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4 查到相关菩提的内容。
带有菩提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屐 [相关解释]
1.一只鞋子。传说菩提达磨死后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葬熊耳山,后三年宋云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暨云复命﹐明帝已逝。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启棺﹐唯一革履尚存﹐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见《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因以"一屐"为赞颂佛教大师法力之典实。
三兽渡河 [相关解释]
1.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三菩提 [相关解释]
1.见"三藐三菩堤"。
三藐 [相关解释]
1.见"三藐三菩提"。
三藐三菩提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梵文samyaksambodhi的音译。指佛陀所证的"等正觉"。
九年面壁 [相关解释]
1.南朝梁普通年间,天竺僧菩提达磨泛海来华,是为禅宗初祖。达磨渡江后,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默然无语,凡九年。见晋法显《神僧传》◇以指一心参禅,或借指长期专注于某种学问或工作。
伊兰 [相关解释]
1.草花名。有臭气的恶草。佛经中多以伊兰比喻烦,以旃檀木的香味比喻菩提。 2.草花名。赛兰香的别称。 3.国名。伊朗的异译。
佛树 [相关解释]
1.相传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得正觉,故菩提树称为佛树。
冒地萨怛嚩 [相关解释]
1.梵语bodhisattva的译音。或译为"菩提萨埵"。即菩萨。
出家入道 [相关解释]
1.离弃家庭,皈依佛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发菩提心,舍离父母,出家入道。"后亦分称入寺为僧曰"出家",在家剃头穿僧衣奉教为"入道"。
只履 [相关解释]
1.一只芒鞋。《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摩祖师》﹕"﹝达摩﹞端居而逝……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于葱岭﹐见乎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后以"只履"为僧人送行或追悼亡僧之典。
四行 [相关解释]
1.指仁﹑义﹑礼﹑智四种德行。 2.指孝﹑忠﹑信﹑悌四种德行。 3.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四种德行。亦称四德。 4.即四科『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佛教语。指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回向文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佛家于法会结束时齐声朗诵的一种偈文。即发誓愿共同皈依佛道。净土宗多以唐善导之《发愿观三宝》偈"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为回向文。其余诸宗,大同小异。
宝叶 [相关解释]
1.佛家宝树如菩提树的叶子。
少林寺 [相关解释]
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公元495年。527年,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寺,传授佛教禅宗,遂成禅宗祖庭。唐初最盛时有房屋五千多间。现存山门、客堂、达摩亭、千佛殿和东西配殿。寺西塔林,有墓塔二百三十余座,是中国最大的塔群。唐以后,僧人常习武艺,以少林派拳术著称。
心台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清净之心。以其洁净如明镜台,故称。语本《坛经.行由品》"﹝神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心月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明净如月的心性。语本《菩提心论》"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
思惟树 [相关解释]
1.菩提树的别名。又称贝多。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沉思坐化成佛,故称。
敲骨吸髓 [相关解释]
1.语本《景德传灯录.菩提达磨》"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比喻残酷地剥削。
无上菩提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最高之觉悟境界。
无漏 [相关解释]
1.不泄露。 2.没有漏洞。 3.佛教语。谓涅盘﹑菩提和断绝一切烦恼根源之法。与"有漏"相对。
木槵子 [相关解释]
1.亦作"木患子"。 2.高大乔木,枝叶似椿,果实和皮可制澡药,去垢同于肥皂。果核圆而坚,黑如漆珠,可作念珠。又名油珠子﹑菩提子﹑无患子。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二·无患子》。 3.指此种植物的果核或果实。 4.借指念珠。
毕钵罗 [相关解释]
1.菩提树的别称。又名思惟树。
狮子林 [相关解释]
园林名。在江苏苏州。为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1342年天如禅师为纪念其师中峰禅师建菩提正宗寺,后易名狮林寺。1747年改称画禅寺。寺后花园即狮子林。因园中怪石似狮,又因中峰曾结茅天目山狮子岩,故名。布局东南多山,西北多水,尤以假山著称,亭阁廊轩依山傍水,景致宜人。
禅宗 [相关解释]
1.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印度菩提达摩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唐代。由达摩而慧可﹑僧璨﹑道信,至第五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方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宋明理学。
禅宗(chán-) [相关解释]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修禅定为主,故名。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印度)来华创立。至五祖弘忍门下,分成北方神秀的渐悟说和南方慧能的顿悟说两宗,时称南能北秀”。北宗数传即衰,独南宗盛行,成为禅宗正系。唐后期几乎取代其他宗派,禅学成为佛学的代名词,影响及于宋明理学。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故自称顿门”。门派众多,但南宋以来,只有临济、曹洞二宗盛行,且流传到日本。
空生 [相关解释]
1.须菩提的别称。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善解真空之义。
菩提 [相关解释]
源于梵文。指对佛教真谛”的觉悟。
觉树 [相关解释]
1.菩提树。梵语"菩提"(bodhi)的意译为觉。
释迦牟尼 [相关解释]
1.[梵??kyamuni]约公元前563-前483年,佛教始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为中印度迦毘罗国王净饭王长子,母名摩耶。年十九(一说二十九)岁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惩缘起诸理,即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及八正道,以后四出,胨氖馀年,年八十示寂于拘尸那伽城跋陀河边娑罗双树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弟子甚多,著名者有大迦叶等十人,称佛门十哲。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关解释]
1.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
须菩提 [相关解释]
1.梵语subhūti的音译。或译为"须浮帝"﹑"须扶提"﹑"苏部底"等。意译为"善现"﹑"善见"﹑"善吉"﹑"空生"等。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出家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以"解空第一"着称。 2.对年高德劭之僧的尊称。
香象渡河 [相关解释]
1.喻大乘菩萨修证。《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后因以"香象渡河"比喻证道的深刻。亦用以比喻诗文精美透彻。
鹿树 [相关解释]
1.即菩提树。也译作阿沛多罗树。释迦牟尼在此树下得道成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