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00 查到相关铸造的内容。
带有铸造相关的词语及解释 👇
两本位制 [相关解释]
1.即复本位制。同时以金银两种金属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银两种铸币均为本位币,都可自由铸造,并均为无限法偿。两币按国家规定比价流通。十六至十八世纪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曾广泛采用。
临难铸兵 [相关解释]
1.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语出《晏子春秋.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五行大布 [相关解释]
1.北周武帝建德三年铸造的钱币。铜质,圆形方孔,篆书"五行大布"四字。
五铢钱 [相关解释]
1.钱币名『武帝元狩五年始铸,重五铢,上篆"五铢"二字。自汉历魏﹑晋﹑六朝至隋皆续有铸造,惟形制大小不一。唐武德四年废。
交虬眖 [相关解释]
1.周代铸造的一种盛水用的青铜器。
人洋 [相关解释]
1.英国铸造的一种银元的俗称。因其上铸有人像,故名。
仡佬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贵州、云南、广西的少数民族。约4 3.8万人(1990年)。用仡佬语。无文字,通用汉语文。信仰原始宗教。历史上长于铸造青铜器,精于纺织。传统节日有仡佬年、吃新节。主要从事农业。
冶士 [相关解释]
1.古代从事冶炼铸造的刑徒。
冶工 [相关解释]
1.铸造金属器物的工人。
冶钧 [相关解释]
1.冶炼铸造。
冶铸 [相关解释]
1.冶炼铸造。 2.比喻教育培养。
凝铸 [相关解释]
1.凝结铸造;铭刻。
刀币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的铜币。形状像刀,故称。春秋战国时齐、赵、燕等国铸造,种类很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
刊铸 [相关解释]
1.镂刻铸造。
刑范 [相关解释]
1.铸造器物的模子。刑,通"型",模型。 2.法度。
制钱 [相关解释]
1.明清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因形式﹑分量﹑成色皆有定制,故名。
剪钱 [相关解释]
1.亦称"剪凿"。 2.南朝宋时,政府铸造新钱,钱形薄小,轮廓不成,民间盗铸者多剪凿古钱,以取其铜,当时称为"剪钱"或"剪凿"。
南山寺 [相关解释]
1.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大雄宝殿巍峨庄严。东殿净业堂,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笋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弥陀佛。寺内还有一只大铜钟,系元朝延佑年间铸造。又有来自印度的《贝叶经》和颁自清廷的《全藏经》等珍贵文物。 2.在广西贵县南山公园内。建于北宋。宋太宗赐御书,宋仁宗题"景佑禅寺"额匾。元文宗即位削壁,杂树间生,传南山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览贵县全城风光。 3.佑国寺﹑极乐寺﹑善德堂的合称。在山西省东北部五台山台怀镇南三公里山腰。元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创建,明嘉靖二十年
卧佛寺 [相关解释]
1.寺院名。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北部的寿安山南麓。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兜率寺﹐先后更名昭孝﹑洪庆﹑寿安﹑永安等。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觉寺。因殿内有元代铜卧佛﹐俗称卧佛寺。卧佛铸造浑朴精致﹐体现了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解放后为北京重点保护古建文物之一。参阅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卧佛寺》﹑清孙承泽《春明梦馀录》卷六六。
句容器 [相关解释]
1.唐五代句容县所铸造的金属器物。
司母戊方鼎 [相关解释]
1.商代晩期王室的祭器。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方形,四足,立耳,饰饕餮纹。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为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古代世界青铜文化中仅见的。方鼎结构复杂,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商晩期青铜器冶铸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商代城墙遗址 [相关解释]
1.在河南省郑州市。城垣周长七公里,用土分层夯筑。城墙剖面为梯形,底面一般宽二十米,高约九米,部分城墙被掩埋在现今的地面之下。环城发现十一个缺口,某些缺口可能与城门有关。城墙附近有大量的商代文化遗址。西墙外杜岭出土两件大型铜方鼎,南墙﹑北墙外各发现一处青铜器铸造作坊遗址,郑州市内曾发现商代早期的房基﹑地窖﹑壕沟﹑水井﹑墓葬及雕刻字骨和陶文符号。
喀布尔 [相关解释]
阿富汗首都和最大城市。人口150万(1989年)。拔约1850米。地当东西方陆上交通要冲,古代即为重要贸易中心。有军工、铸造、纺织等工业。古城历史悠久,有公元初的墓碑、宝塔和城堡遗址。设有喀布尔大学等。
坯模 [相关解释]
1.雏型。 2.铸造金属制品的模具。
壮族 [相关解释]
分布于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约15556万人(1990年)。曾称僮族”,1965年改现名。用壮语。原有方块壮字,现推行拼音壮文。信仰多神,流传道教。铸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悠久,擅长壮锦刺绣。陶瓷工艺和干栏”建筑颇为著名。盛行歌圩。传统节日有牛王节、三月三。主要从事农业。
大刑 [相关解释]
1.重刑。多指死刑。 2.施重刑用的刑具。 3.大型。型﹐铸造器物的模型。
夹锡钱 [相关解释]
1.宋徽宗时蔡京奏请铸造的一种铜锡合金的货币。因铜的成色低﹐百姓常常拒用。
宝泉局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管理铸造钱币的官署。详"宝源局"。
宝源局 [相关解释]
1.明清时管理铸造钱币的官署。元末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于应天府设宝源局,掌管铸钱之事。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各行省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同铸"洪武通宝"钱,并禁止私人铸钱。清承其制,以宝泉局属户部,宝源局属工部。参阅《续文献通考.钱币五》。
宣德炉 [相关解释]
1.明朝宣德年间铸造的铜质香炉。省称"宣炉"。由于铜经过精炼,又加进一些金银等贵重金属,色泽极为美观,成为明代一种著名的美术工艺品。炉,也写作"炉"。
小布 [相关解释]
1.货币名﹐王莽时所铸造。 2.狭门面的布或匹头小的布。
小洋 [相关解释]
1.指旧时货币"银角"。"大洋"的对称。银角初发行时﹐原系十进辅币﹐银角十角等于一元◇因铸造过滥﹑成色降低而贬值﹐需十一﹑二角才能兑银元一元。此后﹐贬值的银角就成为小洋。小洋一角一﹑二分合大洋一角。
左忠毅公逸事 [相关解释]
散文篇名。清代方苞作。记述明末东林党人左光斗(谥忠毅)受宦官魏忠贤迫害,下狱受刑,其学生史可法入狱探望,左对他寄予希望等史实。通过史可法之口赞颂左光斗肺肝皆铁石所铸造”。文字遒劲有力。
差布 [相关解释]
1.王莽时铸造的十种钱币即十布之一。见《汉书.食货志下》。
币制 [相关解释]
货币制度,包括拿什么做货币和货币的单位,以及硬币的铸造,纸币的发行,流通等制度。
布币 [相关解释]
1.陈列币帛。 2.古代仿照农具閐的形状铸造的一种金属货币。布,通"閐"。因閐形似铲,又叫"铲币"。按其形制与时代先后,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是较早的布币,还保留着铲的形状,上有装柄的空首,主要流通于春秋初期的周王朝及晋﹑卫﹑郑﹑宋等国◇来布首逐渐扁平,发展为平首布,其下部形状又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平首布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以及燕秦等国。新莽时曾一度仿制使用。
开元通宝 [相关解释]
1.亦称"开元钱"。 2.古钱币名。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铸造。币面有"开元通宝"四字,俗多回环读作"开通元宝"。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由来。开元义为开创新纪元,非指年号。南唐和闽以及太平天国也曾铸造"开元通宝"。
新板 [相关解释]
1.指另一板。 2.指用新模铸造的银元。
杖洋 [相关解释]
1.旧时对英国铸造的一种银元的俗称。匝面图案为一手持三叉戟的不列颠女神像,并用汉英和马来文标明"一圆"字样。1895年起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地铸造,大小轻重仿墨西哥鹰洋。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
模铸 [相关解释]
1.用模子铸造。比喻陶冶,造就。
水衡钱 [相关解释]
1.汉代皇室私藏的钱。由水衡都尉﹑水衡丞掌管﹑铸造,故称。 2.泛指国帑。
火耗 [相关解释]
1.指铸造钱币时金属的损耗。 2.元代于产金地征税时,往往多于应征数,以为铸币时的损耗。明清时指赋税正项之外加征的税额。
火铳 [相关解释]
中国古代用火药发射石弹、铁弹或铅弹的管形火器。用青铜或铁铸成。是最古老的火炮。中国现存最早的火铳是14世纪元代时铸造的,口径为105毫米,长353毫米,重694千克。
炉头 [相关解释]
1.指冶炼铸造等行业的工头。
炉煅 [相关解释]
1.熔炼与铸造。
炉铸 [相关解释]
1.冶炼铸造。
热加工 [相关解释]
在高于再结晶温度的条件下对金属的加工方法。通常包括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等。
熔铸 [相关解释]
1.熔化铸造。
监铸 [相关解释]
1.监督铸造钱币的官职。
砻铸 [相关解释]
1.磨治铸造。
硬货 [相关解释]
1.金属铸造的钱币。 2.指实用价值很高的商品。
私铸钱 [相关解释]
1.私自铸造钱币;私铸的钱。
站人洋 [相关解释]
1.也称杖洋。英国铸造的一种银元的俗称。该币币面图案为一手持叉杖的不列颠女神站像﹐并有汉﹑英和马来文"一圆"字样。大小及分量与墨西哥鹰洋相仿。1895年起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地铸造﹐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
耒子 [相关解释]
1.南朝宋时民间模仿官钱铸造的一种钱币。
良冶 [相关解释]
1.指精于冶炼铸造的工匠。 2.《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孔颖达疏"言积世善冶之家,其子弟见其父兄世业鋾铸金铁,使之柔合以补冶破器,皆令全好,故此子弟仍能学为袍裘,补续兽皮,片片相合,以至完全也。"后因以"良冶"借指教子有方之贤父。
賹化 [相关解释]
1.战国后期齐国所铸的一种环钱。大约在襄王击退燕军复国后开始铸造。以"賹"名钱,示钱之贵重。化,通"货"。继賹化后,齐国还铸賹四化﹑賹六化钱。
透光鉴 [相关解释]
1.一种能透过光线的古铜镜。宋沈括《梦溪笔谈.器用》有科学的记载。当镜面受日光或灯的聚光照射时,镜背的铭文或纹饰便可投映在白壁上。上海博物馆藏有西汉时代的这种古镜。我国现已掌握透光鉴的铸造技术。
通宝 [相关解释]
中国历代对钱币的称呼。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的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的铜钱开元通宝。直至清道光以前,钱币大多以通宝为名,前面加上年号,有时加上国号。
造冶 [相关解释]
1.冶炼铸造。
造铸 [相关解释]
1.犹铸造。
金币 [相关解释]
古代泛指金属货币,现在指用黄金作主要成分铸造的货币。
金铜仙人 [相关解释]
1.金铜铸造的仙人像。(1)指汉武帝时所作以手掌举盘承露的仙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清孙枝蔚《陆放翁研歌为毕载积题》诗"古来得失何事无,金铜仙人来魏都。"(2)指漏壶上指示时刻的仙人像。《文选.陆倕》"铜史司刻,金徒抱箭"唐李善注"张衡漏水转浑天仪制曰盖上又铸金铜仙人,居左壶;为胥徒,居右壶。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
金错刀 [相关解释]
1.古代钱币名。王莽摄政时铸造﹐以黄金错镂其文。也称错刀。 2.泛指钱财。 3.刀名。 4.写字﹑绘画的一种笔体。
钱局 [相关解释]
1.造币局。铸造钱币的机构。
铁官 [相关解释]
1.古代官名。主管铁器铸造等。
铁炉 [相关解释]
1.铁制的火炉。 2.铁匠所用的炉子。用以烧软或熔化铁块﹑铁器﹐便于铸造加工。
铁钱 [相关解释]
1.古代用铁铸成的钱币。始于汉代公孙述。南朝梁武帝时又铸铁五铢。五代﹑宋和清代亦铸造过铁钱。铁钱的铸造﹐标志货币贬值。
铅字合金 [相关解释]
1.铅﹑锑﹑锡的合金﹐其中铅约占75%﹑锑20%﹑锡5%﹐特点是坚硬而容易熔化﹐供铸造印刷活字和印刷版。这种合金凝固时﹐体积稍有膨胀﹐能使印刷的字纪线条清晰。也叫活字合金。
铅钱 [相关解释]
1.铅制的钱币。中国最早的铅钱是五代时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闽王王审知所铸"开元通宝"小钱。其后﹐南汉高祖干亨二年(918年)所铸的"干亨重宝"﹐以十枚当铜钱一枚。清咸丰时﹐也曾铸造大小铅钱。此外﹐还有铅制的私钱。
铜元 [相关解释]
1.从清代末年到抗日战争前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因与传统的圆形方孔钱不同﹐中间无孔﹐故俗亦称"铜板"。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广东开始铸造。正面有"光绪元宝"四字﹐背面有蟠龙纹。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每百枚换银元一元。除当十铜元外﹐还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额。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文的铜元﹐俗称"双铜板"。宣统年间(公元1909年-1911年)﹐铜元正面改铸"大清铜币"四字。在北洋军阀时期﹐铜元的种类很多﹐河南有当五十的铜元﹐四川有当百和当二百的铜元◇因各
铜器时代 [相关解释]
1.考古学所指的介于最早的石器时代和较晩的铁器时代之间的一个时代。在中国有三种习惯用法﹕一指红铜时代﹐一指青铜时代﹐一指为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总称。据文献记载﹐中国远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铸造铜器﹐推动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很大发展。
铜沟 [相关解释]
1.铜铸的沟渠。相传吴王夫差曾在宫中铸造铜沟。 2.借指宫苑。
铜活字 [相关解释]
1.铜制的印刷活字。公元1403年﹐朝鲜已开始大量铸造铜活字印书。制法先用黄杨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铜液成字。中国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年)﹐在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一带曾广泛应用铜活字印书。清雍正四年(1726年)﹐武英殿曾用铜活字印行《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亦省称"铜字"。
铝合金 [相关解释]
以铝为基的合金的总称。主要合金元素为铜、硅、镁、锌或锰,其次为镍、铁、钛或铬等。由于铝的比重小,因此铝合金单位重量的强度高的接近于优质钢。一般分为铸造铝合金和压延铝合金两类。前者以铸造状态使用,常用以铸造形状复杂的机械零件;后者能承受压力加工,其机械性能高于前者。
银元寶 [相关解释]
1.用银铸成的马蹄形银锭﹐亦称马蹄银﹐作货币流通。重量成色不一﹐大锭重约五十两。多由各地银炉铸造。清中叶以后﹐须经公估局鉴定才能流通。
银圆局 [相关解释]
1.清代铸造银币的机关。光绪十四﹑五年间(1888-1889)首先设立于广东﹐其他各省陆续设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天津造币厂成立后﹐各省银元局改为该厂的分厂。
银炉 [相关解释]
1.亦作"银炉"。 2.白银香炉。 3.旧中国铸造宝银的机构。清代有官设和私营之分。官设银炉多附设于藩库及关局等机关内。清末以后﹐私营银炉盛行﹐在上海﹑汉口﹑天津等各大城市都有设立。银炉在北方称"炉房"。业务以受当地银钱业委托代铸宝银为主﹔亦间有兼营银钱业务者。
银饼 [相关解释]
1.熔铸成饼状的白银『代以后即有铸造。清代某些地方和商号仿照欧美银圆形制自铸的银圆﹐也称"银饼"。
铸件 [相关解释]
1.用铸造的方法制成的物件。
铸作 [相关解释]
1.铸造﹔制作。
铸兵 [相关解释]
1.铸造兵器。
铸冶 [相关解释]
1.冶炼与铸造。 2.偏指熔炼。
铸剑 [相关解释]
1.铸造宝剑。 2.比喻策划阴谋诡计。
铸印 [相关解释]
1.铸造官印。《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引锺离岫《会稽后贤传》﹕"孔愉字敬康﹐尝至吴兴余不亭﹐见人笼j于路﹐愉求买而放于溪中。j行至水﹐反顾视愉。及封此亭而铸印﹐j首回屈﹐三铸不正﹐有似昔j之顾。灵德感应如此。"因用为咏龟之典。
铸型 [相关解释]
1.铸造金属器物的模型。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等。砂型应用最广﹐但只能浇注一次﹐金属型则可浇注许多次。
铸字 [相关解释]
1.谓铸造铅字。
铸宝 [相关解释]
1.指铸造宝册印章。古代帝王封赠﹑册立﹐其宣授位号的册文﹐用贵金属(金或银)铸成。
铸客 [相关解释]
1.从事铸造业的工商业者。
铸山 [相关解释]
1.谓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
铸山煮海 [相关解释]
1.《史记.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谓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用"铸山煮海"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铸泻务 [相关解释]
1.宋代主管铸造业的机构或场所。
铸消 [相关解释]
1.谓熔炼铸造。
铸炼 [相关解释]
1.犹铸造。 2.锻炼﹔提炼。
铸造 [相关解释]
将金属熔化成液体后浇入模子里,经冷却凝固、清理后获得所需形状的铸件的加工方法。能制成形状复杂的各类物件。
铸铁 [相关解释]
含碳量大于2%的铸造铁基合金。还含硅及少量锰、磷、硫等元素。常见的有白口铸铁、灰口铸铁、球墨铸铁等。熔点低、流动性好、熔炼简单、成本低、耐磨,但塑性和韧性差,强度低。一般用来铸造各种铸件。
铸铜 [相关解释]
1.用铜铸造(器物)。 2.一种含锌的铜。
铸锻 [相关解释]
1.铸造锤炼。
铸閒 [相关解释]
1.铸造熔炼。引申为培育﹐造就。
镣质 [相关解释]
1.白银铸造的人像身躯。
陶范 [相关解释]
1.铸造青铜器的陶质模型。中国古代铸造青铜器大都用陶范﹐一般由外范﹑内范组成。外范按器物外形制造﹐常分割成几块﹐有的用"子母口"(即凹凸连接体)接合﹐因此称为合范。内范是比外范较小的范心。内外范之间容受铜液。范上雕镂有纹饰或铭文。 2.指陶瓷器的坯胎。
猜你喜欢