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9 查到相关禁卫军的内容。
带有禁卫军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萃 [相关解释]
1.周天子的禁卫军。 2.泛指天子的禁卫军或精锐的部队。
三卫 [相关解释]
1.唐禁卫军,有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三卫"。 2.宋代亦称三衙为"三卫"。 3.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设朵颜﹑泰宁﹑福余三卫于兀良哈部落,通称兀良哈三卫,简称三卫◇又置建州﹑海西﹑野人三卫。
住寺 [相关解释]
1.汉时禁卫军中,疲弱而不胜任军事者留驻官署,称为"住寺"。寺为古代官署名。
前锋营 [相关解释]
1.清代京师禁卫军之一。分左﹑右两翼﹐各置统领﹐由王公大臣兼任﹐掌前锋政令。营兵由蒙古﹑满族健锐者充任﹐按时训练﹐大阅时为前锋﹐皇帝巡车时为警卫。参阅《清史稿·职官志四》。
南军 [相关解释]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南北衙 [相关解释]
1.唐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 2.唐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南北衙"。参见"南衙"。
南衙 [相关解释]
1.唐代禁卫军有南衙﹑北衙之分。南衙又称"南牙",兵分隶十六卫,统属宰相管辖。 2.唐代宰相官署。因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之南,故称。 3.宋时称开封府之官署为南衙。
君子营 [相关解释]
1.古代以亲信或贤者组成的禁卫军。
屯卫 [相关解释]
1.驻兵守卫。 2.指兵卫之所。 3.隋唐时禁卫军的一种。隋开皇中置十二府,统禁卫兵,后改置扩充为十六卫,左右屯卫即为其中二卫,唐龙朔改称左右威卫,五代周避郭威讳,复称屯卫。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文献通考.职官考十二.左右威卫》。
幢将 [相关解释]
1.六朝时武职名。禁卫军将领。
折冲 [相关解释]
1.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敌取胜。冲,冲车。战车的一种。 2.交涉;谈判。 3.武官名。北魏有折冲将军。见《宋书.柳元景传》。隋禁卫军有折冲﹑果毅﹑武勇﹑雄武等郎将官。唐有折冲都尉,全国各州有折冲府。见《通典.职官十一》。
护军营 [相关解释]
1.清代禁卫军之一。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营兵阉旗满洲﹑蒙古兵的精锐者充当。专司警跸宿卫﹑诸门的启闭和锁钥传筹等。雍正三年(1725年)﹐又设圆明园八旗护军营﹐驻于该园周围。
斡鲁朵 [相关解释]
1.辽时的宫卫,即禁卫军,金元沿用。亦指代皇帝的宫帐(行宫)。
熊骑 [相关解释]
1.隋炀帝禁卫军名。
爪士 [相关解释]
1.卫士;禁卫军将士。
爪牙官 [相关解释]
1.禁卫军将官。
班士 [相关解释]
1.宋时禁卫军诸班直中的军士。
班直 [相关解释]
1.宋代御前当值的禁卫军。分行门班﹑殿前左班﹑殿前右班﹑内殿直班﹑金枪班﹑银枪班﹑弓箭班等二十四班,总称诸班直。
神机营 [相关解释]
1.军队名。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较早使用火枪武器。清沿明制,于咸丰十一年阉旗满洲﹑蒙古﹑汉军及前锋﹑护军﹑步军﹑火器﹑健锐诸营之精锐者充之。常守卫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时亦扈从。
禁卫 [相关解释]
1.阻挡,禁阻。 2.警戒防卫。 3.指保卫帝王或京城的军队。即禁卫军。 4.帝王行动时特设的仪卫队。
禁卫兵 [相关解释]
1.即禁卫军。
禁卫军 [相关解释]
1.保卫帝王或京城的军队。
禁更 [相关解释]
1.禁卫军人夜间戒严,以特定的口令互相喝问,以示警惕,称为"禁更"。
羽林军 [相关解释]
1.禁卫军名。
羽林骑 [相关解释]
1.《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后以"羽林骑"泛指禁卫军。
金枪 [相关解释]
1.亦作"金鎗"。 2.古兵器之一种。 3.宋代禁卫军名。
银槍 [相关解释]
1.宋代禁卫军名。
锦衣 [相关解释]
1.精美华丽的衣服。旧指显贵者的服装。 2.指禁卫军士卒。 3.指锦衣卫。亦指锦衣卫的官员。
骁卫 [相关解释]
1.古代武官名『有骁卫将军,东汉改为骁骑。晋领营兵,兼统宿卫。南朝梁置左右骁骑。隋改置左右骁卫府,为禁卫军之一。唐宋因之,而去"府"字,设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官。金元皆无。参阅《通典.职官十》﹑《续通典.职官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