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62 查到相关身心的内容。
带有身心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七觉分
[相关解释]
1.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1.佛教修行的七种内容,属于"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即择法觉分(以智慧判别真伪),精进觉分(努力修持),喜觉分(行善而生喜悦),轻安觉分(断除沉重烦恼而身心安适),念觉分(忆念佛法而不忘失),定觉分(心注一境而不散乱),舍觉分(舍弃一切分别而住于平等)。
五藴
[相关解释]
1.梵语pa齝askandha的意译。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回。又名"五阴"﹑"五众"。
1.梵语pa齝askandha的意译。佛教语。指色﹑受﹑想﹑行﹑识五者假合而成的身心。色为物质现象,其余四者为心理现象。佛教不承认灵魂实体,以为身心虽由五蕴假合而不无烦恼﹑轮回。又名"五阴"﹑"五众"。
伐性
[相关解释]
1.桅身心。
1.桅身心。
伐性之斧
[相关解释]
1.比喻桅身心的事物。
1.比喻桅身心的事物。
休养
[相关解释]
1.谓安定人民生活,使其经济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2.休息调养。指使身心得到休息或滋补。 3.犹陶冶。
1.谓安定人民生活,使其经济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 2.休息调养。指使身心得到休息或滋补。 3.犹陶冶。
体育
[相关解释]
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锻炼身心的一类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和陶冶道德情操。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和美育共同组成教育的整体。广义的也称体育运动,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方面。
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锻炼身心的一类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和陶冶道德情操。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身体教育,与德育、智育和美育共同组成教育的整体。广义的也称体育运动,包括身体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方面。
依皈
[相关解释]
1.皈依。佛教谓身心归向佛门。
1.皈依。佛教谓身心归向佛门。
儿童福利事业
[相关解释]
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而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如建立儿童公园、儿童娱乐中心、儿童剧场、儿童医院及保健中心、儿童图书馆以及儿童福利院等。
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儿童身心健康而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如建立儿童公园、儿童娱乐中心、儿童剧场、儿童医院及保健中心、儿童图书馆以及儿童福利院等。
全功
[相关解释]
1.功业完美,泽被万物。 2.完满的功业。 3.谓成就功业。 4.保全身心之功。
1.功业完美,泽被万物。 2.完满的功业。 3.谓成就功业。 4.保全身心之功。
养和
[相关解释]
1.保养身心⊥,指人体元气。 2.靠背椅的别名。
1.保养身心⊥,指人体元气。 2.靠背椅的别名。
养己
[相关解释]
1.谓涵养自己的身心。 2.养活自己。
1.谓涵养自己的身心。 2.养活自己。
养怡
[相关解释]
1.谓保持身心和乐。
1.谓保持身心和乐。
养性
[相关解释]
1.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语本《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2.道士修行的一种。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也称入静。 3.养生。性﹐通"生"。
1.谓修养身心,涵养天性。语本《孟子.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2.道士修行的一种。静处一室,屏去左右,澄神静虑,也称入静。 3.养生。性﹐通"生"。
养生
[相关解释]
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 2.摄养身心使长寿。 3.畜养生物。 4.谓驻扎在物产丰富﹑便于生活之处。 5.生育。
1.保养生命;维持生计。 2.摄养身心使长寿。 3.畜养生物。 4.谓驻扎在物产丰富﹑便于生活之处。 5.生育。
养生术
[相关解释]
1.摄养身心使长寿的方法。
1.摄养身心使长寿的方法。
养静
[相关解释]
1.在宁静环境中修养身心。
1.在宁静环境中修养身心。
反抗期
[相关解释]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独立性倾向最明显的时期。通常在十一、十二岁至十四、十五岁。该时期的少年身心方面虽不成熟但有剧烈的变化,如身高猛长,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经验和能力飞快增长,摆脱成人监护的愿望异常强烈,因而与成人视他们为不成熟产生矛盾,表现出反抗心理和行为。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独立性倾向最明显的时期。通常在十一、十二岁至十四、十五岁。该时期的少年身心方面虽不成熟但有剧烈的变化,如身高猛长,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经验和能力飞快增长,摆脱成人监护的愿望异常强烈,因而与成人视他们为不成熟产生矛盾,表现出反抗心理和行为。
命浊
[相关解释]
1.佛教语。"五浊"之一。谓末世众生因烦恼丛集,身心交瘁而寿命缩短。
1.佛教语。"五浊"之一。谓末世众生因烦恼丛集,身心交瘁而寿命缩短。
四印
[相关解释]
1.旧指四种修养身心之道。
1.旧指四种修养身心之道。
四禅定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参见"四禅天"。
1.佛教语。色界初禅天至四禅天的四种禅定。人于欲界中修习禅定时,忽觉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徐徐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是为初禅天定;然此禅定中,尚有觉观之相,更摄心在定,觉观即灭,乃发静定之喜,是为二禅天定;然以喜心涌动,定力尚不坚固,因摄心谛观,喜心即谢,于是泯然入定,绵绵之乐,从内以发,此为三禅天定;然乐能扰心,犹未彻底清净,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断,绝诸妄想,正念坚固,此为四禅天定。参见"四禅天"。
圆通大士
[相关解释]
1.观音的别称。《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后因称观音为"圆通大士"。
1.观音的别称。《楞严经》卷六"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后因称观音为"圆通大士"。
地理环境决定论
[相关解释]
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产生于18世纪,20世纪以后受到批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征、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的支配。产生于18世纪,20世纪以后受到批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孟德斯鸠、英国的巴克尔、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
坐饿关
[相关解释]
1.宗教修持方式之一。谓静坐不语,少食或断食一段时间,以净化身心。
1.宗教修持方式之一。谓静坐不语,少食或断食一段时间,以净化身心。
外邪
[相关解释]
1.谓可以伤害人身心的外界事物。 2.中医特指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
1.谓可以伤害人身心的外界事物。 2.中医特指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之气等从外侵入人体的致病因素。
幻藴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空幻的身心。
1.佛教语。谓空幻的身心。
形性
[相关解释]
1.指身心。 2.指形体和性质。
1.指身心。 2.指形体和性质。
心平气和
[相关解释]
1.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 2.谓身心安宁。
1.心情不急躁,态度温和。 2.谓身心安宁。
护理学
[相关解释]
研究维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在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中配合医疗进行护理、指导康复、慰藉病人的一门学科。
研究维护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在生老病死各个阶段中配合医疗进行护理、指导康复、慰藉病人的一门学科。
斋心涤虑
[相关解释]
1.净洁身心,清除杂念。
1.净洁身心,清除杂念。
斋精
[相关解释]
1.谓斋洁身心。
1.谓斋洁身心。
无缚
[相关解释]
1.谓身心没有拘束。
1.谓身心没有拘束。
早成
[相关解释]
1.指人的身心早熟。亦谓年少功成名就。
1.指人的身心早熟。亦谓年少功成名就。
枯形灰心
[相关解释]
1.《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后因以"枯形灰心"形容身心寂静。
1.《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后因以"枯形灰心"形容身心寂静。
泰然
[相关解释]
安定;不放在心上身心泰然|泰然自若。
安定;不放在心上身心泰然|泰然自若。
洁斋
[相关解释]
1.净洁身心,诚敬斋戒。
1.净洁身心,诚敬斋戒。
洁身累行
[相关解释]
1.纯洁身心,约束自己的行为。累,通"缧"。
1.纯洁身心,约束自己的行为。累,通"缧"。
澡身浴德
[相关解释]
1.《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颖达疏"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谓修养身心,使之高洁。
1.《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孔颖达疏"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谓修养身心,使之高洁。
灰身灭智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1.佛教语。谓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烦恼海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烦恼既深且广,扰乱身心,犹如大海无边,兴风作浪。
1.佛教语。谓烦恼既深且广,扰乱身心,犹如大海无边,兴风作浪。
烦恼魔
[相关解释]
1.佛教语。四魔之一。谓烦恼能扰乱身心,障碍正觉。
1.佛教语。四魔之一。谓烦恼能扰乱身心,障碍正觉。
磨形炼性
[相关解释]
1.锻炼身心。
1.锻炼身心。
神超形越
[相关解释]
1.谓身心超逸,不同凡俗。
1.谓身心超逸,不同凡俗。
禅定
[相关解释]
1.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 2.谓坐禅习定。
1.佛教禅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审考为禅,息虑凝心为定。佛教修行者以为静坐敛心,专注一境,久之达到身心安稳﹑观照明净的境地,即为禅定。又禅为色界天之法,定为无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浅深,并有四禅(色界定)﹑四定(无色界定)的区分。 2.谓坐禅习定。
童颜鹤发
[相关解释]
脸色红润如儿童,头发雪白如鹤羽。形容老年人身心健康,精神焕发其人童颜鹤发,声如洪钟,身边常围着一群听他讲故事的小孩子。
脸色红润如儿童,头发雪白如鹤羽。形容老年人身心健康,精神焕发其人童颜鹤发,声如洪钟,身边常围着一群听他讲故事的小孩子。
纵壑鱼
[相关解释]
1.纵游于川壑中的鱼。语出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千载一会,论说无疑,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后遂以"纵壑鱼"比喻身处顺境,所至如意。 2.用以比喻身心自得。
1.纵游于川壑中的鱼。语出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千载一会,论说无疑,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后遂以"纵壑鱼"比喻身处顺境,所至如意。 2.用以比喻身心自得。
结缚
[相关解释]
1.佛教语。烦恼。佛教认为烦恼系缚身心,故名。
1.佛教语。烦恼。佛教认为烦恼系缚身心,故名。
缮生
[相关解释]
1.养生。修养身心,益寿延年。
1.养生。修养身心,益寿延年。
自逸
[相关解释]
1.身心安适。
1.身心安适。
舒服
[相关解释]
身心安恬称意生活舒服|睡了一个舒服觉|住在家里总比外面舒服。
身心安恬称意生活舒服|睡了一个舒服觉|住在家里总比外面舒服。
苦煎
[相关解释]
1.形容身心备受折磨。煎,煎熬。
1.形容身心备受折磨。煎,煎熬。
行愿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身心修养之境界。 2.指随缘而生的心境。
1.佛教语。谓身心修养之境界。 2.指随缘而生的心境。
贪浊
[相关解释]
1.犹贪污。 2.佛教语。谓世间凡人之身心有浊乱贪欲之烦恼。
1.犹贪污。 2.佛教语。谓世间凡人之身心有浊乱贪欲之烦恼。
身心
[相关解释]
1.身体和精神。 2.心思;精神。
1.身体和精神。 2.心思;精神。
身心交病
[相关解释]
1.身体衰弱,精神不振。
1.身体衰弱,精神不振。
身心交瘁
[相关解释]
1.见"身心交病"。
1.见"身心交病"。
迁谢
[相关解释]
1.犹言衰退败落。 2.谓时间迁移流逝。 3.谓身心衰老。
1.犹言衰退败落。 2.谓时间迁移流逝。 3.谓身心衰老。
问题儿童
[相关解释]
在身心方面有障碍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表现为缺乏道德感,常有偷窃、斗殴等不良行为,焦虑,消沉,逃学,不愿与人交往,违逆,倔强,有多动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在身心方面有障碍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表现为缺乏道德感,常有偷窃、斗殴等不良行为,焦虑,消沉,逃学,不愿与人交往,违逆,倔强,有多动症,甚至精神分裂症等。
随缘
[相关解释]
1.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 2.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1.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 2.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难行
[相关解释]
1.不易做到。 2.行走困难﹔不易前进。 3.佛教语。犹苦行。修行时身心所受的磨炼。
1.不易做到。 2.行走困难﹔不易前进。 3.佛教语。犹苦行。修行时身心所受的磨炼。
颐身
[相关解释]
1.休养身心。
1.休养身心。
麻醉品
[相关解释]
1.指服之具有成瘾性的麻醉性药品,如鸦片﹑吗啡之类。亦喻指毒害身心的书刊。
1.指服之具有成瘾性的麻醉性药品,如鸦片﹑吗啡之类。亦喻指毒害身心的书刊。
齐戒
[相关解释]
1.修身自警。 2.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1.修身自警。 2.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