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8 查到相关经脉的内容。
带有经脉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阳
[相关解释]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 5.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 6.唐代宫殿名。
1.《易》八卦中的《干》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干》卦。 2.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 3.指春天。也指农历正月。 4.中医谓太阳﹑少阳﹑阳明三经脉为三阳。 5.晋张载字孟阳,张协字景阳,张亢字季阳,合称"三阳"。 6.唐代宫殿名。
中经
[相关解释]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1.人体内的主要经脉。 2.宫廷中收藏的经籍『代有"中五经"之称。三国时魏秘书郎郑默将宫中所藏经籍整理编目,称为"中经"。晋秘书监荀勖因"中经"更着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后称为《晋中经簿》。见《汉书.刘向传》﹑《隋书.经籍志一》﹑《新唐书.艺文志二》。 3.唐﹑宋国子监教诸生读经,依经书文字多少,分为大﹑中﹑小三等。其中等者为中经。唐以《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宋以《书》﹑《易》﹑《公羊》﹑《谷梁》﹑《仪礼》为中经。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明陆深《燕闲录》。
五中
[相关解释]
①五脏经脉之道,五中所主。②借指内心感发五中。
①五脏经脉之道,五中所主。②借指内心感发五中。
人经
[相关解释]
1.谓做人行事的规范。 2.人的经脉。
1.谓做人行事的规范。 2.人的经脉。
俞脉
[相关解释]
1.穴位与经脉。中医称脉之所注为俞(穴位)。亦用以比喻互有联系的事物。
1.穴位与经脉。中医称脉之所注为俞(穴位)。亦用以比喻互有联系的事物。
六阳
[相关解释]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
1.中医十二经脉中﹐有手三阳﹑足三阳(阳明﹑太阳﹑少阳)六经脉﹐谓之六阳。见《灵枢经·经脉》。六阳经脉皆聚于头部﹐故亦称头为六阳或六阳会首、六阳魁首。 2.古以天气为阳﹐地气为阴﹐十一月至来年四月为阳气上升之时﹐合称六阳。
冲脉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人身十二经脉以外的奇经八脉之一。《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王冰注"气街者,穴名也,在毛际两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一说,自气街起上行,直到咽喉口唇。
1.中医学名词。人身十二经脉以外的奇经八脉之一。《素问.骨空论》"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王冰注"气街者,穴名也,在毛际两傍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也。"一说,自气街起上行,直到咽喉口唇。
十二经
[相关解释]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1.指《春秋》。因其记载春秋鲁国十二公的史事,故称。一说,指六经,六纬,或《易》上﹑下经加十翼。 2.指儒家的十二部经书。唐文宗时在国子学立石,刻《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参阅清成瓘《箬园日札》卷五。 3.即十二经脉。
十二脉
[相关解释]
1.即十二经脉。
1.即十二经脉。
十四经
[相关解释]
1.宋时曾在十三经外加《大戴礼记》,合称十四经。 2.中医学名词。十二经脉加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的合称。十二经中的六阳经,以督脉为总汇;六阴经,以任脉为总汇。参阅元滑寿《十四经发挥》。
1.宋时曾在十三经外加《大戴礼记》,合称十四经。 2.中医学名词。十二经脉加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的合称。十二经中的六阳经,以督脉为总汇;六阴经,以任脉为总汇。参阅元滑寿《十四经发挥》。
厥证
[相关解释]
1.中医学病症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有以六经脉形症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见《素问.厥论》。又有暴厥﹑寒厥﹑热厥﹑尸厥﹑薄厥﹑煎厥等名称。见《素问.厥论》,又《大奇论》,又《生气通天论》等篇。也指四肢寒冷。见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来又有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暑厥之分。
1.中医学病症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有以六经脉形症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见《素问.厥论》。又有暴厥﹑寒厥﹑热厥﹑尸厥﹑薄厥﹑煎厥等名称。见《素问.厥论》,又《大奇论》,又《生气通天论》等篇。也指四肢寒冷。见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来又有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暑厥之分。
厥阴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参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阴阳离合论》。 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咳嗽胸闷等。参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中医学名词。六经病之一。厥阴病为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上热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热疼痛,饥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证。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
1.中医学名词。经脉名称之一。是阴气发展的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的方面转化的过程。包括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参阅《素问.至真要大论》,又《阴阳离合论》。 2.中医学名词。经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主治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咳嗽胸闷等。参阅《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中医学名词。六经病之一。厥阴病为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常出现寒热错杂的症候。上热下寒者,有消渴,胸脘部灼热疼痛,饥而不欲食,下利,吐蛔等证。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
少阳
[相关解释]
1.东方。 2.东宫。太子所居。 3.后以指太子。 4.《易》"四象"之一。《易》以七为少阳。 5.中医学经脉名。分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手少阳经为三焦经﹐足少阳经为胆经。 6.见"少扬"。
1.东方。 2.东宫。太子所居。 3.后以指太子。 4.《易》"四象"之一。《易》以七为少阳。 5.中医学经脉名。分手少阳经和足少阳经。手少阳经为三焦经﹐足少阳经为胆经。 6.见"少扬"。
少阴
[相关解释]
1.指西方。亦指秋季。 2.《易》"四象"之一。《易》以八为少阴。 3.中医学经脉名。分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手少阴经为心经﹐足少阴经为肾经。中医运气学说中亦以"少阴"指君火。
1.指西方。亦指秋季。 2.《易》"四象"之一。《易》以八为少阴。 3.中医学经脉名。分手少阴经和足少阴经。手少阴经为心经﹐足少阴经为肾经。中医运气学说中亦以"少阴"指君火。
引经
[相关解释]
1.援引经文﹑经义。 2.相传龟鹤能运气于任脉,故长寿。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鹤》。 3.中医称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到达某一经脉的作用。
1.援引经文﹑经义。 2.相传龟鹤能运气于任脉,故长寿。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一·鹤》。 3.中医称某些药物能引导其它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到达某一经脉的作用。
气口
[相关解释]
1.中医切脉部位名。指寸脉。亦名寸口。 2.特指右手寸部肺经脉。肺主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称。
1.中医切脉部位名。指寸脉。亦名寸口。 2.特指右手寸部肺经脉。肺主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称。
筋挛
[相关解释]
1.中医病证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由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荣养所致。也叫痉挛。
1.中医病证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由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荣养所致。也叫痉挛。
经穴
[相关解释]
1.针灸学名词。指隶属于经脉的穴位。 2.针灸学名词。针灸穴位分类名。为五腧穴之一。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经穴,位置多在腕﹑踝关节附近。
1.针灸学名词。指隶属于经脉的穴位。 2.针灸学名词。针灸穴位分类名。为五腧穴之一。十二经脉各有一个经穴,位置多在腕﹑踝关节附近。
经脉
[相关解释]
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络脉
[相关解释]
1.中医指人体由经脉分出的大小分支。 2.脉络,比喻头绪或条理。
1.中医指人体由经脉分出的大小分支。 2.脉络,比喻头绪或条理。
脉气
[相关解释]
1.亦作"脉气"。 2.指运行于经脉中之精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1.亦作"脉气"。 2.指运行于经脉中之精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虚里
[相关解释]
1.墟里﹐村庄。 2.中医经络学说所称的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是宗气汇聚之处﹐为十二经脉气所宗。
1.墟里﹐村庄。 2.中医经络学说所称的胃之大络。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是宗气汇聚之处﹐为十二经脉气所宗。
血不归经
[相关解释]
1.中医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于外的病理现象。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吐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
1.中医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于外的病理现象。临床多见于因气虚﹑气逆﹑血瘀﹑火热等原因引起的吐血﹑便血﹑尿血及瘀斑等症。
血海
[相关解释]
1.血汇成的海。形容杀人极多的惨状。 2.形容事情的后果严重或关系重大。 3.中医学名词。四海之一﹐指人身血液汇聚之处。 4.中医学名词。或谓奇经脉中的冲脉。 5.中医学名词。或谓肝脏。 6.中医学名词。经穴名。位于大腿内侧﹐离膑骨一寸处的陷窝中。 7.佛教语。比喻地狱中的惨境。
1.血汇成的海。形容杀人极多的惨状。 2.形容事情的后果严重或关系重大。 3.中医学名词。四海之一﹐指人身血液汇聚之处。 4.中医学名词。或谓奇经脉中的冲脉。 5.中医学名词。或谓肝脏。 6.中医学名词。经穴名。位于大腿内侧﹐离膑骨一寸处的陷窝中。 7.佛教语。比喻地狱中的惨境。
蹶阴
[相关解释]
1.厥阴。此指中医十二经脉之一足厥阴肝经。蹶,通"厥"。
1.厥阴。此指中医十二经脉之一足厥阴肝经。蹶,通"厥"。
阳明
[相关解释]
1.阳光。 2.光明。 3.指和蔼温顺的秉性。 4.中医经脉名称。 5.指东方青帝。 6.刚强。 7.明王守仁之号。
1.阳光。 2.光明。 3.指和蔼温顺的秉性。 4.中医经脉名称。 5.指东方青帝。 6.刚强。 7.明王守仁之号。
阳脉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 2.中医学名词。指脉象性质。凡属浮﹑大﹑数﹑动﹑滑者﹐谓之"阳脉"。
1.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阳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阳经﹑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 2.中医学名词。指脉象性质。凡属浮﹑大﹑数﹑动﹑滑者﹐谓之"阳脉"。
阴脉
[相关解释]
1.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 2.中医学名词。指脉象的性质。凡属沉﹑濇﹑弱﹑弦﹑微者﹐谓之"阴脉"。
1.中医学名词。指经脉中的阴经﹐其中包括手足三阴经﹑任脉﹑冲脉﹑阴维脉﹑阴跷脉等。 2.中医学名词。指脉象的性质。凡属沉﹑濇﹑弱﹑弦﹑微者﹐谓之"阴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