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5 查到相关经书的内容。
带有经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切经
[相关解释]
1.佛教经书的总称,又叫大藏经,简称藏经﹑佛藏﹑释藏。
1.佛教经书的总称,又叫大藏经,简称藏经﹑佛藏﹑释藏。
一经
[相关解释]
1.一种经书。 2.犹言贯通。 3.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4.酒一瓶或一斤为"一经"。参见"一经程"。
1.一种经书。 2.犹言贯通。 3.副词。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4.酒一瓶或一斤为"一经"。参见"一经程"。
七经
[相关解释]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1.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推崇的七部儒家经典。七经名目,历来说法不一。东汉《一字石经》作《易》﹑《诗》﹑《书》﹑《仪礼》﹑《春秋》﹑《公羊》﹑《论语》;《后汉书.张纯传》唐李贤注作《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宋刘敞《七经小传》作《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公羊》﹑《论语》;清康熙《御纂七经》作《易》﹑《书》﹑《诗》﹑《春秋》﹑《周礼》﹑《仪礼》﹑《礼记》。 2.道家七类经书。即《仁经》﹑《礼经》﹑《信经》﹑《义经》﹑《智经》﹑《德经》﹑《道经》。见《云笈
三经
[相关解释]
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1.谓天时﹑地利﹑人和。 2.儒家的三部经书。指《易》﹑《诗》﹑《春秋》。 3.儒家的三部经书。指《诗》﹑《书》﹑《周礼》。王安石曾撰《毛诗义》﹑《尚书义》﹑《周官新义》,合称《三经新义》。 4.儒家的三部经书。指《孝经》﹑《论语》﹑《孟子》。《宋史.艺文志一》有刘元刚《三经演义》,清黄丕烈辑《三经音义》,均指上述三书。 5.指《诗》六义中的赋﹑比﹑兴。《朱子语类》卷八十"三经是赋﹑比﹑兴,是做诗底骨子。"一说指《风》﹑《雅》﹑《颂》。
东鲁书
[相关解释]
1.指儒家的经书。
1.指儒家的经书。
中经
[相关解释]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今文
[相关解释]
汉代称当时通用的隶字。那时有人把口传的经书用隶字记录下来,后来叫做今文经。
汉代称当时通用的隶字。那时有人把口传的经书用隶字记录下来,后来叫做今文经。
今文经
[相关解释]
1.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如鲁齐韩三家的《诗经》﹑公羊﹑谷梁传的《春秋》等。
1.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如鲁齐韩三家的《诗经》﹑公羊﹑谷梁传的《春秋》等。
众书
[相关解释]
1.指各种经书。
1.指各种经书。
传记
[相关解释]
1.经书的注释。 2.泛指记载的文字。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1.经书的注释。 2.泛指记载的文字。 3.文体名。亦单称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
佣经
[相关解释]
1.受雇抄写经书。
1.受雇抄写经书。
儒生
[相关解释]
1.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
1.儒士,通儒家经书的人。
儒者
[相关解释]
1.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
1.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以后泛指一般读书人。
先郑
[相关解释]
1.指东汉郑众。郑众和时代稍后的郑玄都曾注解古代经书◇代注疏家为分别二郑,以郑众曾任大司农,因称郑司农;又因郑众辈行在先,故称众为先郑,玄为后郑。
1.指东汉郑众。郑众和时代稍后的郑玄都曾注解古代经书◇代注疏家为分别二郑,以郑众曾任大司农,因称郑司农;又因郑众辈行在先,故称众为先郑,玄为后郑。
入说
[相关解释]
1.指入朝解说经书。
1.指入朝解说经书。
全经
[相关解释]
1.指秦始皇焚书之前未经散乱的儒家经书。 2.指儒家所有的经典。
1.指秦始皇焚书之前未经散乱的儒家经书。 2.指儒家所有的经典。
内板
[相关解释]
1.宫中刻版印行的书籍。参阅明刘若愚《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
1.宫中刻版印行的书籍。参阅明刘若愚《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
凤篆
[相关解释]
1.道家所用的文字。也称云篆﹑凤文。 2.引申为道家的经书。 3.对古文字的美称。
1.道家所用的文字。也称云篆﹑凤文。 2.引申为道家的经书。 3.对古文字的美称。
十二经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叙经
[相关解释]
1.亦作"叙经"。 2.犹言编定经书。
1.亦作"叙经"。 2.犹言编定经书。
古经
[相关解释]
1.古文经书。指用秦以前的文字写的经籍。 2.指《旧约圣经》。即《旧约全书》。天主教称耶稣以前的犹太教为古教,《旧约圣经》从古教继承而来,故在中国的天主教称《旧约圣经》为古经。
1.古文经书。指用秦以前的文字写的经籍。 2.指《旧约圣经》。即《旧约全书》。天主教称耶稣以前的犹太教为古教,《旧约圣经》从古教继承而来,故在中国的天主教称《旧约圣经》为古经。
听书
[相关解释]
1.听人讲解经书。 2.泛指听教师讲解课文。 3.听说书人说书。
1.听人讲解经书。 2.泛指听教师讲解课文。 3.听说书人说书。
孔壁
[相关解释]
1.孔子故宅的墙壁。据传古文经出于壁中,故着称。 2.指孔壁古文经书。
1.孔子故宅的墙壁。据传古文经出于壁中,故着称。 2.指孔壁古文经书。
小冠子夏
[相关解释]
1.指汉杜钦。《汉书.杜钦传》"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邺为'大冠杜子夏'云。"后人引以称目疾患者。
1.指汉杜钦。《汉书.杜钦传》"钦字子夏﹐少好经书﹐家富而目偏盲﹐故不好为吏。茂陵杜邺与钦同姓字﹐俱以材能称京师﹐故衣冠谓钦为'盲杜子夏'以相别。钦恶以疾见诋﹐乃为小冠﹐高广财二寸﹐由是京师更谓钦为'小冠杜子夏'﹐而邺为'大冠杜子夏'云。"后人引以称目疾患者。
小经
[相关解释]
1.卷数少的经书。唐宋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 2.佛经名。净土门三部经中后秦鸠摩罗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之别称。又名"四纸经"。
1.卷数少的经书。唐宋依经书内容或文字多少﹐分大﹑中﹑小三级。因时因事所指不同。 2.佛经名。净土门三部经中后秦鸠摩罗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之别称。又名"四纸经"。
小经筵
[相关解释]
1.明代经筵外讲经书之制。亦称"小讲"。
1.明代经筵外讲经书之制。亦称"小讲"。
帖字
[相关解释]
1.谓熟记经书以应帖试。
1.谓熟记经书以应帖试。
常经
[相关解释]
1.固定不变的法令规章。 2.永恒的规律。 3.通常的行事方式,常规。 4.谓习见的经书,普通的经书。 5.犹经常。
1.固定不变的法令规章。 2.永恒的规律。 3.通常的行事方式,常规。 4.谓习见的经书,普通的经书。 5.犹经常。
干嘉学派
[相关解释]
1.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干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发挥,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即"汉学")。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整理,有较大贡献。
1.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1736-1820)讲究训诂考据的经学派系。源于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到干嘉时,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发挥,用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形成所谓"朴学"(即"汉学")。从校订经书扩大到史籍和诸子,从解释经义扩大到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对古籍和史料整理,有较大贡献。
幽经
[相关解释]
1.指《相鹤经》。传说为神仙的经书。
1.指《相鹤经》。传说为神仙的经书。
引经据典
[相关解释]
1.引用经书,根据典籍。语本《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1.引用经书,根据典籍。语本《后汉书.荀爽传》"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
慈明无双
[相关解释]
1.《后汉书.荀爽传》"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后因以"慈明无双"赞扬兄弟或平辈中之最负声望者。
1.《后汉书.荀爽传》"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后因以"慈明无双"赞扬兄弟或平辈中之最负声望者。
执经
[相关解释]
1.手持经书。谓从师受业。
1.手持经书。谓从师受业。
执经问难
[相关解释]
1.手持经书反复质问,以求解惑。
1.手持经书反复质问,以求解惑。
授经
[相关解释]
1.讲授经书。
1.讲授经书。
本经
[相关解释]
1.据以进行传解的经书。 2.指本人所治之经。
1.据以进行传解的经书。 2.指本人所治之经。
注疏
[相关解释]
1.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2.记述,记载。
1.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2.记述,记载。
洞章
[相关解释]
1.指道教经书。道教经书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故称。
1.指道教经书。道教经书分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故称。
熹平石经
[相关解释]
1.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1.东汉时所刻碑石经书『灵帝熹平四年根据蔡邕等正定经本文字的建议始刻,讫至光和六年,凡历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隶书一体写成,立于太学讲堂前的东侧,有《鲁诗》﹑《尚书》﹑《周易》﹑《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太学遗址在今河南省偃师县朱家圪垱村。
真经
[相关解释]
1.道教的经书。 2.比喻好的经验。
1.道教的经书。 2.比喻好的经验。
离经叛道
[相关解释]
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道统。现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纬书
[相关解释]
1.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相对于经书,故称。《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七纬"。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但对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以及神话传说之类,均有所记录和保存。纬书兴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南朝宋时开始禁止,及隋禁之愈切。炀帝即位,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其书遂散亡。纬书虽亡失殆尽,但散见于诸经注疏及为其他书籍所征引者不少,后代学者曾加以搜辑。明孙瑴辑有《古微书》,清马国翰有《玉函山房辑佚书》,其所辑纬书
1.汉代依托儒家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相对于经书,故称。《易》﹑《书》﹑《诗》﹑《礼》﹑《乐》﹑《春秋》及《孝经》均有纬书,称"七纬"。纬书内容附会人事吉凶,预言治乱兴废,颇多怪诞之谈;但对古代天文﹑历法﹑地理等知识以及神话传说之类,均有所记录和保存。纬书兴于西汉末年,盛行于东汉,南朝宋时开始禁止,及隋禁之愈切。炀帝即位,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其书遂散亡。纬书虽亡失殆尽,但散见于诸经注疏及为其他书籍所征引者不少,后代学者曾加以搜辑。明孙瑴辑有《古微书》,清马国翰有《玉函山房辑佚书》,其所辑纬书
经业
[相关解释]
1.指某一固定的行业。 2.儒家经书的学业。
1.指某一固定的行业。 2.儒家经书的学业。
经义
[相关解释]
1.经书的义理。 2.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
1.经书的义理。 2.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
经书
[相关解释]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经师
[相关解释]
1.汉代讲授经书的学官。 2.泛指传授经书的大师或师长。 3.佛教称善于读诵经文之法师。 4.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为梵语sūtrac?rya的音译。 5.明清时我国伊斯兰教称讲授《古兰经》及其他伊期兰教经典的师长。
1.汉代讲授经书的学官。 2.泛指传授经书的大师或师长。 3.佛教称善于读诵经文之法师。 4.指精通佛教经藏的僧人。为梵语sūtrac?rya的音译。 5.明清时我国伊斯兰教称讲授《古兰经》及其他伊期兰教经典的师长。
经房
[相关解释]
1.明清科举考试,协助主考分掌评阅试卷及有关事宜的官员。初按经书分类掌事,人数视考卷多寡略加调整,后为杜绝弊端,不再按经分房。
1.明清科举考试,协助主考分掌评阅试卷及有关事宜的官员。初按经书分类掌事,人数视考卷多寡略加调整,后为杜绝弊端,不再按经分房。
经生
[相关解释]
1.汉代称博士。掌经学传授。 2.泛指研治经学的书生。 3.刻板印书盛行以前,书籍多赖抄缮流传,以抄缮经书为业的人称"经生"。
1.汉代称博士。掌经学传授。 2.泛指研治经学的书生。 3.刻板印书盛行以前,书籍多赖抄缮流传,以抄缮经书为业的人称"经生"。
经目
[相关解释]
1.过目。 2.经书的名称。
1.过目。 2.经书的名称。
经笥
[相关解释]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后以"经笥"比喻博通经书的人。
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后以"经笥"比喻博通经书的人。
经艺
[相关解释]
1.亦作"经蓺"。 2.儒家经书的统称。古称六经为"六艺"。 3.犹经学。
1.亦作"经蓺"。 2.儒家经书的统称。古称六经为"六艺"。 3.犹经学。
经解
[相关解释]
1.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如《通志堂经解》﹑《清经解》等,均为编集训解诸经之作的丛书。
1.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如《通志堂经解》﹑《清经解》等,均为编集训解诸经之作的丛书。
经说
[相关解释]
1.经书的解说。《墨子》有《经说》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载《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2.指佛经的言论。
1.经书的解说。《墨子》有《经说》上下篇。《汉书.艺文志》载《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2.指佛经的言论。
节旨
[相关解释]
1.犹章旨。总括经书章节大意的话。
1.犹章旨。总括经书章节大意的话。
血经
[相关解释]
1.指用血抄写的经书。相传元僧善继刺指血写《华严经》,藏苏州半塘龙寿庵,通称血经。参阅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古迹.血书》。 2.指月经。
1.指用血抄写的经书。相传元僧善继刺指血写《华严经》,藏苏州半塘龙寿庵,通称血经。参阅清顾禄《桐桥倚棹录.古迹.血书》。 2.指月经。
论经
[相关解释]
1.讲论经典﹔评论经书。
1.讲论经典﹔评论经书。
说经
[相关解释]
1.讲解儒家的经书。 2.宋代"说话人"说话类别之一。内容为讲说佛经故事。
1.讲解儒家的经书。 2.宋代"说话人"说话类别之一。内容为讲说佛经故事。
诵言
[相关解释]
1.指诵读经书之言。 2.犹诵读。 3.公开声称﹔明说。诵﹐通"讼"。 4.称颂之言。
1.指诵读经书之言。 2.犹诵读。 3.公开声称﹔明说。诵﹐通"讼"。 4.称颂之言。
赤书
[相关解释]
1.道教经书。 2.借指仙籍。 3.红字。
1.道教经书。 2.借指仙籍。 3.红字。
逸经
[相关解释]
1.指散逸的儒家经书。
1.指散逸的儒家经书。
遗经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留传下来的经书。 2.谓留给子孙以经书。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1.指古代留传下来的经书。 2.谓留给子孙以经书。语本《汉书.韦贤传》"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
邢疏
[相关解释]
1.宋代邢昺所作经书之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邢昺奉诏撰《论语》﹑《孝经》和《尔雅》诸疏,后世习称"邢疏"。
1.宋代邢昺所作经书之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邢昺奉诏撰《论语》﹑《孝经》和《尔雅》诸疏,后世习称"邢疏"。
醴泉铭
[相关解释]
1.即唐魏征《九成宫醴泉碑铭》。唐贞观六年,太宗避暑陕西麟游九成宫,得泉而甘,因更名醴泉,敕魏征撰铭◇经书法家欧阳询书之刻石,字体纯熟严整,后世推为唐楷第一。
1.即唐魏征《九成宫醴泉碑铭》。唐贞观六年,太宗避暑陕西麟游九成宫,得泉而甘,因更名醴泉,敕魏征撰铭◇经书法家欧阳询书之刻石,字体纯熟严整,后世推为唐楷第一。
问经
[相关解释]
1.指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
1.指学习或请教有关经书的问题。
雁足书
[相关解释]
1.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唐权德舆《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衡阳雁足书。"相传元郝经亦有雁足传书事。中统年间﹐郝经以宣慰副使使宋﹐被扣于真州﹐十六年不还。经畜一雁﹐甚驯。一日经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
1.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唐权德舆《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衡阳雁足书。"相传元郝经亦有雁足传书事。中统年间﹐郝经以宣慰副使使宋﹐被扣于真州﹐十六年不还。经畜一雁﹐甚驯。一日经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