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语言的内容。
带有语言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片 [相关解释]
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 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 3.数量词。用于呈片状或连接成片的景物。 4.数量词。用于弥漫散布的景色﹑气象。 5.数量词。用于集聚在一起的声音。 6.数量词。用于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7.数量词。用于文字﹑语言。 8.整片;整体。
丁公凿井 [相关解释]
1.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氏春秋.察传》『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下浄 [相关解释]
1.指宋杂剧﹑金院本中的副浄。此角色主要以滑稽的语言或动作引起观众笑乐。
不立文字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谓之不立文字。
不言 [相关解释]
1.不说。 2.不依靠语言。谓以德政感化人民。 3.不料。
与山巨源绝交书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三国魏嵇康作。作者与山涛(字巨源)名列竹林七贤”,后山涛依附司马氏集团,并推荐嵇康做官,嵇康为此作书拒绝出仕并与山涛绝交。文章语言泼辣,多嬉笑怒骂之词,表达了作者狂放高傲的个性。文中对封建礼教公然表示轻蔑,自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后作者因此被司马昭杀害。
世界语 [相关解释]
1.以印欧语系的语言为基础的国际辅助语。语法简单,便于学习,有利国际交往。方案较多,今所通行的世界语为1887年波兰柴门霍夫所创。
世说新语 [相关解释]
一名《世说》、《世说新书》。志人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作。原本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轶事。展现出当时清谈放诞的士风及贵戚豪族倾轧争斗的现实。语言精练隽永,人物描写个性鲜明。对后世笔记小说、戏曲影响颇大。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相关解释]
散曲篇名。元代张养浩作。曲中由潼关(今属陕西)的险峻地势,联想到历代王朝的兴亡争斗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语言凝炼。
中国学 [相关解释]
也称中国研究”、汉学”。国外对中国研究的统称。有广狭两义。广义指研究中国的哲学、宗教、历史、政治、经济、艺术、语言等各门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指研究中国的文献、语言和文学。在现阶段,中国学的研究重心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以民族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民族大学。校址在北京。创建于1951年。设有汉语言文学、少数民族语文、民族学、历史等系以及研究生部等。
中文 [相关解释]
1.中国语言文字或中国语言文学的省称。特指汉语言文字或汉语言文学。
乏味 [相关解释]
没有趣味 ;缺少情趣语言~ㄧ这种单调的生活实在~得很。
乡谈 [相关解释]
曲艺术语。江浙一带的曲种,如苏州评弹中,称方言为乡谈”。一般在模拟书目中的人物语言时使用。宋元时已有用学说方言招揽观众的学乡谈”。北方一带的曲种称乡谈为倒口”。
书面语 [相关解释]
1.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区别于"口语"。
五讲四美 [相关解释]
1.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央爱卫会﹑全国学联﹑全国伦理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等九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该倡议得到了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活动。
五讲四美三热爱 [相关解释]
五讲,指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指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九个团体联合倡议开展五讲四美”活动。2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表示支持。同年8月,共青团中央又提出开展三热爱”教育活动。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交际 [相关解释]
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社交语言是人们的~工具 ㄧ他不善于~。
亵语 [相关解释]
1.污秽的语言。
人工智能 [相关解释]
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某些智力活动,从而代替人类的某些脑力劳动。是一门涉及数学、心理学、生物学、语言学、经济学、哲学和法律学等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模式识别、学习过程、探索过程、推理过程等。
人际传播 [相关解释]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接传播信息。既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演讲、手势等方式来传播,也可以借助电话、电报、书信等方式来传播。基本特点是传播者知道受方是谁,并能得到信息反馈。
今语 [相关解释]
1.现代的通俗语言。
以心传心 [相关解释]
1.佛教用语。指传授禅法的一种特殊方法,即离开语言文字,以慧心相传授。这种方法,重点在于修心,强调学禅者对禅法的内心自悟。
会话 [相关解释]
对话 ①(多用于学习别种语言或方言时)。
传声 [相关解释]
1.传播声音。 2.谓传播声威。 3.传达语言。
体态语 [相关解释]
又称身体语言”。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常被认为是辨别说话人内心世界的主要根据。与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如在印度,点头表示不同意,摇头表示同意。
侏离 [相关解释]
1.亦作"侏"。亦作"侏?"。 2.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乐舞的总称。 3.形容方言﹑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语言文字怪异,难以理解。 4.借指古代少数民族。 5.用以鄙称外国人。
侮辱 [相关解释]
轻侮羞辱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不许用侮辱性语言。
俄语 [相关解释]
俄罗斯民族的语言。使用人数二亿多,9世纪起有文献,文字采用斯拉夫字母。为联合国正式语言和工作语言之一。
信手拈来 [相关解释]
1.不加思索地随手拿来。常用于形容写作诗文时运用材料﹑驾驭语言的随意或从容。
修辞学 [相关解释]
1.语言学的一个学科,研究如何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及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亦省称"修辞"。
借词 [相关解释]
从另一种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参看〖外来语〗。
假借 [相关解释]
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名义,招摇撞骗。②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是说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语言中同音而不同义的词。例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③〈书〉宽容针砭时弊,不稍~。
僻语 [相关解释]
1.怪僻的语言。
兰州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兰州。创办于1909年,初名法政学堂◇校名几经变更,1946年改现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哲学、数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地质学等系。
共同 [相关解释]
①属于大家的;彼此都具有的~点ㄧ~语言ㄧ搞好经济建设是全国人民的~心愿。②大家一起(做)~努力。
共同交际语 [相关解释]
1.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间共同使用的主要语言。如我国的汉语﹑苏联的俄语。国际会议上确定的几种共同使用的语言﹐也叫共同交际语。例如联合国大会规定的正式语文和工作语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等。
共同语 [相关解释]
1.部落或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础方言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的方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共同语言 [相关解释]
指相同的思想、认识和生活情趣等他俩缺乏~,难以长期在一起生活。
兵车行 [相关解释]
诗篇名。唐代杜甫作。诗先写壮丁开赴前线时亲人送别的悲凄场面,后又借士兵之口,揭露唐玄宗长期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全诗节奏多变,语言明快通俗。
冲场 [相关解释]
1.亦作"冲场"。 2.戏曲名词。谓传奇剧本的第二折。冲场开头必有个长引子,引子唱完,继以诗词和骈体文的定匙,要以简单的语言,说明登场人物的身份﹑性格﹑坏境和当时的思想,并要酝酿全剧的精神,埋伏下全剧的重要节目。 3.方言。指人的外貌﹑仪表。
分析语 [相关解释]
语言学上指词与词间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而是靠词序、虚词等来表示的语言。一般认为汉语是典型的分析语。
刘半农(1891-1934) [相关解释]
诗人,语言学家。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疾苦,语言通俗。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以及《半农杂文》、《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等。
刘四骂人 [相关解释]
1.《旧唐书.刘祎之传》"父子翼,善吟讽,有学行……性不容非,朋僚有短常面折之。友人李伯药常称曰'刘四虽复骂人,人都不恨。'"后以"刘四骂人"谓用俏皮浅露的语言骂人。
别董大 [相关解释]
诗篇名。唐代高作。董大,一般认为是唐玄宗时的音乐家。诗共二首,前一首尤为著名,全文为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慰藉远行的友人,语言质朴豪爽。末二句常被后人引用。
刺世疾邪赋 [相关解释]
赋篇名。东汉赵壹作。赋中强烈抨击了东汉后期社会政治黑暗腐朽的种种情态,语言锐利,感情激愤。赋后有五言诗二首,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绝望之情。
单数 [相关解释]
1.正的奇数。 2.某些语言中词的本身形式所表示的单一的数量。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相关解释]
套曲篇名。元代关汉卿作。曲中用诙谐、夸张的语言,描写作者的浪漫生活和多才多艺,表明决不与黑暗现实妥协的决心。作者自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显示了狂放高傲的个性。
南开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天津。创建于1919年。前身为南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经济学院和数学、化学、历史、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等系。
印第安人 [相关解释]
居住在南北美洲的民族。约4000万人(1990年)。讲印第安语系诸语言。原信万物有灵,盛行图腾崇拜等。现大多改信基督教新教或天主教。主要从事农牧业,制陶、纺织等手工艺精湛。
厦门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厦门。创建于1921年。设有经济学院、艺术教育学院、海外函授学院、研究生院等,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人类学、会计、哲学、音乐、美术等系。
反舌 [相关解释]
1.鸟名。即百舌鸟。 2.指语言与汉语不同之少数民族。 3.犹言张口结舌。
口伐 [相关解释]
1.用语言谴责,声讨。
口诛笔伐 [相关解释]
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相关解释]
1.语出《庄子.天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谓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吃口令 [相关解释]
1.一种语言游戏。汇集声母﹑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使人急速念出;如果发音错误,形同口吃,就要受罚,以此为笑乐。
合音 [相关解释]
1.协和律吕。 2.合两字之音急读而成一音。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匼剌麻》"匼字乃达赖二字之合音。"传统语言学称之为急声。参见"合音字"。 3.物理学名词。二音之振动在同一空间位置中相互融合而产生的音。
同化政策 [相关解释]
1.一般指统治民族的统治阶级强制推行的消灭被统治民族的民族特点的政策。如禁止被统治民族使用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强迫他们改变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他们进行奴役﹑迫害,以改变其民族成分。
吐火罗语 [相关解释]
1.二十世纪初在我国新疆发现的用中亚婆罗米斜体字母书写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属印欧语系西部语群。有两种方言。初发现时定名为吐火罗语,后来逐渐有人提出异议,遂将吐鲁番﹑焉耆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焉耆语,而将库车一带残卷所代表的方言定名为龟兹语。但也有学者主张仍保留吐火罗语这个名称,将前者称为吐火罗语a或东吐火罗语,将后者称为吐火罗语b或西吐火罗语。1975年又发现了长达88页的焉耆语残卷《弥勒会见记》剧本,虽仍不全,但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长的一部该语言的文献。
吴体 [相关解释]
1.诗体之一种。语言通俗,取譬浅俚,有江南民歌风味,故称。
呐钝 [相关解释]
1.语言迟钝。
味同嚼蜡 [相关解释]
比喻语言枯燥无味,不吸引人这种书读来味同嚼蜡。
[相关解释]
1.形容语言难懂。
啰唆 [相关解释]
1.亦作"啰嗦"。亦作"啰苏"。 2.语言琐碎。 3.麻烦。 4.纠缠。
啰啰唆唆 [相关解释]
1.犹啰唆。语言琐碎。
喑喑 [相关解释]
1.不成语言的发声。 2.犹默默。
嗝顿 [相关解释]
1.语言哽塞,停顿。
四夷馆 [相关解释]
1.北魏时在洛阳城南所设的宾馆,以居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 2.明永乐五年所设专门翻译边疆少数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初隶属翰林院,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内分蒙古﹑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后增八百﹑暹罗二馆。参阅《明史.职官志三》。
四川大学 [相关解释]
中国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校址在成都。创建于1931年。设有经济管理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农村建设学院等,以及中日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系。
四美 [相关解释]
1.四种美好之事。指治﹑安﹑显﹑荣。 2.四种美好之事。指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3.四种美好之事。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典出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4.四种美好之事。指仁﹑义﹑忠﹑信。 5.四种美好之事。指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详"五讲四美"。
四译馆 [相关解释]
1.清代所设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
固件 [相关解释]
具有软件功能的硬件。是一种把软件固化在硬件之中的器件。如微型计算机中,把高级语言的编译程序固化在只读存储器中,则此存储器就具有了编译程序的功能。这种存储器就属于固件。
圆活 [相关解释]
1.指语言圆通生动。 2.犹圆滑。指处世变通灵活。 3.丰满润泽。
圆稳 [相关解释]
1.指诗歌作品语言声调的流利工稳。 2.指人作风的圆通﹑持重。
圣谕 [相关解释]
1.皇帝训诫臣下的诏令或语言。 2.指教会根据教义所作的告诫性宣传。
塞种 [相关解释]
1.见于我国古代史籍的游牧部族名,即国外记载的saka。操伊朗语族的语言。
壮侗语族 [相关解释]
1.又称"黔台语族"或"侗台语族"『藏语系的语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和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境内。国内的壮侗语族语言分三个语支壮傣语支﹑侗水语支和黎语支。在国外,属于这个语族的语言主要有泰语﹑老挝语﹑掸语﹑岱语﹑侬语等。
壮语 [相关解释]
1.豪壮的言语。 2.侈谈,大言。 3.我国壮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分北部南部两个方言。
声声慢(寻寻觅觅) [相关解释]
词篇名。南宋李清照作。写作者南渡后寡居的凄凉处境,语言本色生动,所述愁苦之情深切动人。首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创词中从未有过的奇格,更为后人称道。
声律 [相关解释]
1.五声六律。指音乐。 2.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
声韵学 [相关解释]
1.研究语音系统和语音演变的科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又称音韵学。
外国语 [相关解释]
1.指汉语中的外来语。 2.外国的语言﹑文字。
外文 [相关解释]
1.外国的语言或文字。
外来语 [相关解释]
1.从别种语言吸收来的词语。也叫借词或外来词。
大凡 [相关解释]
①概要文章之大凡。②副词。大抵(常用于句首表总括)大凡文章写得好的,总在语言上下过功夫。③副词。总计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大猩猩 [相关解释]
也称大猿”。哺乳纲,猩猩科。体躯壮大魁伟,体高可达18米。前肢比后肢长,无尾。经驯养,能掌握一定的手势语言”。分布在非洲西部和东部。
天山牧歌 [相关解释]
诗集。闻捷著。1956年出版。收抒情诗、叙事诗歌三十九首。描写天山脚下的草原风光,歌颂新疆各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格,以及青年男女热烈的爱情生活,语言优美,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强烈的民族色彩。
夷言 [相关解释]
1.古指黄河流域华夏族以外的各种语言◇亦泛指少数民族或外国的言语。
夷音 [相关解释]
1.古指外族语言。 2.谓外族音乐。
奇峻 [相关解释]
1.指奇特峻峭之山。 2.谓诗文的风格﹑语言严正而不同凡俗。
奇谲 [相关解释]
奇特怪异语言奇谲,读者难解|性颇奇谲,自视甚高。
妙趣横生 [相关解释]
1.美妙的意趣层出不穷。多用于对语言﹑文章或美术品的称赞。
娵隅 [相关解释]
1.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称鱼为娵隅。 2.借指少数民族语言。
学会 [相关解释]
1.由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个学术领域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如语言学会﹑物理学会等。
学语 [相关解释]
1.学习语言;学习说话。
宝树 [相关解释]
1.佛教语。指七宝之树,即极乐世界中以七宝合成的树木。 2.泛指珍奇的树木。 3.古代妇女首饰中的步摇。 4.犹玉树。喻佳子弟。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语言》"谢太傅(谢安)问诸子侄'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车骑(谢玄)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容声 [相关解释]
1.举止动作的声音。 2.使用语言,说话。
察今 [相关解释]
《吕氏春秋》篇名。察今”为明察当今形势之意。文中认为法令制度的颁布实施要随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能拘泥于古法。语言流畅,多用比喻,刻舟求剑”等成语即出于本文。
寻隐者不遇 [相关解释]
诗篇名。唐代贾岛作。全文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笔法简练,语言含蓄,隐者在诗中虽未出现,但其仙风道骨已经可知。是以虚写实的佳作。
小热昏 [相关解释]
1.曲种名。旧时流行在江浙一带的一种街头曲艺。原为卖梨膏糖的人作为招徕顾客的一种手段。唱词多以新闻时事﹑民间故事为题材。演唱时用一面小锣﹐三块竹板﹐边敲边唱。小热昏有苏州﹑杭州两派。现在搬上舞台表演的"小锣书"﹑"三敲赋"均属"小热昏"。 2.语言妄诞﹑行为荒唐的年轻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