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9 查到相关税粮的内容。
带有税粮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粮
[相关解释]
1.按人口所征收的税粮。
1.按人口所征收的税粮。
屯田
[相关解释]
1.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2.指屯田者所耕之田。 3.专司屯田的机构和官员。 4.指北宋词人柳永。因柳曾任屯田员外郎,故称。
1.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以后历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2.指屯田者所耕之田。 3.专司屯田的机构和官员。 4.指北宋词人柳永。因柳曾任屯田员外郎,故称。
屯粮
[相关解释]
1.屯田上缴的税粮。
1.屯田上缴的税粮。
支运
[相关解释]
1.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
1.明代漕运方式之一。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征调南粮,改海运为河运。在淮安﹑徐州﹑临清等地设仓收囤,由官军分成淮安到徐州﹑徐州到德州﹑德州到通州(今北京市通县)等段,节节接运,名为支运。每年四次,运粮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1431年)改行兑运一说,支运包括支粮和运粮两个方面,指从前一粮仓支出税粮,运往后一粮仓。运军从各仓支出的粮,不必即当年该仓的进仓粮;当年各仓的进仓粮,不必即供当年运军支出运输。
民屯
[相关解释]
1.古代屯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政府招募无地农民集体耕种官田或垦荒﹐按规定纳粮『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税粮和军队给养﹐均采取过此项措施。
1.古代屯田的一种组织形式。由政府招募无地农民集体耕种官田或垦荒﹐按规定纳粮『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税粮和军队给养﹐均采取过此项措施。
漕粮
[相关解释]
1.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辛亥革命后改征货币,漕粮名存实亡。 2.指征收漕粮的官员。
1.我国封建时代由东南地区漕运京师的税粮。辛亥革命后改征货币,漕粮名存实亡。 2.指征收漕粮的官员。
税粮
[相关解释]
1.元明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
1.元明两代征收米﹑麦等实物的赋税。
轻赍银
[相关解释]
1.元明以来,税粮﹑漕粮﹑马草等折收银两的部分,叫"轻赍银"。清代漕粮加征的耗米,除随船给运四斗外,其余耗米折征银两,并按兑运远近规定数额。见《清史稿.食货志三》。
1.元明以来,税粮﹑漕粮﹑马草等折收银两的部分,叫"轻赍银"。清代漕粮加征的耗米,除随船给运四斗外,其余耗米折征银两,并按兑运远近规定数额。见《清史稿.食货志三》。
里甲
[相关解释]
1.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
1.明州县统治的基层单位;后转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明史.食货志一》"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每十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起初里长﹑甲首负责传达公事﹑催征税粮;以后官府聚敛繁苛,凡祭祀﹑宴飨﹑营造﹑馈送等费,都要里甲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