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7 查到相关荆山的内容。
带有荆山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乌号 [相关解释]
1.《淮南子.原道训》"射者抜乌号之弓,弯棋卫之箭。"高诱注"乌号,桑柘,其材坚劲,乌峙其上,及其将飞,枝必桡下,劲能复巢,乌随之,乌不敢飞,号呼其上。伐其枝以为弓,因曰乌号之弓也。一说黄帝铸鼎于荆山鼎湖,得道而仙,乘龙而上,其臣援弓射龙,欲下黄帝,不能也。乌,于也;号,呼也。于是抱弓而号。因名其弓为乌号之弓也。"后以"乌号"指良弓。 2.表示对死者哀悼。 3.称人死亡的敬辞。
南条 [相关解释]
1.南条荆山的简称。 2.泛指南方的山脉。
号弓 [相关解释]
1.传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铸鼎成﹐有龙迎之上天﹐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攀持龙须﹐须拔﹐坠黄帝弓。百姓抱弓﹑须号泣。见《史记.封禅书》◇因以"号弓"指帝王崩殂。
封印 [相关解释]
1.封缄文书﹑物件并加钤印于其上。 2.旧时官署于岁暮年初停止办公,称为"封印"。唐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诗"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明时于除夕封印,至新正三日开印,为期四日。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清时于每年十二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四天之内择吉封印,为期一月,至明年正月十九﹑二十﹑廿一三天之内择吉开印。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开印封印》。
攀髯 [相关解释]
1.传说黄帝铸鼎于荆山下﹐鼎成﹐有龙下迎﹐黄帝乘之升天﹐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馀小臣不得上龙身﹐乃持龙髯﹐而龙髯拔落﹐并堕黄帝之弓。百姓遂抱其弓与龙髯而号哭。事见《史记.封禅书》◇用为追随皇帝或哀悼皇帝去世的典故。
楚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即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有抱玉岩,相传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此。 2.山名。即商山。在陕西省商县境。 3.泛指楚地之山。
献玉 [相关解释]
1.春秋时楚人卞和得宝玉,先后献给楚厉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被截去双脚。到楚文王即位,和抱玉璞哭于荆山下,楚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因以"献玉"为典,谓向君主或朝廷献才智。
紫荆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县北。1844年冯云山在此进行反清宣传工作,1851年洪秀全在山前金田村领导群众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荆凡 [相关解释]
1.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国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荆山一带;凡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后以"荆凡"比喻存亡无定。
荆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2.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3.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4.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荆岑 [相关解释]
1.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语出汉王粲《登楼赋》"蔽荆山之高岑。" 2.指荆南地区。
荆州 [相关解释]
1.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东晋定治江陵(现属湖北),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明清置府,后废。 2.唐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韩荆州。见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荆巫 [相关解释]
1.荆楚的巫祝。 2.荆山与巫山。
荆玉 [相关解释]
1.荆山之玉。即和氏璧。 2.喻美质贤才。
荆璞 [相关解释]
1.指楚人卞和从荆山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 2.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
荆蓝 [相关解释]
1.荆山﹑蓝田山的并称。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玉璞于此山;蓝田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出产闻名古今中外的蓝田玉。 2.指美玉﹐用以比喻优异人才。
蛇珠 [相关解释]
1.亦作"蚮珠"。 2.珍珠。比喻卓越的才华。语出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3.蛇吐之珠。谓贱物。
轩辕鼎 [相关解释]
1.古代传说中黄帝制造的鼎。事见《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宋王禹偁《筵上狂歌送侍棋衣袄天使》"移典维扬日望还,轩辕鼎成飞上天。"后因称道教炼丹炉。
遗弓 [相关解释]
1.《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以"遗弓"指黄帝骑龙升天时坠落的弓。 2.据《史记.封禅书》载,传说黄帝骑龙升天时,"堕黄帝之弓"◇以"遗弓"为帝王死亡的委婉语。 3.《吕氏春秋.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后以"遗弓"指丢失而为他人得到对他人也有
铸鼎 [相关解释]
1.见"铸鼎象物"。 2.指黄帝铸鼎乘龙的传说。《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号。"唐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见赠》诗﹕"铜井炎炉歳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明张居正《泰陵春祀》诗﹕"当年闻铸鼎﹐此日想遗弓。"亦用为帝王死去之典。
随珠和璧 [相关解释]
1.随侯珠与和氏璧的并称。传说古代随国姬姓诸侯见一大蛇伤断﹐以药敷之而愈﹔后蛇于江中衔明月珠以报德﹐因曰随侯珠﹐又称灵蛇珠。楚人卞和于荆山得一璞玉﹐先后献给武王﹑文王﹐均以为石﹐和以欺君罪被砍断两足﹔成王登位﹐使人剖璞﹐果得夜光宝玉﹐因命之曰和氏璧。事见《韩非子.和氏》﹑《淮南子.览冥训》◇以"随珠和璧"泛指珍宝或珍宝中的上品。
骑龙 [相关解释]
1.典出《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后以"骑龙"谓皇帝去世的典故。
髯断 [相关解释]
1.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以"髯断"谓皇帝仙逝。
鼎成龙去 [相关解释]
1.《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龙去鼎湖 [相关解释]
1.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龙?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后因以"龙去鼎湖"谓帝王去世。
龙胡之痛 [相关解释]
1.《汉书.郊祀志上》"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龙七十余人,龙乃上去……百姓卬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龙?号。"后因以"龙胡之痛"指丧亲之痛。
龙鼎 [相关解释]
1.以龙为饰之鼎。 2.《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下迎黄帝。"后因以"龙鼎"为帝王崩殂之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