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 查到相关配乐的内容。
带有配乐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乐府 [相关解释]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汉代『惠帝时已有乐府令。武帝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郭茂倩搜辑汉魏以迄唐﹑五代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宋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乐章 [相关解释]
1.古代指配乐的诗词◇亦泛指能入乐的诗词。 2.音乐名词。大型套曲如交响曲﹑奏鸣曲等的各有机组成部分。结构上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单独演奏。 3.泛指乐曲。
偷声 [相关解释]
1.唐宋词曲术语。唐代绝句多配乐歌唱。歌唱常用和声﹑散声﹑偷声等方法以调节曲调的抑扬缓急。偷声,即在一句中偷去一字。如唐张志和《渔歌子》词第三句"青箬笠,绿蓑衣",刘禹锡《潇湘神词》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为三字二句。因而偷声﹑减字常连用。宋杨无咎《雨中花令》词"换羽移宫﹐偷声减字﹐不顾人肠断。"清金农《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又古人依谱填词,虽有一定格式,但在声腔上仍可自由伸缩。如《木兰花》上下阕原是各押三个仄韵,后来填词者不
冼星海(1905-1945) [相关解释]
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曾在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上海国立音乐院及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935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至延安,曾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苏联为在延安拍摄的影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病逝于莫斯科。作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四部,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五百余首以及交响曲《民族解放》、管弦乐《中国狂想曲》等。
刘雪庵(1905-1985) [相关解释]
作曲家。四川铜梁人。1930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1939年起在重庆音乐院任教。建国后历任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有歌曲《长城谣》,《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一百三十余首,钢琴曲《中国组曲》以及话剧《屈原》的配乐等。
弦诗 [相关解释]
1.谓配乐唱诗。 2.犹赋诗。
比才 [相关解释]
(georges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九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十八岁获罗马大奖,赴罗马进修三年。1872年为都德的戏剧《阿莱城姑娘》配乐,形成独特风格。所作歌剧《卡门》,采用分节歌和通俗的歌舞形式。还作有歌剧《采珍珠者》以及《c大调第一交响曲》等。
琴趣 [相关解释]
1.词的别名。词原可配乐歌唱,其音动听,故有此称。宋欧阳修词集名《醉翁琴趣》,黄庭坚词集名《山谷琴趣》。
终曲 [相关解释]
交响曲、奏鸣曲、四重奏等大型器乐曲的最后乐章。也指歌剧、舞剧每一幕(通常为最后一幕)最后一场的配乐。
被律 [相关解释]
1.谓配乐。
配乐 [相关解释]
1.诗朗诵﹑话剧等按照情节的需要配上音乐,以增强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