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3 查到相关童生的内容。
带有童生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佾舞生 [相关解释]
1.清代朝廷及文庙举行庆祀活动时充任乐舞的童生,文的执羽箭,武的执干戚,合乐作舞。又叫"乐舞生",简称"佾生"。
儒童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制度,凡应秀才孝试的士子,不论年龄大小,皆称童生,别称儒童或文童。
入学 [相关解释]
1.谓学童初次进入学校读书。 2.旧指生徒或童生经考试录取后进府﹑州﹑县学读书。 3.今泛指入校学习。
县试 [相关解释]
1.清代由县官主持的考试。取得出身的童生,由本县廪生保结后才能报名赴考。约考五场,试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事实上第一场录取后即有参加上一级府试资格。
在泮 [相关解释]
1.在学宫。泮,古代学宫。《诗.鲁颂.泮水》"鲁侯戾止﹐在泮饮酒。"后因以"在泮"称童生考入县学为生员,亦即考中秀才。
堂号 [相关解释]
1.清代科举,童生经县﹑府﹑院三级考试合格成秀才,府考时取中前十名者被列为堂号。 2.旧时一户人家的称号。
学政 [相关解释]
1.教育工作。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小友 [相关解释]
1.年长者对所敬佩的年轻者的称呼。 2.科举时代有科名者对未进学童生的称呼。
小考 [相关解释]
1.古代三年一次的考绩。 2.旧时童生应县试﹑生员应学政府考的俗称。 3.各级学校的临时测验或期中考试。 4.特指清廷对宗室成员掌握满语及弓马术的考试。 5.谓简略的考证。
小试 [相关解释]
1.小加试验。 2.旧时太学生﹑童生应贡举及学政﹑府县之考试。
文童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童生的别称。即应秀才考试的士子。也称儒童。
案首 [相关解释]
明清时代童生参加府、州或县学考试而获得秀才第一名。
武生员 [相关解释]
1.明清时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武童生,通称武生员。习称武秀才。
武科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专为考试盐武官而设的科目。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设武举,为武科之始。以后历朝皆因之,但不定期举行,至明代中期始定武乡试﹑武会试之制。清代沿袭,考试科目为马箭﹑步箭﹑弓﹑刀﹑石,均名外场,又以默写武经为内场。其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及童生﹑生员﹑举人﹑进士﹑状元等名目均与文科同,但加武字以别之。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止。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明史.选举志二》。
武童 [相关解释]
1.见"武童生"。
武童生 [相关解释]
1.明清时应武科生员之试者,称"武童生"。亦省称"武童"。
生童 [相关解释]
1.生员和童生。 2.泛指学童。
童卷 [相关解释]
1.童生的考卷。
童子试 [相关解释]
1.科举制度中的低级考试。童生应试合格者始为生员。
童生 [相关解释]
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那胡老二原是个老童生,于诗词上还有些灵性,只是屡试不中,如今也歇了这科举的心。
进学 [相关解释]
1.使学业有进步。 2.科举时,童生应岁试,录取入府县学肄业,称进学。进学的童生称秀才。
附学生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时代生员名称之一。明洪武初﹐生员虽定额﹐但不久即增广﹐不拘额数。至宣德时﹐以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增广者称增广生员﹐各有一定额数。到正统元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则称附学生员﹐省称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骑竹马 [相关解释]
1.古时儿童常相与骑竹马为戏,后因用作咏儿童生活与友谊的典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