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节度的内容。
带有节度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节
[相关解释]
1.三恶人。指蚩尤﹑五观﹑殷纣。 2.三镇节度使。 3.三段。 4.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旧时工商界多于三节结算账目。
1.三恶人。指蚩尤﹑五观﹑殷纣。 2.三镇节度使。 3.三段。 4.旧俗称端午﹑中秋﹑春节为三节。旧时工商界多于三节结算账目。
三鬃
[相关解释]
1.指骏马鬃毛经修剪而成的三辫式样。唐御马多以此为饰。唐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东坡笔记》谓'李将军思训作《明皇摘瓜图》嘉陵山川,帝乘赤骠,起三鬃……不知三鬃谓何,今乃见岑参诗有《卫尚书赤骠马歌》云赤髯胡雏金剪刀,平时剪出三鬃高。乃知唐御马多剪治,而三鬃其饰也。'"后以"三鬃马"指御马。
1.指骏马鬃毛经修剪而成的三辫式样。唐御马多以此为饰。唐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东坡笔记》谓'李将军思训作《明皇摘瓜图》嘉陵山川,帝乘赤骠,起三鬃……不知三鬃谓何,今乃见岑参诗有《卫尚书赤骠马歌》云赤髯胡雏金剪刀,平时剪出三鬃高。乃知唐御马多剪治,而三鬃其饰也。'"后以"三鬃马"指御马。
两川
[相关解释]
1.东川和西川的合称。唐肃宗至德二年,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因有两川之称。
1.东川和西川的合称。唐肃宗至德二年,剑南道置东川﹑西川两节度使,因有两川之称。
中山
[相关解释]
1.中等的山。 2.山中。 3.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卷八。 4.《周礼.天官.酒正》"三曰清酒"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刘元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大醉,不醒数日,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具棺殓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元石前来酤酒,醉当醒矣。往视之,云'元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后因以"中山"作为美酒的代称。 5.中山狼的省称。 6.指明初著名将领徐
1.中等的山。 2.山中。 3.古国名,春秋末年鲜虞人所建,在今河北省定县﹑唐县一带,后为赵所灭。参阅清全祖望《经史问答》卷八。 4.《周礼.天官.酒正》"三曰清酒"汉郑玄注"清酒,今中山冬酿接夏而成。"晋张华《博物志》卷五"刘元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饮之,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大醉,不醒数日,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具棺殓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元石前来酤酒,醉当醒矣。往视之,云'元石亡来三年,已葬。'于是开棺,醉始醒。"后因以"中山"作为美酒的代称。 5.中山狼的省称。 6.指明初著名将领徐
五司
[相关解释]
1.宋代对经略使﹑安抚使﹑节度使﹑观察使和总管的合称。 2.宋代掌管皇室庄宅﹑宫苑等的五个官署的合称。
1.宋代对经略使﹑安抚使﹑节度使﹑观察使和总管的合称。 2.宋代掌管皇室庄宅﹑宫苑等的五个官署的合称。
令公
[相关解释]
1.对中书令的尊称。中唐以后,节度使多加中书令,使用渐滥。
1.对中书令的尊称。中唐以后,节度使多加中书令,使用渐滥。
使主
[相关解释]
1.指节度使。唐代节度使为一道之主,故称。
1.指节度使。唐代节度使为一道之主,故称。
使宅鱼
[相关解释]
1.五代时,钱閔据有两浙等地,征敛繁苛,西湖渔者每日须纳鱼数斤,因閔曾任杭州防御使,镇海﹑镇东军节度使等职,故称所纳之鱼为"使宅鱼"。
1.五代时,钱閔据有两浙等地,征敛繁苛,西湖渔者每日须纳鱼数斤,因閔曾任杭州防御使,镇海﹑镇东军节度使等职,故称所纳之鱼为"使宅鱼"。
使属
[相关解释]
1.节度使所自辟的僚属。
1.节度使所自辟的僚属。
使幕
[相关解释]
1.指节度使的官署。幕,幕府。
1.指节度使的官署。幕,幕府。
使持节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
1.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的称号,给以诛杀中级以下官吏之权。次一等的称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再次称假节,得杀犯军令的人。至隋唐刺史,例加使持节的虚衔,如某州刺史必带使持节某州诸军事。唐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则为节度使。
使牙
[相关解释]
1.使衙。节度使治事之所。牙,官署之称◇多写作"衙"。
1.使衙。节度使治事之所。牙,官署之称◇多写作"衙"。
使相
[相关解释]
1.唐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宋初因之,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主政事。如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即其例。明代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分督师者,清代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1.唐代中期凡为宰相者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故称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衔的节度使为使相。宋初因之,以亲王﹑留守﹑节度使加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者皆谓之使相,实际上不主政事。如王安石罢相后以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即其例。明代官场中用以称以辅臣身分督师者,清代用以称呼兼大学士的总督。
使院
[相关解释]
1.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
1.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
六州铁
[相关解释]
1.《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佑三年》载﹐罗绍威为天雄节度使﹐辖魏博六州四十三县。罗以魏博自田承嗣时所置牙军五千人﹐挟持军帅﹐骄横难制﹐乃阴借朱全忠军十万入魏博﹐尽杀牙兵。半年中罗绍威供应军需﹐耗费不赀;虽剪除骄兵﹐但亦自此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以"六州铁"为铸成大错之典。
1.《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佑三年》载﹐罗绍威为天雄节度使﹐辖魏博六州四十三县。罗以魏博自田承嗣时所置牙军五千人﹐挟持军帅﹐骄横难制﹐乃阴借朱全忠军十万入魏博﹐尽杀牙兵。半年中罗绍威供应军需﹐耗费不赀;虽剪除骄兵﹐但亦自此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以"六州铁"为铸成大错之典。
六纛
[相关解释]
1.六面军中大旗。唐节度使军中所用。 2.泛指军中主帅的大旗。
1.六面军中大旗。唐节度使军中所用。 2.泛指军中主帅的大旗。
六节
[相关解释]
1.古卿大夫朝聘天子诸侯﹐或吏民通行他国﹐用作凭证的六种信物。节﹐符信。 2.谓马之行止进退驰骤的节度。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1.古卿大夫朝聘天子诸侯﹐或吏民通行他国﹐用作凭证的六种信物。节﹐符信。 2.谓马之行止进退驰骤的节度。 3.谓好﹑恶﹑喜﹑怒﹑哀﹑乐六情。
共禀
[相关解释]
1.谓同受节度。《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颜师古注"同受节度也。"一说﹐共﹐同"供";禀为廪给之义﹐故"共禀"谓供给粮食。参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二一.共禀》。
1.谓同受节度。《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共禀汉使者。"颜师古注"同受节度也。"一说﹐共﹐同"供";禀为廪给之义﹐故"共禀"谓供给粮食。参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汉书二一.共禀》。
再麾
[相关解释]
1.一对旌旗。唐制,节度使专制军事,给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见《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1.一对旌旗。唐制,节度使专制军事,给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见《新唐书.百官志四下》。
判司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唐代节度使﹑州郡长官的僚属,分别掌管批判文牍等事务。亦用以称州郡佐吏。
1.古代官名。唐代节度使﹑州郡长官的僚属,分别掌管批判文牍等事务。亦用以称州郡佐吏。
北庭
[相关解释]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1.指汉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3.唐方镇名。属陇右道。以其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辖西北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回纥,继入吐蕃。 4.指燕京。即今北京市。元建都燕京,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双旌
[相关解释]
1.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 2.泛指高官之仪仗。 3.借指高官。
1.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 2.泛指高官之仪仗。 3.借指高官。
双节
[相关解释]
1.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 2.泛指高官或神仙之仪仗。
1.唐代节度领刺史者出行时的仪仗。 2.泛指高官或神仙之仪仗。
司马
[相关解释]
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武帝元狩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汉因之,旋又改名太尉,南北朝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隋废◇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2.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置千人司马,专主兵事,不治民。魏晋以后,州刺史带将军开府者,置府僚司马。至隋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唐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谪或闲散的人◇世称
1.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夏官大司马。掌军旅之事『武帝元狩四年改太尉为大司马◇汉因之,旋又改名太尉,南北朝与大将军并称二大,至隋废◇世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2.官名。《周礼》夏官大司马之属官,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其后汉宫门及大将军﹑将军﹑校尉属官,都有司马。边郡亦置千人司马,专主兵事,不治民。魏晋以后,州刺史带将军开府者,置府僚司马。至隋废州府之任,无复司马,而有治中。唐制,节度使属僚有行军司马。又于每州置司马,以安排贬谪或闲散的人◇世称
同节
[相关解释]
1.同样的节度﹑规制。
1.同样的节度﹑规制。
呷醋节帅
[相关解释]
1.唐任迪简为天德军判官,一日军宴,军吏误以醋酌迪简,以军使李景略严暴,恐罪及军吏,乃强饮之,吐血而归。军中闻者皆为感泣。及景略卒,军中请以为主,官至易定节度使,时人呼为呷醋节归。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1.唐任迪简为天德军判官,一日军宴,军吏误以醋酌迪简,以军使李景略严暴,恐罪及军吏,乃强饮之,吐血而归。军中闻者皆为感泣。及景略卒,军中请以为主,官至易定节度使,时人呼为呷醋节归。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
哀丘
[相关解释]
1.唐元结《哀丘表》载,其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时,收战死者之尸骨,葬于泌南,名为"哀丘"。
1.唐元结《哀丘表》载,其任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时,收战死者之尸骨,葬于泌南,名为"哀丘"。
唃厮啰
[相关解释]
1.亦作"唃厮罗"。 2.藏语译音,意为"佛子"。原名斯南陵温。北宋青海东部藏族首领。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后,据有湟水流域及今甘肃﹑青海接邻地区,属民数十万。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加封保顺军节度使。
1.亦作"唃厮罗"。 2.藏语译音,意为"佛子"。原名斯南陵温。北宋青海东部藏族首领。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后,据有湟水流域及今甘肃﹑青海接邻地区,属民数十万。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加封保顺军节度使。
唐玄宗(685-762)
[相关解释]
即李隆基”,也称唐明皇”。唐朝皇帝。公元710年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712年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前期任用姚崇、宋fd735任相,革除武周后期的弊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仓储丰实。丝绸之路”畅通,亚洲各国访唐使者络绎不绝,史称开元盛世”◇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政治腐败,奢侈荒淫。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肃宗)于灵武即位,他被尊为太上皇◇回长安,抑郁而死。
即李隆基”,也称唐明皇”。唐朝皇帝。公元710年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韦后,拥其父睿宗即位,被立为太子。712年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前期任用姚崇、宋fd735任相,革除武周后期的弊政,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仓储丰实。丝绸之路”畅通,亚洲各国访唐使者络绎不绝,史称开元盛世”◇期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政治腐败,奢侈荒淫。京师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西北和北方各镇节度使拥兵自重。安史之乱爆发后,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肃宗)于灵武即位,他被尊为太上皇◇回长安,抑郁而死。
四镇
[相关解释]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晋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北魏以碻磝﹑滑台﹑洛阳﹑虎牢为河南四镇。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唐代称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晋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北魏以碻磝﹑滑台﹑洛阳﹑虎牢为河南四镇。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唐代称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回乐峰
[相关解释]
1.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回乐县唐属灵州,为朔方节度治所,在今甘肃灵武西南。
1.回乐县境内的一个山峰。回乐县唐属灵州,为朔方节度治所,在今甘肃灵武西南。
坐狨
[相关解释]
1.宋制,文官中书舍人以上,武臣节度使以上,九月至翌年三月得乘狨座,称"坐狨"。
1.宋制,文官中书舍人以上,武臣节度使以上,九月至翌年三月得乘狨座,称"坐狨"。
子弟军
[相关解释]
1.唐元和年间,太尉李愬为魏博节度使,下令抡材于辕门,取大将家翘秀者为"子弟军",列于诸军校之上。见唐刘禹锡《唐故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史公神道碑》。
1.唐元和年间,太尉李愬为魏博节度使,下令抡材于辕门,取大将家翘秀者为"子弟军",列于诸军校之上。见唐刘禹锡《唐故邠宁庆等州节度观察处置使史公神道碑》。
宣慰使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于陵传》。元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1.官名。唐元和十四年,平淄青节度留后李师道,分其地为三镇,以杨于陵充淄青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于陵传》。元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宣慰司"。
宣牌
[相关解释]
1.宋代,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谓之"宣牌"。由朝廷授给,以证明官职身份。元代略同。 2.即檄牌。宋代用于速递文书,以为凭证。
1.宋代,诸王﹑节度﹑观察使﹑州府﹑军﹑监﹑县印,皆有铜牌,谓之"宣牌"。由朝廷授给,以证明官职身份。元代略同。 2.即檄牌。宋代用于速递文书,以为凭证。
宣犹
[相关解释]
1.亦作"宣猷"。 2.明达而顺乎事理。《诗.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之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马瑞辰通释"《韩诗》释《淇奥》诗曰宣,显也。显即明也。犹﹑猷﹑繇,古通用……《广雅.释诂》又曰猷,顺也。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耳。"《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宋曾巩《节度加宣徽制》"夫德茂者,其赏异;功隆者,其报殊。是畴其底绩之勤,锡以宣猷之号。"一说,宣犹即遍谋,普遍征求意见。 3.施展谋划与方略。
1.亦作"宣猷"。 2.明达而顺乎事理。《诗.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之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马瑞辰通释"《韩诗》释《淇奥》诗曰宣,显也。显即明也。犹﹑猷﹑繇,古通用……《广雅.释诂》又曰猷,顺也。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耳。"《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宋曾巩《节度加宣徽制》"夫德茂者,其赏异;功隆者,其报殊。是畴其底绩之勤,锡以宣猷之号。"一说,宣犹即遍谋,普遍征求意见。 3.施展谋划与方略。
常节
[相关解释]
1.谓常有节制。 2.一定的时节。 3.一定的节度。 4.固有的操节。 5.正常的节律。
1.谓常有节制。 2.一定的时节。 3.一定的节度。 4.固有的操节。 5.正常的节律。
府公
[相关解释]
1.六朝时王府僚属称其主为府公;唐﹑五代时,官府幕僚沿旧习,称节度使﹑观察使为府公。 2.泛称府﹑州级的长官。
1.六朝时王府僚属称其主为府公;唐﹑五代时,官府幕僚沿旧习,称节度使﹑观察使为府公。 2.泛称府﹑州级的长官。
府帅
[相关解释]
1.唐代对地方军政长官如都督府都督﹑节度使﹑经略使等的一种称谓。
1.唐代对地方军政长官如都督府都督﹑节度使﹑经略使等的一种称谓。
建节
[相关解释]
1.执持符节。古代使臣受命,必建节以为凭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后汉书.寇恂传》"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唐时,节度使或经略使受任,皆赐旌节◇亦以指大将出镇。 2.树立节操。
1.执持符节。古代使臣受命,必建节以为凭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后汉书.寇恂传》"今天下初定,国信未宣,使君建节衔命,以临四方,郡国莫不延颈倾耳,望风归命。"唐时,节度使或经略使受任,皆赐旌节◇亦以指大将出镇。 2.树立节操。
开镇
[相关解释]
1.唐代指任节度使,镇守一方。
1.唐代指任节度使,镇守一方。
弭节
[相关解释]
1.驻节,停车。节,车行的节度。 2.少停,一会儿。 3.驾驭车子。
1.驻节,停车。节,车行的节度。 2.少停,一会儿。 3.驾驭车子。
总戎
[相关解释]
1.统管军事;统率军队。 2.统帅。亦用作某种武职的别称。如唐人称节度使为总戎;清时称总兵为总戎。
1.统管军事;统率军队。 2.统帅。亦用作某种武职的别称。如唐人称节度使为总戎;清时称总兵为总戎。
总管
[相关解释]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统州之军事,并总揽或与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称。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和大州设大总管,均系地方军政长官,后又恢复都督称,但统兵出征之将帅仍为总管。北宋时总管仍系地方军政长官,分别由节度使、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时总管兼管军民。清代时在东三省、新疆及围场设总管,为率军驻防之长官。
武官名『末南北朝以都督统州之军事,并总揽或与刺史治州之政事。北周始改此称。隋代至唐代初在各州设总管,边镇和大州设大总管,均系地方军政长官,后又恢复都督称,但统兵出征之将帅仍为总管。北宋时总管仍系地方军政长官,分别由节度使、知府、知州兼任。辽金元时总管兼管军民。清代时在东三省、新疆及围场设总管,为率军驻防之长官。
掌书记
[相关解释]
1.唐代外官之一,景龙元年置。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宋代亦置此职。
1.唐代外官之一,景龙元年置。亦为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宋代亦置此职。
掌记
[相关解释]
1.掌管记载。 2.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3.唐代官名。宫官的属官。 4.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 5.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
1.掌管记载。 2.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 3.唐代官名。宫官的属官。 4.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 5.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
排牙
[相关解释]
1.谓牙前将士排列节度使庭前候参。
1.谓牙前将士排列节度使庭前候参。
支度使
[相关解释]
1.官名。唐各道节度使多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其属有支度判官。又金都运司内亦有支度判官。支度使非户部三司使中的度支使。
1.官名。唐各道节度使多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其属有支度判官。又金都运司内亦有支度判官。支度使非户部三司使中的度支使。
支掌
[相关解释]
1.宋代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支使与掌书记的并称。
1.宋代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支使与掌书记的并称。
有节
[相关解释]
1.有节度;有节制。
1.有节度;有节制。
杖钺
[相关解释]
1.手执斧钺。表示威权。《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钺,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晋葛洪《抱朴子.嘉遯》"缊袍丽于裘服,把檋安于杖钺。"唐杜甫《江陵节度劐阳城郡王新楼成》诗"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余清。"亦以喻掌握兵权。
1.手执斧钺。表示威权。《汉书.五行志上》"出军行师,把旄杖钺,誓士众,抗威武,所以征畔逆止暴乱也。"晋葛洪《抱朴子.嘉遯》"缊袍丽于裘服,把檋安于杖钺。"唐杜甫《江陵节度劐阳城郡王新楼成》诗"杖钺褰帷瞻具美,投壶散帙有余清。"亦以喻掌握兵权。
杨业(?-986)
[相关解释]
北宋大将。又名继业,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人。土豪出身,善骑射。初事北汉,任建雄军(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守卫北方,屡立战功,号称无敌”◇归宋,任知代州兼三交(今山西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公元986年,宋军北伐,他率西路军收复云州等地。不久因东路军在河北战败,他奉命掩护云州等地居民后撤,被辽军包围,负伤被俘,绝食而死。子延昭、孙文广在与辽、西夏的战事中,累立战功。他们的事迹在当时即被传颂,后逐渐演化为杨家将的故事传说。
北宋大将。又名继业,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人。土豪出身,善骑射。初事北汉,任建雄军(今山西临汾)节度使,守卫北方,屡立战功,号称无敌”◇归宋,任知代州兼三交(今山西太原北)驻泊兵马部署,曾在雁门关大破契丹兵。公元986年,宋军北伐,他率西路军收复云州等地。不久因东路军在河北战败,他奉命掩护云州等地居民后撤,被辽军包围,负伤被俘,绝食而死。子延昭、孙文广在与辽、西夏的战事中,累立战功。他们的事迹在当时即被传颂,后逐渐演化为杨家将的故事传说。
柔节
[相关解释]
1.谓以和柔为节度。
1.谓以和柔为节度。
河东饭
[相关解释]
1.栗的别称。晋王李克用于唐末任河东节度使时,曾以栗食军,故称。
1.栗的别称。晋王李克用于唐末任河东节度使时,曾以栗食军,故称。
洄曲
[相关解释]
1.古地名。在河南省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溵水于此洄曲,故名。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命裴度宣慰淮西行营,率李愬﹑李光颜等将领往讨,元济重兵据洄曲拒战。李愬雪夜绕道径袭蔡州,擒元济,即此地。
1.古地名。在河南省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溵水于此洄曲,故名。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命裴度宣慰淮西行营,率李愬﹑李光颜等将领往讨,元济重兵据洄曲拒战。李愬雪夜绕道径袭蔡州,擒元济,即此地。
淄青
[相关解释]
1.唐方镇名。或称淄青平卢,或称平卢。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为朱全忠所并。其间节度使李正己祖孙三代割据达五十四年之久。唐白居易有《贺平淄青表》。
1.唐方镇名。或称淄青平卢,或称平卢。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置,天佑二年(公元905年)为朱全忠所并。其间节度使李正己祖孙三代割据达五十四年之久。唐白居易有《贺平淄青表》。
牙城
[相关解释]
1.军中主帅或主将所居的城。以例当建牙旗,故称。 2.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
1.军中主帅或主将所居的城。以例当建牙旗,故称。 2.唐代卫护节度使住宅的内城。
狸首
[相关解释]
1.逸诗篇名。上古行射礼时,诸侯歌《狸首》为发矢的节度。
1.逸诗篇名。上古行射礼时,诸侯歌《狸首》为发矢的节度。
玉傩
[相关解释]
1.《诗.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毛传"瑳,巧笑貌。傩,行有节度。"后以"玉傩"喻高尚的行为。
1.《诗.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毛传"瑳,巧笑貌。傩,行有节度。"后以"玉傩"喻高尚的行为。
理节
[相关解释]
1.谓政教有条理﹑节度。
1.谓政教有条理﹑节度。
留事
[相关解释]
1.积压的公务。 2.指留守﹑留后一类的官职。 3.特指唐代节度留后。
1.积压的公务。 2.指留守﹑留后一类的官职。 3.特指唐代节度留后。
留使
[相关解释]
1.唐制赋税中应送缴节度﹑观察使府者,初名送使,后称留使。
1.唐制赋税中应送缴节度﹑观察使府者,初名送使,后称留使。
留后
[相关解释]
1.官职名。犹留守﹑留台。帝王离京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 2.官职名。唐中叶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亦有叛将推翻统师,自称留后,而后由朝廷补行正式任命者。 3.北宋以后,名渐废。惟诗文中仍以指称拥兵抗上的权臣。
1.官职名。犹留守﹑留台。帝王离京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 2.官职名。唐中叶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亦有叛将推翻统师,自称留后,而后由朝廷补行正式任命者。 3.北宋以后,名渐废。惟诗文中仍以指称拥兵抗上的权臣。
留邸
[相关解释]
1.指唐时节度留后的官署。
1.指唐时节度留后的官署。
石敬瑭(892-942)
[相关解释]
即后晋高祖”。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沙陀部人◇唐时曾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公元936年勾结契丹灭后唐,并受契丹册封为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他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献帛30万匹。并称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即后晋高祖”。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沙陀部人◇唐时曾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公元936年勾结契丹灭后唐,并受契丹册封为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他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献帛30万匹。并称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神策军
[相关解释]
1.亦称"神策"。 2.唐禁军名之一。天宝中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时令军史成如璯建神策军于临洮西。安禄山乱起,临洮陷,如璯令其将卫伯玉领兵屯陕州,复号神策军。代宗﹑德宗时继由宦官统领,并归禁中定制,分左右厢,衣粮优厚,势居诸禁军上。唐亡始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3.用以美称官兵。
1.亦称"神策"。 2.唐禁军名之一。天宝中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时令军史成如璯建神策军于临洮西。安禄山乱起,临洮陷,如璯令其将卫伯玉领兵屯陕州,复号神策军。代宗﹑德宗时继由宦官统领,并归禁中定制,分左右厢,衣粮优厚,势居诸禁军上。唐亡始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3.用以美称官兵。
禁中颇牧
[相关解释]
1.廉颇﹑李牧皆战国时赵国守边御敌之良将。唐宣宗时,党项扰河西,翰林学士毕謕上破羌条陈甚悉,帝大悦,曰"吾将择能帅者,孰谓颇牧在吾禁署,卿为朕行乎!"于是拜謕为邠宁节度使﹑河西供军安抚使。謕于任内多所建树。事见《新唐书.毕謕传》◇以"禁中颇牧"比喻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者。
1.廉颇﹑李牧皆战国时赵国守边御敌之良将。唐宣宗时,党项扰河西,翰林学士毕謕上破羌条陈甚悉,帝大悦,曰"吾将择能帅者,孰谓颇牧在吾禁署,卿为朕行乎!"于是拜謕为邠宁节度使﹑河西供军安抚使。謕于任内多所建树。事见《新唐书.毕謕传》◇以"禁中颇牧"比喻宫廷侍从官中文才武略兼备者。
章台柳
[相关解释]
1.唐韩翃有姬柳氏﹐以艳丽称~获选上第归家省亲;柳留居长安﹐安史乱起﹐出家为尼◇韩为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书记﹐使人寄柳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为蕃将沙咤利所劫﹐侯希逸部将许俊以计夺还归韩。见唐许尧佐《柳氏传》◇以"章台柳"形容窈窕美丽的女子。
1.唐韩翃有姬柳氏﹐以艳丽称~获选上第归家省亲;柳留居长安﹐安史乱起﹐出家为尼◇韩为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书记﹐使人寄柳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为蕃将沙咤利所劫﹐侯希逸部将许俊以计夺还归韩。见唐许尧佐《柳氏传》◇以"章台柳"形容窈窕美丽的女子。
笳笛
[相关解释]
1.古代军中用以指挥节度士兵的乐器。
1.古代军中用以指挥节度士兵的乐器。
红线
[相关解释]
1.亦作"红线"。 2.红色丝线。 3.传说中的唐代女侠名。原系潞州节度使薛嵩的青衣,后掌笺表,号内记室。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将并潞州。嵩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线乃夜到魏郡,入田寝所,盗床头金盒归,以示儆戒。嵩复遗书承嗣,以金盒还之。承嗣遣使谢罪,愿结姻亲§线也辞去,不知所终。见唐袁郊《甘泽谣.红线》。 4.俗谓男女婚姻多系前定,仿佛有红线暗中牵系。因以称缔结婚姻或媒约。 5.借指聘礼。 6.喻指贯穿始终的正确思想。
1.亦作"红线"。 2.红色丝线。 3.传说中的唐代女侠名。原系潞州节度使薛嵩的青衣,后掌笺表,号内记室。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将并潞州。嵩日夜忧闷,计无所出§线乃夜到魏郡,入田寝所,盗床头金盒归,以示儆戒。嵩复遗书承嗣,以金盒还之。承嗣遣使谢罪,愿结姻亲§线也辞去,不知所终。见唐袁郊《甘泽谣.红线》。 4.俗谓男女婚姻多系前定,仿佛有红线暗中牵系。因以称缔结婚姻或媒约。 5.借指聘礼。 6.喻指贯穿始终的正确思想。
罗隐(833-910)
[相关解释]
唐代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曾十余年考进士不第,后入镇海节度使幕,迁节度判官、给事中。散文小品语言犀利,诗作喜用口语。有《谗书》、《甲乙集》行世,后人辑有《罗昭谏集》。
唐代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曾十余年考进士不第,后入镇海节度使幕,迁节度判官、给事中。散文小品语言犀利,诗作喜用口语。有《谗书》、《甲乙集》行世,后人辑有《罗昭谏集》。
聂隐娘
[相关解释]
1.唐传奇中的女侠。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十岁时﹐为一老尼窃去﹐授以剑术﹐刺人百发百中而人不觉。既成还家﹐嫁磨镜少年。元和间﹐魏博令隐娘夫妻往许﹐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刘侦知﹐遣人迎候﹐以诚相感﹐留于左右。隐娘为刘杀魏博刺客精精儿﹐智拒妙手空空儿◇隐去。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唐裴铏《传奇.聂隐娘》。
1.唐传奇中的女侠。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十岁时﹐为一老尼窃去﹐授以剑术﹐刺人百发百中而人不觉。既成还家﹐嫁磨镜少年。元和间﹐魏博令隐娘夫妻往许﹐刺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刘侦知﹐遣人迎候﹐以诚相感﹐留于左右。隐娘为刘杀魏博刺客精精儿﹐智拒妙手空空儿◇隐去。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唐裴铏《传奇.聂隐娘》。
节使
[相关解释]
1.节度使的省称。 2.持符节的使者。
1.节度使的省称。 2.持符节的使者。
节剏
[相关解释]
1.节度分划。
1.节度分划。
节堂
[相关解释]
1.唐宋时节度使收藏旌节的厅堂。 2.指商议机密重事的厅堂。
1.唐宋时节度使收藏旌节的厅堂。 2.指商议机密重事的厅堂。
节察
[相关解释]
1.宋代节度使﹑观察使的合称。
1.宋代节度使﹑观察使的合称。
节帅
[相关解释]
1.指节度使。
1.指节度使。
节度
[相关解释]
1.节序度数。指历象上据以推算天体运行﹑季节变化的度数。 2.规则;法则。 3.犹节制﹐约束。 4.调度;指挥。 5.见"节度使"。
1.节序度数。指历象上据以推算天体运行﹑季节变化的度数。 2.规则;法则。 3.犹节制﹐约束。 4.调度;指挥。 5.见"节度使"。
节推
[相关解释]
1."节度推官"的略称。为节度使属官﹐掌勘问刑狱。
1."节度推官"的略称。为节度使属官﹐掌勘问刑狱。
节楼
[相关解释]
1.唐宋节度使植纛之楼。
1.唐宋节度使植纛之楼。
节神
[相关解释]
1.宋时节度使祭祀的神灵。
1.宋时节度使祭祀的神灵。
节镇
[相关解释]
1.指节度使。 2.设置节度使的重镇。 3.泛指驻有军事统帅的要塞。
1.指节度使。 2.设置节度使的重镇。 3.泛指驻有军事统帅的要塞。
节院
[相关解释]
1.唐代节度使官衙的庭院。
1.唐代节度使官衙的庭院。
荆南
[相关解释]
1.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 2.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高季兴任后梁荆南节度使,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世称荆南或南平。963年为北宋所灭。
1.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 2.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高季兴任后梁荆南节度使,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世称荆南或南平。963年为北宋所灭。
营田使
[相关解释]
1.官名,掌管屯田诸事宜,唐玄宗时始置,后多由节度使兼领。
1.官名,掌管屯田诸事宜,唐玄宗时始置,后多由节度使兼领。
藩镇
[相关解释]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藩镇割据
[相关解释]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行军司马
[相关解释]
1.职官名。始建于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1.职官名。始建于三国魏元帝咸熙元年,职务相当于军谘祭酒。至唐代在出征将帅及节度使下皆置此职,实具今参谋长的性质。唐后期军事繁兴,多以掌军事实权者充任。
衙兵
[相关解释]
1.唐代天子的禁卫兵。 2.唐代节度使的卫兵。
1.唐代天子的禁卫兵。 2.唐代节度使的卫兵。
衙推
[相关解释]
1.官名。唐时节度﹑观察﹑团练诸使的下属官吏。 2.五代﹑宋时以称操医卜星相之业的人。
1.官名。唐时节度﹑观察﹑团练诸使的下属官吏。 2.五代﹑宋时以称操医卜星相之业的人。
襄样节度
[相关解释]
1.唐时人对暴虐不法节度使的谑称。襄样,襄州式样。
1.唐时人对暴虐不法节度使的谑称。襄样,襄州式样。
象牙牌
[相关解释]
1.南宋初,置节度使以下金字牙符,亦称象牙牌,以赐立战功的将帅。
1.南宋初,置节度使以下金字牙符,亦称象牙牌,以赐立战功的将帅。
送使
[相关解释]
1.唐代属州输送与节度﹑观察使府的赋税,谓之"送使"。
1.唐代属州输送与节度﹑观察使府的赋税,谓之"送使"。
都府
[相关解释]
1.都会。 2.唐节度使的别称。
1.都会。 2.唐节度使的别称。
都总管
[相关解释]
1.宋辽官名。宋马﹑步军都总管由节度使充任。辽因之,五京﹑五州设都总管府,设置都总管﹑副总管。
1.宋辽官名。宋马﹑步军都总管由节度使充任。辽因之,五京﹑五州设都总管府,设置都总管﹑副总管。
霓裳羽衣曲
[相关解释]
即《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套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填词,改用此名。乐曲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写。
即《霓裳羽衣舞》,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套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填词,改用此名。乐曲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仙女形象。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写。
青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 2.州﹑府名『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唐初复置州﹐后改平卢军节度使。五代及宋因之。元改益都路。明改为青州府﹐清因之。旧治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参阅《嘉庆一统志.青州府》。 3.见"青州从事"。
1.古九州之一。 2.州﹑府名『置青州。魏及晋初因之。南北朝仍置州﹐治所屡迁﹐辖领不一。隋废。唐初复置州﹐后改平卢军节度使。五代及宋因之。元改益都路。明改为青州府﹐清因之。旧治在今山东省青州市。参阅《嘉庆一统志.青州府》。 3.见"青州从事"。
食万羊
[相关解释]
1.传说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宣宗时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召一善知祸福僧人问前程,僧告以将遭贬南行万里﹐不久当还,因命中注定食羊万口,有五百未满◇十余日,振武节度使遣使送米并馈羊五百,李大惊,召僧告其事,且欲还之。僧人说羊至此,是已为相国有矣,还之无益,南行其不返乎!事见唐张读《宣室志》卷九﹑《太平广记》卷九八◇遂以"食万羊"表示听天由命﹐不必强求富贵。
1.传说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宣宗时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召一善知祸福僧人问前程,僧告以将遭贬南行万里﹐不久当还,因命中注定食羊万口,有五百未满◇十余日,振武节度使遣使送米并馈羊五百,李大惊,召僧告其事,且欲还之。僧人说羊至此,是已为相国有矣,还之无益,南行其不返乎!事见唐张读《宣室志》卷九﹑《太平广记》卷九八◇遂以"食万羊"表示听天由命﹐不必强求富贵。
麾节
[相关解释]
1.指挥旗和符节。 2.借指将帅﹑节度使。
1.指挥旗和符节。 2.借指将帅﹑节度使。
麾钺
[相关解释]
1.麾旗和钺。古代将帅的旗仗。借指军旅。 2.指节度使﹑安抚使等镇抚大员的官位。
1.麾旗和钺。古代将帅的旗仗。借指军旅。 2.指节度使﹑安抚使等镇抚大员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