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辱的内容。
带有辱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三患 [相关解释]
1.指多子有多惧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寿有多辱之患。《庄子·天地》"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封人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宋苏轼《黄河》诗"帝假一源神禹迹,世流三患梗尧乡。"一说﹐指病﹑老﹑死三种祸患。 2.指君子所忧之三事不得闻﹑不得学﹑不能行。 3.指富贵所招致的三种祸害。
三王 [相关解释]
1.指夏﹑商﹑周三代之君。(1)夏禹﹑商汤﹑周武王。《谷梁传.隐公八年》"盟诅不及三王。"范宁注"三王,谓夏﹑殷﹑周也。夏后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会。"(2)夏禹﹑商汤﹑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赵岐注"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是也。"(3)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尸子》卷下"汤复于汤丘,文王幽于羑里,武王羁于王门;越王栖于会稽,秦穆公败于崤塞,齐桓公遇贼,晋文公出走,故三王资于辱,而五霸得于困也。" 2.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3.王姓三名人之合称。(1)
三甲 [相关解释]
1.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 2.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 3.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甲午(公元1894年)中日之战,清廷与日本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日俄之战,日本夺取沙俄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日德之战,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三败之辱 [相关解释]
1.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将盟,曹沫执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桓公乃许尽还所侵之地。见《战国策.齐策六》﹑《史记.齐太公世家》◇因以此事为始败而终雪前耻之典。
三阶 [相关解释]
1.三层台阶。 2.星名。即三台星。 3.佛教宗派名。隋代信行创立。该宗把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并认为当时已届末法时期,国土秽恶,人心邪劣,唯有忍辱苦行,普敬普信普施,庶可解脱,故又称普法宗。该宗屡遭朝廷禁止,唐以后不传。见《续高僧传》卷十七﹑十九。 4.官阶三级。
下贱 [相关解释]
1.卑贱。 2.指落到卑贱的地位。 3.卑劣;下流。 4.屈尊以礼遇地位低微的人。 5.犹委屈,屈辱。
不以为耻 [相关解释]
1.不以此作为耻辱。
不坠 [相关解释]
1.不辱。 2.犹不失。
不忝 [相关解释]
1.不辱;不愧。
不毒不发 [相关解释]
1.谓不受凌辱就不能发愤图强而有所成就。
不辱使命 [相关解释]
1.谓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丑点 [相关解释]
1.耻辱,玷污。
丑詈 [相关解释]
1.辱骂。
丑辱 [相关解释]
1.耻辱。
东瑟 [相关解释]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赵在秦东◇]以"东瑟"谓国君受辱。
丧师辱国 [相关解释]
1.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丧权辱国 [相关解释]
1.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中垢 [相关解释]
1.隐暗,污秽。《诗·大雅·桑柔》"维彼不顺﹐征以中垢。"毛传"中垢,言闇冥也。"朱熹集传"中﹐隐暗也;垢﹐污秽也。"一说﹐蒙受耻辱。王引之《经义述闻·诗经下》"中,得也。垢当读为诟。诟,耻辱也。不顺之人,行不顺之事以得耻辱,故曰'征以中垢。'"
中日甲午战争 [相关解释]
1894-1895年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而得名。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突袭清军运兵船,并进攻驻守牙山的清军。8月,双方正式宣战,清军在平壤战役和黄海战中受挫,日军分陆海两路进攻中国东北。次年2月,日军攻占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不久,辽东半岛陷落。中国人民和爱国官兵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但因清政府的腐败而遭到失败。最后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加深了半殖民地化。
丹槛折 [相关解释]
1.《汉书.朱云传》"上(汉成帝)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后用为臣子犯死直谏的典实。
为奴隶的母亲(为wèi) [相关解释]
短篇小说。柔石作。1930年发表。春宝娘被贫病交迫的丈夫典给邻村地主为妻。三年中,她承受了离子的痛苦,屈辱地生活着。当她为地主生下儿子后,又被赶回从前的夫家,再一次忍受离子的痛苦。作品控诉了旧社会典妻”制度的残酷和野蛮。
乳羝 [相关解释]
1.《汉书.苏武传》"﹝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颜师古注"羝,牡羊也。羝不当产乳,故设此言,示絶其事。"后以"乳羝"指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事。
交诟 [相关解释]
1.互相辱骂。
亲辱 [相关解释]
1.谦词。犹言屈驾亲临。
人生观 [相关解释]
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包括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等。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的核心是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一切从自我出发,以剥削他人和追求个人利益为人生的根本目的。无产阶级人生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人生,以共产主义道德作为行为准则,坚持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把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因此无产阶
仪舌 [相关解释]
1.战国辩士张仪之舌。指能言善辩的舌头。语本《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众辱 [相关解释]
1.谓当众侮辱。
佳胜 [相关解释]
1.指有名望地位的人。 2.优美。 3.旧时书札问候﹑祝颂用语。犹言安好;犹言顺适。宋苏轼《答苏伯固书》"辱书,劳问愈厚,实增感概,兼审尊体佳胜。"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久疏问候,想动定一切佳胜。"
使酒骂座 [相关解释]
1.亦作"使酒骂坐"。 2.汉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使酒。一日,与魏其侯窦婴共赴丞相田蚡宴。夫怒蚡傲慢无礼,遂借行酒之机指临汝侯灌贤而骂之,其意实在蚡。蚡乃劾夫骂坐不敬。事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因称在酒宴上借酒使性﹑辱骂同席之人为"使酒骂座"。
侮折 [相关解释]
1.欺侮折辱。
侮蔑 [相关解释]
轻慢侮辱其侮蔑朝廷,大逆之罪三也。
侮辱 [相关解释]
轻侮羞辱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杀之|不许用侮辱性语言。
侵辱 [相关解释]
1.凌辱。
倚事 [相关解释]
1.僻邪之事。《荀子.荣辱》"饰邪说,文奸言,为倚事。"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三》引此句,云"'倚'为'邪'也",即僻邪。一说谓怪异之事,见王先谦集解。
倾玷 [相关解释]
1.谓倾害与玷辱。
傒狗 [相关解释]
1.南北朝时期,对江西九江﹑豫章一带人的辱骂之词。
僯尸 [相关解释]
1.侮辱尸体。
僯笑 [相关解释]
1.辱笑;耻笑。
僯谴 [相关解释]
1.僯辱贬谪。
僯辱 [相关解释]
1.戮辱,刑辱。僯,通"戮"。 2.侮辱。
全受全归 [相关解释]
1.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封建礼教认为人的形体来自父母,应当以完全无亏的身体,还之父母。
全归 [相关解释]
1.谓保身而得善名以终。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六度 [相关解释]
1.谓天﹑地﹑春﹑夏﹑秋﹑冬乃万物之制度。 2.佛教语。又译为"六到彼岸"。"度"是梵文pāramitā(波罗蜜多)的意译。指使人由生死之此岸度到涅盘(寂灭)之彼岸的六种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禅定)﹑智慧(般若)。
再辱 [相关解释]
1.再次蒙受耻辱。 2.谓两人先后受辱。
冒訽 [相关解释]
1.蒙受耻辱。
冤仇 [相关解释]
1.亦作"冤雠"。 2.受人侵害或侮辱而产生的仇恨。 3.有宿怨的仇敌。
冤侮 [相关解释]
1.冤枉侮慢。《吕氏春秋.顺民》"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高诱注"纣虽冤枉文王而侮慢之,文王正顺诸侯之礼,不失其时。"一说,"冤侮,谓文王自降辱也。"见陈奇猷校释引孙锵鸣说。
冤辱 [相关解释]
1.犹屈辱。
凌亏 [相关解释]
1.犹凌辱。
凌侮 [相关解释]
1.欺负侮辱。
凌尚 [相关解释]
1.凌辱尊长。尚,上。
凌摈 [相关解释]
1.凌辱摈斥。
凌物 [相关解释]
1.谓傲视﹑凌辱他人。
凌蔑 [相关解释]
1.凌辱蔑视。
凌虐 [相关解释]
欺辱虐待百般凌虐|泣诉其凌虐之苦。
凌诟 [相关解释]
1.谓以言语侮辱人。
凌谇 [相关解释]
1.凌辱责骂。有苛求或斤斤分辨之意。
凌贱 [相关解释]
1.凌辱糟蹋。
凌靳 [相关解释]
1.欺凌侮辱。
出跨 [相关解释]
1.《汉书.韩信传》"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跨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后常以"出跨"为忍受屈辱的典实。
刑辱 [相关解释]
1.用刑罚侮辱。
刷耻 [相关解释]
1.洗雪耻辱。
劳辱 [相关解释]
1.犹劳苦。亦指劳苦之事。
勤辱 [相关解释]
1.辛勤。
匹夫 [相关解释]
①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②泛指寻常的个人匹夫而为百世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特指有勇无谋的人匹夫之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④骂人的话。相当于家伙”、东西”匹夫安敢欺我耶!
华封三祝 [相关解释]
1.《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成玄英疏"华,地名也,今华州也。封人者,谓华地守封疆之人也。"后因以"华封三祝"为祝颂之辞。
危辱 [相关解释]
1.危险与屈辱。
取侮 [相关解释]
1.招致欺凌﹑侮辱。
受辱 [相关解释]
1.遭受侮辱。
叨辱 [相关解释]
1.谦词。犹言忝任。
可碜 [相关解释]
1.粗劣。 2.羞辱。
司空图(837-908)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诗论讲求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有《二十四诗品》等诗论名篇◇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
司马昭之心 [相关解释]
1.《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吓辱 [相关解释]
1.恐吓侮辱。
吞炭漆身 [相关解释]
1.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以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含垢忍耻 [相关解释]
1.忍受耻辱。
含垢忍辱 [相关解释]
忍受耻辱。
含污 [相关解释]
1.犹忍辱。
含污忍垢 [相关解释]
1.忍受屈辱。
含瑕积垢 [相关解释]
1.比喻蒙受耻辱。
含辱 [相关解释]
1.忍受耻辱。
告诉才处理 [相关解释]
某些犯罪行为须由被害人向法院告诉,法院才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原则。我国刑法规定,侮辱罪、诽谤罪(严重桅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除外),虐待家庭成员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除外),都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并规定,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而无法告诉,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周而复始 [相关解释]
一遍完毕,又从头开始;循环荣辱自古周而复始。
呵辱 [相关解释]
1.犹辱骂。
咄骂 [相关解释]
1.呵斥辱骂。
咎吝 [相关解释]
1.祸辱。
咸丰帝(1831-1861) [相关解释]
清朝皇帝。即爱新觉罗·奕fc56!薄C砗盼淖冢年号咸丰。满族。1850-1861年在位。依靠曾国藩等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同俄、美、英、法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他逃往热河(治今河北承德市),命奕fc5aM英、法、俄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还承认沙俄强迫订立的《瑷珲条约》◇在热河行宫病死。
唾辱 [相关解释]
1.鄙弃羞辱。
唾面 [相关解释]
1.往人的脸上吐唾沫。表示鄙视﹑侮辱。语本《战国策.赵策四》"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见"唾面自干"。
唾面自干 [相关解释]
1.《尚书大传》卷三"骂女毋叹,唾女毋干。"《新唐书.娄师德传》"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絜之乃已。'师德曰'未也。絜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后以"唾面自干"形容逆来顺受,受辱而不计较﹑反抗。
唾骂 [相关解释]
1.鄙弃辱骂。
喜洋洋 [相关解释]
1.语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后以"喜洋洋"形容非常得意或异常欢乐的样子。亦作"喜气洋洋"。
嗔拳不打笑面 [相关解释]
1.谓恼怒者不打对其和善的人。亦谓对人和气则可免遭欺辱。语本《续传灯录.泉州云台因禅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嗔拳不打笑面。'"
嘻笑怒骂 [相关解释]
1.指嬉戏﹑欢笑﹑愤怒﹑詈骂等不同的情绪表现。 2.谓不拘守规格,率情任意地发挥表现。 3.嘲弄辱骂。
嚣凌 [相关解释]
1.亦作"嚣陵"。 2.嚣张凌辱;嚣张气盛。 3.喧嚷争竞。 4.浮华不实。
困辱 [相关解释]
1.困窘和侮辱。
垢耻 [相关解释]
1.犹耻辱。
垢辱 [相关解释]
1.犹耻辱。
外侮 [相关解释]
1.来自外国﹑外族的侵犯和凌辱。 2.谓对外侵犯﹑欺凌。 3.来自外界的侵犯﹑欺凌。
太牢公 [相关解释]
1.唐李德裕对牛僧孺的辱称。因《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有"牛曰太牢"之语﹐故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