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金石的内容。
带有金石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丁敬(1695-1765)
[相关解释]
清代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篆刻以汉印为基础,参以隶意,擅用切刀,方中有圆,朴拙苍古,为浙派西泠八家”之首。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等。
清代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龙泓山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篆刻以汉印为基础,参以隶意,擅用切刀,方中有圆,朴拙苍古,为浙派西泠八家”之首。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等。
三芝
[相关解释]
1.芝为菌类植物,古人以为食之可长生,故多视为瑞草。三芝所指不一。(1)指参成芝﹑木渠芝﹑建木芝。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参成芝,赤色有光,扣之枝叶如金石之音,折而续之,即复如故。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莲花,九茎一丛,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实生于都广,其皮如缨蛇,其实如鸾鸟。此三芝得服之,白日升天也。"(2)指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晋葛洪《抱朴子.仙药》"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此三芝生于泰山要乡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寿千岁。"(3)指石芝﹑灵芝﹑肉芝。《文选.沈约》"淹留访五药,顾步伫三芝。"吕向注"
1.芝为菌类植物,古人以为食之可长生,故多视为瑞草。三芝所指不一。(1)指参成芝﹑木渠芝﹑建木芝。晋葛洪《抱朴子.仙药》"参成芝,赤色有光,扣之枝叶如金石之音,折而续之,即复如故。木渠芝,寄生大木上,如莲花,九茎一丛,其味甘而辛。建木芝实生于都广,其皮如缨蛇,其实如鸾鸟。此三芝得服之,白日升天也。"(2)指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晋葛洪《抱朴子.仙药》"黄卢子﹑寻木华﹑玄液华,此三芝生于泰山要乡及奉高,有得而服之,皆令人寿千岁。"(3)指石芝﹑灵芝﹑肉芝。《文选.沈约》"淹留访五药,顾步伫三芝。"吕向注"
丸散膏丹
[相关解释]
1.中药的四种剂型"丸"指圆粒状的药丸;"散"指研末的药粉;"膏"指外敷的膏药,也指内服煎熬成粘稠的成药;"丹"原指金石药炼制的成药,近代把部分精制的丸﹑散﹑锭等也称为丹。
1.中药的四种剂型"丸"指圆粒状的药丸;"散"指研末的药粉;"膏"指外敷的膏药,也指内服煎熬成粘稠的成药;"丹"原指金石药炼制的成药,近代把部分精制的丸﹑散﹑锭等也称为丹。
信士
[相关解释]
1.诚实可信的人。 2.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语up?saka(优婆塞)的译称。 3.汉碑有"义士"之称,泛指出财布施者,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信士"◇因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参阅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合阳令曹全碑》。
1.诚实可信的人。 2.信奉佛教的在家男子。梵语up?saka(优婆塞)的译称。 3.汉碑有"义士"之称,泛指出财布施者,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称"信士"◇因专称信仰佛教而出钱布施的人。参阅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合阳令曹全碑》。
六骏
[相关解释]
1.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十一年﹐太宗作《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十)﹐使欧阳询以八分体书之﹐刻石。欧书亡﹐宋游师雄重刻六碑(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1.唐太宗征战时所骑过的六匹骏马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飒露紫﹑青骓。贞观十一年﹐太宗作《六马图赞》(文见《全唐文》卷十)﹐使欧阳询以八分体书之﹐刻石。欧书亡﹐宋游师雄重刻六碑(见《金石萃编》卷一三九)。
内丹
[相关解释]
1.道家谓以自身的精气炼成的丹为"内丹",以烧炼金石成丹为"外丹"。
1.道家谓以自身的精气炼成的丹为"内丹",以烧炼金石成丹为"外丹"。
击攌
[相关解释]
1.谓敲打金石和按捺箫管等乐器。指奏乐。
1.谓敲打金石和按捺箫管等乐器。指奏乐。
刻辞
[相关解释]
1.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辞。
1.镂刻于金石之上的文辞。
刻铭
[相关解释]
1.在金石等器物上镂刻文字。 2.刻于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
1.在金石等器物上镂刻文字。 2.刻于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
勒崇
[相关解释]
1.在金石上勒名,表示尊崇。
1.在金石上勒名,表示尊崇。
勒铭
[相关解释]
1.镌刻铭文。 2.指刻在金石上的铭文。 3.喻建立功勋。
1.镌刻铭文。 2.指刻在金石上的铭文。 3.喻建立功勋。
半印
[相关解释]
1.旧印章名『制,丞相﹑列侯至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大印。小官如管仓库﹑园林的,只能用大官印的一半,印成长方形◇世沿其制,叫半印。参阅清冯云鹏《金石索.印玺.半印》。
1.旧印章名『制,丞相﹑列侯至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大印。小官如管仓库﹑园林的,只能用大官印的一半,印成长方形◇世沿其制,叫半印。参阅清冯云鹏《金石索.印玺.半印》。
南金东箭
[相关解释]
1.古时以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为华美贵重之物◇因以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
1.古时以南方的金石和东方的竹箭为华美贵重之物◇因以比喻优秀杰出的人才。
卤咸
[相关解释]
1.即卤盐。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母.卤咸》。参见"卤盐"。
1.即卤盐。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母.卤咸》。参见"卤盐"。
合符
[相关解释]
1.符信相合;合验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 2.相符合。 3.指符信。
1.符信相合;合验符信。古代以竹木或金石为符,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执其一,合之为证。 2.相符合。 3.指符信。
吸针石
[相关解释]
1.即磁石。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慈石》。
1.即磁石。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慈石》。
土黄
[相关解释]
1.指土。古以五行配五色,土色黄,故称。 2.黄土的颜色。 3.一种黄色颜料。 4.中药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土黄》。
1.指土。古以五行配五色,土色黄,故称。 2.黄土的颜色。 3.一种黄色颜料。 4.中药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土黄》。
坛山刻石
[相关解释]
1.坛山在河北省赞皇县,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个篆字,相传为周穆王书。原刻石在宋皇佑年间被州将刘庄凿取带走,久佚。宋皇佑五年李中佑摹刻本也已散失,现存有南宋重刻本。参阅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三。
1.坛山在河北省赞皇县,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个篆字,相传为周穆王书。原刻石在宋皇佑年间被州将刘庄凿取带走,久佚。宋皇佑五年李中佑摹刻本也已散失,现存有南宋重刻本。参阅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三。
垩灰
[相关解释]
1.石灰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石灰》。
1.石灰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石灰》。
夔凤纹
[相关解释]
1.古代青铜器上的夔凤形纹饰。也称夔凤。参阅《金石索.夔凤豆》。
1.古代青铜器上的夔凤形纹饰。也称夔凤。参阅《金石索.夔凤豆》。
外丹
[相关解释]
1.道家烧炼金石而成的丹药,俗称"金丹"。与"内丹"相对。
1.道家烧炼金石而成的丹药,俗称"金丹"。与"内丹"相对。
太液
[相关解释]
1.古池名『太液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渐台﹐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2.古池名。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 3.古池名。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时名西华潭。清称太液池。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蝬﹐西曰金鳌。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其中瀛台以南称南海。上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由地安门水门流入。
1.古池名『太液池﹐在陕西省长安县西。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凿﹐周回十顷。池中筑渐台﹐高二十馀丈;又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莱﹑方丈三神山﹐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 2.古池名。唐太液池﹐在大明宫中含凉殿后﹐中有太液亭。 3.古池名。元﹑明﹑清太液池即今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元时名西华潭。清称太液池。南北四里﹐东西二百馀步﹐池上跨长桥﹐旧有石牌坊﹐东西对峙﹐东曰玉蝬﹐西曰金鳌。桥北称北海﹐桥南称中海﹐其中瀛台以南称南海。上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诸水﹐由地安门水门流入。
孙金
[相关解释]
1.《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后因以"孙金"作孙绰的别称,亦用以指代文辞工丽的诗文。
1.《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后因以"孙金"作孙绰的别称,亦用以指代文辞工丽的诗文。
庙堂碑
[相关解释]
1.即《孔子庙堂碑》。立于唐贞观初,虞世南撰并书,记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等事,书法俊朗圆腴,内刚外柔,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随庙毁。武后长安三年重刻,相王李旦篆额,冠以"大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后佚。宋初王彦超重刻,今存西安碑林,俗称"西庙堂碑"。山东城武亦存一石,元刻,称"东庙堂碑"。东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参阅《金石粹编》卷四一。
1.即《孔子庙堂碑》。立于唐贞观初,虞世南撰并书,记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等事,书法俊朗圆腴,内刚外柔,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随庙毁。武后长安三年重刻,相王李旦篆额,冠以"大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后佚。宋初王彦超重刻,今存西安碑林,俗称"西庙堂碑"。山东城武亦存一石,元刻,称"东庙堂碑"。东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参阅《金石粹编》卷四一。
心如金石
[相关解释]
1.犹心如铁石。
1.犹心如铁石。
拓本
[相关解释]
1.用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墨色深黑有光的叫乌金拓;淡而匀净的叫蝉衣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传世拓本以敦煌石室所出之唐初拓《温泉铭》及《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为最早。都有影印本。 2.指打拓文字或图形。
1.用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来的印刷品。墨色深黑有光的叫乌金拓;淡而匀净的叫蝉衣拓。用朱色打拓的叫朱拓。传世拓本以敦煌石室所出之唐初拓《温泉铭》及《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为最早。都有影印本。 2.指打拓文字或图形。
拓本(tà-)
[相关解释]
指将湿纸紧覆在碑碣石刻或有铭文的青铜器等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案的印本。墨色深而有光泽的称乌金拓”,墨色淡而匀的称蝉翼拓”,用朱色的称朱拓”。
指将湿纸紧覆在碑碣石刻或有铭文的青铜器等金石文物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案的印本。墨色深而有光泽的称乌金拓”,墨色淡而匀的称蝉翼拓”,用朱色的称朱拓”。
掷地金声
[相关解释]
1.晋孙绰作《天台山赋》成﹐对友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范起初不信﹐打开来一读﹐果然赞不绝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孙绰传》。金石﹐钟罄之类的乐器◇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
1.晋孙绰作《天台山赋》成﹐对友人范荣期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范起初不信﹐打开来一读﹐果然赞不绝口。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晋书.孙绰传》。金石﹐钟罄之类的乐器◇以"掷地金声"形容辞章优美。
摸搨
[相关解释]
1.亦作"摸拓"。 2.拓印碑刻金石。
1.亦作"摸拓"。 2.拓印碑刻金石。
摹打
[相关解释]
1.谓以纸覆于金石器物的铭刻上,铺毡捶击,然后用绵包醮墨,打印出铭刻的文字或图画。
1.谓以纸覆于金石器物的铭刻上,铺毡捶击,然后用绵包醮墨,打印出铭刻的文字或图画。
摹搨
[相关解释]
1.亦作"摹拓"。 2.依样描制,复制。 3.拓印碑刻金石等。
1.亦作"摹拓"。 2.依样描制,复制。 3.拓印碑刻金石等。
无灰木
[相关解释]
1.不灰木的别称。指石棉一类耐燃的矿物。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不灰木》。
1.不灰木的别称。指石棉一类耐燃的矿物。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不灰木》。
昨和
[相关解释]
1.复姓。北周有昨和善。见《金石萃编.圣母寺四面象碑》。
1.复姓。北周有昨和善。见《金石萃编.圣母寺四面象碑》。
椎搨
[相关解释]
1.亦作"椎榻"。 2.将纸覆于金石器物,铺毡捶击,以摹印其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
1.亦作"椎榻"。 2.将纸覆于金石器物,铺毡捶击,以摹印其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像。
模拓
[相关解释]
1.亦作"模搭"。亦作"模搨"。 2.把金石等器物上的图画﹑文字照原样印下来。
1.亦作"模搭"。亦作"模搨"。 2.把金石等器物上的图画﹑文字照原样印下来。
残泐
[相关解释]
1.指金石铭文残损不全。
1.指金石铭文残损不全。
水玉
[相关解释]
1.水晶的古称。 2.玻璃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玻璃》。 3.中药半夏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半夏》。
1.水晶的古称。 2.玻璃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玻璃》。 3.中药半夏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六。半夏》。
汝帖
[相关解释]
1.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
1.法帖名。宋大观中,汝州守王寀采择潭﹑绛﹑泉帖中之最优者,荟萃成文,分为十二卷,刻石置于汝州望嵩楼中。明末兵乱,楼焚碑残。清顺治七年(1650年)巡道范承祖重新修葺,并加诗跋二刻,共十四刻,置于州署西园古轩壁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州守白明义见所存文漫漶不复识,自洛阳贴得汝帖原拓一部,重摹诸石,仍藏左轩壁中。此帖计有金石文八种,秦﹑汉﹑三国字体五种,六朝帝王书三十引,魏晋九人书以及王羲之十帖﹑南唐十臣﹑唐三朝帝后四书和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贺知章﹑李后主﹑吴越王俶等七十余家书法手迹
浏莅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条扶于﹐落英幡纚﹐纷容萧蕅﹐旖旎从风﹐浏莅苪吸﹐盖象金石之声﹐管钥之音。"司马贞索隐"刘莅苪歙。郭璞云'皆林木鼓动之声。'"一说﹐同"流丽"。
1.象声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条扶于﹐落英幡纚﹐纷容萧蕅﹐旖旎从风﹐浏莅苪吸﹐盖象金石之声﹐管钥之音。"司马贞索隐"刘莅苪歙。郭璞云'皆林木鼓动之声。'"一说﹐同"流丽"。
清玩
[相关解释]
供玩赏的精美雅致的物品,如书画、金石、盆景、古董等案上置端砚、笔洗等,以为清玩。
供玩赏的精美雅致的物品,如书画、金石、盆景、古董等案上置端砚、笔洗等,以为清玩。
炉先生
[相关解释]
1.炉甘石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炉甘石》。
1.炉甘石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炉甘石》。
炉底
[相关解释]
1.冶炼银铅的一种脚料。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密陀僧》。
1.冶炼银铅的一种脚料。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密陀僧》。
炼汞
[相关解释]
1.指道家烧炼金石药物,以制成丹药。
1.指道家烧炼金石药物,以制成丹药。
烁石流金
[相关解释]
1.谓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形容酷热。烁,通"铄"。
1.谓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形容酷热。烁,通"铄"。
燋金烁石
[相关解释]
1.使金石销熔。形容酷热。
1.使金石销熔。形容酷热。
特勤
[相关解释]
1.突厥﹑回纥官名,以可汗子弟及宗室充任。吐鲁番发现的木柱文字作"特银"。新﹑旧《五代史》和《辽史》﹑《元史》分别译写为"狄银"﹑"惕隐"﹑"的斤"。或讹为"特勒"。《北史.突厥传》"大官有叶护﹐次设﹐次特勤。"《周书.突厥传》作"特勒"。《旧唐书.突厥传下》"其官有叶护,有特勤,常以可汗子弟及宗室为之。"《新唐书.突厥传上》"其别部典兵者曰设,子弟曰特勒,大臣曰叶护。" 2.近世在蒙古发现的唐《契苾明碑》﹑《阙特勤碑》﹐碑文及碑额皆作"特勤"。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特勤当从石刻》"顾氏《金石文字记》
1.突厥﹑回纥官名,以可汗子弟及宗室充任。吐鲁番发现的木柱文字作"特银"。新﹑旧《五代史》和《辽史》﹑《元史》分别译写为"狄银"﹑"惕隐"﹑"的斤"。或讹为"特勒"。《北史.突厥传》"大官有叶护﹐次设﹐次特勤。"《周书.突厥传》作"特勒"。《旧唐书.突厥传下》"其官有叶护,有特勤,常以可汗子弟及宗室为之。"《新唐书.突厥传上》"其别部典兵者曰设,子弟曰特勒,大臣曰叶护。" 2.近世在蒙古发现的唐《契苾明碑》﹑《阙特勤碑》﹐碑文及碑额皆作"特勤"。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特勤当从石刻》"顾氏《金石文字记》
玄水石
[相关解释]
1.中药玄石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玄石》。
1.中药玄石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玄石》。
琅琅
[相关解释]
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象声词,金石相击的声音、响亮的读书声音等。
白閖
[相关解释]
1.锡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锡》。 2.锡与铅的合金。即焊锡。
1.锡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锡》。 2.锡与铅的合金。即焊锡。
石珠
[相关解释]
1.一种美玉,即玫瑰。 2.琅玕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琅玕》。
1.一种美玉,即玫瑰。 2.琅玕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青琅玕》。
硿硿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击金石声。
1.象声词。击金石声。
精诚
[相关解释]
〈书〉真诚~合作 ㄧ~所至,金石为开。
〈书〉真诚~合作 ㄧ~所至,金石为开。
緑玉
[相关解释]
1.绿色的玉。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青玉》记载绿玉以深绿色者为佳,淡者次之。 2.竹的别名。 3.芭蕉的别名。
1.绿色的玉。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二.青玉》记载绿玉以深绿色者为佳,淡者次之。 2.竹的别名。 3.芭蕉的别名。
缺画
[相关解释]
1.文字缺漏笔画。 2.旧时避讳字往往有意缺其笔画﹐亦名"缺画"。 3.指金石文字笔画的缺损。
1.文字缺漏笔画。 2.旧时避讳字往往有意缺其笔画﹐亦名"缺画"。 3.指金石文字笔画的缺损。
翁方纲(1733-1818)
[相关解释]
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左迁鸿胪寺卿。工书法,正楷学欧阳询、虞世南,法度谨严,亦善隶书、行草。又精金石考订。其诗宗江西派,倡肌理说”。著有《两汉金石记》、《复初斋诗集》、《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
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左迁鸿胪寺卿。工书法,正楷学欧阳询、虞世南,法度谨严,亦善隶书、行草。又精金石考订。其诗宗江西派,倡肌理说”。著有《两汉金石记》、《复初斋诗集》、《复初斋文集》、《石洲诗话》。
肌石
[相关解释]
1.理石的别称。石膏之顺理而微硬有肌者。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理石》。
1.理石的别称。石膏之顺理而微硬有肌者。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三.理石》。
试金石
[相关解释]
①黑色硅质岩石,质地致密坚硬,根据金在石上磨擦形成的条痕,可检验金的成色。②比喻鉴定、识别的可靠方法十年的艰苦生活是真正的试金石,许多人经不起磨炼而离开了这块贫瘠的土地。
①黑色硅质岩石,质地致密坚硬,根据金在石上磨擦形成的条痕,可检验金的成色。②比喻鉴定、识别的可靠方法十年的艰苦生活是真正的试金石,许多人经不起磨炼而离开了这块贫瘠的土地。
谗口铄金
[相关解释]
1.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谓足使金石为之熔化。
1.极言谗言毁贤害能之厉害。谓足使金石为之熔化。
赠言
[相关解释]
1.用良言相勉励。多用于临别之时。语本《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1.用良言相勉励。多用于临别之时。语本《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赵録
[相关解释]
1.指宋赵明诚的《金石录》。
1.指宋赵明诚的《金石录》。
轰铿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声。
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声。
金声
[相关解释]
1.指钲声。 2.指钟声。 3.指金石声。 4.对人声音的美称。 5.恭敬的声音。 6.比喻美好的声誉。 7.指声誉传播。
1.指钲声。 2.指钟声。 3.指金石声。 4.对人声音的美称。 5.恭敬的声音。 6.比喻美好的声誉。 7.指声誉传播。
金声掷地
[相关解释]
1.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1.谓掷地作金石之声。形容语言文字铿锵有力。
金星石
[相关解释]
1.砚石之一种。 2.中医学药石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金星石》。
1.砚石之一种。 2.中医学药石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四.金星石》。
金流
[相关解释]
1.水流的美称。 2.《庄子.逍遥游》﹕"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谓大旱使金石溶化﹐后以"金流"形容酷热。
1.水流的美称。 2.《庄子.逍遥游》﹕"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谓大旱使金石溶化﹐后以"金流"形容酷热。
金玉之言
[相关解释]
1.同"金石良言"。
1.同"金石良言"。
金石
[相关解释]
①〈书〉金属和石头,比喻坚硬的东西精诚所至,~为开(意志坚决,能克服一切困难)。②金指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物,石指石制器物等,这些东西上头多有文字记事,所以把这类历史资料叫做金石。
①〈书〉金属和石头,比喻坚硬的东西精诚所至,~为开(意志坚决,能克服一切困难)。②金指铜器和其他金属器物,石指石制器物等,这些东西上头多有文字记事,所以把这类历史资料叫做金石。
金石不渝
[相关解释]
1.像金石一样不可改变。形容坚守盟约﹑节操等。
1.像金石一样不可改变。形容坚守盟约﹑节操等。
金石丝竹
[相关解释]
1.指钟﹑磬﹑琴瑟﹑箫管四类乐器。亦泛称各种乐器。
1.指钟﹑磬﹑琴瑟﹑箫管四类乐器。亦泛称各种乐器。
金石为开
[相关解释]
1.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语出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1.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语出汉刘向《新序.杂事四》﹕"熊渠子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况人心乎?"
金石之交
[相关解释]
1.比喻坚贞不渝的友情。 2.指盟约。
1.比喻坚贞不渝的友情。 2.指盟约。
金石之言
[相关解释]
1.同"金石良言"。
1.同"金石良言"。
金石乐
[相关解释]
1.使用钟磬等乐器演奏的音乐。常指庙堂之乐。语出《左传.襄公九年》﹕"武子对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
1.使用钟磬等乐器演奏的音乐。常指庙堂之乐。语出《左传.襄公九年》﹕"武子对曰﹕'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以金石之乐节之﹐以先君之祧处之。'"
金石交
[相关解释]
1.见"金石之交"。
1.见"金石之交"。
金石交情
[相关解释]
1.见"金石之交"。
1.见"金石之交"。
金石人
[相关解释]
1.指坚强不屈﹑刚正无私之人。
1.指坚强不屈﹑刚正无私之人。
金石友
[相关解释]
1.友谊坚如金石的朋友。
1.友谊坚如金石的朋友。
金石可开
[相关解释]
1.见"金石为开"。
1.见"金石为开"。
金石声
[相关解释]
1.指铿锵有力之声◇亦用以比喻文辞优美动人。
1.指铿锵有力之声◇亦用以比喻文辞优美动人。
金石契
[相关解释]
1.比喻坚贞不渝的友情。
1.比喻坚贞不渝的友情。
金石学
[相关解释]
1.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种专门学问。开始于宋代﹐至清代﹐兼及甲骨﹑简牍﹑封泥﹑瓦当等。
1.研究古代钟鼎彝器碑碣石刻﹑考辨今古文字的一种专门学问。开始于宋代﹐至清代﹐兼及甲骨﹑简牍﹑封泥﹑瓦当等。
金石滩
[相关解释]
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东部的满家滩凉水湾。有奇特的海蚀地貌,石柱林立,奇形怪状。有玫瑰园、龙宫奇景、南秀园、鳌滩四大景区。其西侧有天然海水浴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在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东部的满家滩凉水湾。有奇特的海蚀地貌,石柱林立,奇形怪状。有玫瑰园、龙宫奇景、南秀园、鳌滩四大景区。其西侧有天然海水浴场。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金石至交
[相关解释]
1.见"金石之交"。
1.见"金石之交"。
金石良言
[相关解释]
1.比喻非常宝贵的教导或劝告。
1.比喻非常宝贵的教导或劝告。
金石言
[相关解释]
1.见"金石良言"。
1.见"金石良言"。
金石躯
[相关解释]
1.谓人身体强壮珍贵。
1.谓人身体强壮珍贵。
金石韵
[相关解释]
1.犹言金石声。
1.犹言金石声。
金砂
[相关解释]
1.亦作"金沙"。 2.指古时道家以金石炼成的丹药。
1.亦作"金沙"。 2.指古时道家以金石炼成的丹药。
鎗洋
[相关解释]
1.金石声。借指文章音韵和谐响亮。
1.金石声。借指文章音韵和谐响亮。
铄石流金
[相关解释]
1.高温熔化金石。形容天气酷热。
1.高温熔化金石。形容天气酷热。
铜花
[相关解释]
1.亦作"铜华"。铜锈﹔铜绿。 2.铜屑。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赤铜》。
1.亦作"铜华"。铜锈﹔铜绿。 2.铜屑。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赤铜》。
铭功
[相关解释]
1.在金石上刻写文辞﹐记述功绩。
1.在金石上刻写文辞﹐记述功绩。
铭文
[相关解释]
1.刻写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辞。具有称颂﹑警戒等性质﹐多用韵语。
1.刻写在金石等物上的文辞。具有称颂﹑警戒等性质﹐多用韵语。
银膏
[相关解释]
1.一种中药。由白锡﹑银箔和水银合成。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银膏》。 2.白色脂肪。
1.一种中药。由白锡﹑银箔和水银合成。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银膏》。 2.白色脂肪。
铿尔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形容金石玉木等所发出的洪亮声。 2.形容声音洪亮。
1.象声词。形容金石玉木等所发出的洪亮声。 2.形容声音洪亮。
铿铮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多形容金石琴瑟等清脆之声。
1.象声词。多形容金石琴瑟等清脆之声。
销铄
[相关解释]
熔化消解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熔化消解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
锵锵
[相关解释]
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发出的洪亮清越的声音。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3.象声词。乐声。 4.象声词。鸟虫鸣声。 5.美好貌。 6.盛多貌。 7.高貌。 8.步伐整齐貌。
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发出的洪亮清越的声音。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3.象声词。乐声。 4.象声词。鸟虫鸣声。 5.美好貌。 6.盛多貌。 7.高貌。 8.步伐整齐貌。
镌勒
[相关解释]
1.在金石上雕刻文字。多用于表彰人物的功业﹑事迹。
1.在金石上雕刻文字。多用于表彰人物的功业﹑事迹。
镌题
[相关解释]
1.在金石器物上刻写。
1.在金石器物上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