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0 查到相关神道的内容。
带有神道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刀
[相关解释]
1.《晋书.王浚传》"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唐杨炯《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驷马,位列三刀。"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
1.《晋书.王浚传》"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惊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再拜贺曰'三刀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果迁浚为益州刺史。"后遂以"三刀"作为刺史之代称。唐杨炯《恒州刺史王义童神道碑》"门容驷马,位列三刀。"亦用作官吏升迁之典实。
三头六臂
[相关解释]
1.亦作"三头八臂"。 2.神道的形状。《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把日擎云。"《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扑帝钟。"后以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1.亦作"三头八臂"。 2.神道的形状。《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把日擎云。"《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扑帝钟。"后以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三院
[相关解释]
1.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1.唐制,御史台设三院台院,置侍御史;殿院,置殿中侍御史;察院,置监察御史。宋仍唐制,有三院大夫。《新唐书.百官志三》"御史台,大夫一人……中丞为之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历御史,属三院,止尚书郎。"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又清初改内阁为三院﹐即弘文院﹑秘书院和内院。
太室阙
[相关解释]
1.在河南嵩山南麓。中岳庙门前500米处。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为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汉代三阙"。阙高近4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阙身为方石砌成﹐上部为石雕四阿顶﹐南面刻有篆文"中岳太室阳城"。阙身四面雕刻人物﹑车骑﹑建筑及龙虎等画像五十余幅。
1.在河南嵩山南麓。中岳庙门前500米处。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为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汉代三阙"。阙高近4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阙身为方石砌成﹐上部为石雕四阿顶﹐南面刻有篆文"中岳太室阳城"。阙身四面雕刻人物﹑车骑﹑建筑及龙虎等画像五十余幅。
子弟军
[相关解释]
1.唐元和年间,太尉李愬为魏博节度使,下令抡材于辕门,取大将家翘秀者为"子弟军",列于诸军校之上。见唐刘禹锡《唐故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史公神道碑》。
1.唐元和年间,太尉李愬为魏博节度使,下令抡材于辕门,取大将家翘秀者为"子弟军",列于诸军校之上。见唐刘禹锡《唐故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史公神道碑》。
孔德
[相关解释]
1.大德﹑盛德。《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汉焦赣《易林·坤之比》"孔德如玉,出于幽谷。升高鼓翼,辉光照国。"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1.大德﹑盛德。《老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河上公注"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汉焦赣《易林·坤之比》"孔德如玉,出于幽谷。升高鼓翼,辉光照国。"唐李邕《大唐赠歙州刺史叶公神道碑》"绳绳焉,熙熙焉,孔德之容,罔可测已。"一说,孔即"空","孔德"意谓以空为德。
宗教
[相关解释]
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认为这种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还有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以及中国的道教等民族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等。
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超自然力量的社会意识形态。认为这种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世界性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还有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以及中国的道教等民族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等。
宝山
[相关解释]
1.对佛僧神道等所居之山的尊称。 2.聚藏宝物的山。
1.对佛僧神道等所居之山的尊称。 2.聚藏宝物的山。
张仙
[相关解释]
1.民间传说神仙名。《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万花深处,一声响喨,见一尊神道,立在夫人面前……仔细看时,正比庙中所塑二郎神模样,不差分毫来去。手执一弹弓,又像张仙送子一般。"顾学颉校注"神仙故事张远霄,眉山人;五代时游青城山得道。曾有四目老人,传以弓弹,谓能避役。又,五代蜀孟昶有挟弹的画像。宋灭蜀后,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把像带入宋宫悬挂,宋太祖看见了,问她,她诡称是张仙的像,供他,可令人得子。民间流传,就把两件事混为一个故事。"一说,指梓潼神。参阅明陆深《金台纪闻》﹑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六﹑清朱彝尊《
1.民间传说神仙名。《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万花深处,一声响喨,见一尊神道,立在夫人面前……仔细看时,正比庙中所塑二郎神模样,不差分毫来去。手执一弹弓,又像张仙送子一般。"顾学颉校注"神仙故事张远霄,眉山人;五代时游青城山得道。曾有四目老人,传以弓弹,谓能避役。又,五代蜀孟昶有挟弹的画像。宋灭蜀后,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把像带入宋宫悬挂,宋太祖看见了,问她,她诡称是张仙的像,供他,可令人得子。民间流传,就把两件事混为一个故事。"一说,指梓潼神。参阅明陆深《金台纪闻》﹑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六﹑清朱彝尊《
搜神记
[相关解释]
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作。原本已佚,今传本二十卷为后人所辑。其创作动因是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序》)。故事或采之史传杂说,或得之亲身见闻。多为因果报应、神怪灵异之事。对于后世小说戏曲有深远影响。
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作。原本已佚,今传本二十卷为后人所辑。其创作动因是明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序》)。故事或采之史传杂说,或得之亲身见闻。多为因果报应、神怪灵异之事。对于后世小说戏曲有深远影响。
日本人
[相关解释]
自称大和民族”。东亚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日本,其余分布在南、北美洲太平洋诸岛。约12亿人(1985年)。说日语。多信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有插花、茶道等习俗。主要从事工业,也从事农业和渔业。
自称大和民族”。东亚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日本,其余分布在南、北美洲太平洋诸岛。约12亿人(1985年)。说日语。多信神道教和佛教,少数信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有插花、茶道等习俗。主要从事工业,也从事农业和渔业。
柰园
[相关解释]
1.亦作"柰苑"。《维摩诘经·佛国品》"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奈氏树园,一本作"庵罗树园。"奈,同"柰"◇因用以称佛寺。唐王勃《八仙径》劐诗"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抚视遗孤,将守《柏舟》之誓;志其剃落,永从柰苑之游。"《说郛》卷七五引宋王子韶《鸡跖集》"昔西域国有柰树生果,果生有一女子,王收为妃,女乃以苑地施佛为伽蓝,故曰柰苑。"一说。因洛阳白马寺有柰林而得名。参见"柰林"。 2.亦作"?园"。种植柰树之园。
1.亦作"柰苑"。《维摩诘经·佛国品》"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奈氏树园,一本作"庵罗树园。"奈,同"柰"◇因用以称佛寺。唐王勃《八仙径》劐诗"柰园欣八正,松岩访九仙。"唐张说《鄎国长公主神道碑》"抚视遗孤,将守《柏舟》之誓;志其剃落,永从柰苑之游。"《说郛》卷七五引宋王子韶《鸡跖集》"昔西域国有柰树生果,果生有一女子,王收为妃,女乃以苑地施佛为伽蓝,故曰柰苑。"一说。因洛阳白马寺有柰林而得名。参见"柰林"。 2.亦作"?园"。种植柰树之园。
梦官
[相关解释]
1.占梦的官。古代统治者以神道设教,特置梦官,依梦象推断吉凶。
1.占梦的官。古代统治者以神道设教,特置梦官,依梦象推断吉凶。
石骆驼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贵族﹑大臣墓前石兽的一种。一般与其他石兽组合在一起,安置在陵墓前神道的两旁。
1.封建时代贵族﹑大臣墓前石兽的一种。一般与其他石兽组合在一起,安置在陵墓前神道的两旁。
神猷
[相关解释]
1.谓神道,宏谋。
1.谓神道,宏谋。
神理
[相关解释]
1.犹神道。谓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 3.灵魂。
1.犹神道。谓冥冥之中具有无上威力,能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 2.精神理致;旨意理路。 3.灵魂。
神社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社神的场所。 2.日本神道教祭神的场所。或称神宫。原为各村落共行农事仪礼处,后逐步发展为兴建舍宇﹑神殿,按时祭神。
1.古代祭祀社神的场所。 2.日本神道教祭神的场所。或称神宫。原为各村落共行农事仪礼处,后逐步发展为兴建舍宇﹑神殿,按时祭神。
神缘
[相关解释]
1.神道因缘。
1.神道因缘。
神逵
[相关解释]
1.神道,冥冥之中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
1.神道,冥冥之中显示灵异赐福降灾的神灵之道。
神道
[相关解释]
1.神明之道。谓鬼神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 2.犹神术。 3.神祇;神灵。 4.墓道。谓神行之道。 5.俗语。谓了不起,有本领;精神强悍。
1.神明之道。谓鬼神赐福降灾神妙莫测之道。 2.犹神术。 3.神祇;神灵。 4.墓道。谓神行之道。 5.俗语。谓了不起,有本领;精神强悍。
神道教
[相关解释]
简称神道”。日本的民族宗教。起源于原始宗教,后吸收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崇拜多神,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教派众多,大致可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大系统。祭祀的地方称神社”、或神宫”,神职人员称祠官”、祠掌”等。
简称神道”。日本的民族宗教。起源于原始宗教,后吸收中国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佛教的某些教义,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宗教体系。崇拜多神,特别崇拜作为太阳神的皇祖神天照大神。教派众多,大致可分为神社神道、教派神道、民俗神道三大系统。祭祀的地方称神社”、或神宫”,神职人员称祠官”、祠掌”等。
神道碑
[相关解释]
1.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以汉杨宸所题《太尉杨公神道碑铭》为最早。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神道碑》载,秦汉以来,死有功业,生有德政者皆可立碑。晋宋之世,始盛行天子及诸侯立神道碑。 2.指墓碑上记载死者事迹的文字,为文体的一种。
1.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以汉杨宸所题《太尉杨公神道碑铭》为最早。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神道碑》载,秦汉以来,死有功业,生有德政者皆可立碑。晋宋之世,始盛行天子及诸侯立神道碑。 2.指墓碑上记载死者事迹的文字,为文体的一种。
神道碣
[相关解释]
1.谓立在墓前刻有死者事迹的碑石。
1.谓立在墓前刻有死者事迹的碑石。
神道设教
[相关解释]
1.利用神鬼之道进行教化。
1.利用神鬼之道进行教化。
茫昧
[相关解释]
凝不清;不可揣测神道茫昧,不宜为法|茫昧地觉得不如先前那样。
凝不清;不可揣测神道茫昧,不宜为法|茫昧地觉得不如先前那样。
裕蛊
[相关解释]
1.《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孔颖达疏"体柔当位,干不以刚,而以柔和能容裕父之事也。"李镜池通义"想光大父亲的事业,但实行起来则遇到困难。"后因以"裕蛊"谓光大父业。唐权德与《唐尚书度支郎中赠尚书左仆射正平节公裴公神道碑铭》"纂积厚之绪业,贻克家之燕翼,流光裕蛊,为世师式。"一说,蛊,毒虫,以喻小人。因亦以"裕蛊"谓宽纵坏人。
1.《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孔颖达疏"体柔当位,干不以刚,而以柔和能容裕父之事也。"李镜池通义"想光大父亲的事业,但实行起来则遇到困难。"后因以"裕蛊"谓光大父业。唐权德与《唐尚书度支郎中赠尚书左仆射正平节公裴公神道碑铭》"纂积厚之绪业,贻克家之燕翼,流光裕蛊,为世师式。"一说,蛊,毒虫,以喻小人。因亦以"裕蛊"谓宽纵坏人。
金光
[相关解释]
1.指神佛之光。喻神道佛法的力量。 2.金黄色的光辉。 3.唐代长安京城外郭西面中门名。 4.三国魏许昌景福殿西门名。
1.指神佛之光。喻神道佛法的力量。 2.金黄色的光辉。 3.唐代长安京城外郭西面中门名。 4.三国魏许昌景福殿西门名。
金绳
[相关解释]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禅,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韩愈《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3.借指地平线。
1.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1)用以编连策书。《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于明灵之府,封縢于瑶坛之上者,靡得而窥也。"《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唐杨炯《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登封告禅,玉牒金绳。"《旧唐书.礼仪志三》"又造玉策三枚,皆以金绳连编玉简为之。"(2)用于一般拴束。唐韩愈《石鼓歌》"金绳铁索锁纽壮,古鼎跃水龙腾梭。" 2.佛经谓离垢国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3.借指地平线。
铜头六臂
[相关解释]
1.神道的形状。
1.神道的形状。
颜勤礼碑
[相关解释]
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唐代碑刻。公元779年镌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正书。原碑四面刻字,宋元间铭文一侧被磨去。书法苍劲沉雄,气势磅礴,为颜书晚年代表作。
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唐代碑刻。公元779年镌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正书。原碑四面刻字,宋元间铭文一侧被磨去。书法苍劲沉雄,气势磅礴,为颜书晚年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