门下省在殿庑之左,故称。唐杜甫有《春宿左省》诗。 2.礼部。
1.唐中央官署名,门下省的别称。门下省在殿庑之左,故称。唐杜甫有《春宿左省》诗。 2.礼部。
平水韵
[相关解释]
1.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该韵书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及去声"径"﹑"征",亦各并为一部,共一百零六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其韵目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张天锡《草书韵会》及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又一种分为一百零七韵,上声"迥"﹑"拯"不并,为宋末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刘书不传,其韵目见于元初熊忠《古今韵会举
1.原为金代官韵书,供科举考试之用。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市)的别称,因该韵书刊行于此,故名。有两种一种将宋代《礼部韵略》注明同用之韵悉数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声"迥"﹑"拯"及去声"径"﹑"征",亦各并为一部,共一百零六韵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廿九,去声三十,入声十七。其韵目见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礼部韵略》﹑张天锡《草书韵会》及宋末阴时夫《韵府群玉》,为后来作近体诗者押韵的依据。又一种分为一百零七韵,上声"迥"﹑"拯"不并,为宋末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所本。刘书不传,其韵目见于元初熊忠《古今韵会举
张养浩(1270-1329)
[相关解释]
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因直言时政被罢官◇复出,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还乡,隐居多年。因陕西关中大灾,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不久积劳病卒。作品格调高远,语言流畅,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名作。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元代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因直言时政被罢官◇复出,官至礼部尚书,又辞官还乡,隐居多年。因陕西关中大灾,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不久积劳病卒。作品格调高远,语言流畅,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名作。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恩科
[相关解释]
1.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2.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1.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2.宋时科举,承五代后晋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清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恩荣宴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殿试后,由皇帝亲临宣布登第名次,随即设宴招待新进土。唐宋两代称"闻喜宴"。宋太宗始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元代赐宴翰林国史院,明清两代设宴于礼部,均称"恩荣宴"。
1.科举时代,殿试后,由皇帝亲临宣布登第名次,随即设宴招待新进土。唐宋两代称"闻喜宴"。宋太宗始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元代赐宴翰林国史院,明清两代设宴于礼部,均称"恩荣宴"。
掌院学士
[相关解释]
1.清代翰林院长官。顺治十五年始设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正三品,兼礼部侍郎衔。雍正八年,晋为从二品。乾隆元年后,皆以大学士或尚书﹑侍郎特简兼摄。乾隆五十八年规定不再兼礼部侍郎衔。
1.清代翰林院长官。顺治十五年始设翰林院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正三品,兼礼部侍郎衔。雍正八年,晋为从二品。乾隆元年后,皆以大学士或尚书﹑侍郎特简兼摄。乾隆五十八年规定不再兼礼部侍郎衔。
教坊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设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至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中国古代宫廷音乐机构。始建于唐代,专门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一度改名云韶府”。宋元两代亦设教坊;明代设教坊司,隶属于礼部,主管乐舞和戏曲。至清代雍正时改教坊司为和声署。
旗学
[相关解释]
1.八旗子弟学校有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八旗学堂三种。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
1.八旗子弟学校有八旗官学﹑八旗义学﹑八旗学堂三种。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学校》。
日坛
[相关解释]
1.旧时祭日之处。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明嘉靖九年建。明清二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参阅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礼义.日月坛》﹑《清会典事例.礼部.中祀》。
1.旧时祭日之处。在今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东南。明嘉靖九年建。明清二代均于每年春分日遣官致祭,清制遇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参阅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礼义.日月坛》﹑《清会典事例.礼部.中祀》。
晁补之(1053-1110)
[相关解释]
北宋文学家。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年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
北宋文学家。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元丰年间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国史编修。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
晩侍生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学士﹑宗人府大堂官﹑巡抚﹑副佥都称晩侍生。参阅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1.明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学士﹑宗人府大堂官﹑巡抚﹑副佥都称晩侍生。参阅明王世贞《觚不觚录》﹑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晩学生
[相关解释]
1.后学对前辈的自谦之称。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大学士﹑吏部都察院五堂官,亦称晩学生。参阅清钱大昕《恒言录.友生晩生》﹑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1.后学对前辈的自谦之称。清时礼部司官投刺内院大学士﹑吏部都察院五堂官,亦称晩学生。参阅清钱大昕《恒言录.友生晩生》﹑清梁章巨《称谓录.同官谦称》。
李林甫(?-752)
[相关解释]
唐代大臣。公元735年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封晋国公,权势甚盛。为人奸诈,对人表面友好,暗中加以陷害,被称为口蜜腹剑”。在位期间,勾结宦官、嫔妃,不许谏官批评朝政,只求取媚于玄宗,政事日趋腐败。
唐代大臣。公元735年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封晋国公,权势甚盛。为人奸诈,对人表面友好,暗中加以陷害,被称为口蜜腹剑”。在位期间,勾结宦官、嫔妃,不许谏官批评朝政,只求取媚于玄宗,政事日趋腐败。
条记
[相关解释]
1.逐条记载。 2.明清官印的一种,亦称钤记,为长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则用方印。清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参阅《清会典.礼部.铸印局》﹑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印关防条记》。
1.逐条记载。 2.明清官印的一种,亦称钤记,为长方形,未入流者用之,入流者则用方印。清县丞﹑主簿﹑驿丞﹑州县儒学及各省驻防旗营佐领﹑屯庄﹑守边门官等均用条记。铜质直纽,文体及大小各有定制,由礼部铸印局铸发。参阅《清会典.礼部.铸印局》﹑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印关防条记》。
柳仪曹
[相关解释]
1.唐柳宗元的别称。世称礼部郎官为仪曹,柳曾任礼部员外郎,故称。唐刘禹锡有《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
1.唐柳宗元的别称。世称礼部郎官为仪曹,柳曾任礼部员外郎,故称。唐刘禹锡有《重至衡阳伤柳仪曹》诗。
柳宗元(773-819)
[相关解释]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进士。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贬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散文《捕蛇者说》、《封建论》、《三戒》、《永州八论》以及诗歌《江雪》、《渔翁》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说》、《天对》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有《河东先生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世称柳河东。贞元年间进士。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贬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散文《捕蛇者说》、《封建论》、《三戒》、《永州八论》以及诗歌《江雪》、《渔翁》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说》、《天对》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有《河东先生集》。
水南山人
[相关解释]
1.指唐温造。造隐居洛水之南,砥砺名节,乌重胤辟河阳幕。累官至礼部尚书。
1.指唐温造。造隐居洛水之南,砥砺名节,乌重胤辟河阳幕。累官至礼部尚书。
牒呈
[相关解释]
1.下呈上的文书。 2.清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1.下呈上的文书。 2.清制,凡官文书,上行下行平行,各别其制"府佐贰行知府,州县佐贰行州县,各用牒呈;直隶州知州行知府,用牒呈;两司首领行知府,用牒呈;府厅于提督用牒呈;司道于司道用牒呈;州县于副将用牒呈。"参阅《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
王铎(1592-1652)
[相关解释]
明末清初书法家。字觉斯,号嵩樵,孟津(今属河南)人。明天启进士‰光朝任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礼部尚书。擅行、草书,得力于颜真卿、米芾,用笔豪健而不失法度。亦能画山水、兰竹。
明末清初书法家。字觉斯,号嵩樵,孟津(今属河南)人。明天启进士‰光朝任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礼部尚书。擅行、草书,得力于颜真卿、米芾,用笔豪健而不失法度。亦能画山水、兰竹。
瑞锦窠
[相关解释]
1.唐代对礼部员外郎或礼部郎中的称呼。
1.唐代对礼部员外郎或礼部郎中的称呼。
省元
[相关解释]
1.宋代礼部试进士第一名称"省元"。礼部属尚书省,故称。又称省魁。 2.元以后称分省考试中式的第一名。
1.宋代礼部试进士第一名称"省元"。礼部属尚书省,故称。又称省魁。 2.元以后称分省考试中式的第一名。
省场
[相关解释]
1.唐宋时尚书省所属礼部试进士的场所。
1.唐宋时尚书省所属礼部试进士的场所。
省试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又称礼部试,后称会试。 2.元代以后分省举行的考试。又称乡试。
1.唐宋时由尚书省礼部主持举行的考试。又称礼部试,后称会试。 2.元代以后分省举行的考试。又称乡试。
省门
[相关解释]
1.宫门;禁门。 2.指礼部衙门。亦指礼部试进士的场所。礼部隶尚书省,故称。 3.指省治。
1.宫门;禁门。 2.指礼部衙门。亦指礼部试进士的场所。礼部隶尚书省,故称。 3.指省治。
省闱
[相关解释]
1.宫中;禁中。 2.指中央行政官署。 3.唐宋时试进士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故称。又称礼闱。元以后,称各行省主持的考试,中式者为举人。又称乡闱。
1.宫中;禁中。 2.指中央行政官署。 3.唐宋时试进士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故称。又称礼闱。元以后,称各行省主持的考试,中式者为举人。又称乡闱。
瞎榜
[相关解释]
1.宋时陈若拙的讥称。陈不学无术,竟中了礼部试第二名榜眼,故称。
1.宋时陈若拙的讥称。陈不学无术,竟中了礼部试第二名榜眼,故称。
知院
[相关解释]
1.五代后晋天福初,桑维翰以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知院之名,始此。宋代枢密院不置枢密使时,则以他官知枢密院事,因称知院◇遂为枢密使的通称。
1.五代后晋天福初,桑维翰以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枢密院事。知院之名,始此。宋代枢密院不置枢密使时,则以他官知枢密院事,因称知院◇遂为枢密使的通称。
礼察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监察御史分察尚书省六部。其中对礼部的监察称"礼察"。
1.唐宋时监察御史分察尚书省六部。其中对礼部的监察称"礼察"。
礼部
[相关解释]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1.官署名。本为西汉时尚书的客曹。三国魏时有祠部,北魏有仪曹,北周始称礼部。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包括客曹及祠部之职掌,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长官为礼部尚书。历代相沿不改。清末废部,改设典礼院。
礼闱
[相关解释]
1.汉代尚书省在建礼门内,又近禁闱,故称之为礼闱。 2.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
1.汉代尚书省在建礼门内,又近禁闱,故称之为礼闱。 2.指古代科举考试之会试,因其为礼部主办,故称礼闱。
祠曹
[相关解释]
1.祠部机构。隋唐时属礼部。
1.祠部机构。隋唐时属礼部。
祠祭司
[相关解释]
1.清代礼部所属官署名。主掌祭祀。
1.清代礼部所属官署名。主掌祭祀。
祠部
[相关解释]
1.官名。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北周始改为礼部。隋唐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变革,明改为祠祭司。
1.官名。三国魏尚书有祠部曹,掌礼制,历代因之。北周始改为礼部。隋唐别置祠部曹,属于礼部,掌祠祀﹑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祝﹑医药等,及僧尼簿籍。宋元迭有变革,明改为祠祭司。
米南宫
[相关解释]
1.北宋书画家米芾,曾官礼部员外郎,因称。
1.北宋书画家米芾,曾官礼部员外郎,因称。
绣补
[相关解释]
1.绣花的褥垫。 2.明清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缀有补子,以金线或彩线绣成鸟兽图像,标志品级高下,谓之绣补。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
1.绣花的褥垫。 2.明清官服的前胸及后背,缀有补子,以金线或彩线绣成鸟兽图像,标志品级高下,谓之绣补。参阅《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
膳部
[相关解释]
1.古官署名。掌祭器﹑牲豆﹑酒膳及藏冰等事。《周礼.天官》冢宰之属有膳夫﹑凌人二职。晋有左右士曹﹐北齐改左士为膳部郎。唐设膳部郎中﹑员外郎﹐属礼部。明改膳部为精膳司。清末始废。
1.古官署名。掌祭器﹑牲豆﹑酒膳及藏冰等事。《周礼.天官》冢宰之属有膳夫﹑凌人二职。晋有左右士曹﹐北齐改左士为膳部郎。唐设膳部郎中﹑员外郎﹐属礼部。明改膳部为精膳司。清末始废。
节孝祠
[相关解释]
1.旧时封建统治阶级旌表节孝妇女的祠堂。清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见《清会典.礼部十.祠祭清吏司二》。
1.旧时封建统治阶级旌表节孝妇女的祠堂。清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见《清会典.礼部十.祠祭清吏司二》。
英雄气短
[相关解释]
1.宋人苏丕,有高行,少应礼部试不中,拂衣去,曰"此中最易短英雄之气"◇以"英雄气短"谓才识之士因遭遇困厄或迷恋于爱情而意志消沉。
1.宋人苏丕,有高行,少应礼部试不中,拂衣去,曰"此中最易短英雄之气"◇以"英雄气短"谓才识之士因遭遇困厄或迷恋于爱情而意志消沉。
誊黄
[相关解释]
1.旧时皇帝下的诏书﹐由礼部用黄纸誊写﹐叫誊黄。
1.旧时皇帝下的诏书﹐由礼部用黄纸誊写﹐叫誊黄。
进春
[相关解释]
1.明清礼仪制度。立春前一日,预设春山﹑宝座﹑芒神﹑土牛,各案于礼部,届日各官俱朝服,生员俱顶戴公服,自部舁案,天文生导引,由东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至午门前,恭进于皇帝皇后,谓之"进春"。
1.明清礼仪制度。立春前一日,预设春山﹑宝座﹑芒神﹑土牛,各案于礼部,届日各官俱朝服,生员俱顶戴公服,自部舁案,天文生导引,由东长安左门﹑天安门﹑端门各中门入,至午门前,恭进于皇帝皇后,谓之"进春"。
重赴琼林
[相关解释]
1.清制,进士于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由礼部奏准,与新科进士同赴恩荣宴(通称琼林宴)。
1.清制,进士于考中后满六十周年,重逢原科(同一干支之年)开考,由礼部奏准,与新科进士同赴恩荣宴(通称琼林宴)。
钱谦益(1582-1664)
[相关解释]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遗老,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崇祯时官至礼部侍郎。南明弘光时任礼部尚书◇降清,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但仍秘密参加抗清活动。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编有《列朝诗集》,著有《钱注杜诗》、《初学集》、《有学集》。
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受之,号牧斋、蒙叟、东涧遗老,常熟(今属江苏)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崇祯时官至礼部侍郎。南明弘光时任礼部尚书◇降清,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但仍秘密参加抗清活动。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编有《列朝诗集》,著有《钱注杜诗》、《初学集》、《有学集》。
铨选
[相关解释]
1.选才授官。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唐﹐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唐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 2.指负责铨选的官员。
1.选才授官。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唐﹐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唐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 2.指负责铨选的官员。
阴韵
[相关解释]
1.宋以前韵书﹐皆沿用《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宋淳佑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平水韵﹐也称"阴韵"。 2.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
1.宋以前韵书﹐皆沿用《切韵》﹐分为二百零六部。宋淳佑间平水人刘渊增修《礼部韵略》﹐归并同用各韵为一百七部﹔元初阴时夫撰《韵府群玉》﹐又并为一百六部。元以来诗韵多沿用之﹐通称平水韵﹐也称"阴韵"。 2.音韵学家根据古韵母的性质﹐把字音分成三类﹕韵尾是b﹑d﹑g的叫入声﹔韵尾是m﹑n﹑ng的叫"阳韵"﹔入声和阳韵以外的叫"阴韵"。
陆秀夫(1236-1279)
[相关解释]
南宋大臣。字君实,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进士出身。初为名将李庭芝幕僚◇为礼部侍郎。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后,他退至温州,不久在福州拥赵fe63N帝,继续抗元。赵fe63K溃又和张世杰等立赵fe64N帝,自任左丞相,在fe65I(今广东新会南)坚持抵抗。fe65I奖还テ疲他背负小皇帝赵fe64L海而死。
南宋大臣。字君实,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进士出身。初为名将李庭芝幕僚◇为礼部侍郎。临安(今浙江杭州)陷落后,他退至温州,不久在福州拥赵fe63N帝,继续抗元。赵fe63K溃又和张世杰等立赵fe64N帝,自任左丞相,在fe65I(今广东新会南)坚持抵抗。fe65I奖还テ疲他背负小皇帝赵fe64L海而死。
青官
[相关解释]
1.即春官。礼部的代称。
1.即春官。礼部的代称。
青闱
[相关解释]
1.指太子东宫。也泛指皇子所居。 2.借指古代门下省等中央官署。 3.借指礼部考试进士之所。古代开科取士多在春季﹐故称。
1.指太子东宫。也泛指皇子所居。 2.借指古代门下省等中央官署。 3.借指礼部考试进士之所。古代开科取士多在春季﹐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