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41 查到相关郡县的内容。
带有郡县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主吏 [相关解释]
1.秦汉郡县地方官的属吏。
主簿 [相关解释]
1.官名『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至魏晋时渐为将帅重臣的主要僚属,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县虽仍置主簿,但任职渐轻。唐宋时皆以主簿为初事之官。明清时各寺卿也有设主簿的,或称典簿。外官则设于知县以下,为佐官之一◇省并。《南史.儒林传.伏曼容》"﹝伏曼容﹞父胤之,宋司空主簿。"
侨寄法 [相关解释]
1.两晋之交,北地人为避战乱,纷纷迁居南方,依大臣王导议,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侨州﹑侨郡﹑侨县,安置北方迁入的士族和民众。侨人不列入当地的户籍册,他们只受侨州郡县的管理,不负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此法称为"侨寄法"。参阅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一节﹑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册第四章第一节。
分封制 [相关解释]
1.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战国时,各国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权和军权,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袭。秦始皇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初又兼采之。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制,其性质不全相同。
列曹 [相关解释]
1.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西汉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另四人分为四曹;东汉置尚书六人,一人为仆射,另五人分为五曹,因其数多,故称"列曹"。 2.称郡县之属官。
刺山 [相关解释]
1.旧传甘肃敦煌东南一百三十里有悬泉水,出龙勒山腹『将李广利伐大宛还,士众渴乏,引佩刀刺山,飞泉涌出。见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沙洲》◇遂以为典实。
剧邑 [相关解释]
1.政务繁剧的郡县。
单父 [相关解释]
1.春秋鲁国邑名。故址在今山东省单县南。孔子弟子宓子贱为单父宰,甚得民心,孔子美之。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因以喻有治绩的郡县或官员。 2.复姓。《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单父圣。
卫所 [相关解释]
1.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数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都司),统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分别管辖。清初亦沿袭。
吴会 [相关解释]
1.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 2.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
图志 [相关解释]
1.附有地图的地志书。如唐李吉甫有《元和郡县图志》﹑清魏源有《海国图志》。
土断 [相关解释]
1.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江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东晋哀帝时,桓温推行土断法,裁并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
地望 [相关解释]
1.魏晋以下,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垄断地方选举等权力,一姓与其所在郡县相联系,称为地望。 2.指地理位置。
天山 [相关解释]
1.山名。(1)一名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北魏太延四年(公元438年)拓跋焘击柔然﹐从浚稽山北向天山﹐即此。(2)唐时称伊州﹑西州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也称白山﹑折罗漫山。伊州﹑今新疆哈密县;西州﹐今吐鲁番盆地一带。参阅《元和郡县志.伊州》﹑《太平寰宇记.伊州》。 2.亚洲中部的大山系♂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西端伸入苏联中亚细亚。全长2500公里﹐宽250-300公里﹐为塔里木﹑准噶尔两盆地的分界。系由数列东西向的褶皱断块山组成。
孝弟力田 [相关解释]
1.亦作"孝悌力田"。 2.汉代盐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惠帝时,名义上是奖励有孝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高后朝置"孝弟力田"官。到文帝时,与"三老"同为郡县中掌教化的乡官。 3.唐代科举选士的科目之一。
宣慰司 [相关解释]
1.元置宣慰使司,管理军民事务,分道掌管郡县,为行省和郡县间的承转机关。明清时不设于内地,而独存于土司。参阅《文献通考》卷六十﹑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
封建论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唐代柳宗元作。封建”指奴隶社会分封国土、建立诸侯国的分封制度。作者分析了这种制度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其弊病,论述了它终被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意在反对唐中期的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的统一。措词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是古代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属郡 [相关解释]
1.所属的郡县。
山郡 [相关解释]
1.指偏僻的郡县。
崤山 [相关解释]
1.山名。崤,也作"殽"。又名嵚崟山﹑嵚岑山。在河南省洛宁县北。山分东西二崤,中有谷道,坂坡峻陡,为古代军事要地。参阅《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永宁》。
律学 [相关解释]
1.古代传授法律知识的学校。晋始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秦姚兴设律学于长安,召各郡县散吏入学,成绩优良者选任郡县狱吏。隋律学隶大理寺,唐宋律学隶国子监。 2.法律学科。
掾属 [相关解释]
1.佐治的官吏『代自三公至郡县,都有掾属。人员由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魏晋以后,改由吏部任免。
文翁 [相关解释]
1.汉庐江舒人。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在成都市中起学官﹐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者为郡县吏﹐每出巡视﹐"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蜀郡自是文风大振﹐教化大兴。见《汉书.文翁传》◇世用为称颂循吏的典故。
水丞 [相关解释]
1.见"水中丞"。 2.汉代郡县属官名。
泰山石刻 [相关解释]
1.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登泰山,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而刻的石碑◇二世于元年(公元前209年)东行郡县时又在背面刻诏书和从臣姓名。相传均为李斯书。字体为小篆。传世有明安国旧藏北宋拓本,存一百六十五字。
犂庭扫穴 [相关解释]
1.亦作"犁庭扫穴"。 2.谓彻底摧毁敌对势力。语本《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监郡 [相关解释]
1.监察郡县。亦指监察郡县之官。
秦始皇(前259-前210) [相关解释]
即嬴政”。秦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十三岁继承王位,由相国吕不韦和太后宠信的宦官姜b146Wㄈā6十二岁时开始亲政,镇压姜b146E新遥又免吕不韦相职。任用李斯,并派王翦等大将进行统一战争。灭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自称为始皇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筑长城,修驰道,同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但由于严刑酷法,赋役沉重,广大人民痛苦不堪,他病死不久,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絶郡 [相关解释]
1.边远的郡县。
罄竹难书 [相关解释]
1.极言事实之多﹐难以尽载。常指罪恶。《旧唐书.李密传》载密作书移郡县,数隋炀帝十罪,且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腹居郡 [相关解释]
1.位于中心地区的郡县。
萧何(?-前193) [相关解释]
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曾为县吏,助刘邦于沛县起兵。入咸阳后,收取秦政府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民间疾苦的概况。楚汉战争中,推荐韩信为大将军统兵作战,自己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朝建立后封为b072睢笥中助高祖先后消灭韩信、陈瘛⒂⒉嫉纫煨罩詈钔酢
议民 [相关解释]
1.与郡县官议论政事的士人。
贼曹 [相关解释]
1.官署名。西汉成帝于尚书初置二千石主郡国事。东汉光武帝改以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盗贼﹑词讼﹑罪法,亦称贼曹。 2.官名。东汉太尉属官以及各郡县置贼曹,主盗贼事。 3.特指兵部。 4.贼众;匪类。
郡县 [相关解释]
1.郡和县的并称。郡县之名,初见于周。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国内为三十六郡,为郡县政治之始,汉初封建制与郡县制并行,其后郡县遂成常制。
郡国 [相关解释]
1.郡和国的并称『初,兼采封建及郡县之制,分天下为郡与国。郡直属中央,国分封诸王﹑侯,封王之国称王国,封侯之国称侯国。南北朝仍沿郡﹑国并置之制,至隋始废国存郡◇亦以"郡国"泛指地方行政区划。
郡守 [相关解释]
1.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为佐『唐因之;宋以后郡改府,知府亦称郡守。
都亭 [相关解释]
1.都邑中的传舍。秦法,十里一亭。郡县治所则置都亭。
铜章 [相关解释]
1.古代铜制的官印。唐以来称郡县长官或指相应的官职。
铜符吏 [相关解释]
1.指郡县长官或相应的官职。
铜鱼符 [相关解释]
1.铜制的鱼形符信。古代官员用以证明身份和征调兵将的凭证◇周世宗显德六年废除﹐但后世仍以"铜鱼符"﹑"铜符"作为郡县长官或官职的代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