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34 查到相关银两的内容。
带有银两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一条鞭 [相关解释]
1.明代田赋制度。嘉靖时于地方试行新法,以各州县田赋﹑各项杂款﹑均徭﹑力差﹑银差﹑里甲等编合为一,通计一省税赋,通派一省徭役,官收官解,除秋粮外,一律改收银两,计亩折纳,总为一条,称一条鞭法。万历年间张居正执政,推行于全国。见《明史·食货志二》。清代因之。 2.比喻删繁就简,条贯划一。
上兑 [相关解释]
1.旧时向政府交纳捐官银两叫"上兑"。
两本位制 [相关解释]
1.即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银两种铸币均为本位币,都可自由铸造,并均为无限法偿。两币按国家规定比价流通。十六至十八世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曾广泛采用。
价银 [相关解释]
1.指物品﹑产业按价买卖所应收付的银两数。
例银 [相关解释]
1.依照惯例应该给予的银两。
俸银 [相关解释]
1.支付官员俸禄的银两。 2.指俸禄。
[相关解释]
①少有的;难得的荔枝在北方是媳东西。②喜爱只怕他不媳那些银两。
实收 [相关解释]
1.官库收纳银两后所发给的收据。 2.实际收入。
市平 [相关解释]
1.谓市场物价稳定。 2.王莽新朝在各地市场所规定的标准价格。在每季的第二个月,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分上﹑中﹑下三等,称为"市平"。 3.旧时民间授受银两所用的一种衡量标准。
平余 [相关解释]
1.清代地方政府上缴正项钱粮时另给户部的部分。一般来源于赋税的加派,亦有另立名目加征的。清初各省解缴户部税银,每一千两随解平馀银二十五两,称随平陋规。其后,户部与地方官吏协议共同分肥,解部减一半,馀归地方。乾隆元年,明文规定平馀银分给各部院官吏作为补助费,称"养廉"。乾隆二年,四川省在火耗羡馀外,每银百两提解六钱,名平馀,充各衙门使用。有的地方官吏收税时加重戥子称银,所得溢额银两亦名平馀。
库平 [相关解释]
1.旧中国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清康熙时制定。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规定库平为权衡的标准,库平一两等于37.301克。
廪银 [相关解释]
1.指在学生员向官府领取的折算成银两的膳食津贴。
改折 [相关解释]
1.旧时赋税制度中以其他物品或银两替代原定应交物品的缴纳办法。
旗扁银两 [相关解释]
1.清制﹐发给新中式举人﹑进士树旗立匾于宅门的银两。
月头银 [相关解释]
1.宋太宗以戍边军士劳苦﹐每月额外补给的银两。
税银 [相关解释]
1.犹税金。旧时海关税收按银两计算﹐故名。
窝脱银 [相关解释]
1.元时官府对人民进行高利贷剥削所放的一种银两。
算银 [相关解释]
1.谓折算银两。
葛麻 [相关解释]
①见葛①”。②戏曲传统剧目。暴发户马铎嫌未来女婿张大洪贫穷,企图赖婚。长工葛麻设计,使马铎退婚不成,还赔了银两。楚剧整理本影响较大。
贴截银 [相关解释]
1.赠贴漕截的银两。清制,征收漕粮,皆随征贴赠银米,以付运丁费用,此项银米,浙江称为"漕截"。
赃银 [相关解释]
1.亦作"赃银"。 2.犹赃款。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银两。
轻赍银 [相关解释]
1.元明以来,税粮﹑漕粮﹑马草等折收银两的部分,叫"轻赍银"。清代漕粮加征的耗米,除随船给运四斗外,其余耗米折征银两,并按兑运远近规定数额。见《清史稿.食货志三》。
金絮 [相关解释]
1.银两与绢。
金花银 [相关解释]
1.指明清赋征米谷折价上缴的银两。
钱平 [相关解释]
1.即库平。古时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
铢两 [相关解释]
1.一铢一两。引申为极轻的分量。 2.比喻微小。 3.借指微小之物。 4.特指极少量的钱财﹑银两。 5.谓分出轻重。喻品评。
银两 [相关解释]
1.中国旧时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开始于汉代﹐盛行于明清两代。清末有实银两和虚银两之分。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其重量和成色各地不同。虚银两是一种记帐货币﹐有一定的含银量﹐并无实物。
银匠 [相关解释]
1.制造金银饰物﹑器具的工匠。 2.管理银两的人员。
银票 [相关解释]
1.南宋以后﹐用以代替银两的纸币﹐上面印有银两的数额。
银钞 [相关解释]
1.银币﹔银两。
银项 [相关解释]
1.银两的款项。
顶头银两 [相关解释]
1.旧指顶承胥吏等职所需的银两。
顶银 [相关解释]
1.见"顶头银两"。
饷鞘 [相关解释]
1.旧时地方政府装盛送缴中央政府的税收银两所用的木筒。遂以指缴纳的税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