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3 查到相关节正的内容。
带有节正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亭 [相关解释]
1.三个亭障。 2.亭名。《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与私约而去。"司马贞索隐"三亭,亭名,在魏境之边,道亭也,今无其处。一云魏之郊境,总有三亭,皆祖饯之处。"一说在汴州尉氏县西南。见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 3.同"三停"。
三苗 [相关解释]
1.古国名。《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孔传"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史记.五帝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张守节正义"吴起曰'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鄂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上江 [相关解释]
1.多指长江的上流地区。 2.又因长江从安徽流入江苏﹐故旧称安徽为上江﹐江苏为下江。今浙江省的金华﹑衢州一带﹐居浙江上游﹐旧时也称上江。 3.水名。《史记.夏本纪》"三江既入,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 4.水名。广东省称鬰水(西江)为上江,泷水为下江。参见"西江"。
不子 [相关解释]
1.不合人子之道。 2.谓不以为君。 3.谓不能为儿子命名。《史记.夏本纪》"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张守节正义"及生启﹐不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一说禹过门不入,不能井子之情。
东国 [相关解释]
1.东方之国。上古指齐﹑鲁﹑徐夷等国。《国语.吴语》"昔楚灵王不君……逾诸夏而图东国。"韦昭注"东国,徐夷吴越。"《史记.孟尝君列传》"其攻秦也,欲王之令楚王割东国以与齐,而秦出楚怀王以为和。"张守节正义"东国,齐﹑徐夷。"《文选.陆机》"是以三卿世及,东国多衰弊之政;五侯并轨,西京有陵夷之运。"李善注"东国,谓鲁也。"近代多指中国以东的日本﹑朝鲜等国。 2.东部地区。春秋时指楚国东部的锺离﹑巢﹑州来等地。 3.指东都洛阳。国,都城。 4.犹东方。指亚洲。一说,指中国。
举鼎絶膑 [相关解释]
1.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张守节正义"絶,断也。膑,胫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
书缺有间 [相关解释]
1.《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张守节正义"言《古文尚书》缺失其间多矣,而无说黄帝之语。"后因以"书缺有间"泛指古书残缺已有多年。
云阳 [相关解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阳城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汉桓宽《盐铁论.毁学》﹕"李斯相秦﹐席天下之势﹐志小万乘﹐及其囚于囹圄﹐车制于云阳之市。"后世诗词戏曲小说中常用以指行刑之地。 2.指云梦泽中高唐之台。一说为"阳云"之误。 3.古县名。指今江苏省丹阳市。 4.古县名。故地即秦云阳邑『时改县﹐属左冯翊。 5.树精。 6.秦程邈因罪而囚云阳狱。在狱中﹐增减大篆书笔画﹐创为隶书﹐始皇善之﹐名其书曰隶书﹐定为八体之一
依斟流彘 [相关解释]
1.《史记.夏本纪》"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张守节正义引《帝王纪》曰"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使妔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三年,乃流王于彘。"后以"依斟流彘"谓帝王因失德而被迫流亡。
儒林 [相关解释]
1.指儒家学者之群。《史记》有《儒林列传》。张守节正义引姚承曰儒谓博士,为儒雅之林。 2.泛指儒生﹑读书人。 3.泛指士林﹑读书人的圈子。 4.指儒家著作。 5.指儒家经学。 6.指学官。
儒硎 [相关解释]
1.秦始皇既焚书,恐天下不服,乃密令冬月种瓜于骊山陵谷温暖处;瓜结实,诏博士诸生往视,因填土杀之。事见《史记.儒林列传》张守节正义引汉卫宏《诏定古文尚书序》◇因以"儒硎"谓读书人遭受的浩劫。
十二辰 [相关解释]
1.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1)古代用以记年﹑月﹑日﹑时。《周礼.春官.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贾公彦疏"十有二辰者,谓子﹑丑﹑寅﹑卯之等。"《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韦昭注"十二辰,子至亥。"(2)用于记星次。《史记.天官书》"斗秉兼之,所从来久矣"唐张守节正义"言北斗所建秉十二辰,兼十二州,二十八宿,自古所用,从来久远矣。
天保 [相关解释]
1.谓上天保佑﹐使之安定。《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郑玄笺"保﹐安。尔﹐女也。女﹐王也。"后引申指皇统﹑国祚。《史记.周本纪》"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恶﹐贬从殷王受。'"张守节正义"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宫室﹐退除殷纣之恶。"《宋书.武帝纪中》"我世祖所以抚归运而顺人事﹐乘利见而定天保者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嗟天保之未定﹐见殷忧之方始。"一说保﹐保斗﹐为古代车盖中心轴端部件。天保﹐借指天之中枢北极星﹐引申指人世政治中心﹐如京邑﹑国都。参阅陆宗达《训诂简论》。
屏翳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的神名。(1)指云神。《楚辞.九歌.云中君》汉王逸注"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前蜀杜光庭《皇太子宴诸将祈晴感应灵宝斋词》"群山晓碧,天高而屏翳收云;六合风清,日迫而羲和弄辔。"(2)指雨师。《山海经.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晋郭璞注"雨师,谓屏翳也。"《文选.陆机诗之一》"望舒离金虎,屏翳吐重阴。"李善注引王逸曰"屏翳,雨师名也。"唐张说《喜雨赋》"屏翳惭其废职,祝融悔其迁怒。"(3)指雷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时若薭薭将混浊兮,召屏翳诛风伯而刑雨师。"张守节正义引韦昭曰"雷师也。"
岷下芋 [相关解释]
1.语本《史记.货殖列传》"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张守节正义"蹲鸱,芋也。言卭州临卭县其地肥又沃,平野有大芋等也。"汶山,即岷山◇因以"岷下芋"为芋的美称。
干封 [相关解释]
1.晒干新筑的祭坛。封,封禅时所建的祭坛◇泛指天旱。《史记·孝武本纪》"夏﹐旱。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张守节正义"苏林曰'天旱欲使封土干燥也。'颜师古曰'三岁不雨﹐暴所封之士令干。'"《汉书·沟洫志》"上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干封少雨。"唐鲍溶《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云雨由来随六龙﹐玉泥瑶检不干封。"一说﹐祭祀而不立神主谓"干封"。见《史记·孝武本纪》裴髎集解引如淳说。
怒特 [相关解释]
1.体健气壮的牛。传说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木,有大青牛奔出,走入丰水中不出,后遂奉以为神,于武都郡立怒特祠祀之。见《史记.秦本纪》"﹝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唐张守节正义◇用为咏牛之典。
愍儒乡 [相关解释]
1.相传为秦始皇坑儒之处。在今陕西省临潼县境。参阅《史记.儒林列传》"焚《诗》《书》,坑术士"张守节正义。
栎阳雨金 [相关解释]
1.《史记.秦本纪》"﹝献公﹞十八年,雨金栎阳。"张守节正义"言雨金于秦国都,明金瑞见也。"后因以"栎阳雨金"喻意外的恩赐。
淫鬻 [相关解释]
1.水流激荡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泈溶淫鬻﹐散涣夷陆。"司马贞索隐引郭璞曰"游激淖衍貌。"张守节正义引张揖曰"水流溪谷之间也。"一说为山川繁郁貌。
玄枵 [相关解释]
1.十二星次之一。与二十八宿相配为女﹑虚﹑危三宿,与十二辰相配为子,与占星术的分野相配为齐。《左传.襄公二十八年》"玄枵,虚中也。"杨伯峻注"玄枵有三宿,女﹑虚﹑危。虚宿在中。"《史记.天官书》"北宫玄武虚危"唐张守节正义"虚二星,危三星,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晋书.天文志上》"自须女八度至危十五度为玄枵,于辰在子,齐之分野,属青州。"明末以十二次翻译欧洲传入的天文学中的"黄道十二宫",玄枵相当于"宝瓶宫"。 2.亦作"玄嚣"。传说中古代部落首领帝喾的祖父。
禁语 [相关解释]
1.禁止相聚谈论。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李斯曰'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制曰'可。'"裴髎集解"禁民聚语,畏其谤己。"张守节正义"偶,对也。" 2.指被禁止的话。
织女 [相关解释]
1.即织女星。织女与其附近两个四等星,成一正三角形,合称织女三星。《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史记.天官书》"婺女,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也。"张守节正义"织女三星,在河北天纪东,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寶。"后衍化为神话人物。 2.《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汉班固《西都赋》"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月令
节正 [相关解释]
1.纳入正轨﹐使合于正常。
营丘 [相关解释]
1.古邑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以营丘山而得名。周武王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改名临淄。《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营丘,在青州临淄北百步外城中。"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吕尚,磻溪之渔者,一朝指麾,乃封营丘。"唐李白《鞠歌行》"一举钓六合,遂荒营丘东。"一说在今昌乐县东南,春秋时名缘陵,汉置营陵县。 2.晋时郡名。东晋时,数万家中原流民向北投奔前燕慕容廆,廆于汉辽西临渝县地安置青州,别置营丘郡。地在今辽宁省沈阳市西。见《晋书.慕容廆载记
豫章 [相关解释]
1.亦作"豫樟"。木名。枕木与樟木的并称。《左传.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终。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战国策.宋卫策》"荆有长松﹑文梓﹑榝﹑楠﹑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榝楠豫章。"张守节正义"案《活人》云'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唐杜甫《赠蜀僧闾邱师兄》诗"豫章夹日月,岁久空深根。"唐白居易《寓意》诗之一"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清钱芳标《长椿寺病马行》"乃知不材造物怜,豫章见斫樗散全
邵伯树 [相关解释]
1.《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张守节正义"今之棠梨树也。"后因称棠梨树为"邵伯树"。
重华 [相关解释]
1.虞舜的美称。《书.舜典》"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孔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尧,俱圣明。"《楚辞.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说,舜目重瞳,故名。《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张守节正义"﹝舜﹞目重瞳子,故曰重华。"后亦用以代称帝王。 2.旧喻帝王功德相继,累世升平。 3.岁星的别称。
阪泉 [相关解释]
1.古地名。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地所在﹐有三说﹕(1)在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相传旧名汉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参阅《嘉庆一统志.太原府》。(2)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史记.五帝本纪》﹕"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里﹐本黄帝所都也。《晋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3)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南。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
阿耨达山 [相关解释]
1.即昆仑山。《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张守节正义引唐李泰等《括地志》﹕"阿耨达山﹐一名昆仑山﹐其山为天柱﹐在雍州西南一万五千三百七十里。"耨﹐一本作"傉"。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三﹕"释氏《西域志》﹕阿耨达山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即昆仑山。穆天子所至﹐即阿耨达宫也。"一说﹐即冈底斯山﹐在西藏自治区南部。
青云士 [相关解释]
1.《史记.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张守节正义﹕"若不托贵大之士﹐何得封侯爵赏而名留后代也?"后因以"青云士"喻指位高名显的人。
驱羊 [相关解释]
1.赶羊,驱赶羊群。 2.引申为牧羊。 3.犹治民。语出《史记.五帝本纪》"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唐张守节正义"《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之尘垢皆去﹐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数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 4.比喻容易。
鸷膺 [相关解释]
1.《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张守节正义"鸷鸟,鹘。膺突向前,其性悍勇。"后即以"鸷膺"谓胸部突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