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进士的内容。
带有进士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品白衫 [相关解释]
1.唐人推重进士,称应进士科者为"一品白衫"。意谓他日可以官登一品,但今日则犹着白衫。
一甲 [相关解释]
1.一副铠甲。出土秦简中常言"赀一甲",即罚缴一副铠甲,详见《睡虎地秦墓竹简》。 2.借指一兵一卒。 3.科举制度殿试的第一等。唐时进士不分甲。宋太平兴国八年始分甲,当时一甲有数人。至元明一甲仅限三人,即所谓状元﹑榜眼﹑探花。参阅《续通典.选举三》﹑《宋史.选举志二》。 4.宋代卢秉提举盐事时所定的一个编组单位。《宋史.食货志下四》"﹝卢秉﹞因定伏火盘数以絶私鬻,自三灶至十灶为一甲。"
三头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三试都中第一名的人。即府试为解头,进士试为状头,博学宏词及制科试为勅头。
三恨 [相关解释]
1.三件憾事。唐薛元超以不得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为三恨。见唐刘餸《隋唐嘉话》卷上。 2.三件憾事。唐时吐蕃乞立赞以不知天子丧,不及吊;山陵崩,不及赙;不知德宗即位,而发兵攻灵州,入扶﹑文,侵灌口为三恨。见《新唐书.吐蕃传下》。
三条烛 [相关解释]
1.唐代考进士科,试日可延长至夜间,许烧烛三条,故唐人诗文中常言"三条烛"。
三甲 [相关解释]
1.术数家用语。三甲为寿相之征。 2.自宋太平兴国八年始,进士殿试后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称三甲。见《宋史.选举志一》。也指殿试的第三等。 3.甲午﹑甲辰﹑甲寅的合称。甲午(公元1894年)中日之战,清廷与日本签订辱国的《马关条约》;甲辰(公元1904年)日俄之战,日本夺取沙俄在东三省南部的控制权;甲寅(公元1914年)日德之战,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控制权。
上官仪(约605-664)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贞观初进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则天所杀。诗风华美绮丽,有上官体”之称。又归纳诗歌中的对仗方法,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对律诗的定型有一定影响。
下甲 [相关解释]
1.金代,女直进士考试,殿试成绩的第三等。
不栉才人 [相关解释]
1.犹不栉进士。
丘逢甲(1864-1912) [相关解释]
诗人。字仙根,号蛰庵、仲阏,别号南武山人、仓海君,台湾苗栗人。光绪年间进士。官工部主事◇回台湾讲学。甲午战争后反对清廷割让台湾,率兵抗击登台日军。失败后到广东,参加同盟会反清活动。民国成立后赴南京,为参议院议员。诗富于爱国激情。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东涂西抹 [相关解释]
1.谓妇女用脂粉打扮。 2.唐薛逢晩年宦途失意,曾策瘦马赴朝。值新科进士列队而出,前导责逢回避,逢笑,遣人答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本以妇女装饰为喻,谓自己少年时亦曾凭文章取进士◇用为自己写作或绘画的谦词。 3.胡写乱涂;轻率下笔。 4.比喻不从根本着手。
两榜 [相关解释]
1.甲榜和乙榜的合称。亦指进士。
两榜进士 [相关解释]
1.即进士。科举时代,谓考取举人的榜为乙榜,考取进士的榜为甲榜,进士名列两榜,故称。
两闱 [相关解释]
1.借指两个宫廷机构。闱,皇宫寝侧的小门。 2.春闱和秋闱的合称。科举时代考试举人﹑进士的场叫闱,进士考试在春天,举人考试在秋天,故称。
中甲 [相关解释]
1.金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成绩属中等者。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乙科 [相关解释]
1.古代考试科目的名称『时博士弟子射策甲科,补郎中,乙科补太子舍人。《汉书.儒林传序》"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唐宋后进士皆有甲乙科。《新唐书.韩休传》"休工文辞,举贤良……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文献通考.选举@》"自武德以来,明经唯丁第,进士唯有乙科而已。"清周春《辽诗话.杨晳》"﹝杨晰﹞擢进士乙科,仕至宰相枢密使。"明清称举人为乙科,进士为甲科。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七四"登乙科则亡姓氏,官七品则亡姓氏。"
乡荐 [相关解释]
1.唐宋应试进士,由州县荐举,称"乡荐"
乡进士 [相关解释]
1.指乡试中式的人。明清称举人。
五桂 [相关解释]
1.旧称进士登第为折桂。五桂,对亲族五人相继登科的美称。
五甲 [相关解释]
1.宋代科举考试自一至五等称"五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三﹑四甲进士出身;五甲同进士出身。
京解之才 [相关解释]
1.谓有考中举人﹑进士的才能。京,指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和殿试,中者称进士。解,指到省城(包括京城)参加乡试,中者称举人,即取得被解送至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
介之推 [相关解释]
1.亦称"介子推"。春秋晋人。从晋公子重耳(文公)出亡。历经各国,凡十九年。文公还国为君,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不及。与母隐于绵山而终。 2.春秋时人。清王士秅《池北偶谈.介推》"《说苑》﹐介子推十五为荆相﹐堂下有二十五进士﹐堂上有二十五老人﹐是又一介子推也。"
从义郎 [相关解释]
1.宋代武举进士第二名所授的官衔。
仙人桂 [相关解释]
1.旧时称举进士为折桂,因以"仙人桂"借指科举功名。
仙翰 [相关解释]
1.仙羽,指凤凰。 2.借喻新登第的进士。 3.指天子的书简。
何论 [相关解释]
1.唐宋进士应试的一种文体名。
侍卫 [相关解释]
1.侍从护卫。 2.跟随左右,负责侍奉﹑保卫的人。 3.官名。为皇帝禁军。清代专选满﹑蒙勋戚子弟及武进士担任。参阅《通志.职官五》。
俊士 [相关解释]
1.周代称选取入太学者。《礼记.王制》"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郑玄注"可使习礼者﹐学大学。"孔颖达疏"身虽升学﹐亦以学未成﹐犹给司徒繇役;若其学业既成﹐免其繇役。"唐代为取士科目之一。《新唐书.选举志上》"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此岁举之常选也。"太平天国称补廪为俊士。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以秀才为秀士﹑以补廪为俊士﹑以拔贡为杰士﹑以举人为约士。" 2.才智杰出的人。
修撰 [相关解释]
1.撰写;编纂。 2.官名。唐代史馆有修撰,掌修国史,宋有集英殿﹑右文殿等修撰。至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明清因袭之,一般于殿试揭晓后,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清文献通考.职官七》。
儒科 [相关解释]
1.指儒学。 2.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
先辈 [相关解释]
1.依次排列于前者。 2.对前辈的尊称。 3.唐代同时考中进士的人相互敬称先辈。 4.对文人的敬称。
免解举人 [相关解释]
1.即免解进士。唐宋时,进士即是举人,与明清时乡试榜称举人,会试榜称进士者不同。
入彀 [相关解释]
1.《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文皇帝(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 2.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标准。 3.谓非常投合。 4.比喻中圈套。
八科 [相关解释]
1.封建时代科举取士的八种科目。唐代取士科目甚多﹐有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进士﹑明法﹑书学﹑算学及童子等科。《旧唐书·文苑传中·员半千》"上元初﹐应八科举﹐授武陟尉。"八科﹐即指诸科中的八种。宋初以九经﹑五经﹑开宝通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为讲武殿复试八科。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
六帖 [相关解释]
1.唐科举考试﹐进士﹑明经科都有帖经试。凡十帖﹐中六帖即可通过帖经考试﹐故称"六帖"。参阅《通典.选举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帖》。参见"帖经"。
六科 [相关解释]
1.唐宋时科举取士的六种科目。唐六科为明经﹑进士﹑秀才﹑明法﹑明书﹑明算。唐刘肃《大唐新语.厘革》"隋炀帝改置明(经)﹑进(士)二科。国家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并前为六科。"宋景德天圣时﹐其六科为一﹑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二﹑博达坟典﹐明于教化;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四﹑详明政理﹐可使从政;五﹑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六﹑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绍兴年间﹐又以文章典雅﹑节操方正﹑法理该通﹑节用爱民﹑刚方岂弟﹑智勇绝伦为六科。参阅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六科》。 2.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
刘熙载(1813-1881)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批评家。字伯简,号融斋、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广东提学使,后主讲上海龙门书院。所撰《艺概》为有影响的诗文评论著作。有《昨非集》。
刘辰翁(1232-1297) [相关解释]
南宋词人。字会孟,号须溪,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景定年间进士。官至临安府学教授,曾参加抗元,宋亡后隐居不仕。词多怀念故国之作。明人辑有《须溪集》。
刘长卿(?-约789)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年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两次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工于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名篇。有《刘随州诗集》。
制举 [相关解释]
1.制订盐贤才的方法。 2.唐代科举取士制度之一。除地方贡举外,由皇帝亲自诏试于殿廷称为"制举科"。简称"制举"或"制科"。宋代因之,如南宋绍兴年间开博学鸿词科。清代如康熙十七年﹑乾隆元年的两次博学鸿词科及清末的经济特科等,亦皆属制举性质。 3.后皇帝殿试进士亦称"制举"。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制科》。
前进士 [相关解释]
1.唐代称及第而尚未授官的进士。
及第 [相关解释]
科举时代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状元~。
取解 [相关解释]
1.指唐宋科举制,选送士子应进士第。唐孟郊有《湖州取解述情》诗。 2.指明清举人赴京会试。
右榜 [相关解释]
1.元代选举制度,凡中选的举人和进士都分列二榜蒙古﹑色目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一榜,称左榜。
叶燮(1627-1703)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批评家。字星期,号己畦,浙江嘉兴人,晚年定居吴江横山(今属江苏),人称横山先生。康熙年间进士。任宝应知县,因得罪上官,罢职。能诗文,有《己畦集》。诗论专著《原诗》,有独到见解。
司理 [相关解释]
1.执法;主管狱讼刑罚。 2.官名。五代以来,诸州皆有马步狱,以牙校充马步都虞侯,掌刑法。宋太祖以为刑狱人命所系,当选士流任之。开宝六年秋,敕改马步院为司理院,以新进士及选人为之,掌狱讼勘鞠之事,不兼他职。元废。明时用为对推事的别称。 3.主持;掌管。 4.管事;董事。
司空图(837-908)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年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隐居中条山王官谷。诗论讲求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有《二十四诗品》等诗论名篇◇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
同年 [相关解释]
1.年龄相同。 2.同一年。 3."同年而语"的略语。 4.古代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明清乡试﹑会试同榜登科者皆称"同年"。清代科考先后中式者,其中式之年甲子相同,亦称"同年"。 5.古安南苗民互称。参见"同年嫂"。 6.浙江江山一带称船家为"同年"。因船家多桐严(桐庐﹑严州)人,桐严与同年,音近而讹。参见"同年妹"﹑"同年嫂"。
同考 [相关解释]
1.指同考官。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总裁阅卷的官员。因分房阅卷,故又称房官。清制,乡试自乾隆后从本省科甲出身的州县官中选任,会试由各部选送科甲出身﹑资望素著者,由皇帝简派,干嘉以后,例用翰林院编修﹑检讨及进士出身之实缺京曹官。
同进士出身 [相关解释]
1.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代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明清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吴祭酒 [相关解释]
1.指吴伟业。诗人,明亡入清,康熙时为国子监祭酒。 2.指吴锡麒。清乾隆进士,工诗词,并以骈文著名,官至国子监祭酒。
周信芳(1895-1975) [相关解释]
京剧演员。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六岁学戏。长期在上海演出。擅长做功和念白,唱腔苍劲浑厚,世称麒派”。代表剧目有《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徐策跑城》等。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有《周信芳戏剧散论》、《周信芳舞台艺术》等。
唐巾 [相关解释]
1.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时进士巾也叫"唐巾"。
唐衢痛哭 [相关解释]
1.唐衢,唐中叶诗人,屡应进士试,不第。所作诗意多伤感。见人诗文有所悲叹者,读后必哭。尝游太原,预友人宴,酒酣言事,失声大哭。时人称唐衢善哭。事见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白居易《伤唐衢》诗二首﹑《旧唐书.唐衢传》◇用为伤时失意之典。
唐顺之(1507-1560) [相关解释]
明代散文家。字应德、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年间进士。曾领兵抵御倭寇,官至凤阳巡抚。为唐宋派”代表作家之一。文风简雅,有《答茅鹿门知县书》、《竹溪记》等名篇。有《荆川先生文集》。
善扑营 [相关解释]
1.清代所设,专为承应皇帝,演习掼跤﹑射箭﹑骗马等技艺的军营。每逢御试武进士则供执事,巡幸扈从则备宿卫,宴蒙古藩部则令承应献技。设总统大臣,从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及副都统内简择。下设翼长﹑教习等职。参阅《续清会典》卷八八﹑《清史稿.职官志四》。
喜信 [相关解释]
1.唐代进士及第的家报。 2.谓吉庆事情的先兆。 3.泛指使人高兴的消息。 4.指怀孕。
团司 [相关解释]
1.唐代新进士及第,负责筹办同年游宴及纠察诸事的机构。主其事者亦称为"团司"。
团宴 [相关解释]
1.唐代考中的进士,放榜后大宴于曲水亭,相聚庆贺,故称。又称曲江宴。
坐主 [相关解释]
1.即座主。唐代进士称主考官。唐孟郊有《擢第后东归书怀献坐主吕侍郎》诗。
坐师 [相关解释]
1.明清举人﹑进士对主考官﹑总裁官的称呼。
堂长 [相关解释]
1.宋书院和州学职事名。南唐白鹿洞书院除洞主外﹐设堂长一员。宋承此制﹐不少书院有堂长﹐差补进士或贡士一员任职﹐由官府给牒﹐为书院职事人。仁宗时﹐有的州学亦设堂长﹐为学生首领﹐由州官给牒委任﹐位在学录之下。 2.学堂之长。犹后之校长。
士籍 [相关解释]
1.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的名籍谱系。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 2.各地科考应试士人的名籍簿。参阅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续文献通考.选举一》。 3.明洪武二十一年命进士立石题名于太学,以记载进士名籍,称士籍。唐代称进士登科记,宋代称进士小录。参阅《续文献通考.选举二》。
壮士 [相关解释]
1.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2.体健力大者。 3.指武士装束的人。 4.太平天国取试武士分为一﹑二﹑三三甲,第三甲若干名称为壮士,相当于清制的进士,职同军帅。
外籍 [相关解释]
1.谓属于外国国籍的人或物。如明代有外籍进士。参阅明胡侍《真珠船》卷二。
大小宋 [相关解释]
1.指宋宋庠﹑宋祁兄弟。《宋史.宋祁传》"祁字子京﹐与兄庠同时举进士﹐礼部奏祁第一﹐庠第三。章献太后不欲以弟先兄﹐乃擢庠第一﹐而置祁第十。人呼曰'二宋'﹐以大小别之。"后因称兄弟齐名者为"大小宋"。 2.指元宋知柔与族弟子贞。
大班 [相关解释]
1.清代称新科进士引见时按一﹑二﹑三甲编排的班列。 2.旧称外国公司﹑洋行的经理。 3.幼儿园里由五或六周岁至六或七周岁儿童所编成的班级。
太和殿 [相关解释]
1.在北京故宫太和门内。为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蓖)中之最大者。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节日庆贺﹑朝会大典﹑元旦赐宴﹑命将出征﹑殿试进士等﹐均在此举行。明成祖永乐年间初建﹐名奉天殿。嘉靖时被雷火焚毁﹐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皇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太和殿。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阔11间﹐深5间。正中设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为丹陛﹐环以白石栏。全殿内外立有大柱84根﹐面积2300多平方米。殿顶为重檐垂脊琉璃瓦﹐檐下是彩画的横额和斗栱。是全
失解 [相关解释]
1.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发送入试﹐称为解。解﹐解送﹐发送。故科举时中乡榜者称发解﹐不中者称落解或失解。
夸官 [相关解释]
1.士子考中进士或官员升迁时﹐排列鼓乐仪仗游街﹐谓之"夸官"。
奏名 [相关解释]
1.科举考试﹐礼部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称"奏名"。
姚鼐(1732-1815) [相关解释]
清代散文家。字姬传、梦fd38#人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主持各书院讲席四十年。散文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论文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选编有《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有《惜抱轩全集》。
学政 [相关解释]
1.教育工作。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清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宇文虚中(1079-1146) [相关解释]
金代诗人。字叔通,号龙溪,成都华阳(今属四川)人。北宋大观年间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宋时出使金国,被留,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尊为国师”◇被诬谋反,合家焚死。今存诗五十余首。
宗泽(1060-1128) [相关解释]
宋代抗金名将。字汝霖,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进士出身。1126年在磁州(今河北磁县)募集军队,抗击金兵。北宋灭亡后,任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联络河北八字军,重用岳飞,屡败金兵。多次上书请高宗还都,收复失地,不被采纳,忧愤成疾,临死前连呼三声过河”。
宗臣(1525-1560) [相关解释]
明代文学家。字子相,号方城山人,兴化(今属江苏)人。嘉靖年间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曾统兵击退倭寇。后七子”之一。作品以散文较为出色,《报刘一丈书》为其名篇。有《宗子相集》。
小赋 [相关解释]
1.汉代后期继大赋后出现的新体赋﹐至六朝而盛行。多为抒情作品﹐篇幅较小﹐少用典故。至唐宋﹐进士考试科目中的律赋亦称小赋。
岑参(约715-770)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年间进士。曾两次出塞,往来于安西、北庭◇入朝任右补阙。官至嘉州刺史。是唐代边塞诗派代表,与高齐名,并称高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其代表作。有《岑嘉州诗集》。
崔颢(?-754)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年间进士。曾任司勋员外郎。早期诗作多写闺情,后赴边塞,诗风变为慷慨豪放。尤以《黄鹤楼》为著名。有《崔颢集》。
崭露头角 [相关解释]
1.谓显示出超群的才华。语本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焉。"
左榜 [相关解释]
1.元代考试制度,中选举人及中选进士均分二榜,蒙古人﹑色目人为一榜,称右榜;汉人﹑南人为一榜,称左榜。举人榜揭于省门之左右,进士榜用敕黄纸书,揭于内前红门之左右。见《元史.选举志一》。
帘试 [相关解释]
1.宋代吏部补选缺官﹐凡中选者除同进士出身及恩科人员外﹐皆须赴吏部长贰厅前之考试﹐以防代笔之弊﹐谓之"帘试"。
常建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开元年间进士。曾任盱眙县尉,后隐居鄂渚(今湖北武昌西山)。诗作多描写田园山林,《题破山寺后禅院》尤为人传诵。有《常建集》。
座主 [相关解释]
1.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2.佛教语。谓大众一座之主。犹言上座﹑首座。
座师 [相关解释]
1.明﹑清两代举人﹑进士对主考官的尊称。
庶吉士 [相关解释]
1.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
康有为(1858-1927) [相关解释]
近代政治家、思想家。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在北京联合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要求拒和抗战,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与梁启超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保国会,宣传变法。1898年受到光绪皇帝召见,促成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组织保皇会。1917年伙同张勋复辟失败。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张九龄(678-740)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感遇诗》十二首为其名篇。有《曲江集》。
张元济(1867-1959) [相关解释]
出版家。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清光绪进士。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因参与维新变法,戊戌政变后被革职。1901年起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曾主持编辑中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著有《校史随笔》、《涵芬楼烬余书录》等。
张先(990-1078) [相关解释]
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年间进士。曾任知渝州、虢州,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创作大量慢词,善用工巧的笔法表现朦胧美,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的佳句,世称张三影”。有《张子野词》。
张孝祥(1132-1170) [相关解释]
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绍兴年间进士。官至荆南湖北安抚使,因主张收复失地,受排挤辞官。以《六州歌头》最为著名。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
张巡(709-757) [相关解释]
唐代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开元进士。安史之乱时,他任真源令,起兵守雍丘(今河南杞县),抵抗叛军◇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作战,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依靠军民坚守数月不屈。睢阳失守后,遭杀害。
张惠言(1761-1802)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家。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年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散文受桐城派影响,参与开创阳湖派。词为常州派创始人,所编《词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有《茗柯文编》、《茗柯词》。
张溥(1602-1641) [相关解释]
明代文学家。字天如,号西铭,太仓(今属江苏)人。崇祯年间进士。授庶吉士。组织复社”,进行文学和政治活动,在士大夫阶层有很大影响。有名篇《五人墓碑记》。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
张瑞图(1570-1641) [相关解释]
明代书画家。字长公,号二水,晋江(今属福建)人。万历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书法能蹊径自辟,有奇逸之趣,与邢侗、米万钟、董其昌并称明末四大书家”。画学黄公望。有《张瑞图人物册》。
张籍(约767-约830)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年间进士。官至国子司业。工于乐府,和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有《张司业集》。
张继 [相关解释]
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年间进士。大历末,任职洪州,为检校祠部员外郎、盐铁判官。诗多纪行游览之作,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有《张祠部诗集》。
慈恩寺 [相关解释]
1.唐代寺院名。旧寺在陕西长安东南曲江北,宋时已毁,仅存雁塔(大雁塔)。今寺为近代新建,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治(高宗)为太子时,就隋无漏寺旧址为母文德皇后追福所建,故名慈恩寺。唐玄奘自印度学佛归国,曾住此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达八年之久,并倡议在寺旁建雁塔,用以收藏从印度带回的经像。寺在全盛时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神龙始,进士登科,皇帝均赐宴曲江上,题名雁塔。雁塔今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参阅宋王溥《唐会要.寺》。
慈恩题记 [相关解释]
1.唐代从武则天神龙年间开始,新进士在曲江宴后,即集于慈恩寺塔题名,请同科进士中擅长书法者将金榜诸人姓名写于塔上。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用为考中进士的典故。
戴名世(1653-1713) [相关解释]
清代文学家。字田有、褐夫,号南山,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因所著《南山集》有反清言辞,被处死。此案牵连数百人,为清代有名的文字狱。其散文学明代唐宋派,较有特色,对后来的桐城派有一定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