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2 查到相关绝句的内容。
带有绝句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絶 [相关解释]
1.七言绝句的省称。
下场诗 [相关解释]
1.剧中人物下场时所念的诗,明传奇一般用五﹑七言绝句。内容多概括剧情大要,给人以启发或引人思考。如《琵琶记.蔡宅祝寿》的下场诗为"逢时对酒合高歌,须信人生能几何?万两黄金未为宝,一家安乐值钱多。"
不废江河 [相关解释]
1.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后以"不废江河"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
五绝 [相关解释]
五言绝句”的简称。见五言诗”。
五言四句 [相关解释]
1.即五言絶句。 2.指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诗体。不同于唐以后格律严密的五言绝句。
五言絶 [相关解释]
1.见"五言绝句"。
五言诗 [相关解释]
诗体名。全篇每句五字。起源于东汉,至建安、六朝而大盛。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包括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排律等。
偏格 [相关解释]
1.五言律诗以仄声起者,谓之正格;以平声起者,谓之偏格。七言律诗反是。绝句同此。
偷声 [相关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凌云笔 [相关解释]
1.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本为赞扬庾信笔势超俗,才思纵横出奇,后遂以"凌云笔"泛指为文作诗的高超才华。
南歌子 [相关解释]
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三字或二十六字,押平声韵。双调五十二字,有平声韵和仄声韵两体。唐代另有《南歌子词》,单调,二十字,押平声韵,即五言绝句。
古体诗 [相关解释]
唐代以后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形式,句数没有限制,每句的字数也可以不齐,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叫古诗或古风。
吃虚 [相关解释]
1.亦作"吃虚"。 2.空无所获。唐孙棨《题刘泰娘舍》诗"汉高新破咸阳后,英俊奔波遂吃虚。"清金农《怀人绝句》之十三"春城弦管春如海,多少蛾眉笑吃虚。"一说,吃虚即今言吃亏。
四句 [相关解释]
1.指近体诗中的绝句。因一首四句,故称。 2.指佛经中的偈。因四句合为一偈,故称。
回波乐 [相关解释]
1.唐教坊曲名。又舞曲名,词牌名。北魏尒朱荣曾与左右连手踏地歌唱《回波乐》,歌辞久佚。其曲调至唐入大曲。现存唐人词皆为六言绝句体。起句例用"回波尔时"四字。单调二十四字,平韵或仄韵。
小律诗 [相关解释]
1.绝句的别称。
己亥杂诗 [相关解释]
组诗名。清代龚自珍作。指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所作的诗。均为七言绝句,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政府腐败、国家衰亡、社会黑暗的深切担忧和强烈不满,诗作大多感情沉郁、气势恢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等名句,历来被人传诵。
帖子词 [相关解释]
1.宋代八节内宴时翰林院侍臣献给宫中的诗,粘贴于阁中门壁。大都为五七言绝句。宋欧阳修有《春帖子词》﹑《端午帖子词》。参阅清赵翼《陔馀丛考.帖子词》。
开词 [相关解释]
1.评话演员说正书之前,有时先念诵一段词,称为"开词"。词牌常用《西江月》﹑《临江仙》﹑《鹧鸪天》等。也有用律诗或绝句的。内容与正书不一定有关。
律格诗 [相关解释]
1.律诗和格诗的合称。中唐人分乐府歌行以外的诗为律诗和格诗两类,如白居易自己把《长庆集》以后写的绝句﹑五律﹑七律及排律等近体诗称为律诗,五﹑七言古体诗称为格诗。
截句 [相关解释]
即绝句”(715页)。
换韵 [相关解释]
1.谓同一韵文用韵的转换。除律诗绝句必须一韵到底外,古体诗和赋以及其它诗歌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每隔若干句换韵;词曲必须按谱,或一韵到底,或换韵。亦称"转韵"。
捷句 [相关解释]
1.亦作"?句"。 2.即绝句。清曹寅有《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作三?句寄子猷》诗。参见"絶句"。
掣鲸 [相关解释]
1.比喻才大气雄。语本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四"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柳枝 [相关解释]
1.柳树的枝条。 2.古乐府曲调名。又称《杨柳枝》。 3.词调名。又称《杨柳枝》。盖由乐府横吹曲《折扬柳》演变而来。有三体(1)单调,二十八字,四句,句七字。平韵。形似七言绝句,声律较灵活,平仄不拘定。前蜀牛峤《柳枝》词五首即用此调。(2)双调,四十字。上﹑下片各以七﹑三﹑七﹑三字为句。平韵。前蜀张泌《柳枝》词即三﹑七﹑三字为句,共三十二实字;另在第一﹑二﹑四句之下各加和声(亦称"和歌")"柳枝",共十二虚字,合为四十四字。参阅清万树《词律》卷一。 4.词曲歌唱时的和声,无义。 5.侍姬名。唐韩愈
桃花人面 [相关解释]
1.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观 [相关解释]
1.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序"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寻贬郎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凈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后因以"桃观"指玄都观。
清平调 [相关解释]
1.唐大曲名,后用为词牌。相传唐开元中,李白供翰林,时宫中木芍药盛开,玄宗于月夜赏花,召杨贵妃侍酒,以金花笺赐李白,命进新辞《清平调》,白醉中乃成三章。二十八字,七言绝句,平仄不拘。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创新声。双调五十字,平韵。参阅唐李浚《松窗杂录》﹑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
王荆公体 [相关解释]
1.指宋王安石诗的风格。安石曾封荆国公,故称。其诗遒劲清新,以绝句为最高。
稚子 [相关解释]
1.亦作"穉子"。亦作"穡子"。 2.幼子;小孩。 3.指胄子;贵族后代。 4.笋的别名。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七﹕"笋根稚子无人见﹐沙土鴌雏傍母眠。"宋惠洪《冷斋夜话.稚子》﹕"唐人《食笋》诗曰﹕'稚子脱锦?﹐骈头玉香滑。'则稚子为笋明矣……予问韩子苍﹐子苍曰﹕'笋名稚子﹐老杜之意也。'"一说﹐"稚子"乃"雉子"之讹。《古乐府》有《雉子斑》诗。参阅《九家集注杜诗》赵彦材注。
竹枝 [相关解释]
1.竹子的小枝。 2.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 3.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竹枝词 [相关解释]
①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②词牌名。又名《竹枝子》。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单调十四字,分平韵、仄韵二体。
絶句 [相关解释]
1.诗体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称五绝,七字者称七绝。亦有每句六字者。或用平韵,或用仄韵。绝句有近体绝句和古体绝句两种。近体绝句始于唐,产生于律诗之后,盖截律诗之半而成,故又名"截句"。古体绝句实为最简短之古诗,产生于律诗之前,《玉台新咏》已载有《古绝句》。唐以后诗人所作古体绝句一般即称古风。 2.指截去上下文的断句。 3.犹断句。谓根据文意读断句逗。
絶诗 [相关解释]
1.即绝句。
绝句 [相关解释]
旧诗体裁之一,一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
转句 [相关解释]
1.谓诗的转韵。 2.绝句诗的第三句叫转句。
转韵 [相关解释]
也称换韵”。古代韵文每隔若干句转换一韵,称为转韵。但律诗、绝句不得转韵,词曲转韵必须遵守定格。其他韵文转韵一般较自由。
辘轳体 [相关解释]
1.杂体诗名。律诗为八句五韵,作此体者须作五言或七言律诗五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四首押韵的四个位置中,在第二首为第二句,在第三首为第四句,第四首为第六句,第五首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与第五首末句相同。绝句为四句,作此体者须作四首,将第一首起韵的第一句全句,分别置于其他三首的第二句﹑第三句和末句的位置上。则第一首首句与第四首末句相同。这几首诗的韵节如辘轳旋转而下,故名。宋杨万里有《城上野步用辘轳体》诗。周瘦鹃《苏州游踪.双洞江南第一奇》"这七个字(一片飞云掩洞门)倒是现成的诗句,我们四个老
近体诗 [相关解释]
唐代 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区别于‘古体诗’),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阿那曲 [相关解释]
1.词牌名。本为七言绝句﹐唐人以入乐府。旧题杨太真所作﹐宋人又名《鸡叫子》。
香泉 [相关解释]
1.泉名。在安徽省和县北四十里,水有香气,因名‖有某种矿物质,能治疥癣等皮肤病。故又名平痾泉。南社诗人叶玉森有《香泉口占四绝句》咏其事。相传梁昭明太子尝浴于此﹐俗又称为太子泉。
鸣玉溪 [相关解释]
1.亦作"鸣玉溪"。 2.水名。蜀中名胜之一。故址在今四川省忠县西。溪流水声溅溅如鸣佩玉,故称。唐白居易有《木莲树生巴峡山谷间因题三绝句》﹐题中云"忠州西北十里﹐有鸣玉溪﹐生者秾茂尤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