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8 查到相关秋后的内容。
带有秋后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中伏
[相关解释]
1.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1.三伏的第二伏。也称二伏。通常指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五戊
[相关解释]
1.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
1.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古时以此为春社﹑秋社之日。
余暑
[相关解释]
1.犹残暑。指入秋后未尽的暑热。
1.犹残暑。指入秋后未尽的暑热。
六卿分晋
[相关解释]
1.春秋后期﹐晋国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秉持国政﹐并相继改革田亩制﹑税制﹐图谋富强﹐相互兼并﹐导致晋室瓦解﹐最后分立为赵﹑韩﹑魏三国﹐史称"六卿分晋"。
1.春秋后期﹐晋国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秉持国政﹐并相继改革田亩制﹑税制﹐图谋富强﹐相互兼并﹐导致晋室瓦解﹐最后分立为赵﹑韩﹑魏三国﹐史称"六卿分晋"。
六岁穰,六岁旱
[相关解释]
1.春秋后期出现的一种农业丰歉循环学说。《史记.货殖列传》"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据《越绝书》应为"康");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歳一大饥。"《越绝书.计倪内经》"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歳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太阴即木星﹐每十二年绕天空运行一周﹐木星运行至酉称岁在金﹐为"穰"﹐即大丰年﹔又六年运行至卯是岁在木﹐为"康"﹐即小丰年﹔运行至子是岁在水﹐为"毁"﹐即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岁在火﹐又为旱年。这就形成所谓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十二年
1.春秋后期出现的一种农业丰歉循环学说。《史记.货殖列传》"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据《越绝书》应为"康");火﹐旱……六岁穰﹐六岁旱﹐十二歳一大饥。"《越绝书.计倪内经》"太阴三岁处金则穰﹐三歳处水则毁﹐三岁处木则康﹐三岁处火则旱……天下六岁一穰﹐六岁一康﹐凡十二岁一饥。"太阴即木星﹐每十二年绕天空运行一周﹐木星运行至酉称岁在金﹐为"穰"﹐即大丰年﹔又六年运行至卯是岁在木﹐为"康"﹐即小丰年﹔运行至子是岁在水﹐为"毁"﹐即大荒年;隔六年至午是岁在火﹐又为旱年。这就形成所谓六年一穰﹐六年一旱或十二年
决期
[相关解释]
1.旧指秋后处决死囚的日期。
1.旧指秋后处决死囚的日期。
十二诸侯
[相关解释]
1.指春秋时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诸侯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间周﹑吴与十二国的纪年及大事。因周为天子,吴到春秋后期才兴起,故周吴不在十二诸侯之列。 2.指战国时梁﹑楚﹑齐﹑赵﹑韩﹑鲁﹑卫﹑曹﹑宋﹑郑﹑陈﹑许十二国的君主。 3.泛指各诸侯国。
1.指春秋时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诸侯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间周﹑吴与十二国的纪年及大事。因周为天子,吴到春秋后期才兴起,故周吴不在十二诸侯之列。 2.指战国时梁﹑楚﹑齐﹑赵﹑韩﹑鲁﹑卫﹑曹﹑宋﹑郑﹑陈﹑许十二国的君主。 3.泛指各诸侯国。
寒桃
[相关解释]
1.秋后成熟的桃,如冬桃﹑霜桃等。
1.秋后成熟的桃,如冬桃﹑霜桃等。
弭兵大会
[相关解释]
春秋后期晋、楚协调霸权之争的会盟。公元前579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在宋结盟,约定彼此互不交兵等。前546年宋国执政向戌再约合晋、楚等国在宋结盟,规定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此后数十年中原战事减少。
春秋后期晋、楚协调霸权之争的会盟。公元前579年,宋国执政华元约合晋、楚在宋结盟,约定彼此互不交兵等。前546年宋国执政向戌再约合晋、楚等国在宋结盟,规定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此后数十年中原战事减少。
班女扇
[相关解释]
1.亦作"班姬扇"。 2.汉成帝妃班倢伃失宠后,作《团扇》诗(亦称《怨歌行》),以秋扇见|自喻◇以"班女扇"比喻失宠者或废弃之物。南朝梁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耻均班女扇,羞俪曹人衣。"前蜀韦庄《同旧韵》"簟委班姬扇,蝉悲蔡琰琴。"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顾况与韦夏卿饮酒时,金气已残,夏卿请席征秋后意,或曰'寒蝉鸣',或曰'班姬扇'。"清许光治《水仙子》曲"拚不弃班姬扇,怕重张河朔筵。"又因班诗中有"团团似明月"之句,亦以形容圆月。
1.亦作"班姬扇"。 2.汉成帝妃班倢伃失宠后,作《团扇》诗(亦称《怨歌行》),以秋扇见|自喻◇以"班女扇"比喻失宠者或废弃之物。南朝梁刘孝绰《校书秘书省对雪咏怀》"耻均班女扇,羞俪曹人衣。"前蜀韦庄《同旧韵》"簟委班姬扇,蝉悲蔡琰琴。"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顾况与韦夏卿饮酒时,金气已残,夏卿请席征秋后意,或曰'寒蝉鸣',或曰'班姬扇'。"清许光治《水仙子》曲"拚不弃班姬扇,怕重张河朔筵。"又因班诗中有"团团似明月"之句,亦以形容圆月。
祀场
[相关解释]
1.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多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日,设屋祭祀。
1.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多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日,设屋祭祀。
秋伏
[相关解释]
1.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亦称秋伏。
1.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亦称秋伏。
秋后
[相关解释]
1.立秋以后。 2.指秋收以后。
1.立秋以后。 2.指秋收以后。
秋后算账
[相关解释]
1.本谓秋收后结算账目。比喻待到事后再对反对自己的一方进行清算处理。
1.本谓秋收后结算账目。比喻待到事后再对反对自己的一方进行清算处理。
苕溪
[相关解释]
1.水名。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注入太湖。夹岸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1.水名。有二源出浙江天目山之南者为东苕,出天目山之北者为西苕。两溪合流,由小梅﹑大浅两湖口注入太湖。夹岸多苕,秋后花飘水上如飞雪,故名。
蹦踧
[相关解释]
蹦跳,现多比喻挣扎秋后的蚂蚱,~不了几天了。
蹦跳,现多比喻挣扎秋后的蚂蚱,~不了几天了。
金伏
[相关解释]
1.金气伏藏。多用以指炎热的伏天。按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所谓"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属金﹐金畏火而金气伏藏﹐故称。
1.金气伏藏。多用以指炎热的伏天。按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所谓"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属金﹐金畏火而金气伏藏﹐故称。
鋭头
[相关解释]
1.尖脑袋。语本晋孔衍《春秋后语》﹕"平原君对赵王曰﹕'沔池之会﹐臣察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鋭﹐瞳子白黑分明。小头而鋭﹐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视事明也。'"因常用以形容战国时秦将白起。 2.常形容人性格刚毅。
1.尖脑袋。语本晋孔衍《春秋后语》﹕"平原君对赵王曰﹕'沔池之会﹐臣察武安君之为人也﹐小头而鋭﹐瞳子白黑分明。小头而鋭﹐断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视事明也。'"因常用以形容战国时秦将白起。 2.常形容人性格刚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