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言语的内容。
带有言语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传十十传百 [相关解释]
1.宋陶谷《清异录.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原指疾病传染,后泛指言语﹑消息等展转相传。
一年大,二年小 [相关解释]
1.原谓去年虽小,今年已大,俗语相传,遂致颠倒。亦谓年纪已大却反变得幼稚。多指言语行动等不够得体或庄重。
一扇风 [相关解释]
1.晋袁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谢安时任扬州刺史,为他饯行,临别取一扇以赠行£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见《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晋书.文苑传.袁宏》◇因以"一扇风"颂扬官吏的善政。
一板三眼 [相关解释]
传统音乐中的节拍称板、眼。乐曲节拍中,最强拍击板,称板”;次强拍或弱拍用鼓签敲鼓按拍,称眼”。其节拍由一板三眼构成的称三眼板”(相当于西乐四拍),由一板一眼构成的称一眼板”(相当于西乐二拍)◇以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合乎规矩他做事情总是一板三眼的,已经成了习惯。
不可名状 [相关解释]
无法用言语描述其山石奇秀,不可名状|内心的痛苦不可名状。
不堪入耳 [相关解释]
1.形容言语十分粗野难听。
不留余地 [相关解释]
1.不留一点空余之地。多指言语行动没有留下回旋的地步。
不象话 [相关解释]
1.指言语行动不合情理。 2.形容坏得没法说。
世说新语 [相关解释]
一名《世说》、《世说新书》。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作。原本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展现出当时清谈放诞的士风及贵戚豪族倾轧争斗的现实。语言精练隽永,人物描写个性鲜明。对后世笔记小说、戏曲影响颇大。
业力 [相关解释]
1.谓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的能力。 2.佛教语。谓不可抗拒的善恶报应之力。
业行 [相关解释]
1.学业和德行。 2.佛教语。指行为﹑言语﹑思想等方面的活动。
两舌 [相关解释]
1.言语反复,前后不一。 2.毁誉,两种评价不一。 3.搬弄是非;挑拨离间。
中语 [相关解释]
1.宫中例不外传的言语。
中风 [相关解释]
脑血管意外”的俗称。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的病变。多见于高血压或动脉硬化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主要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神志凝等,应及时抢救治疗。
乐不可言 [相关解释]
1.快乐得无法用言语形容。
乐冰 [相关解释]
1.《世说新语.言语》"卫洗马初欲渡江"刘孝标注引《玠别传》"﹝玠﹞娶乐广女,裴叔道曰'妻父有冰清之姿,婿有璧润之望。'"后因以"乐冰"指岳父。
云兴霞蔚 [相关解释]
也作云蒸霞蔚”。云雾升腾霞彩灿烂。语出《世说新语·言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绚丽灿烂的景象。
五辞 [相关解释]
1.亦作"五词"。 2.谓诉讼时原告被告双方的述词。《书.吕刑》"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孔颖达疏"凡断狱者,必令囚之与证,两皆来至,囚证具备,取其言语……乃据辞定罪,与众狱官共听其辞,观其犯状,斟酌入罪,或入墨﹑劓,或入宫剕。"一说,犹言五听。孙星衍疏"五辞,即五听也。《周礼.小司寇》职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人言 [相关解释]
1.别人的评议。 2.人的言语。 3.砒霜的别名。
仁风 [相关解释]
1.形容恩泽如风之流布。旧时多用以颂扬帝王或地方长官的德政。 2.《世说新语.言语》"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后因以"仁风"为扇子的代称。
优笑 [相关解释]
1.俳优。优人以戏谑为业,其言语动作滑稽可笑,故称。 2.戏谑,逗人笑。 3.指戏谑之言。
佳语 [相关解释]
1.好话。赞颂的话。 2.好话。吉祥的话。 3.指妙语,意味隽永的言语。
侍言 [相关解释]
1.谓侍从君上,适时进言。 2.传达太子言语的官员。
俐索 [相关解释]
1.爽快;利落。指言语﹑动作。 2.整齐有条理。 3.完毕;彻底。
倔头强脑 [相关解释]
1.形容言语动作生硬执拗的样子。
偏译 [相关解释]
1.边远之地。因言语不同,须译而能通,故称。
催眠 [相关解释]
心理治疗方法之一。用言语暗示或其他方法使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催眠者通过诱导和暗示使被催眠者说出病情、病历,被压抑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以找出致病根源;而被催眠者则对催眠者的暗示等保持被动、顺从的关系。
元遶 [相关解释]
1.比喻在言语﹑义理上兜圈子。
兜离 [相关解释]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音乐名称。 2.喻不典雅的音乐。 3.形容言语难懂。
入机 [相关解释]
1.谓言语投机。
兰臭 [相关解释]
1.《易.系辞上》"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孔颖达疏"谓二人同齐其心,吐发言语,氤氲臭气,香馥如兰也。"后因以"兰臭"指情投意合。
凌诟 [相关解释]
1.谓以言语侮辱人。
凡讷 [相关解释]
1.才智平庸,言语迟钝。
函盖乾坤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五灯会元.云门偃禅师法嗣.德山缘密禅师》"我有三句语示汝诸人一句函盖乾坤,一句截断众流,一句随波逐浪。"原谓泯合无间◇指言语诗文契理或一心专志而绝无杂念。
刀子嘴豆腐心 [相关解释]
1.喻言语尖利而心地柔和。
利落 [相关解释]
①(言语、动作)灵活敏捷,不拖泥带水说话~ㄧ动作挺~。②整齐有条理身上穿得干净~。③完毕事情已经办~了ㄧ病还没有好~。
刮言 [相关解释]
1.男女以言语勾搭﹑挑逗。
剌戾 [相关解释]
〈书〉(性情、言语、行为)别扭,不合情理秉性~。
千岩万壑 [相关解释]
1.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后用以形容峰峦与山谷极多。
半疯儿 [相关解释]
①患有轻微精神病的人。②指言语行动颠倒、轻狂的人。‖也叫半疯子。
危行 [相关解释]
1.危险的行动。 2.小心地行动;慎行。 3.正直的行为。 4.谓(言语)高于行为。 5.不安全的航行。
危言 [相关解释]
1.直言。 2.谓(行为)超过言语。 3.耸人听闻的言论。 4.犹慎言。谓不说自己的功劳才能。
反言 [相关解释]
1.谓言语与汉语不同。 2.违反常体的文句。 3.指反问语气的语句。
口兵 [相关解释]
1.以口为兵器。比喻言语伤害人。
口利 [相关解释]
1.言语敏捷。
口嘴 [相关解释]
1.亦作"口觜"。 2.指言语。
口柔 [相关解释]
1.以言语媚人;奉承。
口甜 [相关解释]
1.谓善以言语讨人喜欢;花言巧语。
口直 [相关解释]
1.言语爽直。
口过 [相关解释]
1.言语的过失;失言。 2.指争吵的话。 3.口臭。
口颊 [相关解释]
1.指嘴附近的部位。 2.借指言语。
叩角 [相关解释]
1.敲牛角。《艺文类聚》卷九四引汉蔡邕《琴操》"宁戚饭牛车下,叩角而商歌……齐桓公闻之,举以为相。"后因以"叩角"为求仕或用言语打动君主而获显官之典。
司马树 [相关解释]
1.晋大司马桓温所植之柳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后因以喻时光流逝,年华易失。
向应 [相关解释]
1.响应。向,通"响"。回声相应。 2.响应。向,通"响"。比喻用言语或行动迅速表示赞同﹑支持。
君家果 [相关解释]
1.亦作"君家菓"。 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梁国杨氏子九歳,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两人皆以姓氏谐音为戏◇遂以"君家果"称杨梅或捷对的典实。
呓怔 [相关解释]
1.亦作"呓症"。 2.熟睡时因下意识作用而引起的言语或动作。
呴呕 [相关解释]
1.谓言语和悦。
呴呴呕呕 [相关解释]
1.形容言语絮叨。
咭咭哝哝 [相关解释]
1.小声说话﹑吵闹。借指言语上的争执。
咳唾 [相关解释]
1.咳嗽吐唾液。 2.《庄子.渔父》"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后以"咳唾"称美他人的言语﹑诗文等。
咳唾成珠 [相关解释]
1.《庄子.秋水》"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后以"咳唾成珠"比喻言语不凡或诗文优美。
咿嗢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形容言语难懂。
哑巴 [相关解释]
1.亦作"哑吧"。亦作"哑叭"。 2.不能言语者。 3.谓嗓音沙哑。
哰哰唔唔 [相关解释]
1.嘟嘟囔囔﹑言语不清貌。
哼哼唧唧 [相关解释]
1.形容低声吟诵或言语不清。 2.象声词。形容病呻吟声。
唠唠 [相关解释]
1.形容言语絮叨。
喥头 [相关解释]
1.指言语无度的人。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形容言语让人听不明白。
嗹喽 [相关解释]
1.言语含混不清。
噜哩噜苏 [相关解释]
1.方言。言语絮叨。
噜嗦 [相关解释]
1.言语絮叨。
嚅嚅 [相关解释]
1.私语貌。 2.言语吞吐貌。
四科 [相关解释]
1.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
圣语 [相关解释]
1.皇帝或圣人的言语。
壮语 [相关解释]
1.豪壮的言语。 2.侈谈,大言。 3.我国壮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北部南部两个方言。
声口 [相关解释]
1.口音﹐方音。 2.犹口气。 3.指诗歌或歌曲的音韵格调。 4.犹风言风语。 5.指言语。 6.指(说话的)声音。
声音笑貌 [相关解释]
1.原为低声下气﹑谄媚阿谀之貌◇亦泛指人的言语和神态。
外像 [相关解释]
1.谓外治之法。 2.佛教语。指显露﹑表现在外表上的善恶美丑和言语行动。
天耳 [相关解释]
1.佛教谓色界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天高听卑 [相关解释]
1.谓天帝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下面人世间的言语﹐而察知其善恶。 2.歌颂帝王圣明。
失语症 [相关解释]
1.大脑言语中枢病变引起的言语功能的障碍。表现为不能说话﹐说话有错句﹑错音或自己虽有说话能力﹐却对别人的话完全或部分不能理解。
夷言 [相关解释]
1.古指黄河流域华夏族以外的各种语言◇亦泛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言语。
夹枪带棒 [相关解释]
1.指言语中暗藏讽刺。
好听 [相关解释]
①(声音)听着舒服;悦耳这段曲子很~。②(言语)使人满意话说得~,但还要看行动。
妙不可言 [相关解释]
1.美妙之极,无法用言语表达。语本晋郭璞《江赋》"经纪天地,错综人术,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
妙言 [相关解释]
1.微妙不易理解的言论。 2.动听的言语。
妙语 [相关解释]
1.词美意深而富于情趣的言语。
婆儿气 [相关解释]
1.形容言语啰嗦,缺乏决断。
媚辞 [相关解释]
1.阿谀奉承的言语。
学生腔 [相关解释]
1.指词汇贫乏﹑呆板无生气的言语﹑文风。
守庚申 [相关解释]
1.信奉道教者每于庚申日通宵静坐不眠,谓之守庚申。据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十载,凡庚申之日,尸鬼竞乱,精神躁秽,夫妻不可同席及言语面会,当清斋不寝,屏除欲念,故云。又见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完卵 [相关解释]
1.完好的禽蛋。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后因以"完卵"比喻幸得保全。
实实 [相关解释]
1.广大。 2.充实貌。 3.确实;的确。 4.老老实实。 5.着实。谓言语分量重,力量大。 6.坚固,结实。
害口碜 [相关解释]
1.感到牙碜。比喻因怕言语粗鄙而说不出口来。
察言观色 [相关解释]
1.观察言语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语出《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小时了了 [相关解释]
1.谓年幼时聪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后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人不能因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成就。
尖言冷语 [相关解释]
1.谓言语尖刻。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相关解释]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原指景物美而多,令人目不暇接◇用以喻事物繁多,应付不及。
左史 [相关解释]
1.官名。周代史官有左史﹑右史之分。左史记行动,右史记言语。见《礼记.玉藻》。一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见《汉书.艺文志》。唐宋曾以门下省之起居郎﹑中书省之起居舍人为左﹑右史,分别主记事与记言。 2.复姓。楚有左史倚相。见《国语.楚语》。
左裧 [相关解释]
1.衣襟向左。指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后汉书.西羌传》"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后因以"左裧"指少数民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