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西汉的内容。
带有西汉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族 [相关解释]
1.亲族的统称。 2.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七科适 [相关解释]
1.亦作"七科谪"。 2.西汉战时征派到边疆去服兵役的七种人。
七贵 [相关解释]
1.指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 2.隋末,洛阳人称段达﹑王世充﹑元文都﹑卢楚﹑皇甫无逸﹑郭文懿﹑赵长文为七贵。见《隋书.越王侗传》。 3.泛指权贵。
七陵 [相关解释]
1.指西汉七个皇帝的陵墓。宣帝葬杜陵,文帝葬霸陵,高帝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合称"七陵"。
三家诗 [相关解释]
指鲁诗”、齐诗”、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三王城 [相关解释]
1.在今湖北京山东北。为西汉末王匡﹑王凤﹑王常屯兵之处,故谓三王城。
三统历 [相关解释]
1.我国史书上第一部记载完整的历法。系西汉末刘歆据《太初历》等前人的历法修订而成的﹑我国史志上第一部记载完备的历法。
东方朔(前154-前93) [相关解释]
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格诙谐滑稽。善辞赋,名篇有《答客难》。
东都 [相关解释]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班固有《东都赋》。(4)隋唐
丝绸之路 [相关解释]
1.指古代由中国通向欧洲的道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又有了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制造的丝绸运输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民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丝国",把这条商路称为"丝绸之路",或简称"丝路"。其主要路线东起汉都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从敦煌向西分南北两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经和田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北道经罗布泊沿天山南麓经库车﹑阿克苏至疏勒。由疏勒越葱岭或南往印度,或西经波斯往地中海诸国。在整个古代
丞相 [相关解释]
官名。战国时始设,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专辅佐皇帝综理国政,但亦有居此位而无实权的。西汉初置相国,后称丞相,西汉末称大司徒,东汉末复称丞相。魏、晋、南北朝间,或称丞相,或称司徒、大丞相、相国等,废置不常。南宋孝宗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元代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是中书省直隶地区的行政长官。行中书省也设丞相或左右丞相。明初设丞相,不久废。
两献 [相关解释]
1.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和东汉沛献王刘辅的合称。
严子 [相关解释]
1.即庄子。避东汉明帝讳,庄改为"严"。 2.指西汉末严君平。
中石饮羽 [相关解释]
1.指西周时楚国君熊渠﹑春秋时楚大夫养由基﹑西汉名将李广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汉 [相关解释]
①指西汉和东汉。②旧指男性佣工那是胡老爷家帮佣的二汉。
二都 [相关解释]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于公高门 [相关解释]
1.西汉于定国父于公为县狱吏,治狱公平,自谓有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因高大其门,令能容高车驷马。见《汉书.于定国传》◇因以指为官贤明而子孙显贵的人。
于张 [相关解释]
1.西汉于定国张释之的并称。二人先后于文帝景帝时任廷尉,执法皆审慎◇因以"于张"称决狱审慎,执法公正者。
五公 [相关解释]
1.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西汉张汤﹑杜周﹑萧望之﹑冯奉世﹑史丹。《文选.班固》"冠盖如云,七相五公。"李善注"公,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也。《汉书》曰'张汤为御史大夫,徙杜陵;杜周为御史大夫,徙茂陵;萧望之为前将军,徙杜陵;冯奉世为右将军,徙杜陵;史丹为大将军,徙杜陵。'"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一说指田蚡﹑张安世﹑朱博﹑平晏﹑韦赏。见《后汉书.班固传》"七相五公"李贤注。 2.五个达官或封公爵者的合称。指东汉袁安﹑子敞﹑孙汤﹑汤子逢﹑逢弟隗。 3.五个达官或封公爵
五单于 [相关解释]
1.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见《汉书.匈奴传下》。 2.泛指匈奴各部首领。
五均 [相关解释]
1.古代管理市场物价的官。 2.西汉末王莽新朝依托《周礼》古五均说﹐置五均官。
五威将 [相关解释]
1.官名。西汉末王莽新朝所置。
五威将帅 [相关解释]
1.官名。西汉末王莽即帝位后,置五威将;每一将各置左﹑右﹑前﹑后﹑中五帅,将持节,称太一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统称五威将帅。持节,奉符命,赍印绶,着五色衣冠,周行四方,以威天下。五威,谓威镇五方。
五幡 [相关解释]
1.西汉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称号。
五校 [相关解释]
1.汉时对步兵﹑屯骑﹑长水﹑越骑﹑射声五校尉的合称。 2.西汉末高扈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称号。见《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南朝梁末亦有号为"五校"的起义军。见《陈书.高祖纪上》。
五楼 [相关解释]
1.西汉末以张文为首领的农民起义军的称号。
五陵 [相关解释]
1.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县的合称。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咸阳市附近。为西汉五个皇帝陵墓所在地『元帝以前,每立陵墓,辄迁徙四方富豪及外戚于此居住,令供奉园陵,称为陵县。 2.指西汉高祖﹑惠帝﹑景帝﹑武帝﹑昭帝的陵园。 3.指唐代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的陵园,均在长安附近。
五鹿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地名。(1)卫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杜预注"五鹿,卫地。"(2)晋地。即五鹿墟,又名沙鹿。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相传穆天子东征曾舍于此。《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齐侯﹑卫侯救邯郸,围五鹿。"杜预注"五鹿,晋邑。" 2.指西汉五鹿充宗。(1)《汉书.朱云传》载,充宗通晓梁立《易》。尝凭借权势与诸儒辩《易》,诸儒不敢与争,惟朱云多次将他驳倒。故时语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后借指能言善辩的人。清王涛《赠唐魏公》诗
亚夫之疾 [相关解释]
1.西汉名将周亚夫因事入狱,不食五日,呕血而死。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因称呕血之病为"亚夫之疾"。
京氏学 [相关解释]
1.西汉京房创立的今文《易》学。京房曾学《易》于孟喜的门人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今存《京氏易传》三卷。
今文学 [相关解释]
1.以今文经学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创立于西汉『武帝时立五经博士,传授今文经学。西汉末,古文经复出,刘歆欲以古文经学的《毛诗》﹑《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立于学官。与今文家发生立学之争。自此今文学与古文学分立,每有论争。
仙人观 [相关解释]
1.西汉长安城外观名。
令居 [相关解释]
1.古地名。西汉置县,晋废。前凉复置,旋废。治所在今甘肃永登西北,地当湟水流域通向河西走廊的要冲。
伏女 [相关解释]
1.指西汉经学家伏胜的女儿。曾奉父命传《尚书》于晁错。
伏波 [相关解释]
1.汉将军名号。西汉路博德﹑东汉马援都受封为伏波将军。见《汉书.武帝纪》﹑《后汉书.马援传》。 2.谓平息变乱。
伏生 [相关解释]
1.汉时济南人,名胜,或云字子贱。原秦博士,治《尚书》。始皇焚书,伏生以书藏壁中『兴后,求其书已散佚,仅得二十九篇,以教于齐鲁间。文帝即位,闻其能治《尚书》,欲召之。然伏生年已九十馀,老不能行,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西汉《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下。相传所撰有《尚书.大传》三卷,疑为后学杂录所闻而成。参阅清陈寿祺《尚书大传序录》。
佚书 [相关解释]
1.特指古文《尚书》。因西汉时出自孔子旧宅壁中,未立博土传授,故称。 2.泛指散失的书籍。
佛教 [相关解释]
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 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传入我国。
儒家 [相关解释]
1.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2.指读书人家。
先汉 [相关解释]
1.即西汉。
六出奇计 [相关解释]
1.谓西汉陈平曾为高祖刘邦六次出奇谋。 2.泛指多方设法。
六筦 [相关解释]
1.西汉末年王莽为增加税收所实行的财政经济政策。即酒﹑盐﹑铁专卖﹐铸钱和收山泽税。见《汉书.王莽传中》。亦作"六管"。
六辅 [相关解释]
1.谓西汉的畿辅六郡。
内史 [相关解释]
1.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2.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3.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4.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5.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
凿壁偷光 [相关解释]
亦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汉匡衡在墙壁上凿孔,从孔中借邻家的烛光看书◇用为勤学苦读的典故。fda9
列曹 [相关解释]
1.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西汉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另四人分为四曹;东汉置尚书六人,一人为仆射,另五人分为五曹,因其数多,故称"列曹"。 2.称郡县之属官。
前汉 [相关解释]
1.即西汉。朝代名。公元前206-公元25年﹐自刘邦称汉王起﹐到刘玄更始三年止﹐包括王莽称帝时期。建都长安。
匈奴 [相关解释]
古族名。又称胡”。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占据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西汉初攻扰汉朝北方『武帝时受汉军打击而转衰。宣帝时附汉。东汉初分裂,南匈奴附汉,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于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南北朝时经民族融合而逐渐消失。北匈奴于汉和帝时为东汉和南匈奴所败,部分西迁。
华容 [相关解释]
1.华丽的姿容。 2.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省潜江市西南。南朝梁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北归,取道于此。
南军 [相关解释]
1.西汉禁卫军有南军北军之分,南军守卫未央宫,由卫尉统领。因未央宫在长安城内的南面,故称。 2.南方的军队。 3.特指南朝的军队。 4.指军队中之南路军。
卧治 [相关解释]
1.西汉时汲黯为东海太守﹐"多病﹐卧闺合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后召为淮阳太守﹐不受。武帝曰"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见《史记.汲郑列传》◇因以"卧治"谓政事清简﹐无为而治。
卫霍 [相关解释]
1.西汉名将卫青和霍去病皆以武功着称,后世并称"卫霍"。
卭竹 [相关解释]
1.竹名。因产于西汉邛都县(今四川西昌东南)境,故名。
古文经学 [相关解释]
1.经学中研究古文经的一个流派。西汉朝廷重视今文经籍,设立学官传授,而在孔壁和民间发现的古文经籍长期仅由民间传授。王莽为改制需要,重视《周官》,才列入学官,东汉初又被取消。章帝时,治古文经的贾逵受重视,古文经籍也随之风行,古文经学地位始提高。其后马融﹑服虔﹑郑玄等在讲解经义﹑训诂文字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古文经学兴盛,成为魏﹑晋﹑六朝﹑隋﹑唐研究经学的主流。现存《十三经》多采用古文经学的说法。它的主要特点是按字义讲解经文,训诂简明,不凭空臆说,反对谶纬,迷信成分少。清代学者继承古文经学的训诂方法而加以条理发明
召父杜母 [相关解释]
1.指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他们都曾为南阳太守,且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故南阳人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见《汉书.循吏传.召信臣》﹑《后汉书.杜诗传》◇因以"召父杜母"。为颂扬地方官政绩的套语。
史记 [相关解释]
书名。原名《太史公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后褚少孙补撰部分内容。全书一百三十篇。记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述制度沿革,列十表通史事脉络。在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
右辅 [相关解释]
1.右内史的别称。西汉主管京畿右内史地区的官。 2.汉三辅之一。右扶风的别称。因在京兆尹之西,故称。今为陕西凤翔。 3.泛指京西之地。 4.指右牙。
司直 [相关解释]
1.主正人过。亦指主正人过的人。 2.官名。指丞相司直,西汉武帝时始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东汉改属司徒。北魏至元沿置,或属廷尉,或属大理寺,掌推按﹑断刑﹑治狱等。明废。参阅《通典.职官三》﹑《职官七》﹐宋高承《事物纪原.九寺卿少.司直》。 3.官名。唐太子官属,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4.当值;值班。
吴楚七国之乱 [相关解释]
西汉初年诸侯王国的叛乱『初,文帝、景帝因中央政权受到诸侯王国势力的威胁,遂采取削弱诸侯实力的措施。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与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发动叛乱,景帝派周亚夫率军于三个月内平定叛乱。从此诸侯王国势力衰落。
周亚夫(?-前143) [相关解释]
西汉大将。沛县(今属江苏)人。周勃子。文帝时,匈奴进犯,他防守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军令严整。景帝时,任太尉,参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任丞相。因其子犯法,受牵连入狱,绝食而死。
四府 [相关解释]
1.西汉以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为四府。 2.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或太傅)府为四府。
四显 [相关解释]
1.指战国楚屈原,西汉贾谊﹑龚胜,三国魏嵇康四位名士。
回中 [相关解释]
1.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陇西﹑北地(今宁夏和甘肃东部),东归时经过此处『文帝十四年匈奴从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深入,烧毁此宫。 2.古道路名。南起沠水河谷,北出萧关,因途经回中得名。为关中平原与陇东高原间的交通要道。西汉元封四年武帝自雍县(今陕西凤翔南)经回中道,北出萧关。东汉建武八年来歙由此攻取隗嚣割据下的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
大小戴 [相关解释]
1.指西汉今文经学家戴德与其侄戴圣。二人同受《礼》于后苍,德传《礼》八十五篇﹐称《大戴礼》;圣传《礼》四十九篇﹐称《小戴礼》。见《汉书.儒林传》。 2.指宋戴述﹑戴迅兄弟。二人并习程颐之学﹐时称大小戴。门人合刊其文﹐称《二戴集》。
天柱 [相关解释]
1.古代神话中的支天之柱。 2.比喻负重任者。 3.耳的别名。 4.山名。在山东平度县北。 5.山名。又名霍山。在今安徽。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登其山﹐号为南岳﹐即此。 6.山名。在浙江省余杭县北。 7.山名。陕西岐山的别名。 8.星名。属于东方七宿中的角宿。《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天柱﹐三公之位也。"《星经》卷上"天柱五星在紫微宫内﹐近东垣﹐主建教等二十四气也。"
太傅 [相关解释]
1.官名。(1)三公之一。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秦废『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以他官兼领。明清则为赠官﹑加衔之用,并无实职。参阅《历代职官表》卷六七。(2)辅导太子的官﹐西汉时称为太子太傅。
子云亭 [相关解释]
1.在四川省绵阳县。相传为西汉学者扬雄读书处,扬雄字子云,故名。
子公 [相关解释]
1.汉陈汤的字。西汉成帝时,汤为车骑将军王音所信用。郡守陈咸曾多次送汤财物,给汤写信,以求"得入帝城"◇竟征为少府。事见《汉书·陈咸传》。
子房 [相关解释]
1.西汉开国大臣张良的字。曾行刺秦始皇未遂,逃亡下邳。秦末农民战争中为刘邦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侯。 2.被子植物雌蕊下面膨大的部分,里面有胚珠。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孙弘 [相关解释]
1.即公孙弘。字季,西汉菑川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武帝任为丞相,封平津侯。
孟公投辖 [相关解释]
1.孟公,陈遵的字,西汉杜陵人。《汉书·游侠传·陈遵》"遵耆酒,每大饮,宾客满堂,辄关门,取客车辖投井中,虽有急,终不得去。尝有部刺史奏事,过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遵沾醉时,突入见遵母,叩头自白当对尚书有期会状,母乃令从后合出去。"后遂以"孟公投辖"为喜酒好客之典。
宣房 [相关解释]
1.亦作"宣防"。 2.宫名。西汉元光中,黄河决口于瓠子,二十余年不能堵塞,汉武帝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宣房宫。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境。 3.借指该处之黄河水。 4.泛指防河治水。
宣明 [相关解释]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 2.显明,毫无遮蔽。 3.谓使显明。 4.宣扬,显扬。 5.宫殿名。西汉时宣明殿在长安未央宫东,见《三辅黄图》卷三。东汉时洛阳亦建有宣明殿。 6.里名。
将作大匠 [相关解释]
1.官名。秦始置,称将作少府。西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东汉﹑魏﹑晋沿置。南朝梁时改称大匠卿,北齐时改称将作寺大匠。自隋至辽,多称将作监大匠。元代设将作院院使,掌金﹑玉﹑织造﹑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制作。明初设将作司卿,不久废,其职掌并入工部。
居胥 [相关解释]
1.狼居胥山的省称。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肯特山。一说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至阿巴嘎旗一带。西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匈奴,封狼居胥山。
山海经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西汉末年流行于世。疑作于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00年左右)。全书分《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其中以《山经》最有价值,记载有山四百四十七座,以山为纲,记述有关的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还参以神话传说。对研究中国古代地理、历史、民俗及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
平陵 [相关解释]
1.平地和丘陵。 2.西汉五陵之一,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昭帝筑陵置县,死后葬此。 3.借指京都。
幺贝 [相关解释]
1.西汉末王莽时贝类货币名。
幺钱 [相关解释]
1.亦作"么钱"。 2.西汉末王莽时所铸钱名,以一钱作十钱用。
幼钱 [相关解释]
1.钱名。西汉末王莽时制。
延年 [相关解释]
1.延长寿命。 2.犹迎年。谓祈祷以求丰年。 3.指西汉协律都尉李延年。 4.南朝宋文学家颜延之的字。
廻律 [相关解释]
1.有关牛马管理﹑税收的律令。西汉置,东汉废。三国魏时,其律散附于其他各律。晋以牧事之律合之,名《厩牧律》。南朝宋﹑齐﹑梁复名《厩律》。隋唐又以库事之律附之,名《厩库律》。参阅《晋书·刑法志》﹑《隋书·刑法志》及《唐律疏义·厩库》。
张侯论 [相关解释]
1.《论语》第一次的改订本。共二十篇。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根据《鲁论》(鲁人所传《论语》)并吸收《齐论》(齐人所传《论语》)编定,故名。东汉末郑玄注《论语》,又混合《张侯论》和《古论》(出孔壁中的《论语》),成为现行的《论语》。参阅三国魏何晏《序》﹑《隋书·经籍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论语》。
张霍 [相关解释]
1.汉张安世和霍光的并称。两人皆西汉宣帝时的权臣。
张骞(?-前114) [相关解释]
西汉外交家『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封博望侯。奉汉武帝命,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击匈奴。从公元前138年出发到前126年归国,历经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途中被匈奴扣留十一年。前119年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的交往。
征黄 [相关解释]
1.西汉黄霸为颍川太守,有治绩,被征为京兆尹。事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因以"征黄"谓地方官员有治绩,必将被朝廷征召,升任京官。
怨歌行 [相关解释]
乐府《楚调曲》名。相传西汉成帝的妃子班b13a*b13bJС瑁也曾作此歌(又名《团扇歌》),以扇子到秋天被弃自喻。但一般认为这一传说不确◇人多用秋扇见弃”代指女子的失宠。
成都卖卜 [相关解释]
1.西汉严遵,字君平,卖卜于成都市,每日得到百钱,足以自养,即闭门下帘读书,博览无所不通,依老庄之旨着书十余万言。修身自保,不为苟得,甚受蜀人敬爱。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用为卖卜﹑卜卦的典故。
战国 [相关解释]
时代名。因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而得名。西汉刘向编《战国策》始作为时代名称。一般指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这个时期。
战国策 [相关解释]
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三十三篇,始于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止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北宋时有散佚,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中,有失传已久的部分内容。
扬雄(前53-后18) [相关解释]
一作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成帝时为给事黄门郎。王莽称帝后,任太中大夫。早年以辞赋闻名,有《甘泉赋》、《长杨赋》等名篇。晚年研究哲学,仿《论语》和《易经》作《法言》和《太玄》。另有研究语言学的《方言》和吹捧王莽的《剧秦美新》等。明人辑有《扬侍郎集》。
护羌 [相关解释]
1."护羌校尉"的简称。西汉始置﹐职掌西羌事务。东汉沿置﹐晋惠帝时改称凉州刺史。
招隐士 [相关解释]
《楚辞》篇名。西汉淮南王刘安作,一说为刘安的门客淮南小山作。内容为陈说山中的艰苦险恶,劝告所招的隐士(王孙)归来。
摄假 [相关解释]
1.谓摄皇帝与假皇帝。西汉平帝崩,无子,立宣帝玄孙婴为皇太子,号曰孺子。安汉公王莽摄位,改元居摄,先称"摄皇帝",继称"假皇帝"。
故侯 [相关解释]
1.指西汉召平。 2.泛指曾任长官的人。
教胄 [相关解释]
1.《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孔传"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说文》引作"教育子",《史记.五帝本纪》作"教穡子"。王引之曰"凡未冠者,通谓之稚子。穡子即育子,故曰'命汝典乐,教育子'西汉经师如夏侯﹑欧阳必有训育子为稚子者,故史公以稚代育,盖有所受之。育﹑胄古声相近,作胄者假借字耳……马注曰'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训胄为长,始与史公异义。然云'教长天下之子弟',则是以教胄二字连读而训为教长。"见《经义述闻.尚书上》◇以"教胄"谓
敦煌 [相关解释]
1.古代郡名。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北魏改为敦煌镇,后复改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置西沙州,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又改沙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仍改敦煌郡,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沙州。 2.县名。在甘肃省。西汉置。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北周改名鸣沙县,隋大业初复名,唐末废。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复置,移治今址。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山﹑月
文光 [相关解释]
1.错杂的波光。 2.绚烂的文采。 3.西汉文帝和东汉光武帝的合称。
新莽 [相关解释]
1.指王莽或王莽建立的新朝。西汉末王莽篡权﹐改国号新﹐故称。
晁错(前200-前154) [相关解释]
西汉大臣。颍川(治今河南禹州)人。初习法家学说。文帝时为太子(即景帝)家令,得太子信任。景帝即位后任御史大夫。坚持重本抑末”政策,建议募民充实边疆以防御匈奴的攻掠,主张逐步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以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景帝采纳。不久,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武装叛乱,他被谗遭杀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