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竹的内容。
带有竹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甲
[相关解释]
1.一副铠甲。出土秦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 2.借指一兵一卒。 3.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时进士不分甲。宋太平兴国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元明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4.宋代卢秉提举盐事时所定的一个编组单位。《宋史.食货志下四》"﹝卢秉﹞因定伏火盘数以絶私鬻,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
1.一副铠甲。出土秦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 2.借指一兵一卒。 3.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时进士不分甲。宋太平兴国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元明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4.宋代卢秉提举盐事时所定的一个编组单位。《宋史.食货志下四》"﹝卢秉﹞因定伏火盘数以絶私鬻,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
一竹竿打到底
[相关解释]
1.一直到底。常喻夫妻原配,白头偕老。
1.一直到底。常喻夫妻原配,白头偕老。
一篑
[相关解释]
1.一筐。篑,盛土竹器。
1.一筐。篑,盛土竹器。
丁氏粟
[相关解释]
1.《管子.山权数》"还四年,伐孤竹。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尹知章注"丁氏,齐之富人,所谓丁惠也。"后以"丁氏粟"为称豪富之词。
1.《管子.山权数》"还四年,伐孤竹。丁氏之家粟,可食三军之师行五月。"尹知章注"丁氏,齐之富人,所谓丁惠也。"后以"丁氏粟"为称豪富之词。
丁香头
[相关解释]
1.国画用语。指绘竹生叶的地方。
1.国画用语。指绘竹生叶的地方。
丁香竹
[相关解释]
1.竹名。
1.竹名。
三友
[相关解释]
1.《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谓益友和损友各有三◇多以指益友。 2.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琴﹑酒﹑诗。 3.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月﹑梅﹑杖。 4.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 5.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梅﹑竹﹑石。 6.指本身与其他二物共为三友。
1.《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谓益友和损友各有三◇多以指益友。 2.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琴﹑酒﹑诗。 3.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月﹑梅﹑杖。 4.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 5.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梅﹑竹﹑石。 6.指本身与其他二物共为三友。
三梁
[相关解释]
1.冠名。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
1.冠名。为公侯所服。古冠以竹为衬里,有一梁至五梁之分。
三益
[相关解释]
1.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借指良友。 3.指梅﹑竹﹑石。
1.谓直﹑谅﹑多闻。语本《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2.借指良友。 3.指梅﹑竹﹑石。
上池水
[相关解释]
1.指凌空承取或取之于竹木上的雨露◇用以名佳水。
1.指凌空承取或取之于竹木上的雨露◇用以名佳水。
上竿鱼
[相关解释]
1.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晩年与修《唐书》……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后以"上竿鱼"比喻羁身仕途﹑难以自脱的人。
1.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晩年与修《唐书》……其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后以"上竿鱼"比喻羁身仕途﹑难以自脱的人。
下一钩子
[相关解释]
1.敲一下竹杠。
1.敲一下竹杠。
不刊
[相关解释]
1.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有误,即削除,谓之刊。不刊谓不容更动和改变。 2.引申为不可磨灭。
1.古代文书书于竹简,有误,即削除,谓之刊。不刊谓不容更动和改变。 2.引申为不可磨灭。
不求人
[相关解释]
1.器物名。以骨﹑角﹑竹或木削为人爪状,有柄,用以搔痒。不求人与如意相类,古称爪杖。
1.器物名。以骨﹑角﹑竹或木削为人爪状,有柄,用以搔痒。不求人与如意相类,古称爪杖。
不秋草
[相关解释]
1.指竹。
1.指竹。
与山巨源绝交书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三国魏嵇康作。作者与山涛(字巨源)名列竹林七贤”,后山涛依附司马氏集团,并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为此作书拒绝出仕并与山涛绝交。文章语言泼辣,多嬉笑怒骂之词,表达了作者狂放高傲的个性。文中对封建礼教公然表示轻蔑,自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后作者因此被司马昭杀害。
散文篇名。三国魏嵇康作。作者与山涛(字巨源)名列竹林七贤”,后山涛依附司马氏集团,并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为此作书拒绝出仕并与山涛绝交。文章语言泼辣,多嬉笑怒骂之词,表达了作者狂放高傲的个性。文中对封建礼教公然表示轻蔑,自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后作者因此被司马昭杀害。
丛玉
[相关解释]
1.古时测风所用。以玉石为之,悬于檐下,风吹动则相触成声。也称"风马"◇改用铜铁,称"铁马"。唐李贺《有所思》诗"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一说丛玉指竹。
1.古时测风所用。以玉石为之,悬于檐下,风吹动则相触成声。也称"风马"◇改用铜铁,称"铁马"。唐李贺《有所思》诗"鸦鸦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一说丛玉指竹。
丛筱
[相关解释]
1.茂密的小竹林。
1.茂密的小竹林。
丛箐
[相关解释]
1.茂密的竹林。
1.茂密的竹林。
丛篁
[相关解释]
1.丛生的竹子。
1.丛生的竹子。
东南竹箭
[相关解释]
1.《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1.《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后因以"东南竹箭"比喻优秀人才。
东南美
[相关解释]
1.《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郭璞注"竹箭,筱也。"筱,小竹◇因以"东南美"指竹。
1.《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郭璞注"竹箭,筱也。"筱,小竹◇因以"东南美"指竹。
东坡竹
[相关解释]
1.竹的一种。传说因苏轼而得名。
1.竹的一种。传说因苏轼而得名。
东林
[相关解释]
1.东边的树林或竹林。 2.指庐山东林寺。 3.指明末东林党。 4.指东林书院。
1.东边的树林或竹林。 2.指庐山东林寺。 3.指明末东林党。 4.指东林书院。
东箭
[相关解释]
1."东南竹箭"的省称。多用以喻杰出的人才。
1."东南竹箭"的省称。多用以喻杰出的人才。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丝竹
[相关解释]
1.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
1.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
丝竹中年
[相关解释]
1.《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后因谓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1.《晋书.王羲之传》"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后因谓中年人以丝竹陶情排遣哀伤为"丝竹中年"。
丝竹会
[相关解释]
1.有丝竹弹奏以助兴的聚会。
1.有丝竹弹奏以助兴的聚会。
丝竹管弦
[相关解释]
1.见"丝竹管弦"。
1.见"丝竹管弦"。
丝籰
[相关解释]
1.复摇和络丝过程中卷绕生丝用的框架。通常用木﹑竹制成。
1.复摇和络丝过程中卷绕生丝用的框架。通常用木﹑竹制成。
丹青竹
[相关解释]
1.竹名。
1.竹名。
主簿虫
[相关解释]
1.蝎的别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而有,俗呼为主簿虫。"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剑南元无蝎,尝有人任主簿,将蝎之任,而有之,今呼为主簿虫也。"按,《大唐传载》谓北人至江南任主簿携蝎而往,为大历中事。传说不一。
1.蝎的别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虫篇》"江南旧无蝎,开元初,尝有一主簿竹筒盛过江,至今江南往往而有,俗呼为主簿虫。"唐李肇《国史补》卷下"剑南元无蝎,尝有人任主簿,将蝎之任,而有之,今呼为主簿虫也。"按,《大唐传载》谓北人至江南任主簿携蝎而往,为大历中事。传说不一。
久竹
[相关解释]
1.草名。
1.草名。
义和团运动
[相关解释]
清末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直隶等地的民间秘密组织,以传授拳术、散发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和反教会斗争。成员多为贫苦农民和破产失业的城乡居民。1899年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日益壮大。次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义和团在保卫京津的廊坊和紫竹林战斗中,多次痛击侵略军。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义和团余部举起了扫清灭洋”的旗帜,继续斗争。
清末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直隶等地的民间秘密组织,以传授拳术、散发传单等形式进行反清和反教会斗争。成员多为贫苦农民和破产失业的城乡居民。1899年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日益壮大。次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义和团在保卫京津的廊坊和紫竹林战斗中,多次痛击侵略军。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终遭失败。《辛丑条约》签订后,义和团余部举起了扫清灭洋”的旗帜,继续斗争。
义竹
[相关解释]
1.丛竹的美称。
1.丛竹的美称。
乌笙
[相关解释]
1.黑色的竹席。
1.黑色的竹席。
乔扦
[相关解释]
1.农具。用细竹杆做成的三脚架。在下雨地面潮湿时,悬挂收获的庄稼。
1.农具。用细竹杆做成的三脚架。在下雨地面潮湿时,悬挂收获的庄稼。
书刀
[相关解释]
1.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
1.在竹木简上刻字或削改的刀。古称削,汉人称书刀。
书簏
[相关解释]
1.藏书用的竹箱子。 2.讥讽读书多而不解书义或不善运用的人。
1.藏书用的竹箱子。 2.讥讽读书多而不解书义或不善运用的人。
二妙
[相关解释]
1.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1)指晋卫瓘﹑索靖。《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2)指唐韦维﹑宋之问。《新唐书.韦维传》"﹝韦维﹞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宋之问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3)指宋艾淑﹑陈容。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艾淑﹞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4)指金段克己段成己《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三.二妙集》"金段克己段成己诗集也……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
1.称同时以才艺著名的二人。(1)指晋卫瓘﹑索靖。《晋书.卫瓘传》"瓘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2)指唐韦维﹑宋之问。《新唐书.韦维传》"﹝韦维﹞迁户部郎中,善裁剖,时员外宋之问善诗,故时称'户部二妙'。"(3)指宋艾淑﹑陈容。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艾淑﹞善画竹,与陈所翁同舍画龙,俱得名,时称六馆二妙。"(4)指金段克己段成己《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三.二妙集》"金段克己段成己诗集也……初,克己成己均早以文章擅名,金尚书赵秉文尝目之曰二妙,故其合编诗集,即
二阮
[相关解释]
1.指晋阮籍与侄咸。二人均为竹林七贤之一。
1.指晋阮籍与侄咸。二人均为竹林七贤之一。
云母竹
[相关解释]
1.竹名。相传安徽省凤阳县南有云母山﹐山上有云母石﹐产大竹。竹皮色与云母石相似﹐因名。
1.竹名。相传安徽省凤阳县南有云母山﹐山上有云母石﹐产大竹。竹皮色与云母石相似﹐因名。
云竹
[相关解释]
1.高耸入云之竹。
1.高耸入云之竹。
云粉
[相关解释]
1.指白雪。 2.指竹子上的白色粉末。 3.云母粉。
1.指白雪。 2.指竹子上的白色粉末。 3.云母粉。
五君
[相关解释]
1.指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南朝宋颜延之因贬官永嘉太守,怨愤而作《五君咏》以自况。五君皆"竹林七贤"人物。"七贤"中惟山涛王戎二人显达,故延之弃而咏。
1.指魏晋时名士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南朝宋颜延之因贬官永嘉太守,怨愤而作《五君咏》以自况。五君皆"竹林七贤"人物。"七贤"中惟山涛王戎二人显达,故延之弃而咏。
五更鸡
[相关解释]
1.见"五时鸡"。 2.一种以铜铁或竹木制成外罩,中置油灯,便于夜间煮食的小炉。
1.见"五时鸡"。 2.一种以铜铁或竹木制成外罩,中置油灯,便于夜间煮食的小炉。
五步成诗
[相关解释]
1.唐史青能五步成诗◇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1.唐史青能五步成诗◇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诗金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五经笥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言其腹中装满经学,有如藏五经的竹箱,后用以称精通经学的人。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言其腹中装满经学,有如藏五经的竹箱,后用以称精通经学的人。
交竹
[相关解释]
1.古代织机部件。由两根长二尺﹑粗如手指的竹棍构成。作用是夹住交错的经线,将经线一上一下分开。
1.古代织机部件。由两根长二尺﹑粗如手指的竹棍构成。作用是夹住交错的经线,将经线一上一下分开。
亮皮子
[相关解释]
1.造纸的嫩竹皮子,可以引火或照明。
1.造纸的嫩竹皮子,可以引火或照明。
仙槎
[相关解释]
1.亦作"僲槎"。 2.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3
1.亦作"僲槎"。 2.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典出晋张华《博物志》卷三"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3
仙粃
[相关解释]
1.皇帝游幸郊外,用以阻隔行人往来的竹篱。亦指禁苑。
1.皇帝游幸郊外,用以阻隔行人往来的竹篱。亦指禁苑。
以管窥豹
[相关解释]
1.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1.用竹管看豹,只能见其身上的一斑。比喻目光狭隘,见识短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仲容
[相关解释]
1.古代相传高阳氏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 2.晋阮咸的字。"竹林七贤"之一。
1.古代相传高阳氏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 2.晋阮咸的字。"竹林七贤"之一。
伪笋
[相关解释]
1.指夏秋间竹鞭芽横向生长成为新鞭,其先端的幼嫩部分。亦称鞭笋。
1.指夏秋间竹鞭芽横向生长成为新鞭,其先端的幼嫩部分。亦称鞭笋。
佛面竹
[相关解释]
1.竹的一种,为江南竹的变种。竹的斑纹仿佛人面,故名。又名龟纹竹。
1.竹的一种,为江南竹的变种。竹的斑纹仿佛人面,故名。又名龟纹竹。
佩环
[相关解释]
1.指玉质佩饰物。唐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多指妇女所佩的饰物。 2.借指女子。
1.指玉质佩饰物。唐柳宗元《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后多指妇女所佩的饰物。 2.借指女子。
侧理纸
[相关解释]
1.亦省称"侧理"。 2.纸名。即苔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芭蕉诗》"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尼峡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翰墨辨真》"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又有以竹为制作此种纸之原料者
1.亦省称"侧理"。 2.纸名。即苔纸。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侧理纸万番﹐此南越所献◇人言陟理﹐与侧理相乱。南人以海苔为纸﹐其理纵横斜侧﹐因以为名。"宋王洋《和陈长卿芭蕉诗》"书生几上侧理纸﹐巫女庙中尼峡神。"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九"赵谷林征君昱家藏侧理纸﹐盖南越人以海苔为之﹐质坚而腻﹐世不轻有。"亦有以横纹纸为侧理纸者。《说郛》卷十二引宋赵希鹄《洞天清禄.古翰墨辨真》"北纸用横帘造纸﹐纹必横﹐又其质松而厚﹐谓之侧理纸。桓温问王右军求侧理纸是也。南纸用竖帘﹐纹必竖。"又有以竹为制作此种纸之原料者
信子
[相关解释]
1.指装在器物中心的芯子。如蜡烛的捻子﹑爆竹的引线等。 2.方言。以砒霜制作的杀鼠药。亦泛称毒杀动物或人的药品。参见"信石"。
1.指装在器物中心的芯子。如蜡烛的捻子﹑爆竹的引线等。 2.方言。以砒霜制作的杀鼠药。亦泛称毒杀动物或人的药品。参见"信石"。
修竹
[相关解释]
1.长长的竹子。
1.长长的竹子。
修筠
[相关解释]
1.修竹,长竹。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1.修竹,长竹。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修箭
[相关解释]
1.指竹。
1.指竹。
修篁
[相关解释]
1.修竹,长竹。
1.修竹,长竹。
倒喇
[相关解释]
1.金元时的一种杂戏。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清犹存此戏。清陆次云《满庭芳》词对倒喇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写。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j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飞心駴,四座不胜情。"
1.金元时的一种杂戏。大抵由一位演员吹弹多种乐器,并有歌唱和杂耍表演,如顶瓯,舞盘,翻觔斗之类。至清犹存此戏。清陆次云《满庭芳》词对倒喇作了生动而具体的描写。词云"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筝。冰弦忽奏,玉指一时鸣。唱到繁音入破,j兹曲﹑尽作边声。倾耳际,忽悲忽喜,忽又恨难平。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湘竹,击节堪听。旋复回风滚雪,摇绛蜡,故使人惊。哀艳极,色飞心駴,四座不胜情。"
倚佯
[相关解释]
1.亦作"倚阳"。 2.竹编的粗席,即箆簂。
1.亦作"倚阳"。 2.竹编的粗席,即箆簂。
倚筯
[相关解释]
1.拄着竹杖。
1.拄着竹杖。
偷声
[相关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儿童竹马
[相关解释]
1.《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任并州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1.《后汉书.郭伋传》载郭伋任并州牧,问民疾苦,推举贤良,所过县邑,老幼相携迎送。"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以"儿童竹马"为称颂太守之词。
元书纸
[相关解释]
1.一种以毛竹为原料的纸张,出产于浙江富阳等县。
1.一种以毛竹为原料的纸张,出产于浙江富阳等县。
元亮井
[相关解释]
1.晋陶潜字元亮,辞职归隐后赋诗云"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见《归园田居》诗之四◇以"元亮井"为忆归之典实。
1.晋陶潜字元亮,辞职归隐后赋诗云"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见《归园田居》诗之四◇以"元亮井"为忆归之典实。
兔竹
[相关解释]
1.中药。黄精的别名。
1.中药。黄精的别名。
兜箩
[相关解释]
1.竹制盛器。多为方底圆口。
1.竹制盛器。多为方底圆口。
公羊学
[相关解释]
1.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明《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唐徐彦为之疏﹐其《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着于竹帛"。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但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清代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力主复兴今文学
1.研究以《公羊传》解释《春秋》的学问。《公羊传》﹐即《春秋公羊传》﹐或叫《公羊春秋》。相传为战国齐人公羊高所著﹐专门阐释《春秋》。最初只有口头流传﹐汉初才写成书『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多发明《春秋》微言大义﹐大张"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又好引谶纬。唐徐彦为之疏﹐其《公羊传疏》引戴宏序﹐说是由景帝时公羊寿和胡母生(子都)"着于竹帛"。它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盛行于汉武帝﹑宣帝之间。但自王莽时古文经大盛﹐《公羊传》渐少人研究。清代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力主复兴今文学
六律
[相关解释]
1.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1.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黄帝时伶伦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六逸
[相关解释]
1.指竹溪六逸。
1.指竹溪六逸。
内画壶
[相关解释]
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在鼻烟壶内壁用很精细的竹笔蘸颜料反画出各种人物、动物、植物及山水楼台等风景,故名。
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在鼻烟壶内壁用很精细的竹笔蘸颜料反画出各种人物、动物、植物及山水楼台等风景,故名。
冤篼
[相关解释]
1.亦作"冤兜"。 2.方言。竹制畚箕。
1.亦作"冤兜"。 2.方言。竹制畚箕。
冬笋
[相关解释]
冬季挖的毛竹的笋。生长在向阳而温暖的地方,肉浅黄色,质嫩可食。
冬季挖的毛竹的笋。生长在向阳而温暖的地方,肉浅黄色,质嫩可食。
冰糖壶卢
[相关解释]
1.亦作"冰糖葫芦"。 2.一种食品。用竹签串上山楂﹑海棠等果实,蘸以溶化的冰糖制成,甜脆可口。
1.亦作"冰糖葫芦"。 2.一种食品。用竹签串上山楂﹑海棠等果实,蘸以溶化的冰糖制成,甜脆可口。
冲狭
[相关解释]
古代杂技节目『代已经流行。把竹席卷成一圈,四周插入矛头,表演者投身从中穿过。现代的钻圈,即渊源于冲狭。
古代杂技节目『代已经流行。把竹席卷成一圈,四周插入矛头,表演者投身从中穿过。现代的钻圈,即渊源于冲狭。
冷竹
[相关解释]
1.竹子。竹丛使人有清凉之感,故称。
1.竹子。竹丛使人有清凉之感,故称。
冻笋
[相关解释]
1.冬末早春出生的竹笋。
1.冬末早春出生的竹笋。
凉床
[相关解释]
1.亦作"凉床"。 2.供纳凉用的床。多用竹子制成。
1.亦作"凉床"。 2.供纳凉用的床。多用竹子制成。
凤实
[相关解释]
1.即竹实。
1.即竹实。
凤尾
[相关解释]
1.凤凰的尾羽。引申为秀美的细纹。 2.对科第排尾的美称。 3.指凤尾草。 4.即凤尾竹。亦泛指竹子。 5.即凤尾蕉。俗称铁树。茎上被覆鳞片﹐叶生茎顶﹐长大坚劲﹐羽状分裂如凤尾﹐故名。 6.即凤尾笺。 7.古琴尾部的美称。
1.凤凰的尾羽。引申为秀美的细纹。 2.对科第排尾的美称。 3.指凤尾草。 4.即凤尾竹。亦泛指竹子。 5.即凤尾蕉。俗称铁树。茎上被覆鳞片﹐叶生茎顶﹐长大坚劲﹐羽状分裂如凤尾﹐故名。 6.即凤尾笺。 7.古琴尾部的美称。
凤尾竹
[相关解释]
1.竹的一种。秆丛生﹐枝细而柔软﹐叶子密生﹐摇摇如凤尾,故名。
1.竹的一种。秆丛生﹐枝细而柔软﹐叶子密生﹐摇摇如凤尾,故名。
凤竹
[相关解释]
1.即凤尾竹。 2.指乐器笙箫之属。
1.即凤尾竹。 2.指乐器笙箫之属。
凤箫
[相关解释]
1.指凤女,即弄玉。 2.即排箫。比竹为之,参差如凤翼,故名。
1.指凤女,即弄玉。 2.即排箫。比竹为之,参差如凤翼,故名。
凤食
[相关解释]
1.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凤皇于飞》"﹝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后用"凤食"美称竹实。
1.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凤皇于飞》"﹝凤皇﹞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后用"凤食"美称竹实。
凤食鸾栖
[相关解释]
1.鸾凤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比喻高位或帝位。
1.鸾凤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比喻高位或帝位。
击琴
[相关解释]
1.琴名。用竹敲击琴弦发声﹐异于用指弹的琴。 2.敲琴。
1.琴名。用竹敲击琴弦发声﹐异于用指弹的琴。 2.敲琴。
击竹
[相关解释]
1.用两片竹板击打成节拍以合歌﹐犹今快板所用。
1.用两片竹板击打成节拍以合歌﹐犹今快板所用。
刀笔
[相关解释]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刀笔吏
[相关解释]
①旧时官衙内办理公文案卷的小吏。古代在竹简上记事,错讹处用刀刮去,故称。②讼师这个律师像旧社会的刀笔吏,想尽法子刮事主的钱财。 【刀笔吏】①旧时官衙内办理公文案卷的小吏。古代在竹简上记事,错讹处用刀刮去,故称。②讼师这个律师像旧社会的刀笔吏,想尽法子刮事主的钱财。
①旧时官衙内办理公文案卷的小吏。古代在竹简上记事,错讹处用刀刮去,故称。②讼师这个律师像旧社会的刀笔吏,想尽法子刮事主的钱财。 【刀笔吏】①旧时官衙内办理公文案卷的小吏。古代在竹简上记事,错讹处用刀刮去,故称。②讼师这个律师像旧社会的刀笔吏,想尽法子刮事主的钱财。
分竹
[相关解释]
1.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1.给予作为权力象征的竹使符,谓封官授权。
分虎竹
[相关解释]
1.亦作"分虎节"。 2.分虎。
1.亦作"分虎节"。 2.分虎。
分虎节
[相关解释]
1.见"分虎竹"。
1.见"分虎竹"。
刘伶
[相关解释]
西晋沛国(今安徽淮北一带)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建威参军。爱好老庄哲学,作品以《酒德颂》最有名。
西晋沛国(今安徽淮北一带)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建威参军。爱好老庄哲学,作品以《酒德颂》最有名。
刘氏冠
[相关解释]
1.汉高祖刘邦创制的一种竹皮冠。
1.汉高祖刘邦创制的一种竹皮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