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8 查到相关衙前的内容。
带有衙前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乡官 [相关解释]
1.古代乡中官吏办公的馆舍。官,"馆"的古字。 2.一乡所属官吏的总称。历代异制异名。如周之乡大夫﹑乡师﹑党正﹑族师﹑闾胥﹑比长;汉之三老﹑有秩﹑啬夫﹑游僥。隋唐以后多为无俸役职,如唐之里正﹑坊正;宋之衙前﹑耆长﹑壮丁﹑散从﹑承符﹑弓手。太平天国时期更大兴乡官,如军帅﹑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平时管理乡政,战时则为军官。
喝撺箱 [相关解释]
1.亦作"喝撺厢"。 2.宋元时官衙前设有投状纸的箱子。官员开庭理案时,衙役站立两旁,高声呐喊"在衙人员平安,抬书案!"同时从箱中取出状纸,呈交官员。这个仪式称"撺箱"。衙役喊堂威,称"喝撺箱"。撺,谓移动和开启。
民壮 [相关解释]
1.旧时被征募服役的壮丁。 2.清代州﹑县官衙前卫兵。也叫壮班。
职役 [相关解释]
1.犹职事。多指较为低贱的职务。 2.古代官府分派民户充当官差并供应财物的徭役。唐大中九年(公元855年)令州县作差科簿﹐按户等轮差。宋职役分四类(1)供应官物的﹐如衙前;(2)督课赋税的﹐如里正﹑户长﹑乡书手等;(3)逐捕盗贼的﹐如耆长﹑弓手﹑壮丁等;(4)供官府使唤的﹐如承符﹑人力﹑手力﹑散从等。熙时职役改为雇役﹐到南宋恢复差役。明时亦有职役。
衙前 [相关解释]
1.宋代职役之一。唐有衙前军,但非官役。宋衙前始成为负担最重的差役。职掌官物押运和供应,负赔偿失误和短缺等责任,承役者往往赔累破产。宋初无固定役法。仁宗初期,有派里正轮充的"里正衙前",募充的"长名衙前"和以富户承充的"乡户衙前"等名色。为减轻亏累,官府特许承担重难差役的衙前,承包酒坊,以资弥补。但在嘉佑治平间(1056-1067)各地又相继废止。熙宁三年(1070)行免役法,衙前改为雇役,以坊场钱(酒税)募充。
衙前乐 [相关解释]
1.宋代州府衙门所置的乐队。
里正衙前 [相关解释]
1.宋代乡役名。宋初本以里正与户长﹑乡书手共同课督赋税,衙前主官物◇以里正为衙前,称"里正衙前",职掌官物的押运和供应,负赔偿损失和弥补短缺等责任,故承役者往往破产。
重难钱 [相关解释]
1.宋代衙前为重难之役,役者往往破产,朝廷酬劳以钱,名"重难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