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55 查到相关西晋的内容。
带有西晋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张
[相关解释]
1.指汉末五斗米道的三个首领张陵﹑张衡﹑张鲁。三人之名见《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张陵﹑张鲁﹑张角。 2.西晋文学家张载与弟张协﹑张亢的合称。 3.唐之张穉珪﹑张九龄﹑张休先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太守,有德政,州人称为三张。
1.指汉末五斗米道的三个首领张陵﹑张衡﹑张鲁。三人之名见《三国志.魏志.张鲁传》。或谓指张陵﹑张鲁﹑张角。 2.西晋文学家张载与弟张协﹑张亢的合称。 3.唐之张穉珪﹑张九龄﹑张休先后出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太守,有德政,州人称为三张。
下都
[相关解释]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以洛阳
东西晋演义
[相关解释]
讲史小说。明代杨尔曾作。十二卷,五十回。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叙述东晋史实,多取材于正史,文字典雅。
讲史小说。明代杨尔曾作。十二卷,五十回。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叙述东晋史实,多取材于正史,文字典雅。
中朝
[相关解释]
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1.临朝之时。 2.汉代朝官自武帝以后有中朝﹑外朝之分。中朝即内朝。 3.朝廷;朝中。 4.指朝廷官员。 5.偏安江左的东晋﹑南宋分别称建都中原时的西晋﹑北宋为"中朝"。南北朝时﹐亦称南朝为"中朝"。 6.指中原。 7.中原王朝。清时亦指中国。
二晋
[相关解释]
1.指西晋﹑东晋。
1.指西晋﹑东晋。
五斗米道
[相关解释]
1.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1.早期民间道教。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传说入道者须交五斗米,因以为名。一说因崇拜五方星斗及信奉《五斗经》,故名。由于道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陵死后,传子衡,衡死传子鲁。张鲁雄踞汉中三十年,五斗米道大行,西晋后开始分化。至元代,演变为正一道。
五马渡
[相关解释]
1.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相传为西晋末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南渡长江登岸处。
1.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相传为西晋末晋元帝与彭城等五王南渡长江登岸处。
五马渡江
[相关解释]
1.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事。
1.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朝事。
八王之乱
[相关解释]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拥有军政实权。惠帝即位,其妻贾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旋又杀楚王玮。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齐王fd32!⒊啥纪跤绷兵杀伦,惠帝复位,fd32Wǔ政。长沙王fd459ド豹fd32#河间王搿⒊啥纪跤庇稚豹fd45#颖掌朝政◇东海王越攻杀搿⒂保306年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握朝政。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西晋皇族争夺政权的斗争。晋初武帝大封同姓子弟为王,诸王拥有军政实权。惠帝即位,其妻贾后杀死辅政的杨骏和汝南王亮,旋又杀楚王玮。公元300年赵王伦杀贾后,次年废惠帝自立。齐王fd32!⒊啥纪跤绷兵杀伦,惠帝复位,fd32Wǔ政。长沙王fd459ド豹fd32#河间王搿⒊啥纪跤庇稚豹fd45#颖掌朝政◇东海王越攻杀搿⒂保306年毒死惠帝,另立怀帝,独握朝政。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
六傅
[相关解释]
1.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西晋末始置此六职。唐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宋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1.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西晋末始置此六职。唐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宋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列异传
[相关解释]
志怪小说集。三国魏曹丕作,一说西晋张华作。原本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五十则。多为鬼神妖怪故事。如《谈生》写冥婚,《宋(一作宗)定伯》写宋定伯捉鬼卖鬼。其中许多情节为后世志怪小说所采用。
志怪小说集。三国魏曹丕作,一说西晋张华作。原本已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佚文五十则。多为鬼神妖怪故事。如《谈生》写冥婚,《宋(一作宗)定伯》写宋定伯捉鬼卖鬼。其中许多情节为后世志怪小说所采用。
刘伶
[相关解释]
西晋沛国(今安徽淮北一带)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建威参军。爱好老庄哲学,作品以《酒德颂》最有名。
西晋沛国(今安徽淮北一带)人,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曾任建威参军。爱好老庄哲学,作品以《酒德颂》最有名。
刘琨(271-318)
[相关解释]
西晋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官至并州刺史,长期与匈奴贵族刘曜、刘聪对抗◇兵败,投奔鲜卑贵族段匹fc32#被杀。代表作《重赠卢谌》及《扶风歌》、《答卢谌》等诗,慷慨悲凉。明人辑有《刘越石集》。
西晋诗人。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官至并州刺史,长期与匈奴贵族刘曜、刘聪对抗◇兵败,投奔鲜卑贵族段匹fc32#被杀。代表作《重赠卢谌》及《扶风歌》、《答卢谌》等诗,慷慨悲凉。明人辑有《刘越石集》。
匈奴
[相关解释]
古族名。又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占据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汉初攻扰汉朝北方『武帝时受汉军打击而转衰。宣帝时附汉。东汉初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南北朝时经民族融合而逐渐消失。北匈奴于汉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
古族名。又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占据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汉初攻扰汉朝北方『武帝时受汉军打击而转衰。宣帝时附汉。东汉初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南北朝时经民族融合而逐渐消失。北匈奴于汉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
十六国
[相关解释]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六国,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权,历史上泛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历史时期名。西晋末年,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到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为止,一百三十五年间在北方黄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区建立的割据政权,计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夏等十六国,另外还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权,历史上泛称这段时期为十六国时期。
博物志
[相关解释]
笔记。西晋张华著。十卷。其中一至六卷杂记地理风俗、动物植物乃至方士奇技、名物考证。七至十卷叙述各种神话传说、人物逸事等。
笔记。西晋张华著。十卷。其中一至六卷杂记地理风俗、动物植物乃至方士奇技、名物考证。七至十卷叙述各种神话传说、人物逸事等。
占田制
[相关解释]
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级官员按品级高低占五十顷至十顷不等。但制度无法真正实施。
晋初限制土地占有量的制度。西晋时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负担,于公元280-289年间规定男子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各级官员按品级高低占五十顷至十顷不等。但制度无法真正实施。
吐谷浑
[相关解释]
1.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隋初,夸吕称可汗,建都伏俟城。唐时,诺曷钵可汗曾来朝,受封号◇为吐蕃所并。 2.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3.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4.乐府名。本北朝马上乐,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唐时犹存。
1.古鲜卑族的一支。本居辽东,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的率领下西徙至甘肃﹑青海间,至其孙叶延时,始号其国曰吐谷浑。隋初,夸吕称可汗,建都伏俟城。唐时,诺曷钵可汗曾来朝,受封号◇为吐蕃所并。 2.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3.复姓。本鲜卑族首领名,后遂为姓氏。见《魏书.官氏志》﹑《周书.异域传下.吐谷浑》。 4.乐府名。本北朝马上乐,周隋时与西凉乐杂奏,成为宫廷音乐,唐时犹存。
土断
[相关解释]
1.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江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东晋哀帝时,桓温推行土断法,裁并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
1.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江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东晋哀帝时,桓温推行土断法,裁并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
天井关
[相关解释]
1.又名太行关。在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因关南有天井泉三处得名。形势险峻﹐当太行南北要冲﹐历代为兵争要地。宋靖康元年改称雄定关﹐元末亦名平阳关。
1.又名太行关。在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因关南有天井泉三处得名。形势险峻﹐当太行南北要冲﹐历代为兵争要地。宋靖康元年改称雄定关﹐元末亦名平阳关。
太康体
[相关解释]
1.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时期所出现的诗体。特点是词藻华丽﹐偏重技巧。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左思等。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1.西晋太康(公元280--289年)时期所出现的诗体。特点是词藻华丽﹐偏重技巧。代表作家有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左思等。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学官
[相关解释]
1.学校的房舍。 2.指学校。 3.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又称教官。
1.学校的房舍。 2.指学校。 3.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汉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又称教官。
宣光
[相关解释]
1.周宣王和东汉光武帝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2.西晋洛阳宫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宫殿。
1.周宣王和东汉光武帝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2.西晋洛阳宫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宫殿。
屠各
[相关解释]
1.匈奴部落名◇汉至西晋杂居西北沿边诸郡。
1.匈奴部落名◇汉至西晋杂居西北沿边诸郡。
岘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 2.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显山,后避唐中宗(李显)讳,改名岘山。宋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3.山名。在浙江东阳县南。原名三丘山。晋义熙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岘山。
1.山名。在湖北襄阳县南。又名岘首山。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西晋羊祜镇襄阳时,常登此山,置酒吟咏。 2.山名。在浙江湖州市南。本名显山,后避唐中宗(李显)讳,改名岘山。宋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登此山,有诗云"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3.山名。在浙江东阳县南。原名三丘山。晋义熙间殷仲文守东阳,常登此山◇人比之羊祜,因亦名岘山。
左思(约250-约305)
[相关解释]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官秘书郎。所著《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作品质朴刚健,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诗以抨击门阀制度的《咏史》八首最著名◇人辑有《左太冲集》。
西晋文学家。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属山东)人。官秘书郎。所著《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作品质朴刚健,被后人誉为左思风力”。诗以抨击门阀制度的《咏史》八首最著名◇人辑有《左太冲集》。
张协
[相关解释]
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与兄张载、弟张亢合称三张”,其文学成就高于二人。曾任河间内史,后避乱辞官,卒于家中。作品以《杂诗》十首最著名。明人辑有《张景阳集》。
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与兄张载、弟张亢合称三张”,其文学成就高于二人。曾任河间内史,后避乱辞官,卒于家中。作品以《杂诗》十首最著名。明人辑有《张景阳集》。
张潘左陆
[相关解释]
1.西晋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兄弟,潘岳﹑潘尼叔侄,左思,陆机,陆云兄弟的并称。
1.西晋文学家张载﹑张协﹑张亢兄弟,潘岳﹑潘尼叔侄,左思,陆机,陆云兄弟的并称。
悼亡
[相关解释]
悼念亡者。西晋潘岳丧妻,作《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悼亡之痛。
悼念亡者。西晋潘岳丧妻,作《悼亡》诗三首,后因称丧妻为悼亡悼亡之痛。
文赋
[相关解释]
文论。西晋陆机作。形式为赋体,广泛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众多问题,主要是论说创作上的利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文论。西晋陆机作。形式为赋体,广泛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众多问题,主要是论说创作上的利弊,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晋元帝(276-322)
[相关解释]
即司马睿”。东晋王朝的建立者。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公元307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西晋灭亡后,于317年即帝位,都建康,史称东晋。
即司马睿”。东晋王朝的建立者。字景文,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公元307年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出镇建康(今江苏南京),统治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西晋灭亡后,于317年即帝位,都建康,史称东晋。
晋武帝(236-290)
[相关解释]
即司马炎”。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昭长子。公元265年继为相国、晋王,后代魏称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时加强门阀制度,又大封宗室。晚年民族矛盾尖锐,死后不久,全国即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即司马炎”。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司马昭长子。公元265年继为相国、晋王,后代魏称帝。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在位时加强门阀制度,又大封宗室。晚年民族矛盾尖锐,死后不久,全国即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檀郎
[相关解释]
西晋潘岳小字檀奴,貌美◇因以檀郎”为女子对丈夫或所倾心的男子的美称檀郎谢女|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西晋潘岳小字檀奴,貌美◇因以檀郎”为女子对丈夫或所倾心的男子的美称檀郎谢女|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武侯祠
[相关解释]
在四川省成都市区西南。西晋末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明初并入刘备的昭烈庙。今祠为1672年重建。前进为刘备殿,供刘备塑像;后进为诸葛亮殿,供诸葛亮贴金像,西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两厢为文武大臣塑像◇夹道侧有刘备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四川省成都市区西南。西晋末成汉李雄为纪念三国蜀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明初并入刘备的昭烈庙。今祠为1672年重建。前进为刘备殿,供刘备塑像;后进为诸葛亮殿,供诸葛亮贴金像,西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塑像。两厢为文武大臣塑像◇夹道侧有刘备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右
[相关解释]
1.江西。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 2.东晋以后,称西晋和北朝魏﹑齐﹑周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右。与"江左"相对而言。
1.江西。指长江下游以西的地区。 2.东晋以后,称西晋和北朝魏﹑齐﹑周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右。与"江左"相对而言。
泰始历
[相关解释]
1.西晋历法名。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改元泰始,并改三国魏《景初历》为《泰始历》。
1.西晋历法名。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改元泰始,并改三国魏《景初历》为《泰始历》。
洛阳市
[相关解释]
在河南省西部,陇海、焦枝两铁路在此交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等均建都于此,有九朝古都”之称。1948年设市。人口1323万(1995年)。为河南西部重要城市,有洛阳拖拉机厂和矿山机械厂。特产洛阳牡丹。名胜古迹有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
在河南省西部,陇海、焦枝两铁路在此交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等均建都于此,有九朝古都”之称。1948年设市。人口1323万(1995年)。为河南西部重要城市,有洛阳拖拉机厂和矿山机械厂。特产洛阳牡丹。名胜古迹有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等。
潘岳(247-300)
[相关解释]
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与侄潘尼并称两潘”。曾任河阳令、怀县令,后入京任给事黄门侍郎。依附外戚贾谧,赵王司马伦专权时被杀。与陆机齐名。有《悼亡诗》、《秋兴赋》、《闲居赋》等名篇。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与侄潘尼并称两潘”。曾任河阳令、怀县令,后入京任给事黄门侍郎。依附外戚贾谧,赵王司马伦专权时被杀。与陆机齐名。有《悼亡诗》、《秋兴赋》、《闲居赋》等名篇。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陆颜谢
[相关解释]
1.西晋文学家潘岳﹑陆机和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谢灵运的并称。
1.西晋文学家潘岳﹑陆机和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谢灵运的并称。
琅邪
[相关解释]
1.亦作"琅琊"。亦作"琅琊"。 2.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 3.山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 4.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 5.指秦琅琊刻石。
1.亦作"琅琊"。亦作"琅琊"。 2.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 3.山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 4.指秦始皇时于琅玡山上所建之琅邪台。 5.指秦琅琊刻石。
相对新亭
[相关解释]
1.西晋末,中原战乱,王室渡江流亡东南。过江人士,每暇日常至新亭饮宴。元帝时,丞相王导与客宴新亭,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对流涕。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晋书.王导传》◇因以"相对新亭"为忧国忧时之典。
1.西晋末,中原战乱,王室渡江流亡东南。过江人士,每暇日常至新亭饮宴。元帝时,丞相王导与客宴新亭,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对流涕。惟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晋书.王导传》◇因以"相对新亭"为忧国忧时之典。
祖逖北伐
[相关解释]
西晋亡于匈奴族建立的汉国后,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逖(266-321)率领亲族和同乡逃到江南。公元313年祖逖要求北伐,被司马睿(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东晋政府阻挠祖逖继续北伐,祖逖忧愤而死,其收复的地区也得而复失。
西晋亡于匈奴族建立的汉国后,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逖(266-321)率领亲族和同乡逃到江南。公元313年祖逖要求北伐,被司马睿(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东晋政府阻挠祖逖继续北伐,祖逖忧愤而死,其收复的地区也得而复失。
苏何
[相关解释]
1.西晋僧刘萨何的别称。
1.西晋僧刘萨何的别称。
衣冠南渡
[相关解释]
1.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1.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 2.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裴秀(224-271)
[相关解释]
中国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武帝时,任尚书令和司空等职。绘制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他提出的制图六体”,是有关地图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绘制原则,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绘制地图的方法。
中国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晋武帝时,任尚书令和司空等职。绘制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他提出的制图六体”,是有关地图的比例尺、方位、距离等绘制原则,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绘制地图的方法。
西安市
[相关解释]
陕西省省会。在省境中部、渭河之南、秦岭以北、陇海铁路线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古名长安”。西汉、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均在此建都。1928年设市。人口648万(1995年)。西北地区最大城市和交通枢纽之一。有大小雁塔、碑林、钟鼓楼、兴善寺、半坡遗址、阿房宫遗址等名胜古迹。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学校。
陕西省省会。在省境中部、渭河之南、秦岭以北、陇海铁路线上。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古名长安”。西汉、新莽、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均在此建都。1928年设市。人口648万(1995年)。西北地区最大城市和交通枢纽之一。有大小雁塔、碑林、钟鼓楼、兴善寺、半坡遗址、阿房宫遗址等名胜古迹。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学校。
西晋
[相关解释]
朝代名。见晋④”(1117页)。
朝代名。见晋④”(1117页)。
过江
[相关解释]
1.过长江。特指西晋和北宋王室东渡事。 2.指代东晋。
1.过长江。特指西晋和北宋王室东渡事。 2.指代东晋。
过江仆射
[相关解释]
1.指东晋丞相王导。西晋末,王导知天下已乱,为琅邪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是为东晋。王导任丞相。魏晋时尚书仆射即为丞相,故有此称。
1.指东晋丞相王导。西晋末,王导知天下已乱,为琅邪王司马睿献策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是为东晋。王导任丞相。魏晋时尚书仆射即为丞相,故有此称。
长安
[相关解释]
1.古都城名『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于此定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汉城筑于惠帝时﹐在今西安市西北。隋城筑于文帝时﹐号大兴城﹐故址包有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唐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2.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1.古都城名『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于此定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故城有二﹕汉城筑于惠帝时﹐在今西安市西北。隋城筑于文帝时﹐号大兴城﹐故址包有今西安城和城东﹑南﹑西一带。唐末就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2.唐以后诗文中常用作都城的通称。
陆机(261-303)
[相关解释]
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和父亲均为三国吴名将。与弟陆云被称为二陆”。曾任平原内史,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将军,兵败被谗杀。与潘岳齐名。有《赴洛道中作》等名篇,又有赋体文论《文赋》。明人辑有《陆平原集》。
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祖父和父亲均为三国吴名将。与弟陆云被称为二陆”。曾任平原内史,后为成都王司马颖将军,兵败被谗杀。与潘岳齐名。有《赴洛道中作》等名篇,又有赋体文论《文赋》。明人辑有《陆平原集》。
陈寿(233-297)
[相关解释]
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晋时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搜集魏、蜀、吴三国的各种史料,著成《三国志》,对史料取舍审慎谨严,文字简洁。
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晋时曾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搜集魏、蜀、吴三国的各种史料,著成《三国志》,对史料取舍审慎谨严,文字简洁。
陈情表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西晋李密作。李密,字令伯,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曾出仕蜀国。蜀亡后,晋武帝召他任官,他以祖母年老需照顾为由,上表推辞。文中陈述了作者少年孤苦、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语气恳切、婉转,富有感染力。
散文篇名。西晋李密作。李密,字令伯,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曾出仕蜀国。蜀亡后,晋武帝召他任官,他以祖母年老需照顾为由,上表推辞。文中陈述了作者少年孤苦、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语气恳切、婉转,富有感染力。
风景不殊
[相关解释]
1.西晋灭亡后,晋元帝在江南重建晋王朝。过江人士至暇日相邀饮宴。大将军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见《晋书.王导传》◇即以"风景不殊"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
1.西晋灭亡后,晋元帝在江南重建晋王朝。过江人士至暇日相邀饮宴。大将军周顗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见《晋书.王导传》◇即以"风景不殊"悲叹国土破碎或沦亡。
鲁诗
[相关解释]
1.《诗》今文学派之一『初鲁人申公所传。此后,传《鲁诗》的有瑕丘江公﹑刘向等。西汉时传授最广,至西晋亡佚。
1.《诗》今文学派之一『初鲁人申公所传。此后,传《鲁诗》的有瑕丘江公﹑刘向等。西汉时传授最广,至西晋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