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4 查到相关符信的内容。
带有符信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丹符 [相关解释]
1.帝王的符信。
五玉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即璜﹑璧﹑璋﹑珪﹑琮。 2.代称诸侯。 3.五色之玉。
五瑞 [相关解释]
1.古代诸侯作符信用的五种玉。 2.五种祥瑞之物。谓黄龙﹑白鹿﹑木连理﹑嘉禾﹑甘露,见《隶释.汉李翕黾池五瑞碑》。亦谓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见《宋史.乐志一》。
伍符 [相关解释]
1.古代军中各伍互保的符信。 2.泛指军队中的簿册。 3.指军队。
传符 [相关解释]
1.通行的符信。
使符 [相关解释]
1.天子使者所持的符信。
使节 [相关解释]
1.古代卿大夫聘于天子诸侯时所持符信。 2.使者。亦用以称派驻一方的官员。 3.今特指一国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往他国临时办理事务的代表。
信旛 [相关解释]
1.亦作"信幡"。 2.古代题表官号﹑用为符信的旗帜。
假节 [相关解释]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六节 [相关解释]
1.古卿大夫朝聘天子诸侯﹐或吏民通行他国﹐用作凭证的六种信物。节﹐符信。 2.谓马之行止进退驰骤的节度。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召符 [相关解释]
1.犹调令。古代上级征调下级的凭证。符,符节﹑符信。
右符 [相关解释]
1.符信的右半。古代调动军队或任免州郡长官等时使用。双方各执其一,左右合符,以为凭信。以竹﹑木﹑铜等制作。鱼形符的右半亦称"右鱼"。
合符 [相关解释]
1.符信相合;合验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 2.相符合。 3.指符信。
契繻 [相关解释]
1.古代用帛制的符信。
委策 [相关解释]
1.指辞官不仕。策,策书,古代命官受爵的符信。
弃繻 [相关解释]
1.《汉书.终军传》"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繻,帛边。书帛裂而分之,合为符信,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
投传 [相关解释]
1.投弃符信。借指弃官,辞职。
木契 [相关解释]
1.木制的符信或凭证。
桐叶之信 [相关解释]
1.指帝王封拜的符信。
桐珪 [相关解释]
1.亦作"桐圭"。 2.《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后以"桐珪"指帝王封拜的符信。
棨传 [相关解释]
1.古代作通行凭证用的一种木制符信。
火牌 [相关解释]
1.古代军中符信之一。凡兵丁至各地传达命令,皆给火牌一面。沿途凭牌向各驿站支领口粮。
牙符 [相关解释]
1.奖给有功将领的符信。
玉麟符 [相关解释]
1.刻有麒麟的玉质符信。隋炀帝嘉樊子盖之功,特为造玉麟符,以代铜兽,表示殊遇。见《隋书·樊子盖传》。
王节 [相关解释]
1.帝王之符信,传达王命的凭证。语本《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郑玄注"王有命,则别其节之用,以授使者﹑辅王命者,执以行为信。" 2.重大节日。
琰圭 [相关解释]
1.圭的上端尖锐者。古代作为征讨不义的符信。
璧珪 [相关解释]
1.亦作"璧圭"。 2.璧与珪。古代帝王﹑诸侯用作礼器和符信。
符传 [相关解释]
1.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 2.指兵符。
符信 [相关解释]
1.符节印章等信物的统称。 2.凭据。
符券 [相关解释]
1.符信;票券。
组珪 [相关解释]
1.亦作"组圭"。 2.组带及玉制符信。古代贵官的服饰器物。
螭鱼 [相关解释]
1.螭纽官印和鱼符。古代帝王赐予贵官的两种符信。代指官员。
裂繻 [相关解释]
1.汉制,裂缯帛为符信,凭以出入关隘。
计符 [相关解释]
1.计使的符信。
金字牙符 [相关解释]
1.宋代给有战功将帅的书有金字的牙质符信。
金约 [相关解释]
1.刻在金版上的符信。
金鱼符 [相关解释]
1.金质的鱼符。唐代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开元初﹐从五品亦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金制﹐四品以上佩带。见《新唐书.车服志》﹑《金史.舆服志中》。亦省作"金鱼"。 2.辽代调发兵马的一种符信。
録符 [相关解释]
1.即竹使符。为汉代分与郡国守相的符信。
铜鱼符 [相关解释]
1.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周世宗显德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
银字棨 [相关解释]
1.古代出入宫闱﹑关津用的木制银字符信。
银鱼符 [相关解释]
1.银质的鱼符。唐代授予五品以上官员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亦作发兵﹑出入宫门或城门之符信。
鱼契 [相关解释]
1.即鱼符。鱼形的符信。
鱼符 [相关解释]
1.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隋开皇九年﹐始颁木鱼符于总管﹑刺史,雌一雄一。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
鸟虫书 [相关解释]
1.王莽所定六体书之一。篆书的变体。以其像虫鸟之形,故名。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上。秦书八体中有"虫书"。施用于旗帜和符信。也有采用作印章文字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