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20 查到相关试士的内容。
带有试士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上请
[相关解释]
1.向上级请求或请示。 2.唐宋礼部试士出试题,准举子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1.向上级请求或请示。 2.唐宋礼部试士出试题,准举子进问题意,谓之"上请"。
五经魁
[相关解释]
1.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亦省称"五魁"。
1.明代科举分五经试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分别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后五经试士制虽废,但习惯上仍称乡试所取前五名为五经魁。亦省称"五魁"。
口义
[相关解释]
1.唐代明经科试士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
1.唐代明经科试士有口试,要求口头答述经义,故称。与"墨义"相对。
号军
[相关解释]
1.明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清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 2.即教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在贵州﹐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苗汉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咸丰五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间﹐曾先后在平越﹑遵义﹑铜仁﹑思南等处﹐略地占城﹐声势浩大。清政府调席宝田﹑唐炯率湘川军入黔﹐疯狂屠杀﹐号军首领刘义顺被俘﹐牺牲于成都﹐起义失败。
1.明代试士时﹐于考场中设置的监视人员。清仍之而失其实﹐但供役使而已。 2.即教军。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在贵州﹐由白莲教组织和领导的苗汉两族农民起义军﹐以旗帜﹑服装的色别﹐分为红号﹑黄号﹑白号三支。1855年(咸丰五年)至1868年(同治七年)间﹐曾先后在平越﹑遵义﹑铜仁﹑思南等处﹐略地占城﹐声势浩大。清政府调席宝田﹑唐炯率湘川军入黔﹐疯狂屠杀﹐号军首领刘义顺被俘﹐牺牲于成都﹐起义失败。
士籍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2.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 3.明洪武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代称进士登科记,宋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1.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2.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 3.明洪武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代称进士登科记,宋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孤经絶句
[相关解释]
1.无可比附的单条经文和截断的文句。唐宋科举往往以此试士,是当时的@种流弊。
1.无可比附的单条经文和截断的文句。唐宋科举往往以此试士,是当时的@种流弊。
帖括
[相关解释]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明清时亦用指八股文。
帖试
[相关解释]
1.以帖经试士。
1.以帖经试士。
征事
[相关解释]
1.征引故事。 2.古代试士"策问"内容之一。 3.汉官名,丞相属官,同六百石。
1.征引故事。 2.古代试士"策问"内容之一。 3.汉官名,丞相属官,同六百石。
棘围
[相关解释]
1.指科举时代的考场。唐﹑五代试士,以棘围试院以防弊端,故称。 2.用荆棘圈成的场地。
1.指科举时代的考场。唐﹑五代试士,以棘围试院以防弊端,故称。 2.用荆棘圈成的场地。
策士
[相关解释]
1.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 2.策试士人。
1.本指战国时代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后泛指出计策﹑献谋略的人。 2.策试士人。
策帽儿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时﹐以策问试士﹐应试者作文的开头部分﹐俗谓"策帽儿"。
1.科举考试时﹐以策问试士﹐应试者作文的开头部分﹐俗谓"策帽儿"。
策论
[相关解释]
1.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1.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策试
[相关解释]
1.古代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
1.古代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
试士
[相关解释]
1.指古代为授与官职而考试士子。
1.指古代为授与官职而考试士子。
试帖
[相关解释]
1.唐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 2.即试帖诗。
1.唐代明经科试士之法。在试卷上抄录一段经文﹐另用他纸覆在上面﹐中开一行﹐显露字句﹐被试者即据以补上下文。 2.即试帖诗。
铨选
[相关解释]
1.选才授官。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唐﹐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唐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 2.指负责铨选的官员。
1.选才授官。古代举士与选官相一致。士获选﹐即为官。至唐﹐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以科目举士﹐以铨选举官。举官又分两途﹐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唐以后﹐铨政代有更易﹐然大抵不外集吏考试量人授官之义。清中叶后﹐铨选又分为外补与部选两途﹐而选政遂成具文﹐但循例掣签而已。 2.指负责铨选的官员。
问策
[相关解释]
1.策问『以来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使之条对,后称试士的考题为策问。
1.策问『以来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使之条对,后称试士的考题为策问。
颛颛
[相关解释]
1.愚昧无知貌。《汉书.贾捐之传》"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王先谦补注"《说文》'颛'下云头颛谨皃。此言颛颛﹐状其蠢蒙无所知识﹐亦从谨字生训。"清薛福成《筹洋刍议.藩邦》"无如僻在东海﹐颛颛自守﹐日即贫弱。"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臣愚颛颛﹐首以是请。恭折叩谢天恩﹐伏维皇上圣鉴。谨奏。"一说﹐犹区区。见《汉书.贾捐之传》颜师古注。 2.恭谨貌。 3.用心专一貌。颛,通"专"。
1.愚昧无知貌。《汉书.贾捐之传》"颛颛独居一海之中﹐雾露气湿﹐多毒草虫蛇水土之害﹐人未见虏﹐战士自死。"王先谦补注"《说文》'颛'下云头颛谨皃。此言颛颛﹐状其蠢蒙无所知识﹐亦从谨字生训。"清薛福成《筹洋刍议.藩邦》"无如僻在东海﹐颛颛自守﹐日即贫弱。"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臣愚颛颛﹐首以是请。恭折叩谢天恩﹐伏维皇上圣鉴。谨奏。"一说﹐犹区区。见《汉书.贾捐之传》颜师古注。 2.恭谨貌。 3.用心专一貌。颛,通"专"。
鹄袍
[相关解释]
1.白袍。古代应试士子所服。
1.白袍。古代应试士子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