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1 查到相关腔调的内容。
带有腔调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京剧 [相关解释]
我国全国性的主要剧种之一。清中叶以来,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徽调、汉调相继进入北京,徽汉合流演变为北京皮黄戏,即京剧。也叫京戏。
侉声野气 [相关解释]
1.形容说话既非本地口音,腔调又粗野。
吃奶腔 [相关解释]
1.幼儿腔调。形容声音稚嫩。
土腔 [相关解释]
1.土话的腔调。
声腔 [相关解释]
戏曲名词。戏曲艺术根据演唱的腔调来区别剧种及其音乐的归属。通常把音乐或演唱方式上具有较多共同特点的腔调归为一个声腔系统。明清以来,影响较大的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等。
大弦子戏 [相关解释]
1.亦称"大弦戏"。 2.戏曲剧种。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滑县一带。渊源于元明以来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部分剧目﹑曲调同柳子戏近似﹐但风格较粗犷﹐当地民间有"粗弦子﹐细柳子"的说法。也保存了一些高腔﹑青阳﹑罗罗等古老腔调。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笙笛为辅。
山东梆子 [相关解释]
1.地方戏曲腔调或剧种名。据说是秦腔传入山东以后所形成。流行于山东西部及河南﹑河北部分地区。剧目﹑唱腔同山东的平调﹑莱芜梆子等相互影响。
山西梆子 [相关解释]
1.即晋剧。地方戏曲的腔调或剧种名。流行于山西中部地区。
弋阳腔 [相关解释]
1.亦称"弋腔"。 2.戏曲声腔﹑剧种。大约元末明初起源于江西弋阳一带。特点是台上演员独唱﹐后台众人帮腔﹐只用打击乐器伴奏。由于传播甚广﹐并同各地语言﹑曲调或剧种结合﹐在它的直接﹑间接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潮剧等不少新的剧种﹐或成为当地戏曲的组成部分﹐对高腔这一声腔系统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清代以来﹐独立的弋阳腔剧种已趋衰亡。赣剧中尚保留着一些弋阳腔的腔调和剧目。
影调剧 [相关解释]
1.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唐山一带﹐以当地皮影戏的腔调为基础﹐吸取了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于一九五八年后逐渐形成。
拿腔作调 [相关解释]
1.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新腔 [相关解释]
1.指歌曲中新颖脱俗的腔调。 2.比喻符合时代潮流的话。
白云鹏(1874-1952) [相关解释]
京韵大鼓演员∮北霸县(今霸州市)人。早年在农村说唱,后在北京从史振林学艺。长期在北京、天津演出。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形成韵味醇厚、吐字清晰、腔调柔美的艺术风格,世称白派”。代表作有《黛玉焚稿》、《哭祖庙》等。
腔子 [相关解释]
1.胸腹;躯体。 2.曲调;声调;语气。 3.犹言腔调架势。
腔派 [相关解释]
1.犹言腔调气派。
腔调 [相关解释]
1.指音乐﹑戏曲﹑歌曲等的调子。 2.指诗词文章的声律格调。 3.指说话的声音﹑语气;亦指人动作的模样。
装腔作势 [相关解释]
故意装出一种腔调或姿态,想引起人们注意或吓唬人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西皮 [相关解释]
1.即黄陂调。戏曲腔调之一。唱腔明快高亢﹐刚劲挺拔﹐适于表达欢乐﹑激越﹑奔放的感情。明清之际﹐秦腔由西东传﹐结合湖北民间曲调演变而成西皮〓北方言称唱为"皮"﹐西皮即由西传东的唱腔;或谓西皮脱胎于秦腔的"皮子"﹐故名。 2.漆器的异称。宋曾三异《因话录》谓髹器称西皮者﹐乃西方马鞯因马镫磨擦﹐有凹处粲然成文﹐遂以髹器仿为之。明都穆《听雨纪谈》对此说有所辨正﹐以为髹器当作"犀毗"。毗者脐也。犀牛脐旁多文﹐坐卧磨砺﹐色甚光明。西域人割取以为腰带饰。髹器仿为之﹐遂袭其名。但据近人研究﹐谓自宋代以后﹐人们开始用"犀
酸馅气 [相关解释]
1.僧家素食,常食酸馅,因以"酸馅气"讥称僧人言词诗文的特有腔调和习气。
音调 [相关解释]
1.发声说话﹑吟诵诗文时的腔调。 2.指乐曲的旋律。泛指乐声。
韵调 [相关解释]
1.气韵格调。 2.亦作"韵调"。音调。 3.引申为腔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